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从早教时期就应该做起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最好学校,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和父母一同度过,父母能最早、最根本地影响孩子。但是,有的家长往往忽略了最原始的东西,比如:有的家长用自己的喜怒情况对待孩子,还有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工作托付于其他人或者早教班。这些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正确的早教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要根据孩子不同阶段心理行为发育特点,加以引导、适时教育。第三,要注重孩子的认知、语言、运动能力、营养、情感、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父母不要只注重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其实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更重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观察能力我最棒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从现实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使思维的触觉,是理解的前提。可以说,敏锐地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观察力。同时,观察力也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成分。
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有所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因为他们比他人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观察力,在于他们对身边看似寻常事物的超越一般人的的敏锐洞悉。良好的观察力对孩子的成长与求知就是这么重要。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传入大脑,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象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步,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记忆效果差,于是,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差,智力发展受影响,接下来,在以后的观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条理性差,观察效果不好,进一步影响思维的发展,形成不良循环。
再次,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观察机会少,就会使脑细胞比较多地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较缓慢,智力显得相对落后。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坚持经常到户外,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大脑皮层接受丰富刺激,经常处于兴奋活动状态,其大脑的发育就相对较好,智力也较发达。
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除了一定的遗传作用外,更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要想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应该勇敢地拓宽视野,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自己的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那么观察力有哪些功能?如何提高观察力呢?
观察力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才能。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更重要的还得用头脑去思考。因此,有人又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比一般知觉具有更大的理解性,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活动在观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观察是认识世界,发现科学奥秘,获得知识的大门,只有通过这道大门,才能登堂入室,探索新知。可以说,科学发端于观察。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记忆,客观事物反映在人们的大脑皮层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的加深,就会形成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扩展开去,联想到新的事物与新的事物的组合,在脑子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是从印象扩展到想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学习研究中沿着这个过程出发,就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孩子的学习同样离不开观察。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不要轻易放过哪怕是很细微的引起怀疑的地方。观察使人变得聪明,使人开阔视野。正是宏可观宇宙,微可查秋毫,或是通过感观的直接观察,或是借助于仪器观察,都能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观察力实际上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要想让自己更聪明些,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要想探索科学的奥秘,就得仔细观察。然而,并非任何随便的观察都能在科学上产生作用。没有观察的目的,不懂得观察的方法,这样的观察是不会发现什么的,对学习和工作也不会带来益处;相反,却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工作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观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可借鉴的方法有:
要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观察习惯,随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要养成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作风。
要学会认定目标,自觉、持久地进行观察,如果漫无目的,必然漫不经心。
知识准备充足。有效的观察,必须具备关于观察对象的预备知识,知识准备越充足,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深透。
学会观察方法。采用科学方法来进行观察,通过锻炼会增强观察力,提高观察效率。这些方法有: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隐蔽观察法等。提高观察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己的求知欲,事业心和责任心。
人的观察力虽然受先天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观察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确立观察的目标,提高观察责任心。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只有带着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提高责任心,才会对事物的观察有所心得,观察得法。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下观察教学的几个实例:
一、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来交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进行观察之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性的观察计划,特别是在观察一些较为复杂的现象时,计划更应该周密可行,否则只能被观察对象的复杂性所迷惑,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的,无法完成预定的观察任务。在科学课中,观察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空想。因此,要提醒孩子在观察是积极思考、主动观察。最后,要及时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以便于在总结、归纳时做到全面。
二、充分发挥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作用,培养观察的准确性
要想通过科学实验让孩子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或者解释科学规律,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围绕试验目的对某些特定的实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分清主次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若只是随意的浏览,则只能看到杂乱无章的表象,观察不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如孩子将豆子与沙混合后,再将其分开,让孩子观察豆子与沙的变化时,孩子们可能注意到豆子表面可能粘着一些沙尘,于是就认为豆子发生了“变化”。这时,就需要引导者特别强调:我们要研究的是“物质的成分”(即本质属性)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不是检查其他非本质的地方是否发生了变化。让孩子紧紧抓住这一观察重点不放手,而不被其他现象所迷惑。这样,孩子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沙还是原来的沙,豆还是原来的豆,二者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为孩子提供有效的观察材料,让孩子进行有效的观察。
同一个实验,观察的材料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有效的观察材料能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观察。而无效的观察材料,只能会干扰孩子观察的目的,影响孩子观察的重点。
四、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地观察习惯
对科学研究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只有长期观察,才能捕捉到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要培养孩子全面地观察能力,就要求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孩子在课外进行观察。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还很多,在实际培养和引导,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的探索,以不断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培养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让孩子学会先观察事物的基本属性、特征,然后考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多看多想慢慢就练出来了。
理解能力我最棒
理解指的是对任何一件事物的了解的能力,如平时常说:“老师讲的我都理解了。”理解、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属于人类高级认识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理性认识过程。
理解能力分三级,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人类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而理解能力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不断使儿童的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与进行抽象思维的自觉性逐步发展起来,是儿童思维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儿童成年后能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在高层次的教学、研究、设计等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必须的心理条件和心理品质。
儿童在学习中,要掌握知识,首先重要的是能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解能力,又是在经验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家里,父母要利用各种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一些“为什么”,让孩子思考、动脑筋,去探索,养成从思考到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在学校,老师必须要求儿童理解单词的意义、课文的内容等,而不要让孩子对任何课程都死记硬背。最好的方法是多进行课堂提问,让儿童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对儿童的理解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
可以用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儿童的理解水平:最低的理解能力是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的意义和隐喻,理解不到寓言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或教训;较高的理解水平是开始能看出寓言中的教训和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只是概括的范围较狭隘;最高的理解水平就是立即能理解寓言的含义或隐喻,并能把抽象的教训意义转移到人。还可以从儿童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及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以及算术应用题的意思等来考察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学习各门课程来完成。因此,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
判断和推理是抽象逻辑思维中正确掌握概念、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结论,组成合乎逻辑的推理等不可缺少的。学龄初期儿童,在理解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抽象思维也逐渐形成与发展,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开始形成。但此时,儿童的判断、推理能力还很差,只有随着儿童不断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以后,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有关,也与受教育程度、掌握知识多少有密切关系。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后,儿童才能比较独立地、有根据地、明确地论证一些事物。随着学习的深入,儿童所学知识逐渐积累和系统化,到四五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有进一步发展。在培养儿童判断、思维能力时,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否则,在儿童尚未具备较为复杂的知识之前,硬性培养儿童的判断、推理能力,将会得到失败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美国一位教育专家在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理解能力的方式。这是为了帮助孩子从阅读对象中收获意义——理解是一种很关键的技巧。当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从书本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1、引他大声读出来:这会让他被迫放慢阅读的速度,但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感受阅读对象。他不但看见了词语,而且还同时听到了它们。你也可以和他一起轮流大声朗读。
2、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