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49462800000011

第11章 毕升与活字印刷

同学们,当你从书包里拿出课本准备上课时,你曾想过,这书是从哪来的?书上密密麻麻的方块字是怎么印上去的?说到印书啊,你必须记住一个人——毕升,就是这个人发明了印刷术,才有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书。毕升一次小小的印刷创新,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印刷大革命!对印刷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了无法估量贡献!

死版刻字累死人!

毕升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发明家,从小生活在一外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没钱让他读书,叫他到一家印刷厂当工人。那时的印刷工人十分辛苦,印刷技术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很大,最简单的一本书,要印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完成。

那时所有的印刷厂采用的都是死版印刷。什么是死版印刷?就是把字一个一个刻在木版上,一个版子了要刻几百个字,这些字不能活动,都死死地挤在一版子上,所以叫它死版。

而且做这种死版还很费劲,比如一页书就是一个版,做这个版子要许多工序。首先是选好木料,做版子的木料很讲究,普通的木板不好刻字,必须用最好的桃木或楠木做成。一块块与书页一样大小的版做好了,然后刨光打磨。打磨光滑后,再交到刻字工那儿,由刻字工人先将要印刷的书,一个字一个字反过来写到版子上,然后,再把那些字一笔一画地刻出来,没笔画的地方用刻刀刻掉了,有笔画的地方留在版子上,一块整版刻完了,刷上墨,再倒过来往纸一印,就是一页书。版子上的字不能刻大,刻大了浪费版子,字刻得越小越省版子,所以,刻一块版子十分不容易,不但刻得人眼酸手痛,同时还要特别仔细,不能刻错字,要是一块版子刻好了,发现中间有一个错字,那就糟了!整块版子就得刨平重刻。那时的刻字工人辛苦极了!有的人不到三十岁,眼睛就看不见了!所以,有的刻字工人一辈子也刻不成一部书。如果一本书有10页,就得刻10张版子,有100页就得刻100张版子,一般的书都有几百页,想想看,这要多大的工作量!要用多少木版,要花多少时间,才一刀一刀地刻出来!常常印一本书的版子,就要几间房子来堆放,车间里到处都是堆的版子。一本书印好了,这些版子也就成变材火,一点用也没了,多么浪费!多少心疼呀!

毕升就是在这样的印刷厂里干了十几年的活,什么活都干,他到山上去伐过木,他做过版子,做得最多的是刻字,刻得腰酸背痛,一天也刻不了几十个字。特别是上等楠木做成的版子,更能刻。楠木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原始森林中,一般的树龄也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楠木的质量很重,木质特别坚硬,一般的木料,一刀就能刻出一道口子,而楠木七刀八刀也刻不出一个口子。可想而知,一块版子几百个字,工人们要刻少天哪!

“过家家”的启发

哎!到底怎样改变这种落后的印刷技术呢?说来也真叫巧的,毕升是从他小儿子的一次游戏中,得到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启示!

毕升成家不久,就生有了个儿子,家里还养了一头猪。小儿子才七八岁,每天一下学,毕升就叫他去挖野菜喂猪。

一天,天都快黑了,毕升下班回家,只听猪在圈里饿得嗷嗷叫,挖野菜的小儿子却不见踪影。毕升很着急,就跑到山里去找儿子。

小儿子今天不想自己挖野菜,他想用不费力的方法得到喂猪的野菜。他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挖了满满一筐野菜,就相想通过他们常做的一种游戏,将邻居家小孩的野菜赢到自己的筐里来。这种游戏,村里孩子个个都会做,做起来也方便,原来叫做“猜螺螺塘”,现在叫做“过家家”。村里孩子做起来很熟悉,先在田边地上挖个小坑坑,参赌的人每人挖一个。坑挖好了,每个人在自己的小坑坑里放满自己挖的野菜做赌本。然后再到河边捡个小螺螺壳,这种螺螺壳由谁掌握,谁就是庄主。孩子们常常有好几种方法来做这种决定,最常见的就是比尿尿,谁尿得最远,就由谁掌握螺螺壳做庄主。

