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要“狠”,妈妈要疼
49520300000020

第20章 父母有理智,教育无难题(7)

和玩具的刺激不同,电视机的刺激属于被动的刺激,不需要他主动选择,这一点比玩具所起到的作用更坏。由于电视内容的不断变化,他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抓住新的兴趣点,他兴趣点的转变将更加快速和没有规律。同时,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中成长,他自然容易对声音的刺激产生疲劳,所以,他对待别人话语的反应不甚敏感也就不难理解。可以说,电视机是他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相当大的罪魁祸首。

“小皇帝”心理强化和加速坏的倾向

这个孩子自小受到他爷爷奶奶的极度溺爱,形成“小皇帝”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听他父母说,在小的时候,孩子不乐意吃饭,于是,他爷爷奶奶便拿着碗追着喂。不但如此,他爷爷奶奶还千方百计地讨好他,最过分的做法是通过敲锣打鼓来取悦他,最后,他甚至到了不敲锣打鼓便不吃饭的程度!

如此来看,他在家庭中当然会有说一不二的能力。他在环境中得到的过多刺激无法通过他爷爷奶奶得以消除,更可怕的是,他爷爷奶奶会为了讨好他为他制造了更多的刺激。

他爷爷奶奶没有家庭教育的观念,无法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引导。例如,我和他们说过教孩子识字的方法,虽然讲得很清楚,但他们还是作了个总结:“我们都是文盲,不会教孩子,不像你们这些文化人。”一句话,我便没有了脾气。

完全顺着孩子的“教育方法”只会强化孩子喜欢的行为,放大孩子的表现,无论孩子的表现是好是坏都是如此,这从这个孩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个孩子所在的地方熟人很少,像农村那样串门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找到同龄孩子玩的机会也是很少的,于是孩子多数时间待在家里。时间长了,孩子便不肯出门,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愿意违背孩子的意愿也没有意识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环境。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这强化和放大了孩子孤僻的性格。

孩子不关注不感兴趣的东西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关注什么,不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完全不必理会”是拥有小皇帝心态的孩子的行为准则。所以,如果这个孩子突然发现了更有趣的东西,他有什么必要继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纠缠呢?所以,他乐意而且能够马上放弃正在做的事情,给父母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对某些事情的不专注。这是心理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后来,他父亲对我说,他给自己的爱人买了一部iPhone,一回到家里,这部iPhone就成了孩子的专利,孩子可以拿着手机玩耍一直到深夜。我不禁想到,这是多么专注的孩子呀!

孩子不考虑他人的意愿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孩子的兴奋点,那么,他可以和我们沟通得很好(关于这一点,从上一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我们抓不住他感兴趣的东西,对他来说,我们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完全不需要考虑。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我们的话语反应迟钝,甚至是没有反应的原因。说白了,还是“小皇帝”心理在作怪,不是他没有能力对我们的语言或者行为作出反应,而是在他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搭理我们。

反其道而“救”之

各位父母对于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应该有思路了吧?这个孩子的父亲不需要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者高超的教育技巧,他最需要做的是以下几点:

消除孩子成长环境中的过度刺激,还孩子耳根清净

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玩具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请父母考虑一下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标准和要求。或许,我们不必将一切做到特别完美,不必让孩子在玩耍时也必须接受教育,但是我们至少需要考虑哪些玩具对孩子有害吧!

如今的玩具在概念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延伸,琴棋书画、电视、电脑、手机、学习机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物,我们将它们统称为玩具。如果知道玩具对孩子有害,我们就要毫不犹疑地将它们从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清除。当然,是否有害和孩子有关,有自制力的孩子能主动消除玩具可能带来的危害,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是放心地让他们接触玩具,而且接触得越多越好!

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决定了孩子可以独自使用的玩具;如果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陪同人能够有效地约束孩子,那么,可以适当地陪同孩子玩更多的玩具。

这两节提到的这个孩子显然不具备超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他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也无法有效地约束孩子,所以,不能让这个孩子拥有这么多的玩具!

