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是一种态度,
表示你愿意从孩子的立场,
去理解他不小心的犯错,
去引导他养成优良的品质。
这时他当然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正确的是非观,约束行为的尺子
情景再现:
6岁的孩子走进一家杂货店,看没人注意,便想拿一袋巧克力放在口袋里,可他最终没有这样做。是什么阻止了他呢?是害怕被老板抓住,还是他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不管因为什么,总之是来自他内心的一种声音阻止了他。这种声音发自于是非观,它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即使周围没有人监督。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把吃过的口香糖随处扔,有的孩子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些行为都是孩子任由自己的冲动和性情表现出来的。贪欲、自私、利己往往是人的本能行为,而这些本能行为有时并不符合社会的公认准则,这时就需要孩子自身具备的是非观来加以约束。当然,是非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如果没有父母、亲人、老师的教育和限制,孩子是学不会怎样控制他们的本能冲动的。
发育正常的孩子,在7个月左右就能自主地表达喜欢或不喜欢的意愿。父母要意识到,这时孩子判断是非是很困难的,但父母已经可以着手培养孩子的是非观了。
首先,全家人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上取得共识和行动一致。比如在孩子饮食、卫生、礼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并有效执行。孩子在轻微哭闹时,不要快速做出安抚、呵护的反应,让孩子自己慢慢停下,让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对。
其次,当孩子乖的时候,家长要用表情、动作、简单的语言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肯定。半岁以后的孩子,逐渐对成人用表情和语言表示的称赞和责备有所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色,父母可以试着温柔地抚摸孩子,用夸奖的语气赞扬他,做些让孩子高兴的事,奖励他最喜爱吃或玩的东西,或用亲吻、逗笑、抱他走动等方式来奖励他,以此不断鼓励强化孩子正确简单的是非观。
儿童的分辨能力是逐步提高的,所以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一两岁是孩子初步建立是非观的关键期。父母要让孩子从家长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中,逐步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阶段,父母可以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孩子摇头,直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不能做。比如孩子非要吃地上的脏东西,父母应该不理睬他或制止他,然后直接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扔到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几次以后,孩子就能记住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时,有时候也会反抗父母的否定,父母这时要“冷处理”。不过,他大吵大闹的时候,父母先不要去理睬他,等他情绪平稳下来后再同他讲道理,说清自己的观点。
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讲些浅显的道理,比如随地吐痰有什么不好,打人为什么不对等,孩子渐渐听懂了道理,也就能比较自觉地辨别是非了。但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仍是以家中大人对此事物的态度、情绪、情感为准。只要是妈妈、爸爸或奶奶肯定的东西,他就认为是对的,只要家人认为错误的,他也肯定会否定它。这缘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深刻,概括能力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有一次,我陪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在小区的花园玩,邻居家小齐莽莽撞撞地跑过来,把儿子的小伙伴撞倒在地。两个孩子都坐在地上,小齐还不忘踢那个“挡路”的小伙伴一脚。4岁的小齐动手也就算了,可他的妈妈卿女士过来,也不问怎么回事,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她连忙问儿子有没有摔着,有没有哪里痛,说着抱起小齐就走了,看也不看地上的另外一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小齐又闯祸了,跟幼儿园的同学打架,两个孩子都伤得不轻,卿女士不得不赔了一万多元的医疗费给那个受伤的同学。
虽然祸是小齐闯的,但是我认为这件事与他妈妈的是非观教育脱不了关系。因为小齐妈妈纵容小齐,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道德是非观教育。要知道,孩子喜欢模仿成人,喜欢学成人的样子做事,特别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如果家长总是以错误的行为影响孩子,那么不良后果的产生是非常自然的。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要及时说明错在何处,不要让孩子不明所以。当孩子与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要让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向同伴赔礼道歉,切不能庇护而去指责孩子的同伴,要让孩子搞清楚,否则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所以,父母要做好自我监督,要拥有正确的是非观,给孩子的是非标准要前后一致,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如,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可是自己很晚还出去喝酒打牌等。这些行为会严重混淆孩子对是非的认识。因此,家长必须注重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可以把孩子是非观的培养融入亲子游戏中,比如玩乘坐公共汽车的游戏,表演让座或不让座的行为,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明辨是非。
孩子到了5岁左右,其语言智能有了相当提高,父母这时就可以多用语言沟通的方式来培养他的是非观。你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剧中人说了一句脏话,就应该及时指出,这样说不对。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要随地大小便,你应该及时制止,并立即帮助他找厕所。你可以去购买一些教育孩子日常行为的图书来帮助孩子观察分析判断,比如看到随地吐痰的图片,你就可以问他:“宝贝,你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呢?”“他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呢?”“应该怎样做才对呢?”
