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管理概论
49473400000020

第20章 仓储与库存管理(1)

掌握仓储的概念、仓储管理的概念、库存管理的含义,理解仓储管理的必要性、仓储管理的任务、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并适当掌握仓储作业管理的基本流程,理解并掌握ABC分类库存控制法。

第一节 仓储概述

一、仓储的概念

所谓仓储,就是指为有形物品提供存放场所并对存放物进行保管、存取与控制的过程。

“仓”即仓库,是具有存放和保护物品功能的特定场所,可以是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或洞穴;“储”则表示收藏以备使用,包括收存、保管、交付使用,适用于有形物品时又称为储存。“仓储”并称,就是指利用仓库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

在现实工作中,人们常常将库存、储备、储存、仓储几个概念混淆。其实,这几个概念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1.库存

库存指的是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存量。这种暂时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停滞。其原因大体有:①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②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③完全的积压。

2.储备

储备是一种有目的地储存物资的行动,也是这种有目的的行动和其对象总体的称谓。

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绵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物资储备是一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能动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在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那种暂时停滞。

3.储存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

这种储存不一定在仓库中,而是在任何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我们把物品在仓库中的储存简称为仓储。

二、仓储的分类

(一)按仓储经营主体划分

1.企业自营仓储

企业自营仓储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自营仓储。生产企业自营仓储是指生产企业使用自有的仓库设施对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实施储存保管的行为,其储存对象较为单一,以满足生产为原则。流通企业自营仓储则为流通企业以其拥有的仓储设施对其经营的商品进行仓储保管的行为,仓储对象种类较多,以支持销售为目的。

企业自营仓储行为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活动服务,相对来说规模小、数量众多、专用性强,而且仓储专业化程度低、设施简单。企业自营仓储一般为自用仓储,不开展商业性仓储经营。

2.商业营业仓储

营业仓储是仓储经营人以其拥有的仓储设施,向社会提供商业性仓储服务的仓储行为,包括采取提供货物仓储服务和提供仓储场地服务。仓储经营人与存货人通过订立仓储合同的方式建立仓储关系,并且依据合同约定提供服务和收取仓储费用。商业营业仓储的目的是为了在仓储活动中获得经济回报,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

3.公共仓储

公共仓储是公用事业的配套服务设施,为车站、码头提供仓储配套服务。其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车站、码头的货物作业和运输,具有内部服务的性质,处于从属地位。但对于存货人而言,公共仓储也适用营业仓储的关系,只是不独立订立仓储合同,而是将仓储关系列在相应作业合同、运输合同之中。

4.战略储备仓储

战略储备仓储是国家根据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对战略物资实行储备而产生的仓储。战略储备由国家政府进行控制,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由执行物资储备的政府部门或机构进行运作。战略储备特别重视储备品的安全性,且储备时间较长。战略储备物资主要有粮食、油料、能源、有色金属、淡水等。

(二)按仓储对象划分

1.普通物品仓储

普通物品仓储是指不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物品仓储,如一般的生产物资、普通生活用品、普通工具等杂货类物品,不需要针对货物设置特殊的保管条件,采取无特殊装备的通用仓库或货场存放货物。

2.特殊物品仓储

特殊物品仓储是在保管中有特殊要求和需要满足特殊条件的物品仓储,如危险物品仓储、冷库仓储、粮食仓储等。特殊物品仓储一般采取专用仓库,按照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以及规定进行专门的仓库建设,并实施管理。

(三)按仓储功能划分

1.储存仓储

储存仓储是指物资需要长时期存放的仓储。由于物资存放时间长,存储费用低廉就很有必要,储存仓储一般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储存仓储的物资较为单一、品种少,但存量较大。由于物资存期长,储存仓储特别注重对物资质量的维护。

2.物流中心仓储

物流中心仓储是以物流管理为目的的仓储活动,是为了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对物流的过程、数量、方向进行控制的环节,为实现物流时间价值的环节。物流中心仓储品种较少、进库批量较大、按一定批量分批入库,整体上吞吐能力强。物流中心仓储一般选在一定经济地区的中心、交通较为便利、储存成本较低处。

3.配送仓储

配送仓储也称为配送中心仓储,是商品在配送交付消费者之前进行的短期仓储,也是商品在销售或者供应生产前的最后储存,并在该环节进行销售或使用的前期处理。配送仓储一般在商品的消费经济区间内进行,能迅速地送达消费者。配送仓储物品品种繁多、批量少,需要一定量进货、分批少量出库操作,往往需要进行拆包、分拣、组配等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销售,注重对物品存量的控制。

4.运输转换仓储

运输转换仓储是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仓储。在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处进行,如港口、车站库场所进行的仓储,是为了保证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减少运输工具的装卸和停留时间。运输转换仓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性,货物存期短,注重货物的周转作业效率和周转率。

5.保税仓储

保税仓储是指使用海关核准的保税仓库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储行为。保税货物主要是暂时进境后还需要复运出境的货物,或者海关批准暂缓纳税的进口货物。保税仓储受到海关的直接监控,虽然货物也是由存货人委托保管,但保管人要对海关负责,入库及出库单据均需由海关签署。保税仓储一般在进出境口岸附近进行。

