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要“狠”,妈妈要疼
49520300000016

第16章 父母有理智,教育无难题(3)

带贝贝上课时,他早把这件事忘了。我便主动提起,让他的钢琴老师作个评价,有时候老师说弹得一般,我便鼓励他继续努力;有时候老师说很不错很满意,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毫无顾忌地夸奖他:“贝贝真棒!”

别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夸奖孩子,因为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对自己是否满意,盲目夸奖很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反而遭遇父母极具夸张的赞美,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面对父母的夸奖,孩子对父母是什么看法呢?他们一定会感到别扭,并认为父母像个婴儿一样无知。在我的教育理论中,父母可以不懂,但是千万不能幼稚,否则的话,想要引导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后果是很严重的!

别在不合适的时刻夸奖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荣誉和实惠面前您会选择什么呢?如果是我,我一定选择实惠。我相信很多的人和我的选择是一样的。拿这个例子来说,贝贝的最大利益是赶紧练好琴,然后出去玩,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努力。可是,贝贝妈的夸奖阻碍了他练琴的进程,贝贝不得不应付贝贝妈,这损害了他的利益。即便贝贝有被夸奖的喜悦感觉,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看清激将法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可以用“扣反帽”和激将法来教育孩子吗?

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我们很难说这些方法就一定不行。不过,我是不赞成使用的。

“扣帽子”的做法是从孩子的优点出发,通过“帽子”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然后,孩子会表现得更加优秀。孩子的优秀会让他们更加认可父母扣来的“帽子”。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孩子的心理不会造成任何损伤,也没有后顾之忧。“扣反帽”和激将法则不同,它们试图激发孩子的羞耻心和不服输的精神来扭转现状,这是以损伤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自我的努力来扭转乾坤,这种愿望能否达到需要首先打个问号。

父母需要确保孩子足够坚强来承受这个损伤,还要特别注意孩子能否克服困难扭转不好的表现,并达到自己充分认可的程度。这两点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对孩子的伤害将无可避免,对孩子伤害的程度将极其深刻和持久。

孩子如果不能承受心理压力,后果肯定很严重,我就不多说了。孩子如果无力扭转现状,过程可能会是这样:孩子表现不好是个起点,父母的“帽子”激发了孩子的斗志,经过努力孩子失败了,他们发现自己确实很差,而且不可能改变,这是素质决定的,而不是努力不够的原因。然后,孩子认可了这顶“帽子”,他们会自暴自弃!父母如果继续强求,将会进入可怕的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想要打破是极其艰难的。

如果父母想使用“扣反帽”和“激将法”来教育孩子的话,对孩子的了解必须做到非常细致和深入,而且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并针对情况在必要时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做“小皇帝”

被溺爱的孩子如果使用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在社会上生活,极易受到伤害,所以父母必须通过体验让孩子明白在正常情况下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皇帝早已离我们远去……

“小皇帝”让家庭教育陷入瘫痪

孩子“想干啥就干啥”“想要啥就必须得到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让多数父母感到头疼。然而,若想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却非常困难。孩子的耐心大多强于父母,他们没有“脸皮”的概念,甚至乐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躺在地上打滚。父母经常不堪其扰,很容易为了避免麻烦遂了孩子的愿,所以,孩子经常获得胜利。

这已经不是单一的事件了,它成为孩子和父母的交往模式:孩子提出要求——父母拒绝——孩子哭闹——父母投降——孩子获得满足。

既然是一种模式,孩子在得到满足时,感激之情便会轻了很多,甚至完全没有,他们或许会认为之所以获得利益,是因为“努力奋斗”的结果。小皇帝心理的危害极大,它甚至能导致家庭教育陷入瘫痪,做父母的不可不管。

