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哈利和朋友困在沙漠里。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哈利竟然发现了满满一杯水。这可是天赐的水啊,是分给朋友,还是留给自己慢慢救命?
哈利欲独占比黄金还要贵重的水,竭尽全力向沙漠深处跑去,而朋友则在后面使劲追赶。哈利既要跑得快,又要护住杯中的水,自然累得够呛。朋友也气喘吁吁。这场追赶持续了多久,我们没必要深究了,最后是哈利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不小心,一杯水全泼到了黄沙里。结果两人筋疲力尽,求生的勇气全无,很快被黄沙埋葬了。
也许,关键时刻,有些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哈利的做法。
其实,把半杯水给别人,同时也会救了自己。
倘若把半杯水给别人,就等于给了自己成功的最大机会,还可能成为上帝一样的恩人。
下面这个故事也许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乔治起先不过是英国一家手工作坊的小业主,按照马克思资本积累原理,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大资本家。但是很不幸,一场经济危机使他陷入了困境,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开,物价暴涨,他面临破产的威胁。友人劝他赶快裁员,以减轻负担。乔治思考良久,准备采用友人的建议。
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老乔治的耳朵里。第二天清晨,老乔治来到办公室,勒令他收回成命。乔治不服,老乔治便当场解除了乔治的职务。中午,老乔治走进了工人餐厅,看见大家脸色憔悴、苍白,碗里是白水煮的青菜和几片豆腐,立刻从街上的小餐馆花三英镑买回两碗红烧肉,端进餐厅,哽咽着说:“兄弟们受苦了。现在,我已解除了乔治的职务,并且从今以后,每天中午我和你们一起吃饭——当然,价值三英镑的红烧肉必不可少!”工人们欢呼起来。
那时候,三英镑是个不小的数目——是老乔治夫妇一天的基本生活费用。
每天三英镑,所带来的效益却是无法计算的,因为工人们心存感激,便拼命干活,努力降低成本,竟然使这个手工作坊慢慢渡过了难关,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全英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拥有资产过千万。
细细想来,老乔治不过是把半杯水给了工人。
表面上,老乔治的语言朴素、行为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实际上,他是深谙经营之道的,从小事做起,从“半杯水”开始,从最打动人心的角度入手,才最终创造了一个奇迹。
说不定什么时候,半杯水,就能帮你死里逃生。
故事中的哈利和乔治的行为都给他们自己带来了不好的结果,为什么呢?仔细想来,这其实涉及人们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
汉语有个成语叫“别来无恙”,“恙”即病,“无恙”就是没有疾病的意思。“别来无恙”是古人常用的问候语,“祝您健康”是今人常用的祝愿辞。可见从古至今,健康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把有无疾病看作评判健康与否的依据。其实,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为健康下过定义,即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具体说,就是人体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在这个定义中,“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其实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并且是构成“健康”的要件。
身体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生第一财富。
因此人们常用“1”来代表身体健康,用“0”来代表诸如事业、爱情、成就、荣誉、金钱等身体健康以外的方面,意在强调没有了“1”,一切“0”都失去了意义。
可见,身体健康对人生的幸福是多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做到了身体健康,还不能代表他就是健康的。因为生理机能正常只是前提,而心理健康才是关键。
我们常见到一些人身体条件很好,但整天处在生活的阴影里,唉声叹气地过日子,甚至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有些男孩常为自己的“阳气”不足而苦恼,不是因为他的体质孱弱无比,而是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不像许多少女崇拜的“白马王子”那么潇洒、英俊、刚毅;有些女孩常为自己的“魅力”不足而苦恼,不是因为她长得弱不禁风,而是因为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像许多男性迷恋的“白雪公主”那么温柔、娴静、婀娜。于是,那些性别特征模糊的“中性”人物反倒备受推崇。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普遍认识,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第一层含意是在强调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这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这与身体健康必须具备“身体没有疾病”这一基本条件的道理相同;第二层含义是在强调心理健康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以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为目标,凡属于不健康的心理倾向都要消除。
在生活中,有严重心理缺陷的人并不少见,只是在对他人没有造成明显危害的情况下,还没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而已。我们不希望故事中哈利和乔治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不希望马加爵一类的事件再次发生,就应及早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人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这未免有些过于武断了。认识上产生偏颇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反对以偏概全。我们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由认知导致心理不健全抑或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但是现象不等于实质。譬如一位女生很喜欢看别人瀑布似的披肩长发,却又总把自己的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小男孩,我们因此就断定这位女生心理不健康,这未免有些偏颇了。追求个性和性别意识扭曲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不具备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可她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命运的不公,学外语,著书立说,关注残疾人事业,至今还担任全国残联主席,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霍金应该说比张海迪的身体条件还要差,可身体上的残疾并没影响他在物理学上做出惊人的贡献,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的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992年5月,很偶然地,一位刚拿到律师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听说,司法部正在北京举办中国首期证券资格律师培训班。他知道,证券市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拥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在中国还没有,如果能拿到这块“敲门砖”,那就意味着与成功近在咫尺。
第二天,他和两个同学找到司法部。当他们向主管培训班的处长说明来意后,处长耐心而坚决地说:“第一批参加培训的都是资深律师,是经过各省层层筛选审批产生的,而且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名额。你们是没有机会的!”
