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官宦王朝(南宋卷·大结局)
49483600000022

第22章 天亡此仇(1)

蒙古军从金西京城下撤退,抹然尽忠一时风头尽出,华丽地进入中都城内,成为官方树立的女真英雄典型,用以鼓舞士气。

这时是公元1212年的秋冬之间,回到大历史的天空下,蒙、金之间彻底决裂开战,眼见着天翻地覆,大乱已成,曾经的东亚第一强国摇摇欲坠。如此巨变,南宋、西夏却无动于衷,各自忙着各自的小事情。

先说一下西夏。

西夏的皇帝又换人了,靠取悦老妇人得以上位的夏襄宗被堂侄李遵顼推翻,一个多月后不幸暴病而亡。李遵顼自立为帝,改元“光定”,称夏神宗。

这是一次标准的宫廷政变,政变原因很可能是夏神宗看不上堂叔的颠三倒四。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皇室永存,所以他铤而走险。

从资历上看,他完全可以这样想。夏神宗是西夏诸帝中最有文采的一个,他是夏桓宗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的廷试进士第一,也就是西夏当年的状元。说实话,这真是历史上少见的奇才,以汉人五千年历史来算,也没一个皇帝达到过。

全世界都期待着这位状元皇帝的表现。

再说久违的南宋。

不是忘了说它,而是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新上任的权臣史弥远实在是太卓越了,他迅速进入角色,干得比曾经的韩国戚高明得太多。很多人想不通,一个没经历过什么巨变,没有过血泪发家史的中下级干部,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达到权臣的最高境界呢?

通过秦桧,我们知道权臣的最高境界是——把国家搞沉默。看似平静祥和,实则一潭死水,没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发出。

至于他是怎样达到的,就和秦相公不同了。秦桧与女真人联手,压制南宋整个国家,连皇帝在内也不敢不从。这是强迫。史弥远却是阴柔狠毒,不动声色,必要的时刻,他还懂得妥协。

比如就在这一年里,在他的推动下,南宋颁布命令,圣人·朱撰写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作为太学读本。以后官方科考的取才高下以此为标准。

理学界、道学家们一片欢呼:权臣,史圣明!!!

这就是南宋在天地如此巨变的大势中所作出的应对。完全是鸵鸟行为,把脑袋扎进土里之后,就觉得天下仍然太平,可以安然高卧。

再强调一点,南宋对刚刚发生的蒙、金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一无所知。开禧北伐结束之后,南宋还像从前一样每年都派使者在各个特殊日子去金国访问,最近几次因为战争没能进入中都,回程时两河、山东地区的惨状都被他们看在眼里。

南宋无动于衷。

江南的天空笼罩在粉红色的桃花雾中,旖旎悱恻;塞北的风云继续变幻,凛冽的寒风从最北方不断地吹来。一年之后,公元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的箭伤好了,复仇之念大炽,决定再次出兵。正巧,同一时刻金国的东北方出现震荡,兵力为之分散,这让蒙古军平白获得了额外的助力。

那是成吉思汗在金西京城下中箭的前后,金国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不知哪根筋扭到了,突发奇想,在整个国土面积上寻找潜在的危机,觉得辽东那边最紧迫,准确地说,是辽东方向的契丹人。

辽、金世仇。

为了防止契丹人借机报复,完颜永济下令每一户辽民由二户女真人夹居。这是赤裸裸的怀疑、猜忌、歧视、威胁,本就长期处于民族压迫的契丹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选择反抗。

辽籍金国千户耶律留哥出逃,在隆安(今吉林农安)一带聚集契丹军队,很快达到了十几万军力。作为现役高级军官,他非常关注国际形势,在第一时间派人与蒙古联络,效忠成吉思汗。

后院真的起火了!完颜永济在佩服自己的远见卓识之余,迅速派出大军平叛。原以为这些辽国遗民祖辈忍辱偷生,都只是些蛇鼠之辈,肯定手到擒来,却不料起义之后的农奴焕然一新,比金国的正规军强多了,耶律留哥大败金军,在辽东割据称王。

金国的发源之地空了,蒙古人趁机发动了第三次灭金战争。

蒙古军卷土重来,走的是上一次的旧道。他们出野狐岭、经怀来,直奔中都。一路顺畅,拔宣德,克德兴,进兵至镇州(今北京延庆)。

镇州处于野狐岭、居庸关之间。

蒙古人之所以选这条路,在于做熟不做生,曾经去过的,总是有把握些。可是这一次金国是有准备的,一共加强了两道关卡。

第一关就是镇州,第二关是居庸关。这两关防住,就会阻蒙古军于中都城外,连带着两河、山东诸道也变得安全。

说镇州,虽名不见经传,这时却成为空前重镇。金国权元帅右都监术虎高琪率领三十万军队驻守,金廷又命尚书左丞相完颜纲率十万人马来帮忙。

一座要塞,屯兵四十万。

这不是金国的兵多,而是一种全新的战略。不再是上一战野狐岭兵力分散,让蒙古军各个击破,而是逼迫蒙古军进行集团军决战,以人海战术压倒对方。

想得不错,实施起来却犯了两个大错误:

第一,术虎高琪和完颜纲两人职位相当,谁也管不了谁。小小一座镇州,出现两套领导班子,听谁的,不听谁的?

