书城哲学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49266500000012

第12章 叁·读书与学习(3)

新知

现代人都讲求新知。追求新知是人性的本能,所以现在书店里的出版物,如果只讲过去的历史,而不重视未来的新知,已经难以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了。现在的报纸,如果每天只是披露一些社会打杀的新闻,而没有新知报道,看起来报纸也会被淘汰。反之,现在的电视、网络上都在努力介绍新知,唯有新知才能带领人类不断向前发展,走向未来。所以凡是科学证明存在,但是尚未普及的新知识,应该普遍报道,让大家知道。例如:

一、发现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数十年来,基因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克隆羊、克隆牛,甚至将来还有克隆人的可能。现在已有试管婴儿,有代理孕母。生命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突破佛教的“业力”之说。科学家提出的基因,还是与佛教的“业力”有牵连关系,所以希望未来的科学家,能在业力这个生命密码的议题上再做探讨,期让人类对现在、过去、未来的生命,有更深层的认识。

二、发现外太空有生命。现在人类已知宇宙虚空中,有一些星球上面有水,例如火星已被证实有生命的存在。只是太空无边,地球与之相隔无数光年,要探索究竟,可能需要太空专家长期的探索追求,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过可以断言的是,数十年或是数百年后,星际间的往来,必然有实现的一天。

三、发现治癌药物。古代人类对疾病的无知,一个小小的感冒,可能并发致命的疾病。自从医学发现阿司匹林、维生素等药物之后,一二百年来救活了无数人命,甚至过去肺痨被列为不治之症,但现在肺结核在台湾已绝迹了一段时期。另外,现在的艾滋病、癌症,医学界研究新药方也都大有进步,今后控制这些不治之病,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了。

四、发现可以漫游外太空。美国、俄国曾经训练航天员到外太空漫游、探索,中国也急起直追,一直跟进。现在到外太空漫游,不一定坐在飞机里,可以在飞机之外,像孙悟空一样,腾云驾雾,所以现在用科学,可以把神话小说里的情节,实现在人间,这也是人类的一件大事。

五、发现水有生命。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先生在他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中,提到他利用科学仪器拍下水的结晶,发现水跟着人类的爱嗔,呈现不同的反应,显示水有生命。此外,过去也有人说过,山也有生命,青年的山、壮年的山、老年的山,在地理学家眼中都可以分辨出来。在佛教看来,宇宙所有万物,一切众生都是有情,都应该赋予生命。例如,有人问: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只要吾人成佛,我们心识中的宇宙万物,哪一样不能跟着我们成佛呢?

六、发现改变肤色之道。现代人对科学寄予许多希望,例如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因为强弱、大小、贫富而不能平等相处,人类因为肤色黄、白、红、黑,也彼此相互歧视。未来假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让世间的人类统一肤色,不管红、黄、白、黑,只要一种就好,那么世间也就没有种族的歧视,岂不是和平在望吗?

宇宙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世间的时间是尽未来际无穷无尽的,只要人类应用智慧,不断地研究,就会发现,如同佛陀所说:我观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如一庵摩罗果在我手中而已!

教育

人的最大本钱,就是“教育”,一个人即使天纵英才、资质优异,后天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要。教育可以变化气质,增加知识,明白道理,提升人格。过去的人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强弱,都先问这个国家有道无道?乃至一个领导人的好坏,也是看他有道无道?道德观念的有无,就看他对教育的重视与否?所以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

发展教育,也要懂得掌握要点,有的国家一味学习外来的文化,废弃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所长;有的国家废止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以下兹以教育的四点原则,贡献诸方:

一、生活重于知识。一般人以为教育就是学多少字、读多少书、知道多少常识,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例如,吃饭要有感恩的心情,穿衣要有物力维艰的了解。生活学的博士都懂得,一切都有因果,都是得来不易。在生活里要有因果观,有因果观念就是教育。懂得感恩图报、发心回馈,就是教育。有了生活的教育,就与单纯获取知识的教育不一样了。

