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蜂产品医疗妙用
49387200000039

第39章 蜂毒治疗方法(2)

第五节 蜂毒过敏反应与处理

养蜂人常易被蜂螫,其中绝大多数人会对蜂毒产生免疫力,能耐受十几只至上百只蜜蜂螫刺而没有任何中毒症状出现。但也有个别人对蜂毒高度敏感,被1~2只蜜蜂螫刺即产生严重中毒反应,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有关医学文献报道,单次蜂螫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者,可以引证的病例数以百计。《美国医学科学杂志》(1963)估计美国每年有30~50人死于蜂螫过敏。我国学者陈心栋报告,南京浦口医院接诊的蜜蜂螫伤者60例,其中过敏性休克7例。

有学者报道,一般过敏反应在人群中约占2%,高敏者一只蜜蜂螫刺引起死亡占5亿分之一。

我国现有饲养蜂群数已经大大超过美国20世纪60年代水平,蜂螫过敏反应及其防治问题不容忽视。现就蜂毒过敏反应机理及诊治方法论述如下:

一、蜂毒过敏反应类型和机理

免疫反应是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在某种情况下,机体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发生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异常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称为过敏反应)。

一般根据变态反应发生的速度不同,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两大类。现在从参与反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变态反应分为以下四型:

1.第Ⅰ型(速发型)

蜂螫过敏反应主要是速发型,在正常情况下,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并不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在免疫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相应抗体,迅速把抗原物质排除消灭掉。但是,某些过敏体质的人对进入的抗原物质特别敏感,微量的抗原就可引起大量相应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这样把入侵的抗原排除消灭之后,还有大量的过剩抗体存留,过剩的抗体可以固定到皮肤、呼吸道或肠道肥大细胞上,到了一定量就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敏过程。这时再接触到原来的抗原物质就可与固定在细胞上的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发生过敏反应。

人体多次接触抗原(蜂毒)后,体内浆细胞产生大量IgE抗体(反应素),此反应素是新细胞抗体,其F、C段与肥大嗜碱性细胞表面结合,使人体处于致敏状态,直至致敏的人体再次接触到蜂毒时,其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就产生反应,激发细胞内酶活性释放多种物质,这类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后通透性增加等。

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堵、心悸、喉头水肿,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或喘息、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昏迷、大小便失禁,乃至心脏停搏。

局部会出现阿瑟氏(Arthus)过敏反应,剧烈的红、肿、热、痒、痛、肢麻等,有的肠管壁痉挛则出现剧烈腹痛。

速发型蜂螫过敏反应绝大多数在螫后60分钟发生(10分钟内占50%),一般是从蜂螫到发作的时间越短,症状越重。速发型反应不需补体参加,由于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迅速,及时处理没有后遗病变。

2.第Ⅱ型(溶细胞型或细胞毒性型)

此型是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抗原(正常的或变性的),或与组织细胞密切结合的抗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反应。前者如输错血型,后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溶细胞反应,在有补体参与时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

3.第Ⅲ型(血管类型或免疫复合物型)

蜂螫过敏反应者也呈现Ⅲ型,蜂毒抗原进入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IgM,因抗原、抗体两者比例不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而清除。当抗体量超过原量时,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沉积在抗原输入部位,蜂螫局部出现阿瑟氏(Arthus)反应。给实验动物反复注射抗原时局部出现此反应,在人体则少见。

这种反应在蜂螫后1~2小时出现疱疹、皮下出血、硬结、无菌性小脓疱,可持续数天。

当抗原量稍超过抗体量时,形成的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内皮细胞吞噬而较长时间地存留在血液中,使碱性细胞或血小板释放组织胺及5羟色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并激活补体释放趋向因子,引起某组织产生炎症改变。此型还有血清病和肾功能衰竭等。一般发生在蜂螫后3~10天,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和肾脏损害等,可持续数天。

4.第Ⅳ型(迟发型)

这是由致敏淋巴细胞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血清抗体无关。当致敏机体皮内注射抗原时,于24~48小时可出现皮肤反应。其特点是在注射抗原的部位浸润,并释放出过敏反应因子,以破坏抗原,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放出类似于组织胺的介质——缓动素,吸引吞噬细胞及其他真性细胞,从而使反应部位的实质细胞发生炎症,典型例子如结核菌素反应。

变态反应的这四种类型,都是机体对某种具体抗原物质的反应,有的表现为单一型,有的表现为混合型,而以某一型为主。

蜂螫过敏的实质尚未彻底阐明,因蜂毒含有多种成分而复杂化。目前已确定蜂毒中两种高分子量物质(被称为变应原B、C类蛋白质),是具有变应原活性的抗原,但不能断定这些物质中哪一种具有最强的变应原活性,对某些人来说磷脂酶A2是主要变应原,对另一些人则是蜂毒素为主要变应原。通常认为蜂螫过敏应属前两种类型,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曾遇到蜂螫过敏导致溶血性贫血、自限性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胸膜炎、神经根炎等,这些病变可能涉及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机理,由于病例罕见,目前对这认识还很少。

二、蜂毒过敏反应处理

蜂螫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在紧急情况下,甚至比药物过敏更为紧急,必须及时抢救,以避免意外死亡。

1.局部处置

(1)先拔除螫刺毒束,减少毒素吸收;

(2)局部可用碱性溶液清洗;

(3)肾区冷敷,防肾功能衰竭;

(4)采取休克体位,头低脚高(15°~30°);

(5)吸氧;

(6)局部涂季德胜蛇药膏或肤轻松膏;

(7)镇静、镇痛,给安那度尔20mg/次,肌注;10%水合氯醛30ml保留灌肠;

2.全身处理

(1)立即注射抗过敏药物,盐酸苯海拉明25~50mg/次,肌注;1%肾上腺素0.3~0.5mg/次,皮下;地塞米松5~10mg/次,静注。

(2)抗休克,利尿解毒,条件允许应输液;5%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1500ml+激素+维生素C(0.5~2g),静滴。

(3)根据病情可给升压药物:肾上腺素0.5~1mg;去甲肾上腺素2~10mg/次,静滴;麻黄素30mg/次,肌注;新福林10mg/次,肌注;阿拉明10~20mg/次,肌注或静滴。

(4)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给5%碳酸氢钠100~200ml/次,静注。

(5)防止肾衰,给1%奴夫卡因1g,缓慢静注解痉,速尿50mg/次,肌注等。

(6)营养心肌,50%葡萄糖40~60ml/次,静注。

(7)改善血管通透性,给10%葡萄糖酸钙10ml/次,静注。

(8)防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250ml/次,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