第二,术虎高琪的三十万兵力是杂牌军。杂牌军的成分很复杂,基本上由非女真人的金国籍将士组成,比如前面的耶律留哥。这些人当年都是女真人所征服的奴隶,想让他们在女真人大难临头时出力,是何等的异想天开。

本应出现的第一次蒙、金两国的集团军决战,却成了一触即溃。杂牌军根本无心应战,连带着把完颜纲的十万大军也夹裹在一起一哄而散。

战火瞬间烧到了居庸关前。

居庸关不是一年前的居庸关了。这时它城上有炮,大门以铁锢死,关前远近布满了铁蒺藜,哪一种都针对着蒙古骑兵。

而蒙古军却没有质的提高,攻城继续是他们的短板。连平地筑起的高墙都没法逾越,更何况建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纯军事要塞。

居庸关任凭蒙古军强攻,始终不破。

蒙古军被迫拐了个弯,他们暂时放弃了居庸关,转向西行,取道飞狐口,南入紫荆关。这次变向非常突然,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机动力举世无双的特点。当金廷知道消息,派兵去堵截时,已经来不及了。

紫荆关既破,华北平原一路坦途。

蒙古军却没有趁势前进,而是派出哲别率领轻骑飞袭居庸关的背后——南口,同时派另一支人马悄悄绕回居庸关正面。当蒙古军前后夹击时,史书记载:“……金鼓之声若白天下,金人犹睡未知也。比惊起,已莫能支吾,锋镝所及,流血被野。”

居庸关再一次倒塌在蒙古军的马前。

历史在重演,每个女真人眼前都浮现出上一次的惨境。蒙古人再一次让他们失算了,成吉思汗并没有立即挺进中都城,而是突然间散开了队伍。

他命令客台、哈台两人率军围攻中都,其余大军分成了三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循太行山以东南下;合撒儿、斡陈、拙赤锄、薄察为左军,循海岸线向东;成吉思汗本人携幼子拖雷率中军深入燕南。

战争在这三路大军征战的路线上铺开。

术赤等右军十月陷涿州,掠邢、洛、磁、相等州,转年正月陷怀、孟、卫等州后抵达黄河,进入晋东南地区,掠泽、潞,沿太行山西侧北还,三月拔石、岚等州;

合撒儿等左军蹂躏整条海岸线;

中路成吉思汗与拖雷出中都之南,十一月陷河间、沧、景,进入册东,第二年正月陷济南,进而分兵陷益都,远及于登、莱、沂等州。至三月,大军还驻于中都北郊。

直至这时,才对中都下手。可以确定的是,这时金国再没有任何军队能支援其都城了。

成吉思汗可以很悠闲地坐在中都城下,等着女真人作出决定。可是他却等不着老对手完颜永济了,这个激起他反抗之心,进而南侵金国的“庸懦”之人,已经成为了历史。

这要从居庸关陷落时说起。那时中都大门骤失,上次的惨痛让完颜永济彻底慌乱。他忙不迭地调集所有兵力来护卫都城,这其中就包括上一次造成恶劣影响,还被他委以重职的胡沙虎。

胡沙虎权右副元帅,领兵屯驻中都城北。

这人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打猎喝酒。完颜永济派人去责备他,敦促他赶快备战。他突然间暴怒,一把摔死了正在调教喂养的鹞鹰,带着军队就冲进了中都城。

胡沙虎直入皇宫,把完颜永济给揪了出去。完颜永济就此下台,一个月后暴毙,新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孙子、金章宗完颜璟的哥哥完颜珣。

完颜珣称金宣宗,胡沙虎要挟他把完颜永济废为庶人,以便为其抹去弑君的罪名。金宣宗觉得不错,这样也正好表明自己的上位很合法。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提到完颜永济的时候说他是“金国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此人当了五年金帝,却没有庙号、谥号,金国不承认他是正统,和从前的完颜亮差不多。

这时是当年的八月末,成吉思汗还在纵兵四野,中都城下只是蒙古军的一小部分,胡沙虎决定主动出击。还不错,他本人出战居然打赢了,可是脚却扭伤了,估计是非常疼,所以他回城养伤,部队交给从镇州城败回来的术虎高琪,严令其必须取胜。

——“胜则赎罪,败则斩汝。”

术虎高琪被逼上了绝路。蒙古军是那么好赢的,居然只能胜不能败?!苦闷中术虎高琪回忆起不久前两人还是平级,这时居然被对方呼来唤去,这是为什么呢?

无非是造反……很好,照搬。

十月间,术虎高琪率军杀进中都,让皇城第二次流血。胡沙虎被杀,军政要权落进了术虎高琪的手里。成吉思汗转年回到中都城下,城里的敌人已经更新换代。

金宣宗、术虎高琪根本不敢应战,金国求和,把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并以金帛、童男女五百人、绣衣三千件、御马三千匹为献。

蒙古满载战利品回返漠北,在他们身后是更加残破的中原大地。如果说上一次战争金国是元气大伤的话,这时几乎元气尽失。

眼下的中都城,仿佛是汪洋中的一只孤独小船。城里自都统到谋克,高级军官不下万人,这非常像后世纳粹德国覆灭前的柏林,士兵基本没有了,抵抗的全是军官。不同的是,这时的中都城内人心涣散,“将帅皆不肯战”。

不想打还是小事,重要的是生活都成了问题。

中都城周边远至千里之外都成了大片的焦土,河南、河北、山东全被烧掠一空,连粮食都没法支援都城,何谈效忠?

金政权名存实亡。蒙古军还在塞外虎视,朝发可夕至,这样下去,简直是坐以待毙。中都城无法再支撑下去,这已经是定局。

金廷遂出现迁都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