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44.B
【分析】本题考点为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新型制剂,疗效与柳氮磺胺吡啶相仿,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且其能在回肠、结肠靶向释放,对病变在回肠和结肠者均有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经肠菌分解出有效成分5‐氨基水杨酸,主要在结肠发挥作用,对回肠病变疗效不佳。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与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硫唑嘌呤作为免疫抑制剂一般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
A.硬化型
B.髓质型
C.蕈伞型
D.溃疡型
145.较早出现梗阻症状的食管癌是
146.阻塞程度较轻的食管癌是
【答案】145.A146.D
【分析】硬化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累及食管全部周径,较早出现梗阻症状。溃疡型,溃疡大小和外形不一,深入肌层,阻塞程度较轻。
A.Zollinger‐Ellison 综合征
B.Charcot 三联征
C.Whipple 三联征
D.类癌综合征
147.胰岛素瘤表现为
148.胃泌素瘤表现为
【答案】147.C148.A
【分析】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Whipple 三联征(禁食后低血糖症状;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 ;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缓解)。胃泌素瘤表现:Zollinger‐Ellison 综合征(高胃酸分泌、顽固性溃疡和胰岛非B 细胞瘤)。
A.正中神经
B.尺神经
C.坐骨神经
D.股神经
149.肘管综合征卡压的神经是
150.梨状肌出口综合征卡压的神经是
【答案】149.B150.C
【分析】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慢性损伤。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常见。
三、X 型题: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51.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的变化有
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B.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C.Na+‐Ca2+交换增加
D.胞质渗透压升高
【答案】A、B、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钠泵的概念、生理功能和生理意义的掌握情况。钠泵又称作Na+‐K+依赖式ATP 酶,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 酶活性的蛋白质。当细胞内的Na+增加和(或)细胞外K+增加时,钠泵激活,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逆浓度差排出3个Na+,转入2个K+,维持细胞膜两侧Na+、K+的不均匀分布。钠泵的生理意义: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浓度,是胞质内许多代谢所必需的;钠泵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钠泵活动形成的Na+浓度差也是Na+‐Ca2+交换的动力。因此,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降低,胞质渗透压升高,Na+‐Ca2+交换减弱。
15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有
A.黏附于内皮下成分
B.释放ADP 和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
C.释放TXA2促进血管收缩
D.释放PF3促进凝血
【答案】A、B、C、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掌握情况。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流经损伤段血管的血小板即黏附于损伤处的胶原纤维上,发生变形、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释放的5‐HT、TXA2参与局部血管收缩,减缓血流;释放的TXA2和ADP 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第二阶段主要是聚集的血小板暴露大量磷脂表面,释放PF3和各种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153.可使静脉回流加速的因素有
A.从卧位到站立
B.注射肾上腺素
C.慢速跑步
D.浸泡在水中
【答案】B、C、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的掌握情况。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骨骼肌收缩等的影响。注射肾上腺素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大,心舒末期心室内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回流加速。骨骼肌运动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因重力作用,心脏以下静脉血管内血液充盈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人浸泡在水中,身体及体表的静脉受到水静压的作用,水压随着水深而加强,静脉血液在水压作用下快速回流到心脏。
154.下列关于体温正常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一昼夜中清晨较低,午后较高
B.成年男子体温平均较女子高
C.新生儿体温偏高
D.老年人体温偏低
【答案】A、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体温正常变动的掌握情况。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一定范围的波动,波动一般不超过1℃。人体体温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体温的昼夜节律由体内的生物钟控制。此外,人的体温还受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和精神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约0.3℃,且其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新生儿期,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体温不稳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儿童的体温较高,以后随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变低。
155.发生晕船反应时,受到过度刺激的感受器有
A.上半规管
B.外半规管
C.后半规管
D.椭圆囊和球囊
