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喇子(hālázi)
北方方言里指流出的口水。现代汉语中的“喇”字,除了读这个阳平音外,还有阴平读法,在“呼喇”里用,实际上已经多写作“呼啦”了。在“喇叭”、“喇嘛”里,“喇”字读上声lǎ。
邋遢(lātā)
“遢”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形容一个人穿着不整齐、不整洁,办事不利索、没条理。还有“邋邋遢遢”、“邋里邋遢”等词。在后面这两个四字词里,“遢”字要读阴平音。
疤瘌(la)
指伤口或疮口平复后留下的痕迹。也引申为器物上像疤一样的痕迹。如“此君一脸疤瘌”、“桌面上有个疤瘌”。
“瘌”字,轻读。
半拉(lǎ)
数量词。半个。如“苹果啃了半拉就让他扔了”、“剩下半拉窝头”。
拉拉蛄(làlàgǔ)
蝼蛄的通称,也叫“蝲蝲蛄”。昆虫的一类,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似铲状,适于掘土,穴居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剌戾(làlì)
指一个人的性情、言语、行为的别扭、悖逆或不合情理。《盐铁论·刺复》中写道:“当世之工匠,不能调其凿枘,则改规矩;不能协声音,则变旧律。是以凿枘剌戾而不合,声音泛越而不合。”
丢三落四(là)
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忘事。“落”字,义为“遗忘”、“遗漏”、“丢下”、“掉在后面”等,常单独出现在口语里。如“这部电视剧我一集没落,全看完了”、“再检查一下,别落下东西”、“一不小心就落在别人后头了”。“落”极易误读成luò。
瘌痢(làlì)
“痢”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俗称“秃疮”或“瘌瘌头”,黄癣。指长黄癣的脑袋或指头上长黄癣的人。
辣手(là)
本指做事手段厉害又毒辣或事情难办。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有“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句。再如“辣手催花”。现今作为口语词,义与“棘手”相似,也指办事的艰难,如“辣手的案子”、“辣手的官司”等,但不如“棘手”用得普遍。
招徕(lái)
“徕”字,通“来”,用声音、动作或色彩等特色来招引、招揽人,即招之使来、设法使来的意思。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有“绍兴初,招徕直谏,无所忌讳”句。现有“招徕顾客”一词。“徕”字,容易误读成去声。
青睐(lài)
“睐”字,旁视、顾盼的意思。曹植《洛神赋》有“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句。“青睐”,也称“青眼”,与“白眼”相对。相传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所器重的人。所以后世书面语中的“青睐”指对人的垂青、喜爱或重视。“睐”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赏赉(lài)
指赏赐、赐予。《后汉书·朱佑传》载:“祐初学长安,帝(光武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以有旧恩,数蒙赏赉。二十四年,卒。”
山岚(lán)
“岚”字,指云中的雾气。“山岚”指漂浮在山间的云雾。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有“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句。汉语词另有“岚翠”(山间青绿色的雾气)、“岚气”(山林间的雾气)、“岚岫”(雾气笼罩的山峰)、“岚烟”(山间雾气)等。
褴褛(lánlǚ)
又作“蓝缕”,形容衣衫破烂。《方言四》曰:“以布而无缘,敝而紩(音zhì,缝补)之,谓之褴褛。”汉语词有“衣衫褴褛”、“筚路蓝褛”等。“筚路蓝缕”形容初期创业的艰辛。“筚路”指的是用荆竹编的柴车。
啷当(lāngdāng)
左右;上下(表示年龄的约数),如“他才二十啷当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郎当(lángdāng)
(1)指(衣衫)不合身,不整齐;(2)指颓唐的样子,不振作。如朱熹《答黄仁卿书》中载:“今日弄得朝廷事体郎当,自家亦立不住,毕竟何益?”“吊儿郎当”,读音diàoerlángdāng,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等。
琅玕(lánggān)
(1)指像珠子一般的美石或玉石。《尚书·禹贡》中曰:“厥贡惟球、琳(球、琳也指美玉)、琅玕。”(2)指珠树。《荀子·正论》中有“犀象以为树,琅玕、龙兹、华觐(音jǐn,美玉)以为实”句。(3)指竹子。杜甫有《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云:“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音diàn,竹席)青琅玕。”
