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预习我会做
妈妈:“放学了,先写作业再玩!”
小蒙:“妈妈,我在学校写完了!”
妈妈:“那你可以预习一下明天的课。”
小蒙:“明天再说明天的事,我这么聪明,明天老师一讲就懂了,还用预习吗?再说预习也没什么用。”
妈妈:“哟,这孩子还挺自信。不过,预习的好处你可能还没有尝到吧?”
接下来,妈妈就耐心地给小蒙讲起了预习的好处,小蒙听妈妈说得头头是道,就想试一下再说。结果,第二天回来就高兴地大喊:“妈妈,妈妈,我今天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夸我是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其实,那个问题是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想了半天没想通的。哈哈,今天晚上我还预习。”
一些学习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忙不过来,挤不出时间去预习,每次上新课,课后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其实,他们学不好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没有预习上。
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
一、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提高听课效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孩子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就可以温故而知新,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预习是孩子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条件,孩子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问题,还可以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使课堂笔记具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经过预习以后,孩子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预习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孩子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检验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二、怎样让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怎样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告诉孩子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
预习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
一般孩子采取第一种预习方式的居多。这种预习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
第二种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课文,而且要能根据课后练习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孩子更合适。
3.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来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孩子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成功的预习,会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预习产生反感,在具备预习条件的时候,对预习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4.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因为预习,听课会更轻松,感觉会更精彩!
三、加强预习的检查评定
1、纠正预习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注重正确引导。
预习中出现不动脑去照抄等现象,我就引导他们认识抄作业的害处,鼓励爱动脑的同学,个别辅导中下生,班级中大力宣传独立思考、诚实的学习态度。经过引导,同学们都能正确对待预习。
2、作好预习笔记或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应在教材空白处作好旁批,写上自己的疑问或者是见解,便于老师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解决心中的疑惑。笔记本,分成两栏,左栏是预习时的答案,右栏是把预习时不会的或错误的问题整理出来,这样方便教师分清孩子在预习时难点,使教师清楚孩子对本部分知识的疑难点到底在哪。
3.要定期评定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让孩子尝到甜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4.教师要适时小结,对孩子的努力作出充分的旨定。对完成得好的孩子给子表扬:对中间孩子作出鼓励:对后进同学提出希望。让老师的目光温暖每一个同学,师生感情得到交流,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更有兴趣去预习,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四、预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授课内容提前设计预习导学提纲,有的相对简单易懂的内容我就安排孩子直接进行课堂预习,稍有难度的内容我安排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周末安排孩子进行单元预习,假期则安排孩子进行全册书的大预习。孩子预习的效果课堂上进行检测,可以小组长检查,也可以用达标检测题检测孩子的预习情况。
对孩子的预习习惯养成已进行一段时间,为了解孩子的预习习惯养成情况,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孩子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觉得孩子的预习习惯养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孩子们对预习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地接受。教师要求预习,学生就预习;教师有思考题,学生就能按要求去思考;如果预习时不带问题,学生只是有一点点的感受。这说明学生的预习行为还是比较被动,还没有真正学会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从根本上了解预习会给学习带来的好处。
(2)合作、探究的问题也大都是老师安排的,其他同学能提出来的也有一小部分,而能通过自己预习真正提出问题的则很少。教师课堂上还是讲的居多,但所讲内容大都是孩子可以自学得到的。这说明孩子的预习能力还是很差的,只会蜻蜓点水,看些表面上的肤浅的内容,不能静下心来深挖教材,没有从根本上搞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3)从预习中遇到问题,84%的孩子会做个记号,等上课再弄明白来看,孩子对待预习的态度还有待提高。从这点看,孩子对待预习就是应付教师的作业,没有把预习看作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把预习看作是一种可以提高自己自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另外,从这点也能看出孩子的学习很被动,没有想到预习中不会的问题可以自己先解决,这对自己来说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有可能使教师没有及时对小部分能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进行表扬,从而挫伤优秀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孩子的预习处于自由状态。
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我找部分孩子交流表明,孩子的预习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氛围与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预习水平如何,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对孩子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孩子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孩子的主动性,力争作到师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预习的指导与监督,以及在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课堂笔记我会做
记课堂笔记,是孩子在学习中必须做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为了以后复习使用,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孩子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记笔记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逐字逐句地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一是孩子用自己的话,把教师所讲的主要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是我们提倡的记笔记的较好方式。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列出以下一些记笔记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孩子记笔记时不妨试一试。
一、指导孩子有效地预习
如果打开孩子的笔记本,有时让我们哭笑不得:上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孩子的本意是想把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记下来,但在我们看来却没有重点。这样的笔记本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怎么办呢?在孩子学习新的内容前,我们要指导他们进行预习,预习时间可长可短,预习中,孩子列出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记笔记时要求孩子记下老师的解答要点,特别是记下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于课后复习掌握。
二、帮助孩子分析教师的讲课风格,提高针对性
教师通常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方式讲课的。了解和把握教师的讲课风格,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调整记笔记方式,这对于记好笔记是非常有效的。教师的讲课风格有专家型的、民主型的、讨论型的等,我们要求孩子因人而异地记好笔记。还要求孩子在听课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始终关注教师的提示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等,让孩子记下教师所讲的内容。许多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也会有所说明,他们常常告诫孩子“这很重要”,“这一点常常容易出现问题”,“这里有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这时最好告诉孩子在笔记上做出标志。
三、课后整理复习笔记
由于时间限制,孩子不可能记下一节课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孩子不是记录员,光顾着记,可能会干扰学习的过程。这就决定孩子上课记的只能是简化的课堂笔记,课后必须进行整理复习。当然,有些学科如语文,可直接记在书上,这样有助于孩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但是,数学等学科最好要求孩子上课时注意听,不要动笔记。课后那,则要立即在笔记本上回忆出教师所讲的经典题型,然后再独立解答。要是有些内容确实回忆不起来,建议孩子参看一下其他同学的笔记。一方面能做些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吸取其他同学笔记的优点为已所用,为了给孩子更多思考、创造的机会,我们提倡在笔记本上“留白”。也就是说,在每张记录纸的左侧或右侧留出几厘米的空白(一般为记录纸的三分之一),专门用来记录孩子的疑问、思考或得到的启示。这样,就增加了笔记本的含金量。而且,这些“留白”也能让孩子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看看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的学习是不是更主动。笔记中的“留白”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不断折射出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进步。
要求孩子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每次复习的时间间隔要适当延长,从隔两天、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复习时不是让孩子单纯地看或记忆,必须要求孩子动笔,把复习的过程和练习联系起来。把笔记假想成一套套练习,让孩子遮住题目的答案,根据题意,重新解题,才能更大地发挥笔记本的功用。
有效听课我会做
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课来得到的。要想学习好,首先必须学会听课。
听课的目的有两个:—是接受知识,二是体会老师的表述方法。
老师是经验丰富的传道者,对知识的脉络、疑问难点都很清楚,讲的内容也比较系统。所以,课上集中精力听课,是掌握知识的捷径。
听课听不懂,大致由三个原因:—是精神不好,精力不集中或休息不好或情绪不对头。二是方法不对,调整听课方法,即可解决问题。三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掌握。
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孩子智力、培养孩子能力的主要渠道。研究与掌握科学的听课法,对孩子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与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听课法因人不同而多种多样,但就其共性而言则是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和学生们切实掌握的。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率。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从预习中所掌握的新知识的难点和明确听课的重点,便是重要的准备。二是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教科书、笔记本、作业簿及学习用具等。三是精神上的准备,确保有充沛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有一股求索新知识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