【答案】A、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前庭平衡感受器功能的掌握情况。内耳前庭器官是人体平衡感受器官,它包括三对半规管(上半规管、外半规管和后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三条半规管互成直角,代表空间的三个面。外半规管又称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又称垂直半规管,与地面成垂直关系。半规管感受角加(减)速度运动刺激,而椭圆囊和球囊感受水平或垂直的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船舶航行时,由于船体的晃动、颠簸使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受到过度刺激,出现运动病症状(晕船反应)。
156.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出现
A.骨骼肌收缩颤动
B.瞳孔缩小
C.大汗淋漓
D.心率加速
【答案】A、B、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胆碱能神经的作用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代谢的掌握情况。
人体大部传出的胆碱能神经(包括运动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及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的传导,靠其末梢在与细胞连接处释放的乙酰胆碱以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胆碱能神经传递必须与胆碱能受体结合产生效应,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型及烟碱型,前者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官,后者分布于自主神经节及骨骼肌的运动终板内。在正常情况下,释放的乙酰胆碱于完成其生理功能后,迅速被存在组织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当有机磷进入人体后,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以致体内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及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有胆碱能受体的器官功能发生障碍。由脏器平滑肌、腺体、汗腺等兴奋而引起的症状称为毒蕈样症状,如汗腺分泌增加、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等。由交感神经节和横纹肌活动异常所引起的症状称为烟碱样症状,如肌肉纤维震颤或抽搐。在循环系统方面,既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毒蕈碱样症状,又可有血压上升和心率加快等烟碱样症状。
157.下列化合物中,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有
A.NAD+
B.NADP+
C.CoASH
D.FAD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为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过程。脂肪酸氧化前必须活化,活化要有CoASH 参与,形成脂酰CoA。脂酰CoA 随后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后,生成1分子乙酰CoA 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生成的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可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应。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生成丁酰CoA,后者再进行一次β‐氧化,即完成脂肪酸的β‐氧化。FAD、NAD+参与了脱氢反应。
158.下列选项中,属于生酮兼生糖的氨基酸有
A.异亮氨基酸
B.苯丙氨酸
C.酪氨酸
D.赖氨酸
【答案】A、B、C
【分析】本题考点为生酮、生糖氨基酸的基本概念。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的α‐酮酸可以转变为糖及脂类,在体内可以转变成糖的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能转变为酮体者称为生酮氨基酸,两者兼有者称为生酮兼生糖的氨基酸。生酮氨基酸包括亮氨酸、赖氨酸;生酮兼生糖的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其余为生糖氨基酸。
159.与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有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
A.cAMP‐蛋白激酶途径
B.cGMP‐蛋白激酶途径
C.受体型TPK‐Ras‐MAPK 途径
D.JAK‐STAT 途径
【答案】C、D
【分析】本题考点为重要信号转导途径的特点。cAMP‐蛋白激酶途径是激素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在cGMP‐蛋白激酶途径中,cGMP 激活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有关蛋白或有关酶类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产生生物学效应,即松弛血管平滑肌和增加尿钠,并且能间接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降低血压。在受体型TPK‐Ras‐MAPK 途径,催化型受体与配基结合后,发生自身磷酸化和磷酸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GRB2和低分子量G 蛋白正调节因子SOS,磷酸化的受体与GRB2‐SOS 复合物结合,进而激活Ras 蛋白和MAPK 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状态。在JAK‐STAT 途径中,JAK 为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存在,活化后作用在STAT 分子使之发生酪氨酸磷酸化,磷酸化STAT 分子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作为转录因子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靶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160.肝脏合成的初级胆汁酸有
A.胆酸
B.鹅脱氧胆酸
C.甘氨胆酸
D.牛磺胆酸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为胆汁酸分类方法。胆汁酸按其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游离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和少量石胆酸;一类是上述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称为结合胆汁酸,主要是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
胆汁酸按来源进行分类也有两类:一类由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一类是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受细菌作用生成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生成的结合产物,称为次级胆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