不利于孩子独立

孩子经常会遇到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例如: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毕业等),很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有抑郁的、有离家出走的,甚至有挥刀自杀的,等等。我们不否认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不过,如果父母乐意从孩子身上找原因的话,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独立能力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创造必要的挫折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还不甚清晰,索取和获得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讲还很陌生。让孩子成为小皇帝的最大危害在于孩子将一直生活在过度呵护中,他们将认为只要索取就可以获得,如果不喜欢就可以拒绝或者逃避。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不是真实情况。孩子企图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在社会上生活,吃亏的其实是孩子自己。

如果孩子对正常的环境改变有强烈的不适应,甚至是无法承受的不适应,那么,最根本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过度的爱护或者纵容。关于这一点,父母只要稍作思考便可以理解。

一个让环境改变来适应自己的皇帝是没有意识让自己改变去适应环境的。同样,在一个可以当皇帝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当到了不同的环境中或者环境发生变化时,很难有很强烈的自我改变的意识,他们多会逃避现实、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如此,想让“小皇帝”们主动提高独立能力是比较困难的。

索取和获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知道“索取未必能够获得”,将显著改善他们的心理预期,然后,孩子将抛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健康地成长。孩子将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将主动培养独立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不利于培养亲情

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

贝贝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他有求必应。我们时时处处关心着他、爱护着他。开饭时,只要是他喜欢吃的东西,我们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满足他的食欲。家里的电视机几乎是他的专利,我们允许他看时,遥控器掌握在他的手中;不允许他看时,为了不对他造成影响,我们就把电视关上,自己也不看。为了他,我们牺牲了很多,但是他并不领情。其中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有天晚上,我和贝贝妈在一边谈话。电视的声音很大,为了更好地交流,我和贝贝妈提高了说话的声音。他却不乐意了。他大声说道:“都别说话了,我听不清!”

我和贝贝妈没有理会他,继续谈话。

他发火了,他吼道:“我说过‘你们不要说话了’!难道你们没有听见?你们都聋了?”

这样的话激怒了我。我怒目相向,恶狠狠地对他说道:“你怎么能这么对爸爸妈妈说话?!你能看电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说话?凭什么凡事都让爸爸妈妈让着你?!”

看到我凶狠的样子,他吓得哭了起来。

在那之前,我和贝贝妈对贝贝几乎是有求必应的,他为什么对我们没有感激之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孩子的理解能力谈起。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便强调过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起“爱”这个概念。要让孩子明白“爱”“付出”“主动给予”“辛苦”这三个概念必须在孩子头脑中建立印象,之后,孩子还需要在这四个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孩子成为小皇帝后,他们将通过本节开头谈起的交往模式和父母交往,不利于孩子体会“付出”“主动给予”“辛苦”等概念,也就极难让孩子理解“爱”。亲情的基础便是“爱”,如果孩子理解不了“爱”,如何培养亲情呢?

这就是为什么让孩子成为小皇帝不利于培养亲情的原因。

我们再回到本节案例。当时,我的教育思想还在发展期间,一些概念还没有完善,我也像其他父母一样对贝贝付出,既没有告知他什么是“爱”,更没有让他亲身体验。所以他才对我们没有感激之情,进而轻易地便对我们发火。这件事情可以看作是溺爱很难培养亲情的例子。

不利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育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向好的方向改变。有小皇帝心理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考虑父母的意愿,又怎会服从父母的引导、委屈自己并作出改变呢?当父母的意愿和他们不一致时,他们倾向于拒绝,如果父母坚持,冲突将很难避免。

“体验危害”的威力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小皇帝呢?如果孩子已经是小皇帝了,如何让他们发生改变呢?我从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游戏说起。

那段时期,贝贝偶尔有着典型的小皇帝心态,他自私、任性、顽固,凡事都希望遂他的意愿,在把他从老家接回的两个月内更是如此(这归功于我爸和我妈的溺爱),我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让他重新按照讲道理的方式和我们相处。怎样才能让贝贝明白不能任性的道理呢?我一直在思考着。直到一天晚上,我创造并抓住了一个机会,对他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育,那次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之后,他彻底改变了。

那天晚上,他躺在我们的床上和贝贝妈一起玩耍。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想加入了。我对他说道:“我们玩个游戏好吗?”

