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27

第27章 J(4)

矫正(jiǎo)

“矫”字,从《广韵》的居夭切,中古上声字,今读上声的jiǎo。现代汉语里表达四个常用的意思:(1)动词,指将弯曲的弄直,将错误的改正过来。这一类的词有“矫正”、“矫治”、“矫枉过正”、“矫形手术”等。(2)动词,指假托。如“矫命”、“矫饰”、“矫托”等。(3)形容词,表强壮勇武。如“矫捷”、“矫健”、“矫若游龙”等。(4)故意做作,以图掩饰。如“矫饰”、“矫情(jiǎoqíng)”等。

“矫健”一词,容易误读成jiāojiàn,多半是由于将“矫健”中的“矫”字,在理解上与“骄傲”中的“骄”字相混淆了。

矫揉造作(jiǎo)

指过分地做作,极不自然。“矫”表示正曲使直,“揉”表示使直变曲。

“矫”字,容易误读成阴平。

皎洁(jiǎo)

洁白而又明亮,常用来形容月光。《诗经·陈风·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句。

“皎”字,容易误读成阴平。

缴纳(jiǎo)

交纳。其他词语如“上缴”、“收缴”、“缴费”、“缴枪”、“缴械”、“缴租金”、“缴公粮”、“缴学费”等。

“交”的用法较广泛,所有“交付”的意思都可以用“交”;而“缴”则只用于履行义务或被迫的场合。如“提前交货”和“请你把这包东西交给他”中的“交”字就不能用“缴”字。

校对(jiàoduì)

按原稿核对、校样,检查并改正错误。也指做校对工作的人。相关汉语词还有“校本”、“校正”、“校补”、“校次”、“校点”、“校改”、“校记”、“校勘”、“校释”、“校雠”、“校订”、“校样”、“校阅”、“校注”、“校核”、“校稿”、“三校”、“参校”、“校勘”等。

“校”字在以上词里容易误读成xiào。

校场(jiào)

指旧时操演或比武的场地。又作较场。相关汉语词还有“校阅(指检阅)”等。

发酵(jiào)

酿酒、制酱、发面时利用酵母引起的化学变化叫“发酵”。另有“酵母”、“酵子”、“酵母菌”等词。“酵”字不读去声的xiào。

噍类(jiào)

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论衡·辨祟》中说:“高祖始起,丰、沛俱复,其民未必皆慎时日也。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赵军为秦所坑於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时俱死,其出家时,未必不择时也。”

节骨眼儿(jiēɡuyǎnr)

北方官话里比喻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时机、环节或紧要关头。另外,木材上的疤痕,叫“节子”,其中“节”字的读音也是jiē。

开花结果(jiē)

指植物开了花,结了果实。植物生长出了果实称“结”,读阴平的jiē。如“这根蔓儿上结了不少瓜”、“今年是小年儿,树上结的果子不多”等。相关汉语词还有“棉花结铃”、“结蕾率”、“结果率”等。读阴平的“结”字还用在“结巴”(轻读)、“结实”(轻读)两个词里。

当然,“结果”的“结”也读阳平音jié,(1)表示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2)用在下半句,表示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

秸秆(jiē)

农作物脱粒后所剩的茎秆。如“麦秸”、“麻秸”、“秫秸”、“豆秸”、“玉米秸”、“秸秆儿还田”等。“秸”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嗟叹(jiē)

书面语中的文言词,叹息或有感而叹的意思。《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985年以前,“嗟”字有两读,既读jiē,又读juē。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其“统读”为jiē。“嗟乎”、“嗟悔”、“长嗟”、“怨嗟”、“嗟来之食”等词语,一律要将“嗟”字读为jiē。

嗟来之食(jiē)

“嗟来之食”是悯人穷饿,呼之使来食的意思。据《礼记·檀弓下》载:春秋时齐国大馑,黔敖在路边向人施舍食物。对一个饥民高喊“嗟!来食!”那个饥民对他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嗟来之食)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了歉,他也始终不吃,最后终于饿死了。后世用“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楷木(jiē)

