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40

第40章 医学涉及历法节气

1.黄帝愿闻“天度”和“气数”

据相传,我们的祖先——黄帝当政统治的期间,一有空的时候,就经常与他手下的大臣“军师”(尊称)坐在一起,商讨医学问题。

有一次,二人坐在一起,商讨医学的时候,就涉及到历法节气的问题。因为人体有三百六十五穴,则是与天地相应的,因为一年就是有三百六十五天。

黄帝向岐伯提了这样的问题,用古人习惯的用语来说,就是:“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所谓也?”这话的内容意思就是说,朕听说,其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的周期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像这样的一些说法,则已经听到很久了,但不知其道理何在,或者说,不知什么道理。

然而,这里在没有说岐伯回答的内容之前,需要将黄帝的用语:“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其内容意思,究竟都指的是一些什么?需要说一下,然后再说岐伯回答黄帝所说的一些内容。

六六之节,其内容意思,主要是说:古时,比较普遍使用的历法,就是:以天干,亦称“十干”,实际上是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或曰总称。并且是以“地支”相配;所谓“地支”,其具体的就是指“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合称为“十二支”,名曰为“地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共六十日,被称作为“一甲子”;而一个甲子,就是六个六十日,六六三百六,为一年,故称为“六六节”。

九九制会,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习惯用数中的九,来概括万物变化的多样性。对此,《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一书里的九候论,作出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九焉。”《管子》一书里云:“……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素问识》:“《家语》执辔篇亦解释云: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盖九九八十一,数之极,故日人以九九制会。”

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里说的所谓“节”,指:穴。而人体就有三百六十五穴,是与天地相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俗称)。

那么,岐伯是怎样回答黄帝提出的问题呢?

岐伯回答黄帝时,大体上是说: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使用“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所谓“天度”,是指:计算日月行程的。所谓“气数”,是指: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或曰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轨道;或曰环其周有一定的道路。

按照现在人们的认识来说,就是叫做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就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节,并且是以此为开始;用圭表观测,其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完全计算出来了。

又补充说明:主要说明,我国古代推历之术,是以冬至日为一岁之开始,或曰开端,根据圭表(士观测仪器)之日影的观测,以正其中气之度,二十四节气在月首者,名曰为“节”,在下半月者,名曰为“中气”;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而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一年仅三百五十天稍多;这样二者不相一致,怎么办?故推其余数于岁终,积闰月,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亦就会使其“阳历”与“阴历”就一致了,使节气的盈余,随之亦就解决了。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闫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2.黄帝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有一天,君主黄帝和他手下的臣子岐伯又坐在一起商讨医学问题。这次,二人是这样开始的。

开始,黄帝向岐伯提问题,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其内容意思就是说:帝——朕已听了臣的讲述,使朕已经明白了天度,但是今日,朕想知道气数究竟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岐伯听了黄帝的提问,就从这样三个问题的内容意思,来回答了黄帝的,其大意,他说:

①自然界的天,以六六为节制,自然界的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二者的配合,具体地说,是这样的:天有十干,亦称“天干”,或曰“十天干”。所以,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了人们习惯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日,所以(就被人们称之为“十干”了。地有十二支;所以,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了人们习惯使用在“天干”下配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地支数为十二,循环相配,必至六十日始能全部无重复的配合完,称为“一甲子”,故六十日为甲子的一周期。一年就是六个甲子周期,亦就是说六个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天为一年,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就叫做“甲六复而终岁”;或者换句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三百六十日法也”(这里说的所谓“法”,意指规律而言)。或者再换句话说,这就是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习惯使用其历法——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相当符合科学认识的计算方法。

②从自然界的天来说,社会生活实践,人们都应具有这样符合科学的认识,就是:人们都通于天气,而天气又是为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从根本上来说,不外天地的阴阳。

③从自然界的天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九窍”(耳、目、口、鼻七窍合前阴、后阴——肛门、总称为“九窍”)都与天气相通。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还应该具有这样相当符合科学性的认识,就是:随着天产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曰“天衍生五行”,而其根本的阴阳,则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然而,这里需要将何谓“形脏四,神脏五”,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古学者张志聪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注:形脏四)。藏五脏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脏魄、肾藏志(注:神五脏)也。”

形脏四,神脏五,可合为“九脏”。这样,对称的所谓“九脏”,就比较好理解了。

然而,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古人说的所谓“其气三”,或曰“三气”合而成天,成地、成人,其“三气”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意思,到目前为止,笔者无材料可考,因此无法说清楚说明白,只能存疑了,等以后人们发现材料,就可考证出来了。

总之,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3.黄帝愿闻何为气

岐伯是列举了几个例子回答黄帝的。

五日称候;而所谓“五日称候”,实际上五日就是一个“候应”。例如:每年春季,开始“立春节气,就有“三候应”——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俗称为”鱼上冰);每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月有六个“候应”,所以古人云:“六气称时”,为一个月的意思。“四时”,指春夏秋冬,构成一年,称为“岁”。

一年四时,则各自随其“五行”的配合,就构成为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年年皆如此循环不休。

每年的春秋冬夏,都有农业“二十四节气”,其特征是:节气中再分“候”,即指“候应”而言;所以说,好有一比:不知道这些历法节气是怎么回事,就好似不知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或曰好中医。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归纳概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