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42

第42章 Q(1)

两栖(qī)

“栖”字,本指鸟停留、歇宿在树上或巢中,泛指居住或停留。《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汉语词还有“栖息”、“栖止”、“栖身”等。“两栖”指的是可以在陆上和水中两种环境里生存和活动。如“两栖动物”、“两栖坦克”等。

休戚与共(qī)

“休戚”,极易误读成xiūqì。指一起承担幸福与祸害、欢乐与忧愁。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境遇。其中“休”指欢乐、幸福、吉利;“戚”指忧愁、悲哀。汉语里另有“休戚相关”、“哀戚”、“悲戚”、“忧戚”等词。李清照《声声慢》词的开句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作者晚年凄惨冷清的生活境遇和无可奈何的心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戚”字“统读”为qī。

缉边儿(qī)

古义为“缝衣边儿”,今指一种密针缝纫法,如“缉鞋口”、“缉边儿”。

蹊跷(qīqiāo)

“跷”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指一件事情奇怪可疑,违反常理,难以让人理解和琢磨。《朱子语类·论语八》中说:“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跷”。“蹊”字在“蹊径”一词里读xī。

蒲圻(púqí)

“蒲”字,从《广韵》薄胡切,“圻”字,从《广韵》渠希切,都是中古平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púqí。容易误读成pǔyí或pǔqí。

“蒲圻”,在今湖北省东南部,陆水下游。三国时孙权置蒲圻县,以多蒲草的蒲圻湖得名,历代相沿至今。境内“赤壁”一传为赤壁大战处,故城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隋时移县于鲍口,即今治。

黄芪(qí)

分两种:一作“黄耆”或“内蒙黄芪”,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长,羽状奇数复叶,夏季开淡黄色小花。二指“东北黄芪”,黑色短毛包着荚果。两种块根均可入药,能补气固表、利水托疮。

祈求(qí)

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祈”字,容易误读成qǐ。汉语还有“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行礼致敬并祷告自己的愿望以求福)、“祈望”(殷切地盼望、祝愿)、“祈使句”(要求听者做某种事情的句子,肯定和否定句式都有)等词。北京故宫有“祈年殿”(祈祷丰年的殿堂)。

神祇(qí)

指天神和地神。“神”指天神,“祇”指地神。《吕氏春秋·季冬》中有“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句。“祇”字,容易误读成zhǐ。

耆宿(qí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耆”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礼记·曲礼上》中说:“六十曰耆”。汉语里另有“绅耆”、“耆老”、“耆年”、“耆硕”、“耆寿”、“耆艾”、“耆旧”等词。

颀长(qí)

身材修长貌。《诗经·卫风·硕人》中有“硕人其颀,衣锦褧(‘’的异体字,音jiǒng,古时指罩在外面的单衣)衣”句。

畦子(qí)

指在田园中分成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种菜小区或田界、垄埂等。“畦”字,中古平声字,从《广韵》户圭切。历史上有xī、xí两种读法。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即审为qí,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统读”为qí。相关汉语词还有“田畦”、“畦灌”、“阳畦”、“菜畦”、“一畦菜”等。

坐骑(qí)

指座下的备有鞍辔的马。古“骑”字有两读,一读渠羁切的中古平声音qí;二读奇寓切的中古去声音jì。读qí音的“骑”字,多作动词;读jì音的“骑”多为名词。《战国策·赵策二》中苏秦游说赵王曰:“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骑”字后世也泛指骑兵或兵马,如“精骑”、“铁骑”等。有时还合称一马一人,如“一骑绝尘”、“千骑卷平冈”等。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骑”字审定为“统读”qí音。但在诵读古文时应允许按jì音称读。

綦切(qí)

急切。“綦”字,文言副词,指“极”、“很”。“綦”还是较常见的单姓,我国南北方皆有。

白鳍豚(qí)

又叫白豚,指的是一种鲸类的哺乳动物。有背鳍,以鱼类为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鳍”字,指鱼类的运动器官,可分为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尾鳍等。“白豚”读作báiqítún;“白豚”读作báijìtún。