在培养孩子是非观的过程中,让孩子经历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你就一定能把这一教育过程变得更自觉、更有倾向性。
父母看到孩子做得对、做得好就应该赞扬。如果父母只有否定而没有肯定,孩子会分不清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总是受到父母批评的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明白到底怎样做才对?我怎样做都不对。当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父母就要给予他肯定,与他讨论,强化他对“正确”的感受。比如,孩子吃完饭后,把碗洗得很干净,你就应该对他说:“真棒!你把碗洗得真干净!”又比如,孩子来告诉你,他玩足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你除了让他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赔偿外,别忘了说:“你能向妈妈说实话,我为你骄傲。”
同时,在对孩子做错事进行教育的时候,你也可以让他体会一下“内疚”与“同情”的感受。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真正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你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让他产生同情心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你看,小朋友哭了,是你把他打痛了。”你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有点儿“内疚”。当6岁的孩子摘了邻居家的茉莉花时,你要说:“我们不能摘别人花园里的花,这是爷爷辛苦种的,盼着它们开花,怎么可以摘下来呢?”当孩子感到内疚后,你再说:“你可以去跟爷爷道歉,等春天的时候,可以拿你的零用钱买一些花种子给爷爷作为赔偿。”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经历了内疚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并且知道该怎样去弥补自己的过失。
培养孩子的是非观,父母要从生活细节做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让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是非好坏的标准。这样,孩子才能做到自我控制,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会做到明辨是非。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应该注意些什么?
全家人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上取得共识和行动一致;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用表情动作、简单的语言肯定他。
2.培养孩子是非观的过程中,让孩子经历哪些特定的情感体验更有益?
父母看到孩子做得对、做得好就应该赞扬;当孩子做得不好,可以让他体会一下“内疚”与“同情”的感受。
不责骂,帮孩子建立自信
情景再现:
瑶瑶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妈妈马上就大声叫嚷:“你怎么回事?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小心点儿,小心点儿!就是记不住!”爸爸冲上来说:“连杯子都拿不好,笨手笨脚的,我看你呀,将来也不会有出息!”
面对同样的情况,蕾蕾妈妈选择了不同的做法。蕾蕾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地板上,妈妈过去看见蕾蕾没有伤着,松了一口气。然后她拿起抹布让蕾蕾把弄脏的地板给擦干净,还不忘赞扬:“蕾蕾,你把地板擦得真干净。下次拿牛奶的时候再小心点儿就更好了!”说着,她又给蕾蕾倒了一杯牛奶,边说边演示:“你看,一只手握住杯子,另外一只托住杯子底,这样拿杯子是不是更稳当啊?”蕾蕾看到妈妈递过来的杯子,也照样小心翼翼地接过杯子,然后看着妈妈笑了。
孩子还小,弄洒牛奶、打碎盘子这类情况难以避免,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的应对方式是指责孩子。其实,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会格外紧张、担心,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这时若父母阻止或责骂他,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将受到打击,这比弄洒牛奶、打碎盘子的损失要大得多。
“不责备孩子”这个道理其实很多父母都懂,但是,有几个父母真正能不折不扣地做到呢?对孩子来说,家长的语言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而不是陌生和恐惧。父母的过分责备,会让孩子在做事情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缩手缩脚,总怕做错了,而越怕就越做错,甚至还会渐渐发展出负面行为,比如,因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而说谎,因为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而去偷窃等。
因此,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做的是,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有价值的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的这种应对方法可以让孩子学到怎样区别哪些是令人不快、讨厌的过失,哪些是严重的大事,还能学到父母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语言。
父母责备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比如缺乏自尊、自爱、自信,多疑、没有安全感、退缩,爱闹事,脾气暴躁,不愿遵守社会规范等。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赞赏,孩子也要求在家中拥有一定地位,而父母的责备会妨碍孩子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
同时,父母责备孩子会破坏亲子间的亲密感情。父母的责备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受到损害,致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带来严重的亲子隔阂,甚至还会出现对抗、对骂、对打的亲子冲突。责备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果常用,会丧失惩戒的效果。当孩子对父母的责骂习以为常时,孩子对父母的责骂也就没有了惧怕感;而孩子一旦对父母的责备失去了惧怕感,父母的责骂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
34岁的曾娟是大学教师,6年前女儿昕昕呱呱坠地的时候,她就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不用语言责怪孩子,不用暴力打孩子。她告诉我:“发怒将教会孩子发怒,克制将教会孩子克制。”面对可爱顽皮也常常闯祸的女儿,她真的每次都能理性处理吗?
有一次,女儿俯下大半个身子趴在阳台栏杆上往下看,把曾娟吓坏了,她赶紧制止了女儿。为了杜绝女儿再做类似行为,她就在家给女儿演示了一个小实验:拿一个易碎的玻璃杯,在桌子边缘推倒,让女儿看它滑落、摔碎后的可怕样子。她告诉昕昕:“如果宝贝也像玻璃杯一样从高处摔下,会有多可怕。”曾娟用小实验的方法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后来,她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儿童高空坠落之类的报道,都会认真挑选后读给女儿听,加深孩子防范意外伤害的意识。
还有一次,女儿把曾娟新买的名牌口红弄断了,她虽然心疼,但还是压住了怒火,还给孩子示范口红是怎么旋转出来的,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她还告诉女儿:小孩儿还不能用这些化妆品,否则,长大以后皮肤会变得很糟糕,不漂亮了。
曾娟认为,妈妈凡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地理解和体谅孩子。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大人、孩子都会很痛苦,因此,同孩子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昕昕想要跳沙发,而曾娟正在备课的时候,曾娟就会让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她等一会儿再跳,或者告诉昕昕等自己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她去公园尽情地跳。
曾娟还告诉女儿,她也有权利指出大人不对的地方,即便在妈妈批评她的时候,她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女儿批评得有道理,曾娟会心悦诚服地向女儿道歉。如果实在要责备孩子了,她也一次只责备一件事情。有的父母生气起来,把孩子从前和现在的错都数落一番,让孩子莫名其妙,不晓得自己为了什么事情挨骂。父母也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出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