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49409800000024

第24章 传播与性别(1)

性别分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两类。自然性别是指人类生理上的性别,它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是在人的生存环境中通过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认定的。社会性别是文化产物,它包括对某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偏见,甚至歧视。社会性别具有可改变性,例如,对女性的性别认知,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观念的变革而变化。

人们在谈论性别问题的时候,一般是讲社会性别,社会性别范畴的重点是性别歧视,即对女性的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性别文化表征。西美尔对此作了如此描述:人类文化可以说并不是没有性别的东西,绝对不存在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客观性的文化。相反,除了极少数的领域,我们的文化完全是男性的。男人创造了工业和艺术科学和贸易、国家管理和宗教,因此它们不只具有男人的特征,而且在不断实施的重复过程中特别需要男人的力量。历史上从未实现一种不问男女的人类文化的美妙想法,对此的确信可以从这样一种感觉中获得验证:在许多语言中,都采用同一个词来称呼人和男人。在所有可能的领域中,凡有缺陷的表现都被贬斥为女性的,当人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称赞一个女人在同样领域内的成就时,就只能称之为“简直像男的”。这一事实显然得归咎于文化客观因素的男性特征。这不仅仅因为男人的自大,好像“男性的”是有价值的同义词,而且因为这表达了一个历史事实:由于我们的文化是从男人的精神和劳动中产生,确实也只适合于评价男人式的成功。

第一节性别的概念

来自女性主义理论反对性别歧视的基础是人类平等的原则。女性主义依据“天赋权利”之说,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天赋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以男性为普遍性的社会,这个社会生成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体现了男性的优越性,女性是臣服于男性的。对于女性的歧视在知识体系、话语实践和行为方面普遍存在,由于习惯而成为“真理”。女性主义理论旨在唤起女性乃至整个社会对性别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对反对女性歧视的活动,以体现人类平等的基本要旨。

性别的主要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主义、双姓理论等。

性别认同是指身为男性或者女性的自我观念。是人类通过学习最先获得的观念。从镜前阶段开始。不同的文化赋予两性的特质有区别。包括生理上的差异认同和文化意义上的差异认同。

性别角色即性别认同后个人内在接受的性别身份,包括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对男女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性别主义是指认为某一种性别优越于另一种性别的意识形态。如女性主义。性别主义以两性之间有不可改变的差异为理论基础。

双性理论认为,个人性别特质是可以改变的。个人可以同时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

在性别区分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受到压抑、限制的弱势群体一类。因为女性拥有弱势群体的五个特质:遭受不平等待遇、受到偏见或歧视的伤害;在生理及文化上有不同于强势群体的特质;非自愿地成为“女性”;因为传统观念的引导,接受自己的次等身份;在婚姻制度中,感觉在家庭中的次等位置。

第二节性别的社会学意义

我们不否认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是男女有别的自然基础,但是,这不等于说男强女弱也是由于生理原因所致。恰恰是因为“男性的”与“有价值”的成了同义词,以男性生理特征为依据的标准成为普遍标准,这个标准极容易肯定男人式的成功。

可以说男性与女性在能力方面的差别是由社会的评价导致的。关于男女的差别论有不同的评价或说法,以功能社会学理论为例,其对男女有别的社会学解释有代表性。

功能理论的社会学认为,社会是各种制度的均衡机制,它依照共同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合法性和粘合力。各种制度在整体上构成了社会系统,其中各个部分(各个制度要素)和所有其余部分相互依存,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部分和整个系统。

功能理论把文化看做是知识、伪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等不同程度的整合体。这些东西为社会成员界定了情景和行动条件。那么,文化作为意义的符号系统,其中有以想象的方式对现实定义,有对赋予人们的规范性期待进行解说(例如角色期待通过积极和消极的制裁得到强化)。“文化是人所创造的调试和意义的世界,在其背景下人的生活变成有意义的。”

按照功能论解释,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的分工不同,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区分造成社会的稳定。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男女分工,各司其职。女性的家庭分工使家庭功能得以有效发挥。这种解释存在的问题是如果规则、价值观、社会期待等依然以男性为主,不论是抽象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物质社会(手杖、工具器皿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物质),只要在人所创造和调适的意义世界里男性价值成为普遍价值的话,所谓各司其职就是肯定了女性的臣属地位,强化男性的优越性。

另外,对于某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人有限制(例如同性恋者),社会不会为他们提供人尽其才的机会。因为传统的性别区分被改变的话,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安或者其他不可预知的结果。西美尔认为,“人的内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是从内在性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行动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人们在把握所有关系时,在先把握单个因素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把握它与另一个单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本身的性质是由前一个因素决定的”。在任何一组关系中,两个因素不是处在僵化的相对性中(均衡)。其中一个同另一个对应时(男与女)总是占据绝对者的位置。

这种绝对性承载或者规范了两者的关系。

第三节女性主义的理论

女性主义的理论主要经历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等阶段。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启蒙思想的原理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家要给人类重新制定一个秩序:“通过‘理性之光’所认知的‘清晰显着’的理念为人类的认识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原理”,他们以“人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作为其理论依据,赞成自由主义思想原则,提倡理性。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出发,对现实中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因素进行思考,并对男女同一性进行论证,提出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平等权利的主张。