二、道德重于功利。有的人以为教育只是为了拿到毕业文凭,可以谋得高薪的工作,所谓“名利双收”就是受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在教育的内涵里,功利的价值只是渺乎小哉,道德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例如,印度的甘地以不抵抗、不合作主义,为万千民众争取权益,树立了自己的道德人格,岂是万千书卷所能比?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一生救人无数,但是她更为人敬重的,是她一生感谢贫穷。教育固然可以给人励志,发掘才华,贫穷也是一种磨炼,可以将自己的本性提升。中国古来多少帝王,如纣王、幽王等,将人与之相比,人皆不喜,因为无道。反之,有的人一生穷途潦倒,如蔡邕、苏东坡等,他们风骨嶙峋,为人所重,可见道德重于功利。

三、普济重于接受。现在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重视功利,养成学子自私、贪吝,凡事只为自己的利益,不为天下苍生谋福。但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有菩萨的发心,如释迦牟尼佛及跟随他的十大弟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耶稣的十二门徒、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等,这许多人因为受到老师教育的感染,兴起献身普世人类的发心,因此能留名青史。所以,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济思想,才能显示出受教育的学子,其人格不同于一般。

四、自觉重于他教。在佛教里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缘觉”。声闻是经由老师教导而悟道,缘觉就不一定有老师教导,自己观因缘、自发自动、自己追寻、自我觉悟。所以,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体教育,但真正的教育在于自己,自己无心于教,所谓“讲者谆谆,听者藐藐”,也无济于事。佛教的教育,就是“觉”的教育,但是先要“自觉”,而后“觉他”,进而才能“觉满”。

俗云:“一斗米养一个圣贤,一担米养一个江洋大盗。”孔子的学生也不一定个个都成为圣贤,阳虎、子路为其所不喜也,佛陀也有提婆达多为叛徒也。所以,没有自觉的教育,不易成也,自己没有自觉要向上、向好、向善,即使有再好的明师,也教不成,所以教育要靠“自觉”最重要。

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要学习,就要有老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一向尊崇五伦“天地君亲师”,老师能与天地君亲同等并列,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老师也不一定指什么特定的人士,只要能开导我们,影响我们,指示我们,让我们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

过去的人,以社会为学校,社会就是我们的老师,有的人上图书馆自修,图书馆也是我们的老师,甚至一部字典,都是我们无言的老师。可见天地之间,岂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世间万物,皆可为师。试举其例:

一、以自然为师。大自然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泊、树木花草,这一切的生长、运转,都有它的规则。时当深夜,我们就知道,再过几个小时太阳就会出来。现在是上旬或下旬,我们就知道月亮将以什么样的形态露面。春夏秋冬,就是时间的自然定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自然循环;成住坏空,就是世界的自然道理,所以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只是,登高山虽然可以望远,却也有发生山难的危险。河流可以划船,逍遥自在,但旋涡逆流,也能让人沉溺。这些自然的现象,人经历并习惯以后,就能与自然共存,甚至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界学到宝贵的道理,懂得如何在人间生存。

二、以圣贤为师。圣贤是人格完成、道德崇高、学有专精、经验丰富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以圣贤为榜样,要拜师学艺。在学校里,多少专业的老师,有的教授学术,有的教导做人,有的教以治世。在军队里,有军官领导,军官就是老师;在体育场上,有教练教导,教练就是老师。各种授业教学的人士,都是老师,所以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靠着社会大众做我们的老师。甚至朋友指导我们,纠正我们一个字,就是一字师;同事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就是一事师。有人能把世间所有一切男女老少都当自己的老师,则自己的道德健全,必然也堪为别人的老师。