琅琅上口(lángláng)
“琅”字,读音láng,从《广韵》鲁当切,中古平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琅”统读为阳平。
“琅琅”,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金石撞击声或读书声。宋李昭玘《上眉扬先生》中有“每相过者,论先生德义,诵先生文章,堂上琅琅,终日不绝”句。
今“琅琅”多指读书的声音,如“书声琅琅”、“琅琅上口”等。“琅琅”不取上声。尽管“朗朗”也形容读书声,但文字写作“琅琅”时就必须按láng读。音由字出,是读音的基本原则。
锒铛(lángdāng)
古代刑具的一种,锁囚犯人的铁索链。今有“锒铛入狱”词,凡重要的刑犯进了监狱,都是要戴手铐和脚镣的,所以可以称犯人入狱叫“锒铛入狱”。
稂莠(lángyǒu)
古书上指的“狼尾草”。“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却又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诗经·大雅·大田》中有“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句。稂莠,后来比喻不成材或没有出息,也比喻坏人。白居易有《读汉书》诗云:“禾黍与稂莠,鱼来同日滋。”
屎壳郎(shǐkelàng)
蜣螂的俗称。一种纯黑色的昆虫,背有坚甲,胸部和脚上有黑褐色长毛,会飞,吃动物的尸体或粪便,常将粪便推滚成丸状。这个词里的“郎”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阆中(làng)
地名,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子国国都,后秦惠王灭巴国,始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有历史名胜200多处,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古街院民宅格局。
阆苑(làngyuàn)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古代诗文里常用来指宫苑。另外也专指唐代苑名,故址在今四川阆中县西。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拟宫苑的形式、规模所建,始称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
“阆苑”,容易误读成lángyuán。
唠叨(láodao)
一句话或一件事情翻来覆去地说起来没完没了,又叫“絮叨”。容易误读成lāodao。“唠”字,在“唠扯”、“唠嗑”等词里读去声lào。
醪糟(láozāo)
江米酒。如“醪糟蛋”、“醪糟汤圆”等。
落枕(lào)
睡觉时脖子受寒,或因枕枕头的姿势不合适,而引起脖子疼痛,转动不便。“落”字,在这里读lào。容易误读成luò。
读lào音的“落”字,义同读luò音的动词“落”,只是读音不同而已。读lào音的“落”字还在下面一些词里出现,如“落埋怨”、“落不是”(指被认为有过失而受责难)、“落包涵”(指受埋怨或受指责)、“不落忍”(指心里过意不去)、“落汗”(指汗水消下去了)、“落价”(减价、降价)、“落架”(房屋的木梁倒塌,比喻家业败落)、“落炕”(病得起不了床了)、“落色”(“色”音shǎi,指衣服、布料等掉颜色)、“没着没落”、“从小落下(指遗留下的)的毛病”等。
莲花落(lào)
也叫“莲花乐”或“落子”。流行于河北一带的一种曲艺形式。因其唱词常以“莲花落,落莲花”做衬腔或尾声,故名。据说源出于唐、五代时期的“散花落”。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宋代开始流行于民间,多为乞丐在行乞时所唱。元明以来,渐有写景叙事之作。清乾隆后莲花落达于最兴盛时期,出现了以演唱莲花落为生的艺人,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遂成独立的曲艺形式。
“莲花落”中的“落”字读lào。“落子”,是北方方言词,指莲花落等曲艺形式。评剧因为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早期的评剧也有“落子”的说法,如“唐山落子”。
肋脦(lēte/lēde)
北方方言里指(衣服)不整洁或不利落。
伯乐(lè)
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善于相马,后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韩愈《杂说》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中的“乐”字,今读作lè,从《广韵》卢谷切;古音读作yuè,从《广韵》五角切。另外古时也有读作lào音的,从《广韵》鲁刀切。《广韵》曾载:“伯乐相马,一作博劳。”