带孩子走出家庭,到公园等其他地方

带孩子走出家庭这个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孩子感受不同的环境,从而全面扩充孩子的认知。同时,在户外活动时不可避免地将接触更多的人、事、物,对孩子正常思维逻辑的发展是有利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已经不是利与不利的问题了,父母做的其实是“补课”而已。

阻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打破孩子“小皇帝”的心理

这一点非常重要的,绝对不可以等闲视之!父母需要打破孩子“要了就必须得到”的思维定式,需要让孩子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因我而动,而是需要争取的,而且即便争取,如果要求不合理也是不行的。

如果父母这样做的话,孩子的生活环境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孩子抵触将在所难免,这是考验父母的一个环节。父母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并迎接“战斗”。

具体的做法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详细描述过了,此处不再重复。

对孩子展开训练,让孩子掌握为人处事的能力

必须让这个孩子感受一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准则了。例如:父母问孩子话,孩子应该回应;说出的话语必须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等。

这个部分是相对系统的部分,需要父母根据具体情况来找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在前一个小节中,我讲过如何让孩子说出的话语必须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的具体做法,这是针对这个孩子的具体做法。如果您感兴趣,请返回上节阅读和体会。

孩子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三)

只要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施,孩子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完全不需处理。否则,父母需要针对孩子的态度作些处理。耐心一定要有,当然,有额外的技巧就更好了。

孩子爱动有办法

父母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动非常关注,原因很简单,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训练。我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我先来说说贝贝爱动的情况。

半岁左右时,我发现他有一个奇怪的动作。只要坐着,他的两只胳膊便会水平伸直像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他这个动作的持久性非常强,而且天天如此,几乎从未出现过例外的情况(随着年龄增大很快好转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全家都没有在意,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他大一些时甚至一直到现在,我经常和他讲道理。有时,他相当不专注,他会随手拿起一本小卡通书来回翻个不停。我想制止他,却发现他虽然在翻书,眼睛却看着我认真地听着。如果没有书本时,他会用手抓抓这里、挠挠那里。不过,既然他很认真地听我说话,我便不作任何处理了。

有时,就不同了。我和他说话时,他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我便会严肃地提醒他:“现在不是玩的时候,你给我认真点儿!”“我是向你讲解道理的,你得尊重我,你得让我舒服,要不然我干吗费那么大劲儿给你讲道理?”我提醒之后,他便会认真起来了。

在上小学之前,他很喜欢我给他讲课,可是有时他的双手经常甩来甩去、动个不停,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甚至会抽出时间将衣服拉起,露出小肚皮,拍一拍再盖上!我只好提醒他,让他严肃点儿。我说他时,他好一些,过一会儿他就忘了。虽然他听讲很认真,但是这个小毛病给我的感觉很不好。我非常想让他有所改变。

一次,我给他讲课时发现他又不老实了,便故意板着脸说道:“手别乱动!我给你讲课时,你要严肃点。等没什么事了,你想怎么玩都行。别说甩手,你躺地上打滚儿我都不管。”

“啊,我打滚儿你都不管?”他笑了,有些疑惑地看着我。

“严肃点!”我还是故意拉长着脸。

“哦。”他马上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头昂着,将小手背在身后。

我语重心长地说道:“不用这样死板啊,贝贝。随意坐,坐端正就行了。你的手可以放在沙发上,但是不能乱动。”我拿着他的手进行演示。突然,我改变语气,故意用非常短促的语气说话:“你的手可以放在大腿上,还是不能动!”我继续拿他的手作演示。我又一次慢慢地说道:“你的手可以先放沙发上,过一会儿再放在腿上,但仍然不能乱动。”

“哦。”虽然手被我拉来拉去,但他很享受我这样的表演。

我开始用正常的口吻和他说话:“不但学习时不能乱动,你在表演和主持节目时也不能乱动。你见过电视上哪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手舞足蹈的?”

“没有。”

“你看过很多人主持节目了。我考考你,《星光大道》的主持人叫什么名字?”