1848年7月发表的妇女《观点宣言》为女性权利的自然法则发出呼吁:在人类各种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对各个种族的女性,即人类家庭的成员之一而言,她们必须获得自然法则以及自然之神赋予她们的,不同于她们迄今为止所占据的地位。出于对人类思想的尊重,她们理应公开宣布促使她们这样做的理由。

我们以为以下的真理是不证自明的:男人和女人生来平等;她们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些权利是: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政府的建立正是为了保证这些权利,而政府的正当权利来自被统治者。

2.一个与男性享受同等权利的女性

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除了历史和政治对女性的专制外:“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男人对女人的非正义和侵占的历史,是以建立对女性的绝对专制为目标的”,妇女《观点宣言》的起草者认为社会偏见也促成了女人依附地位的因素。女性“被禁止从事‘有用的工作’,而且不能与男人同工同酬。她被排斥在神学、医学、法律等专业之外……双重的道德标准使与男人同样(在性方面)行为不端的女人遭到公众谴责而备感羞耻,但是男人却可以得到豁免。环境的制约使女人只能‘过一种依附于人的凄惨生活’,她的自信随着自尊逐渐被彻底损害了”。认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发展,她们没有机会参加家庭外的社会性、创造性劳动,只是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妇女自幼接受教育里包含着这样的目的:女性需要培养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意识。这种意识会阻碍女性智力的充分发展,使妇女处于第二性地位,无法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

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现实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她们主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予妇女提供教育,培植她们的批判思维,获得女性的权利意识。这样不仅使女性能够对她们自己的生存境况作出清晰而明智的思考,而且会使她们自觉意识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理性的、有责任心的女性的意义,并且积极地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去。

二、文化女性主义

文化女性主义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政治方面,而是更加广阔的文化领域。

1.强调女性特质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女性主义不是注意男女的相似性,而是强调差异,强调女性特质的意义和价值。她们认为,女性特征是社会再生的源泉,犹如土地一样,可以不断种植粮食,养育绿树、花草,提供生生不息的万物、生命。这种理论超越了为女性争取权利的目标,把女性权利看做实现社会更大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她们认为女性应该进入公共领域,拥有选举权。提倡“腐败的政治(男性的)应该由女性的道德来净化”。

女性的道德包括了女性的价值观和女性关注的社会事物,包括女性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基本态度。例如,许多文学作品描写的母亲,体现了这样的女性价值观:战争发起的“正义或非正义”不是她们关注的话题,战争夺取孩子的生命,让女性承受丧夫失子的痛苦与她们的切身感受的密切关系,使她们反对一切战争、反对一切屠杀,希望寻找新的解决冲突的道路。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他在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演讲中说:荷枪实弹的士兵的呐喊声比不上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恸哭声。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也讲述了整个拯救行动的动力来自不让一位母亲再失去一个儿子的原则。

2.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平分秋色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一切,像灵魂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展示(她)的各种才能……”

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融合是将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能与爱情的结合。女性气质与公共世界结合也会带来一种令人向往的女性化的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植物般的温暖、融洽、平和的规则,意味着在所有领域杜绝暴力,包括用酒精和毒品伤害自我,以及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残杀动物的暴力行为;意味着友爱与和平将统治整个世界。”以上两张图片的故事向世人展示出女性——母亲的气质在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暴力的行为中具备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强制性压力导致,而是唤起人类内心的共鸣,形成共识。她具有理想的力量,使人产生善良和悲悯情怀。

三、激进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理论旨在反对“新左派”中男性成员的理论。激进女性主义成员在“新左派”运动中,通过男性激进分子的傲慢态度看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于是,提出自己的女性主张,以要求平等的口号,号召女性团结,在社会问题上与男性的统治争夺支配权力。

1.反对女性“二等公民”身份

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男性激进组织内只能够充当“二等公民”,当男性组织需要声势时,女性是作为人数加入其中的。但是,在发表见解和表达主张时,女性又遭到激进组织中男性的轻视。激进女性主义者决定要在理论上使她们自己的主观问题和新左派运动关注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她们认为社会公正与和平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与合法性。“大男子主义与女性的屈从地位实际上是社会压迫的根源和原型,因此,女权主义必须成为一切真正变革的基础。”把性别问题当做政治问题对待。激进女性主义呼吁“妇女应当认识她们是一个屈从的阶级或等级,并应与其他妇女联合起来,把主要经历投入到与她们的压迫者——男人的斗争中去;男性和女性本质上是有差别的,他们拥有不同的风格和文化,而女性的风格必须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

2.抨击传统爱情观,反对色情、卖淫

激进女性主义还攻击已有的爱情观,反对色情文学和卖淫制度。她们认为,爱情是一种体制,它“带来了脆弱、依赖性、占有欲和对伤痛过度的敏感,它妨碍女性的人类潜能的发展”。对于爱情中涉及女性的服从、臣属等观念时,容易与传统的封建意识中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和男性普遍性的价值混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激进女性主义反对业已形成的爱情观,有一定的理由。

不过,对这种观点的认可程度不高,包括女性在内。爱情涉及人类基本情感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移情和共鸣等,这些通常被认为是超越性别范畴的。例如,文学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杜丽娘》、《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种爱情超越了门第之见、世俗之昧,也超越了性别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