这一次毕升的小儿子尿得最远,他当仁不让握着螺螺壳做庄主。这小子玩“猜螺螺塘”比谁都聪明玲珑,一会儿,手伸进这个小坑坑,一会又伸进那个小坑坑,只见他的两手不停地在两个小坑坑里来去倒,那个螺螺壳就跟变戏法一样,不停地随着他的手在两个小坑坑里钻,看得邻居家小孩眼花缭乱弄,总是猜不对,他猜螺螺壳在这个坑了,却又到了另一个坑里,弄得一会就输了一坑野菜,一会又输一坑野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挖来的一筐野菜,一会就输到毕升儿子筐里了,就伤心得哭起来。

毕升站在他们后边,看着好笑,正想说鬼儿子几句,他自己突然眼一亮——想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孩子们猜螺螺塘的螺壳是活的,可以从这个坑倒到那个坑,那么印刷版子的字能不能也用活字来去倒呢?可以从这个版倒到那个版子呢?要是用一个活字来代替死字,多次使用,不就不用刻那么多字?不就省力多了吗?毕升一有这个想法,如同黑夜里突然打开一道天窗似的,心里一下亮起来!眼睛一下亮起来!他激动得跨过几道沟,发疯似地往印刷厂跑,他要把这种想法告诉同伴。

同伴们听了,都十分激动,都说毕升想起一个好办法!可怎么将死字变成活字呢?一个个望着毕升,都不知他想的这种方法能不能实现。

啊!胶泥活字

毕升只是受了儿子玩游戏的启示,具体怎么做,他也没底。不过他相信,这肯定是一种更省力的做法,一定得想办法改进落后繁重的印刷方法。毕升先将原来的做版子用的木料,锯成一个个长长的小方块,然后在小方块的一端刻上反体字,再倒过来印在纸上,就是个正体字。这样做,字是活了,不像先前刻在版子上的字都是死字,挪动不得,印过了,就再也取不下来了。可是,这些长长的小木块,要拼成一个能印刷的版子却十分困难,因为小木块再拼起来的版子都是太大!太散!很难拼成一块整体的版子。而且在单独一块小方木上刻反写的字,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木活字沾水后容易变形,不适合做版子,而且刻起字来更费力。

怎么办?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毕升饭不想吃,觉不想睡,一连想了许多天,经过一次一次的实验,找到一种比小木块更好的刻字材料——胶泥!

当地有一种很粘的泥土,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胶,反复搅和,然后放到太阳下晒干,就像橡胶似的,但比橡胶结实。将这种胶泥制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再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这种胶泥烧成的字,能够连续印刷若干次也不会坏。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的常用字都得备上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以备同一块版内相同字的重复使用。这样的胶泥活字做多了,捡起来不方便,在一大片字海里去找一个字,非常困难。后来,毕升按照汉字的声母排列或部首排列,将同声同韵的字排到一起,捡起来就方便多了。若到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事前没有准备的话,也可以随制随用。

这样,工人们在排版时,再不用在十分坚硬的楠木板上一个个刻字,他们可以直接去拣一个个活字。捡字时,手里端着一个事先做好的铁板,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文章的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去捡字,将一个个活字依次排放在跟书页一样大小的版子上。一个版子的字捡完了,再在版子四周围加上铁框,固定好那些松动的活字。等一个版子也就是一页书的字捡完了,再用火加热,让粘合剂将一个版子的活字固定成一个整体,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待到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刷了。印完后,将印版子放到火一烘,粘合剂熔化,再拆下一个个活字,按声韵排列,放到字架上,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啊!谁能相到,受到小儿子的一次游戏启发,毕升却带来了印刷业的翻天覆地一场大革命?1584年,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术传到欧洲,改变了世界的印刷技术。

因为有了毕升,世界上才有了成千上万的书!

因为有了毕升,人类才有了更快的文明传播!

因为有了毕升,社会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所以,当你知道书是怎么来的,你就一定会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毕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