“楷”字,从《广韵》古谐切,中古平声字。“楷木”,又名“黄连木”,相传其木种的枝干疏而不屈,后亦形容为人刚直。三国时魏人刘劭《人物志·体别》中说:“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曲阜孔林中即植有楷木,今孔府家珍仍有用楷木雕刻成的器物“楷木雕”。

读jiē音的“楷”字只此一用,其余场合均读kǎi。

孑遗(jié)

意为遗留、余剩。也指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死亡后遗留下的少数人。“孑遗生物”,通称“活化石”,指某些在地址年代中曾繁盛一时,广泛分布,而现在只限于局部地区,数量不多,有可能灭绝的生物。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银杏、水杉和仅产于美国的红杉等。另有“孑然”一词,形容孤独、孤单,如“孑然一身”。

孑孓(jiéjué)

指蚊子的幼虫,俗称“跟头虫”。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体细长,游水时身体一屈一伸。

攻讦(jié)

指揭发、斥责、攻击别人的阴私、过失或短处。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厉害矛盾。《论语·阳货》载:子贡曰:“君子亦有恶(音wù,憎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讦”字,容易误读成gàn。

诘难(jié)

责难。“诘”字,指盘问、质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载:“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相关汉语词还有“诘责”、“诘问”、“反诘”、“盘诘”、“诘诛”等。

结婚(jié)

在汉语大多数双音节词里,“结”字都读阳平。如“结合”、“结构”、“缔结”、“结发”、“团结”、“结论”、“结案”、“结伴”、“结仇”、“结拜”、“了结”、“死结”、“结晶”、“结果”、“结交”、“结局”、“结盟”、“结亲”、“结识”、“结束”、“结算”、“结缘”、“结账”、“结扎”、“结业”、“结石”、“板结”、“勾结”等。

受方音的影响,北京人往往将“结婚”、“结合”、“结案”、“结伴”、“结仇”、“结晶”、“结交”、“结局”、“结亲”、“结识”、“结算”、“结缘”、“结账”、“结扎”、“结业”等词里的“结”字读成阴平音。属于典型的普通话异读现象。

桔梗(jiégěng)

“桔”字,从《广韵》的古屑切,中古入声字。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性平和,味苦辛,有止咳祛痰的作用。《战国策·齐策》中有“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句。《草木经》中曰:“桔梗,味辛,微湿,主胸胁痛如刀刺……生山谷。”

“桔梗”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朝鲜族民歌中有一首著名的《道拉基》,汉语的意思是“采桔梗”或“桔梗谣”。这首民歌共有七个乐句,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桔”字在“桔梗”里不读jú。

桀纣(jiézhòu)

指我国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和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之所以将二者并称,是因为此二者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有名的暴君。《荀子·天论》里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句。《史记·殷本纪》有“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的记载。

仓颉(jié)

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其名字至战国时始见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说他“好书”、“作书”。《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后世推度,汉文字的创造者可能不止一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仓颉不啻为整理古代文字较有贡献者或代表人物。

碑碣(jié)

石碑。班固《封燕然山铭》有“封神丘兮建隆碣”的吟咏。“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尚书·禹贡》有“导岍(音qiān,山名,在陕西)及歧……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的记载。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桓族凯旋后路过渤海边的山海关,写下《观沧海》一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

羯羊(jié)

指被阉割过的公羊。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有“羯羶(音shān,同‘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句。

羯族(jié)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是匈奴族一个别支,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东晋时曾在黄河流域建立过赵国(公元311—334年)。《晋书·石勒载记上》有“石勒,上党武乡羯人也”的记载。“羯鼓”就是来源于羯族的一种鼓,两面蒙皮,腰部细。

解甲归田(jiě)

“解”字,音jiě,从《广韵》佳买切,中古上声字。多作动词或动词词素。“解甲归田”里的“解”是脱下的意思,“解甲”者,犹言脱去战袍或战衣。《吴子·料敌》中说:“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古汉语词还有“解甲投戈”、“解装”、“解巾”、“解褐”等。这里的“解”字容易误读成xiè。

解差(jiè)