三个年轻人沮丧地走出司法部大楼,可那个大学生越想越不甘心,便独自折了回去。他对那位处长说:“我想交钱旁听,可以给我一张证吗?”处长两手一摊:“这个班没有旁听的概念。小伙子,以后再努力吧!”说完,处长就走了。
回到寝室,大学生还在为如何抓住这个机会而四处打探消息,同学们纷纷讥笑他痴人说梦。晚上,当大家泡吧时,这位大学生独自找到司法部值班室,打听到了那个培训班的地址。
第二天早上5点多,大学生转乘了三辆公交车,早早出现在培训班所在的邮科院培训楼门口。可因为没有听课证,值班门卫不让进,他只好在楼口徘徊了两个多小时。快8点时,他发现楼口有工作人员在搬运培训资料,就趁门卫不注意,连忙赶上去帮忙。从一楼到六楼,别人跑一趟,他跑三趟,挥汗如雨,不敢有丝毫倦怠。工作人员以为他是学员,也就没怎么在意。
就在这时,那位处长驱车到培训班视察,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大学生,忍不住笑着说:“你别这样故意感动我好不好?我就是让你旁听,但因为没有报批手续,即使你考过了,也不可能得到资格证!”工作人员恍然大悟,都被这个小伙子求学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为他说好话。处长也心动了:“我们有话在先,拿不到资格证,可别来找我!”
三个月的培训,大学生很刻苦。考试结果揭晓,他得了全班第三名。全班58人,前50名就可以拿到资格证。
拿到成绩单后,尽管很无奈,大学生还是硬着头皮找到那位处长。对方一见到他,不禁苦笑:“你呀,怎么考了第三名呢,这叫我帮你不是,不帮你也不是!”大学生诚恳地说:“那您就帮我吧!我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望着小伙子不屈的眼神,处长终于感动了,他当即向部领导详细汇报了情况。就这样,司法部指示湖北破例为这个小伙子补办了手续。
拿到了“敲门砖”,正赶上湖北地区的公司纷纷上市,而上市必须向有关部门出具拥有证券资格的律师意见书。当时湖北拥有证券资格的律师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那位大学生。
小伙子抓住机遇,两年内,为全国15家公司上市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武汉市第一个拥有高级轿车的大律师。
回首往事,他说:“当初,我也以为拿到资格证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不愿放弃机会,机会也就不愿放弃我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司法部正在北京举办中国首期证券资格律师培训班,立即意识到这个培训班对自己“成功”的意义,且在受到拒绝的时候,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轻易放弃努力,一再为自己争取机会,终于拿到了“敲门砖”,进而掘到了“第一桶金”。故事中的大学生之所以能成功,有人说是因为他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话不假,健康的心态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我们说这位大学生心理健康,表面上是依据这个故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得出的结论。
或许有人会问,心理健康也像身体健康那样有具体的标准吗?
是的,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只不过这个标准还不像身体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客观,还不能用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来衡量。也就是说,检查心理健康还不能像检查身体健康那样,通过量体温、号脉、测血压、验血等客观的检查或者通过运用心电图、脑电图、X光透视、B超、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科学手段而得出结论。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由于目前心理学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人类对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还是未知或知之不多的,因此公认的科学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但是综合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1.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集合了其多种心理成分和大脑活动的整体功能。
智力正常指个体具备了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目前,人类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还没有完善明确的智力测定的科学方法,亦没有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统一标准。但是一些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智力量表,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我们衡量智力水平提供了借鉴,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的智力量表。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智商”概念,是普遍公认的衡量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一般把一个年龄组或团体的平均智商定为100,通过测验和计算得出个人的智商数,分数越高,表明一个人智力水平越高。根据这一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儿童智商应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亦属心理健康范畴;70~79是智力缺陷,属心理缺陷范畴;70以下则属于低能,属心理疾病范畴。
(2)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指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好,即个体具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而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个体能够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适应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具备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所谓自然环境,主要是相对各种人为因素而言的。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生存能力是人的首要能力,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是构成生存能力的基础。
②具备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环境因素,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应该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适应的难度大一些。人们习惯把能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看作是衡量和判断个体社会适应性如何的关键因素。因此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标准。
③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与前两点涉及的环境因素不同,情境虽然也属于环境因素,但一般是指个人行为发生时的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