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穿越时空的现代交通
49462400000013

第13章 交通规划的定义、程序与方法

交通规划的定义

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使交通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交通设施能发挥最佳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使人和货物的出行方便、快速、舒适和经济。总之,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在可能的资金、资源条件下,对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运营从整体上做出最好安排,以发挥交通系统的最大效益。

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的展开,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交通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通运输规划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规划、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规划、生产经营的规划等;狭义的交通规划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通常人们所说的交通规划是狭义上的概念,是指根据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与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根据地区未来不同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实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交通规划是将交通作为研究对象,是人所进行的有意识行为的体现,因此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规划主体的存在;

②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

③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

④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对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

⑤规划作业投入的资源(如时间、人力、资金、信息等)的存在,即以规划作业实施的可能性为前提。

交通规划的分类

交通规划分类方法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按规划的性质,可分为战略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规划;

②按规划对象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交通规划、城市总体交通规划和分区交通规划;

③按规划对象的时间范围,可分为远景或远期战略规划(20~30年)、中长期交通规划(10~20年)和近期交通规划(3~5年);

④按规划对象的设施,可分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站前广场规划和交通枢纽规划;

⑤按交通规划的阶段,通常可分为交通需求预测、交通工具的合理分配、各种交通工具的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设施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合理运用。

交通规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交通规划的基本程序

交通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考虑的因素繁多。进行交通规划时既要掌握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制度,又要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资源和交通供需状况等作全面调查研究,从系统工程角度对上述要素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对规划方案作周密的设计和评价。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交通规划方案制订的过程。

①组织准备。明确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负责单位,制定整个交通规划的工作计划,明确规划任务,建立技术咨询机构,与政府决策人员建立正常的工作关系,与其他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和协作,必要时吸收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审议。

交通规划程序不意图②确定规划目标。为明确交通规划方向,在编制规划之前首先要制定交通规划的工作目标和规划方案需要达到的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前者指规划编制最终所应提交的成果、内容、要求、形式、数量,包括文本、图表等;后者包括使旅客或货物具有适当的可移动性(出行时间最短、费用最低、能提供充足的系统容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和达到环境平衡(提供区域内生产、就业、教育、生活平等的可达性分布,促进土地利用和运输设施按期望的方向组织,减少社会纠纷、促进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空气污染等)目标。

③资料收集分析。收集资料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内道路交通特性。根据规划目标的不同,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

④未来交通预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未来交通需求的预测技术(模型),并对所研究区域未来预测年内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⑤方案制作与评价。利用系统分析方法,根据现状分析和交通预测,对未来的交通网络提出若干可行方案。对所提出的可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找出既优化又现实,并能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推荐规划方案。

⑥连续规划。交通规划方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的,应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完善。

2.交通规划方法概述

交通规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不尽相同,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有针对自己国情的规划方法。我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理论。美国在1962年发表了“Chicago都市圈交通规划(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CATS)”的方法,并冠以“Transportation Study”的名称,同时进行了道路规划和相关联的大运量交通工具规划,首次考虑了出行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规划之中。由于美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迅速,逐步扩充了以往“Tyaffic Planning”的内容,并改名为“Transportation Planning”,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

1963年,日本在富山和高冈地区首次进行了综合城市交通规划基础性调查——居民出行调查,并在各地进行了试验性调查研究,依据此经验在1967年在广岛都市圈首次将包含居民出行调查的大规模调查数据规范化,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了交通发生、交通分布、出行方式分担和交通分配四阶段法的交通需求预测,于1969年发表了包含道路和铁路的未来交通规划。之后依次实施了以东京、阪神、名古屋为中心的大约30个都市圈的居民出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使得四阶段法越来越得到普遍应用和扩充。

我国交通规划方法也是在四阶段法基础上得到了扩充,随着我国每年GDP指数不断提高,汽车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大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出现了诸多交通问题。为应对和缓解这些问题,要求进行交通规划时在遵循传统方法的同时要有所突破,来应对如何切实保障公共交通的优势、如何防止汽车交通的污染问题、如何适量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等交通问题。我国专家学者也引进了非集计模型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阶段法的原理是交通的产生和吸引主要依据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这样就可以对其资料进行回归生成模型,而所产生的交通又是分布在不同的起讫点之间,可形成如交通出行期望线一样的出行网络,这样即可用模型模拟未来交通增长情况(通常用增长系数法、平均系数法、弗拉塔法及综合分布模型法),然后考虑所产生的交通是以何种方式出行,找出选择不同出行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出行方式划分,最后按照规划的道路网络决定交通在起终点间的的合理分配。即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预测4个阶段。

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规划理论进行交通规划,都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分析,而不能单纯地为规划中的子元素考虑,应从系统的总体、长远和最优出发,分析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影响关系,确保系统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