“解”字,音jiè,从《广韵》古隘切,中古去声字。一般作动词。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称“解”。后泛指押送财物或犯人为“解”。“解差”即朝廷或衙门里执行遣送或押送任务的差役。如《宋史·举志》有载:“天下之士屏处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明代将押送钱粮的解差叫“解户”,称押送犯人的叫“解子”或“解头”。

汉语里另有“押解”、“解送”、“解款”、“发解”、“起解”等词。

解元(jiè)

中国古代称科举时代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或“解首”。据唐制,地方上在推举进士后,都要由地方主持考试的衙门派人发送入试,叫“解”。所以科举时代,把考取乡试称为“发解”,乡试也称“解试”。宋元以后,“解元”又作为读书应举者的通称。《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叫董解元。

女起解(jiè)

京剧《玉堂春》里的一折戏,又叫“苏三起解”。《玉堂春》讲的是妓女苏三落难逢夫的故事。“女起解”中的“解”字,是“押解”、“解送”的意思,自然也就应读作jiè。“女起解”应读作nǚqǐjiè。有人由于不知“起解”的意思,所以将“女起解”误读成nǚqǐjiě。在“女起解”这个三音节词里,由于牵涉到上声音节变调的问题,所以读nǚqǐjiè和nǚqǐjiě在听感上是绝对大不一样的。

褯子(jiè)

方言。指尿布。

慰藉(jiè)

安慰。“藉”字,音jiè,《广韵》作慈夜切,中古去声字。“藉”字,义与“借”同。也指垫在下面的东西,垫;衬。汉语还有“蕴藉”一词,表含蓄、蓄积义。“慰藉”和“蕴藉”极易误读成wèijí和yùnjí。

骄矜(jīn)

骄傲自大;傲慢。《论衡·书虚》里有“葵丘之会,桓公骄矜,当时诸侯畔者九国”句。相关汉语词还有“矜持”、“矜重”、“矜夸”、“矜怜”等。

禁不住(jīn)

“禁”字,两读两义。(1)读去声jìn,《广韵》作居荫切,中古去声字。指禁止、监禁、法令或习俗所不容的事项,同时也指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如“禁止”、“禁闭”、“禁令”、“禁地”、“禁区”、“严禁”、“查禁”、“禁苑”、“禁军”、“禁兵”、“紫禁城”等。

(2)读阴平的jīn,《广韵》作居吟切,中古平声字。指禁受、忍耐、忍住义,如“禁受”、“禁不住”、“禁得住”、“禁不起”、“弱不禁风”、“情不自禁”、“禁穿”、“禁用”、“忍俊不禁”等。在以上这些词里,“禁”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尽量(jǐn/jìn)

“尽”字,两读。(1)从《广韵》慈忍切的,今读去声jìn;(2)从《广韵》即忍切的,今读上声jǐn。

“尽”字,多用作副词。在现代汉语里,两读的主要区别在于:读去声的“尽”,表示已经达到的极限或已经全部用完。如“尽头”、“尽情”、“尽力”、“尽然”、“尽数”、“尽心”、“尽兴”、“尽责”、“尽忠”、“尽心竭力”、“山穷水尽”、“尽善尽美”、“尽人皆知”、“倾尽全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读上声的“尽”,(1)指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如“尽早”、“尽可能”、“尽快”、“尽先”等;(2)可作方位词,如“尽上头”、“尽里边儿”等;(3)作介词,如“尽着新衣服穿”、“要什么东西尽你挑”。

副词和连词“尽管”中的“尽”字,都读上声,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事。如“有话尽管讲”(副词)、“尽管我没参加会,但内容还是略知一二”(连词)。容易误读成去声。

“尽量”中的“尽”字,既可读上声,也可读去声。“尽量(jǐn)”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如“尽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尽量(jìn)”,一般多用在饮食、饮酒方面尽力而为,如“一会儿你还要赶路,尽量多吃点”。

妗子(jìn)

口语里称舅母,指妻兄、妻弟的妻子。

浸染(jìn)

逐渐沾染或感染;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或被污染。如“鲜血浸染了衣裤”、“浸染上了坏习惯”。相关汉语词还有“沉浸”、“浸泡”、“浸渍”、“浸没”、“浸种”、“浸润”、“浸透”等。“浸”字,容易误读成q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