枸杞(gǒuqǐ)

“枸杞”,极易误读成gǒu qí。茄科,落叶灌木,结实如枣核儿,果实(即枸杞子)和根皮(地骨皮)皆可入药。“枸杞”中的“枸”字按上变规律要读成近似于阳平。在“枸杞子”里,“枸”和“杞”两字都需变读成近似阳平音。杜甫《兵车行》中有“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诗句。

杞人忧天(qǐ)

说的是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也可简称为“杞忧”。语源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通‘无’)所寄,废寝食者。”李白曾用这个典故在《梁甫吟》中写有“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杞”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已被审为“统读”qǐ。极易误读成qí。

绮丽(qǐ)

原指有华丽纹彩的丝织物,后形容极端的华丽、美盛。唐人张萱以善画宫廷人物和仕女著称,其“虢国夫人游春图”,被画史誉为“绮罗人物”。“绮丽”中的“绮”字,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为上声音qǐ,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作了“统读”为qǐ的规定。“绮”字,从《广韵》虚彼切,中古入声字,极易误读成qí。另有“绮靡”、“绮罗”、“纨绮”、“绮思”、“绮语”、“绮札”、“绮年玉貌”等相关汉语词。

稽首(qǐ)

古代跪拜礼的一种,叩头到地,是下对上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上古时代即已流行。《周礼》疏注云:“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尚书·尧典》云:“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礼。”另外道士们举起一只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收讫(qì)

指收清。一般是在收到了现金等物品后在发票或其他单据上加盖现金收讫的印章。“讫”字,容易误读成qǐ。

迄今(qì)

至今、到今的意思。如“迄今为止”。《汉书·艺文志》载曰:“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迄”字,极易误读成qǐ。

妻(qì)

在书面语中名词用作动词时读去声,音qì,从《广韵》七计切。表示“以女嫁人”、“娶女子为配偶”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中第一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以叔隗妻赵衰,生盾”的记述。

修葺(qì)

指用茅草盖屋或修缮、修饰房屋。“修葺”中的“葺”字,读音qì,从《广韵》七作切,中古入声字。极易误读成róng。“葺”和“茸”中间有一“口”之别。

小憩(qì)

暂短的、稍事休息。“憩”字,指休息。据《后汉书·张衡传》中载:[张]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其辞有“愁蔚蔚以慕远兮,越卬(音áng)州而愉敖。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句。今泰山上有“神憩宾馆”,言山神所居之处。

袷袢(qiāpàn)

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所穿的圆领对襟长袍。

髂骨(qià)

人的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头,左右各一,略呈长方形,上缘略呈弓形,下缘与耻骨和坐骨相连。《汉书·扬雄传下》有“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拉髂,免于微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界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的记载。

哨卡(qiǎ)

设在交通要道或险隘处担任警戒保卫任务的岗哨或检查站。清代在东北、内蒙、新疆等边地要隘都曾设有这种哨卡,叫“卡伦”。相关现代汉语词还有“设卡”、“关卡”、“路卡”、“边卡”等。现代的“卡”字也表夹东西的器具,如“发卡”、“塑料卡子”、“领带卡”、“皮带卡”等。还表示夹在两者中间不能活动,如“卡壳”、“卡喉咙”、“卡在缝儿里了”、“卡脖子路段”、“吃拿卡要”等。“卡”字,《字汇补》载:从纳切,读音qiǎ。在以上词里容易误读成kǎ。

阡陌(qiānmò)

指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汉书·成帝纪》有“诏曰:……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的记载。“阡”字,容易误读成xiān。

悭吝(qiānlìn)

指为人处世吝啬。《南史·王玄谟传》中有“刘秀之俭吝,常呼之老悭”句。“悭”字,容易误读成jiān。

愆期(qiān)

指延误、错过、超过了原定的期限或日期。《诗经·卫风·氓》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句。