“毕福剑。”

“你见过毕福剑这样主持节目吗?我开始用双手不停地挠头、脖子、胸、后背,并学着毕福剑的语气对贝贝说道:‘超越梦想’!”

“哈哈哈哈……”他大笑起来。

他笑过后,我很严肃地说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严肃,明白吗?”

“明白了。”

那次校正他小毛病的效果很好,一直到我讲解结束,他的表现都很规矩。

我来说一说我处理孩子爱动问题的要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主要针对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而引发了爱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请不要使用下面要点所展示的方法。例如孩子上课时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需要优先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状况。

能忽略时选择忽略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何必太认真呢?只要孩子的爱动没有影响您的教育目标,能容忍的话完全可以选择容忍。要不然,您越认真,孩子的压力便会越大,孩子的幸福感便会越差。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持同样的态度。

要求孩子认真“做事”,如果孩子不从,父母可以发脾气

我从来不反对父母通过技巧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柔和方式引导孩子成长(我在上面的例子中便使用了柔和的方式),不过,凡事不能太死板。当孩子不配合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接对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大发雷霆。

和柔和的方式相比,直接的方式虽然有可能引起孩子的不适,甚至对孩子造成短暂的伤害,但是能够让孩子体会真实,对孩子的思维是有引导作用的,这是因为父母不可能永远呵护和保护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上生活,如果做事不认真,老板极有可能不会采取柔和的方式,所以说直接的方式更符合社会常理。

表达不满,以“尊敬父母”的名义要求孩子克制

孩子应该考虑父母的感受吗?按说是的,可惜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孩子很少主动考虑他人。父母告诉孩子自己的感觉,要求他们重视,是在帮助孩子感受交往,让他们将与交往相关的概念融入认知,并形成系统的体系。之后,孩子将有能力相对完整地思考问题,他们将在意父母的感受,并主动尝试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的毛病。请父母在家庭中建立起讲道理的沟通氛围,利用“道理”对孩子进行胁迫,这相当有效。

例如,为了逼迫贝贝在意我的感觉,我会说这样的话:“我是向你讲解道理的,你得尊重我,你得让我舒服,要不然我干吗费那么大劲儿给你讲道理!”

我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话训诫贝贝呢?这管用吗?如果换个孩子,可能真的不管用,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不和他们讲道理才好呢。贝贝却不同,这句话对他相当有效,原因在于他知道“道理”可以带来利益,而且贝贝懂得“道理”是有别于物质享受和父母关爱的另类利益。

请站在我家的教育环境中来理解这个问题。

我一直和贝贝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交流,讲道理已经融入了他的思想,懂道理是他的渴望。他小的时候,我经常对他说:“只要讲道理,我们什么都好说,如果你有道理,我就按你的做;如果我有道理,你就得按照我说的来。”我现在不说这样的话了,道理很简单,这样的话他早已铭记于心,没有必要提醒。虽然如此,他确实有意识地从这样的方式中得到了不少的实惠。例如,我比较啰唆,当他有什么事情做得让我很不满意时,我便会和他说事。我说起来往往刹不住车,他起初也不耐其烦,不过,他没有说什么。后来,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主动问他:“是不是我讲的时间太长,你有点烦了?”

“是,我早就烦了。”

“那你咋不说呢?”

“我没有想起来说。”

“你不说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就一直说了下去,你烦是你自找的,你可别怪我!”

他无话可说。

从那之后,我说的时间长了,他便会提醒我,我便忍住不说了,甚至,我会问他给我多长的时间和他说道理。

再例如,我下午去接他回家时一般在18点以后,他会向我要吃的,他说:“你给我买个汉堡包吧!”

“我们马上回家,到家就可以吃饭了,坚持一会儿!”我很烦他在饭前很短的时间买东西吃,所以很不想给他买。

“可是,我很饿,坚持不了。”

“你真的坚持不了?”

“真的!我们上午是11点多吃的饭,到现在都7个小时了!”

我虽然不相信他无法坚持,但是无可奈何,原因是我无法证明他能坚持,所以我只好给他买了汉堡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