(四)按仓储物的处理方式划分

1.保管式仓储

保管式仓储是以保管物原样保持不变的方式所进行的仓储。保管式仓储也称为纯仓储,存货人将特定的物品交由保管人进行保管,到期保管人将原物交还存货人。除了发生的自然损耗和自然减量外,保管物的数量、质量、件数不发生变化。保管式仓储又分为仓储物独立保管仓储和将同类仓储物混合在一起的混藏式仓储。

2.加工式仓储

加工式仓储是保管人在仓储期间根据存货人的要求对保管物进行某些加工的仓储方式。在保管期间,保管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保管物的外观、形状、成分构成、尺度等进行加工,使仓储物发生委托人所希望的变化。

3.消费式仓储

保管人在接受保管物时,同时接受保管物的所有权,保管人在仓储期间有权对仓储物行使所有权;在仓储期满,保管人将相同种类、品种和数量的替代物交还给委托人所进行的仓储,称为消费式仓储。消费式仓储特别适合于保管期较短(如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较大的商品的长期存放。仓储经营人利用仓储物开展经营的增值活动,成为仓储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仓储的任务

仓储的物资储藏的基本功能决定了仓储的基本任务是存储保管、存期控制、数量管理、质量维护;同时,利用存放在存仓储的物资,开发和开展多种服务是提高仓储附加值、促进物资流通、提高社会资源效益的有效手段,因而也是仓储的重要任务。

(一)仓储保管的基本业务

1.物资存储

物资的存储有可能是长期的存储,也可能只是短时间的周转存储。进行物资存储既是仓储活动的表征,也是仓储的最基本的任务。

2.流通调控

流通控制的任务就是对物资是仓储还是流通做出安排,确定储存时机、计划存放时间,当然还包括储存地点的选择。

3.数量管理

仓储的数量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存货人交付保管的仓储物的数量和提取仓储物的数量必须一致;另一方面为保管人可以按照存货人的要求分批收货和分批出货,对储存的货物进行数量控制,配合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向存货人提供存货数量的信息服务,以便客户控制存货。

4.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仓储物的质量不发生变化,保管人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合理的保管措施,妥善和勤勉地保管仓储物。

(二)仓储保管新业务

1.交易中介

仓储经营人利用大量存放在仓库的有形资产,利用与物资使用部门广泛的业务联系,开展现货交易中介具有较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加速仓储物的周转和吸引仓储。

2.流通加工

加工本是生产的环节,但是随着满足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变化快的产品生产的发展,又为了严格控制物流成本的需要,生产企业将产品的定型、分装、组装、装潢等工序留到最接近销售的仓储环节进行,使得仓储成为流通加工的重要环节。

3.配送

仓储配送业务的发展,有利于生产企业降低存货,减少固定资金投入,实现准时制生产;商店减少存货,降低流动资金使用量,且能保证销售。

4.配载

货物在仓库集中集货,按照运输的方向进行分类仓储,当运输工具到达时出库装运。而在配送中心就是不断地对运输车辆进行配载,确保配送的及时进行和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

第二节 仓储管理概述

一、仓储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1.概念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质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具体来说,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经营决策、商务管理、作业管理、仓储保管、安全管理、人事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2.目标

储存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储存合理化,其主要以下列标志加以体现:①质量标志;②数量标志;③时间标志;④结构标志;⑤分布标志;⑥费用标志。

二、仓储管理的必要性

“效益背反”是物流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不可否认,在物流系统中,仓储作为一种必要活动,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经常有冲减物流系统效益、恶化物流系统运行的趋势,所以有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逆”作用。这种逆作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储存和被储物在储存期间所发生的质量变化和价值损失造成的。

1.不合理储存

不合理储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储存技术不合理,造成了物品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储存管理、组织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储存作为一个利润源的作用。

不合理存储的几种形式如下:

(1)储存时间过长。

(2)储存的数量过大。

(3)储存数量过低。

(4)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

(5)储存结构失衡。

2.货物在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

在储存期间,物资的质量变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第一,储存时间;第二,储存环境;第三,储存操作。

质量变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1)物理和机械变化。主要有:①物理存在状态的变化;②渗漏变化;③串味变化;④破损变化;⑤变形。

(2)化学变化。在储存期,由于物品内部或不同物品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原物质的微观状态,形成了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从而使其使用价值变化造成损失。化学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分解与水解;②水化;③锈蚀;④老化;⑤化合;⑥聚合。

(3)生化变化。在储存期间,有生命活动现象的有机体物质,继续进行生命活动,如呼吸活动、后熟作用、发芽、胚胎发育活动等,从而引起所存物资的质量改变。这种生物性活动主要发生在粮食、肉类、鱼类、蔬菜、水果、蛋奶等类物资中。

3.货物在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价值损失

(1)呆滞损失。储存的时间过长,虽然原物资的使用价值并未变化,但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该物资的效用降低,无法按原价值继续在社会上流通,形成了长期积压在储存领域的呆滞物资。这些物资最终要进行降低价格处理或报废处理,所形成的损失为呆滞损失。有许多呆滞物资同时也存在物理、化学、生化的变化,使损失叠加,问题更为严重。

(2)时间价值损失。物资储存实际也是货币储存的一种形式。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每存放一定时间,资金则按一定规律减值。所有被存物都必然占用资金,而资金的使用要付出一定利息,储存时间越长,利息支付越多,或者储存时间越长,资金的机会投资损失越大。这种损失纯粹是时间因素影响的结果,和时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