“乐”作为姓氏用字,有yuè和lè两种读音。
不亦乐乎(lè)
成语。源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亦”是“也”的意思。后来常用来表示程度,意为达到极点,一般用在动词和“得”后作补语。如“这几天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乐”字,在此表“快乐”、“欢乐”、“高兴”、“愉悦”的意思。读lè,多作形容词或动词,容易误读成yuè。“乐”字读yuè音的,只有表“音乐”、“乐器”、“《乐经》”的义项。表示喜悦、高兴义的其他字,还有“说”(在古代通“悦”)和“悦”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乐”字在古代还表示爱好,读yào,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见《论语·雍也》)。
“乐”字作为地名用字,读lè音的很多。如广东有“乐昌县”、“乐东县”;广西有“平乐县”、“乐业县”;四川有“乐山市”、“乐至县”,等等。
山东“乐陵县”、河北“乐亭县”中的“乐”,旧读lào,从《广韵》力角切,中古入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将其中的“乐”字审定为lè。
悬崖勒马(lè)
原义是在陡峭的山崖边上及时勒住了马的缰绳,避免了坠崖身亡。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勒”字,原指带嚼子的马笼头,后又引申为控制马。如王实甫《西厢记》二本楔子云:“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甚勒马停骖。”
读lēi音的“勒”字,一表示用绳索等捆住或套住,再拉紧系紧。如“勒上几道绳子”、“勒紧裤腰带”等。二指卡或系得过紧,使不舒服。如“领带系得太紧了,勒脖子”等。
嫘祖(léi)
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路史·后纪五》中说:“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东汉以后历代皇朝皆以先蚕为蚕神。北齐时改祀黄帝,北周时又改祀黄帝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遂成为蚕农之家的大神。
缧绁(léixiè)
书面语中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如“身陷缧绁”。《史记·孔子世家》载,鲁昭公二十年,时孔子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羸弱(léi)
古“羸”字进入现代汉语只有两个词,除了“羸弱”外,还有“羸顿”一词。书面语中的“羸弱”是指瘦弱,常形容身体病弱;“羸顿”指的是疲弱或疲惫困顿。“羸”字,音léi,从《广韵》力作切,中古平声字,极易误读成yíng。
“羸”字,与秦王嬴政的“嬴”字、“输赢”的“赢”字,字形相近,应注意区别音义。
耒耜(lěisì)
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易·系辞下》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据《孟子·滕文公上》载:有个神农氏学说的奉行者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滕国。“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后“耒耜”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连累(lěi)
“连累”中的“累”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指因事牵连到他人,使他人也受到损害或伤害。
“累”字,在现代汉语里有三种读音,这里的“累”读上声lěi,《广韵》作力委切。一般在合成词里用,不能单用,是“累及”、“牵连”的意思,容易误读成去声lèi。相关汉语词还有“牵累”、“拖累”、“带累”、“为……所累”等。“受累”一词可两读,一读shòulěi,指受到牵连;二读shòulèi,指经受了苦难或痛苦。读上声的“累”字还表示“积累”、“连续”、“屡次”的意思,如“累计”、“累积”、“累加”、“累次”、“累年”、“积累”、“经年累月”、“连篇累牍”、“日积月累”等。“累赘”一词,读léizhui,指负担、麻烦、多余的东西或事物。这里的“累”字读阳平音,《集韵》作伦追切,中古即为平声字。另外“累”字还有去声读音lèi。
“累累”,普通话历次审音都未审及此字。但从多数有影响的工具书标音来看,可以两读:(1)读léiléi,形容词,表示接连成串,如“果实累累”、“硕果累累”,也表示憔悴颓丧的样子,如“累累如丧家之犬”等。(2)读lěilěi,副词,指屡屡或积累得多,如“累累失误”、“罪行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