荨麻(qián)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卵形,开穗状小花,茎叶有细毛,手触时可引起刺痛感。茎皮纤维可作纺织原料。读音qiánmá,在此不读xúnmá,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钤印(qián)

用印、盖章的意思。“钤”字,名词,指印、图章。旧时低职官员以及地方长官委办事务人员用的长条形的图章。一般用印信,没有印信的就用“钤记”。清朝以至民国时就称钤印为“钤记”。

掮客(qián)

旧时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后来比喻从中渔利的一类人,多指政治投机者。在吴语里,“掮”也指将东西扛在肩上搬运。如“掮行李”。

潜力(qián)

指隐藏在内部的、潜在的、尚未发挥出来的力量。“潜”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qián。相关汉语词还有“潜入”、“潜亏”、“潜伏”、“潜水”、“潜泳”、“下潜”、“潜流”、“潜热”、“潜能”、“潜艇”、“潜心”、“潜在”、“潜行”、“潜质”、“潜逃”、“潜意识”、“潜台词”、“潜伏期”、“潜移默化”等。“潜”字,在以上词里皆极易误读成qiǎn。只是在“潜泳”、“潜水”、“潜艇”里由于上声字的变调缘故,听觉上不明显。

黔首(qián)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决心使域内百姓服从于中央的一切号令,曾规定以十月朔为岁首,衣服旗饰崇黑,纪数尚六,庶民以黑巾包头,号为“黔首”。“黔”也是贵州省的简称。

缱绻(qiǎnquǎn)

原意是牢固不分的样子,后来形容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柳永的《鹊桥仙》词写到:“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纤夫(qiàn)

指过去大河边上沿水路以拉船行走为营生的男子。纤夫拖船前行所走出的路叫“纤路”。“纤”,还指拉船前行用的绳索,在此读qiàn。容易误读成qiān。《黄河大合唱》中有“黄河纤夫曲”、现代歌曲有《纤夫的爱》。

茜草(qiàn)

一种多年生的攀缘草本植物,根可作红色染料,亦可入药。《本草纲目》七载:茜根有活血、止血、解毒之功效。“茜”字,音qiàn,从《广韵》仓甸切,中古去声字。在此不读xī。

呼天抢地(qiāng)

仰首叫天,低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或哭诉无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匡秀才眼睁睁地看着老父不行了,“太公瞑目而逝,合家大哭起来,匡超人呼天抢地,一面安排装殓。”“抢”字,在此指触、撞,读qiāng,是一种特殊的读法。在其余场合读qiǎng。

羌族(qiāng)

我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名,历史上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一带。《后汉书·西羌传》载:汉武帝曾“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东汉后期羌人发动过三次起义,前后延续了五六十年。东晋至北宋间,羌人还曾先后建立过后秦、西夏等政权,其后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松潘、理县等地。此外,“羌”还是古代汉人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自公元前4世纪末至宋代,中国西部的甘肃、青海地区有众多的部落土著民族,历史上统称为“羌”。相关汉语词还有“羌语”、“羌道”、“羌笛”、“羌人”等。

戗风(qiāng)

指逆着风或迎着风。如“戗风行船”、“回来时是戗着风走的”。另外“戗”还引申为不顺。在形容两个人语言冲突,争执起来时,也叫“戗”,如“他们把话说戗了”、“两个人戗戗了一阵子”。

戕害(qiāng)

指残杀、残害。《公羊传·宣公十八年》载:“戕鄫子于郐者何?残贼而杀之也。”“戕”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为“统读”qiāng。

将进酒(qiāng)

“将”字,在此读qiāng。《集韵》作千羊切,是“愿”、“请求”的意思,祈使句。如《诗经·郑风》里有《将仲子》篇,开句就是:“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进酒”,是汉乐府《鼓吹曲辞·铙歌》的旧题。古诗内容多言宴饮赋诗之事,表达放歌情怀。李白在离开长安后,与朋友岑勋、元丹丘欢宴豪饮时所作的著名诗歌《将进酒》,借酒发泄了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其诗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句。其中的“将”字,容易误读成j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