“好啊,玩什么游戏呢?”

“想干啥就干啥的游戏。”

“那怎么玩呀?”他一脸疑惑。

我没有回答,而是拿起枕头向他砸去,他吓了一大跳。我赶紧笑着说道:“我想砸你,所以就砸你。”

他明白了我的意思,顿时兴奋起来。他也拿起枕头,向我砸来,同时说道:“我也想砸你!”

我不躲不闪,也不理会贝贝,却对着贝贝妈轻轻地打了一拳。“我想打你妈妈”。

贝贝妈踹了我一脚,说道:“我想把你蹬下去!”

“我也想蹬!”他也来了。

……

就这样,我们乱作一团,他和贝贝妈的兴致被我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他玩得正高兴、正起劲时,我突然抱起他说道:“我想把你抱到你的床上!”

“我不!我不想去我床上!”他着急地抗议。

“玩得好好的,你干什么呀!”贝贝妈也抗议了。

我冲着贝贝妈使了使眼色,暗示她我的目的不是玩儿亲子游戏。贝贝妈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再阻拦了。我对他说道:“虽然你不愿意去你床上,可是,我想把你抱走呀,现在玩的是想干啥就干啥的游戏。”

“不!不……”他依旧使劲地抗议。

我不理会他,一狠心,抱起他,来到他的房间,将他放在他的床上。他的兴致完全消失了,不但如此,他的情绪很失落,还哭了起来。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伤心和无助。我突然有种很不忍心的感觉,我没有料到他竟然如此伤心!

我再次抱起他,回到我们的床上,问他道:“我们玩想干啥就干啥的游戏,你为什么要哭呀?”

“我不让你把我抱到我的床上,你就是不听。”

“我是没有听你的话。可是,我违反游戏的规则了吗?”

“……”

“如果我们都想干啥就干啥,是不是反而什么都干不成了?”

“是。”

“那,你以后要考虑别人,不能想干啥就干啥,知道了吗?”

“知道了。”他哭着答道。

这个游戏让他真切地体会了“想干啥就干啥”的危害,对他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之后,他任性的态度突然改善了很多,我和他的沟通变得容易了。

效果虽然很明显,但是,我总认为考虑得不够周全。我没有料到这个游戏会让他那么伤心,当他轻轻哭泣时,我真的很不忍心。这种从极乐到极悲的心理落差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太过残酷了。不过,事情已经过去,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追求完美。一时的大意、失误甚至错误,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得到完完全全的弥补。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把握教育的方向,让孩子明白在不被溺爱的情况下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现在是新时代了,皇帝早已离我们远去……

上面的游戏并不是解决孩子“小皇帝”心理的通用办法,确切地说,它只是一个技巧。不过,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决“小皇帝”心理的思路。

1.让孩子体验到当“小皇帝”的危害。

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坏,关键是他们要能够理解。所以,可以用体验危害来矫正小皇帝的思想。

2.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爱心”而动摇,也不能为了“省心”而屈服……

3.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

哭和闹是没有用的

在矫正“小皇帝”心理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是孩子,父母也需要改变许多。父母只有在思想深处发生重大转变,矫正孩子的“小皇帝”心态将会变得极其容易。

最需要改变的是父母

要克服孩子“小皇帝”的心理,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哭和闹是没有用的,只有讲道理才有用”。如果父母坚持这样的原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在矫正“想干啥就干啥”“想要啥就必须得到啥”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中,父母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甚至发生不愉快和冲突也是很难避免的。这些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父母能否认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这种“斗智斗勇”其实是在帮助孩子体验,是在帮助孩子反思和父母之间的交往模式。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孩子将逐渐明白自己从一出生开始就培养起来的和父母之间的交往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和父母讲道理了,必须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