三、以戒律为师。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拘尸那城示寂涅槃,当时即使证得圣果的弟子也不禁悲从中来,想到从此不容易见到老师了。但是佛陀指示,你们可以“以戒为师”。“以戒为师”因此成为佛门千古以来,颠扑不破的指导原则。佛教讲“依法不依人”,以制度、立法、规章为依循的准则,甚至比人师更标准。就是今日社会,不管再怎么自由民主的国家,都是“法治重于人治”,我们不但要以法为师,更要以法师人。

四、以真理为师。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以真理为师,这是智者的行事原则。不过真理并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也有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条件是不能违反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本来性。例如“因果”,宇宙所有一切人事物,哪一样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关系?再如“无常”,一切法无常,大至宇宙世界,小至日常生活,哪一样能逃脱无常的定律?所以佛教徒纷纷皈投到佛教里来,就是皈依真理,即使不能证悟真理,至少也能了解真理,如此才不会徒然空过人生。

俗语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以上所举的各种老师,我们都应心存敬重,并且用心学习、效法,才能受益。

提升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一个人出生以后,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官场上有名位的提升,团体里有权力的提升。每一个人在年年提升当中,他的生命内涵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

人生要怎样提升自己呢?

一、由弱小而成长。刚出生的婴儿是弱小的生命,在父母、亲人呵护下慢慢成长。成长就是提升,本来不会走路,经过学习,慢慢学会了走路;本来不会讲话,慢慢学会了讲话,甚至学会了礼貌、学会了家务、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讨人欢喜、学会了给人接受。父母看到儿女的提升、成长,真是喜在心头。世间“没有自然的释迦,没有天生的弥陀”,孔子出生的时候叫孔丘,孟子出生的时候叫孟轲,但他们成长以后,成为“释迦”、“弥陀”,成为“孔子”、“孟子”。所以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者,在成长学习中,就看你能提升自己多少。

二、由无知而明理。人自出生之后,首先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礼”。礼者,理也,学习明理,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世间,无论什么都有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事有事理,心有心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法有法理,你说哪里会没有理呢?但世间人多数就是不明理,所以用“无明”形容之。世间许多无明人不能明理,但理是人生的交通,好像道路一样,你在世间生存,就要有通路。人要和天地人交通,天地人都有理,要和心物情交通,心物情也都有理。一个人的程度、人格有多高,用明理与否是可以衡量的。

三、由贪求而喜舍。穷苦的人难以大方,无知的人不懂得文明,当一个人自己缺乏生存的条件,你叫他舍弃自己的拥有,而来喜舍给你,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人必须经过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是众有的、是公有的、是因缘和合的。人生要求共同存在,就不可以执著个人,要心怀大众,胸怀法界,才能成就大事。一个人全然接受别人的赏赐,必定是贫穷的人生,如能经常自我喜舍,这就是富贵的人生。完全接受,就是向下沉沦,所以人要经常喜舍给人,才能向上提升。

四、由为己而为人。人的习性,在利益之前,大都只想到自己可以分得多少,很少想到别人。世间上,凡事只为自己,都非常渺小,能够为公、为众,就能伟大。唐尧虞舜的“公天下”,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乃至历代帝王都想“大公至正”,至今都为人所称颂。但后来成为“家天下”,就为人所诟病了。

五、由执我而执法。人是自私的,什么都以“我”为中心,我的身体、我的拥有、我的家人、我的财产。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们所能私有的。我的财产是“五家共有”,我的身体是“四大假合”,家庭、物质也都是众缘和合而有,你再多的执取也不能长久,所以有的人就从“我执”,慢慢提升为“法执”。一般说,凡夫“执我”,罗汉们“执法”,罗汉的我执虽除,但法执很深,他对戒律、信仰、真理的执著,不容易动摇分毫。一直要到大彻大悟,我法双亡,获得一个完全超越的人生,才算是最高的提升。

六、由人间而佛道。以人为本的佛教,人是万物的中心,但是所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所以说到人生的提升,就是要渐往佛道。人有烦恼,佛有自在;人有愚痴,佛有智慧;人有分别,佛能平等。人生有残缺,只有提升以后成为佛陀,才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