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49552400000006

第6章 C(1)

礤床儿(cǎ)

将瓜、土豆、萝卜等擦成丝儿的工具,通常是在一块木板或竹板的中间抠出一个洞,钉上一块金属片,片上凿开许多小窟窿眼儿,使翘起的鳞状部分成为薄刃片。

采邑(cài)

“采”字,只在用于“采邑”时读去声,其余均读上声。“采邑”也叫“食邑”或“封地”。中国古代诸侯赐给卿大夫作为世代俸禄的封地(包括耕种的土地和耕种土地的奴隶)。采邑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此项制度最为盛行,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到战国时开始衰落,秦汉以后则按户口封邑。《礼记·礼运》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参禅(cānchán)

佛教名词。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为求开悟向各处禅师参学。有时也指佛教徒们静坐冥想(依教坐禅)领悟佛理。佛教教义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即“禅定”。“禅定”是佛教徒的中心任务。

凡是与佛教有关的“禅”字,都读chán。如“禅定”、“禅师”、“禅杖”、“禅房”、“禅机”、“禅理”、“禅林”、“禅门”、“禅堂”、“禅学”、“禅院”、“禅宗”、“禅坐”、“参禅”、“禅椅”、“禅心”、“禅悟”、“野狐禅”等。“口头禅”原本也是佛教用语,原意指有的和尚只空谈佛教理义而不去具体实行,后来即泛指某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

孱头(càntou)

吴方言里指那些软弱无能、怯懦之人。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中说:“今谓下劣怯弱为孱头。”

粲然(càn)

形容鲜亮光华或笑时露出牙齿的美好样子。魏晋时有善五言律诗的王粲,写有著名的《七哀诗》。

伧俗(cāng)

古代讥讽人的粗俗、粗野、鄙贱。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士大夫常讥骂人为“伧”或“伧夫”。汉语里还有“伧楚”、“伧父”、“伧荒”等词。

粗糙(cāo)

“糙”字,音cāo,从《广韵》七到切,中古去声字。原指脱壳未舂的米或舂得不精熟的粗米,即“糙米”,后引申为物体表面不光滑、不细腻。清人洪昇在《长生殿·窥浴》中写道:“春纤十个擂槌,玉体浑身糙漆。”汉语词还有“糙米”、“糙汉”、“糙人”、“糙粮”、“糙纸”、“毛糙”、“毛里毛糙”等。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糙”为cāo,1985年又做了“统读”的规定。极易误读成去声的zào。

嘈杂(cáo)

形容声音的喧嚣杂乱。“嘈”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áo。极易误读成cāo或zāo。

参差(cēncī)

指长短、大小、高低不相一致。《诗经·周南·关雎》篇里有“参差荇(音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音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参差”中的“差”字读cī。

岑寂(cén)

冷清、寂寞。唐初边塞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岑参(音cénshēn),天宝年间进士,长于七言歌行,与高适齐名。其诗作多写塞上风光和军旅生活,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著名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

偏差(chā)

“差”字,音chā,从《广韵》初牙切,中古平声字。在书面语合成词里多作名词,指不相同、差异、差别或错误。相关汉语词还有“公差”、“色差”、“误差”、“等差”、“差距”、“差异”、“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反差”、“时差”、“视差”、“温差”、“落差”、“剪刀差”、“一球之差”、“一念之差”、“一分之差”、“一秒之差”、“差强人意”、“一差二错”、“阴差阳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等。在“偏差”、“一念之差”、“一差二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等词里的“差”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据《汉语大字典》,“差”字古时至少有七种读音,演变至今仍有四种读法。除了读cī和chā外,还读chà和chāi。做口语词单念时的“差”字,多读作去声chà,从《广韵》楚嫁切,中古去声字,并可在其前面加“太”、“很”等副词的修饰,既可是动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用,还可以是名词。如“质量太差”、“很差劲”、“听差了”、“差不多”、“最差的一个”、“差两毛钱”、“相差无几”、“少慢差费”等。读chāi的“差”字,当“派遣”、“差役”讲,从《广韵》楚加切,中古平声字。如“出差”、“美差”、“公差”、“差旅费”、“差使”、“差役”、“差事”、“差遣”、“苦差”、“邮差”、“当差”、“开小差儿”、“钦差大臣”等。

古代的“差”也做姓氏用字。《中国姓氏集》的标注为chā。《集韵》和《新编千家姓》的标注为chāi。一说夏朝有夏后氏部落,其后姓“差”;一说古代有差车之官,其后以“差”为姓。

打喳喳(chāchā)

“打喳喳”应读“中重轻”格式。方言指小声说话、耳语。

喀嚓(kāchā)

象声词。形容物体断裂的声音。“嚓”字,容易误读为cā。

搽粉(chá)

“搽”字,音chá。从《广韵》宅加切,中古平声字。往脸上或手上敷或涂抹粉、油一类的东西。如“搽点儿紫药水”、“搽雪花膏”等。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写道:“将两叶赛宫样儿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搽。”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搽”为chá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又做了“统读”chá的规定。极易误读成阴平。

浮槎(chá)

“槎”字,指竹木筏子。另有“乘槎”一词。元代白贲《百字折桂令》:“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杆钓槎。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伤感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描写的是一位旅人在萧瑟秋风中单骑独行的孤凄形象及悲凉心境。

侘傺(chàchì)

不得志、无所依、失意的样子。《楚辞·九章·哀郢》中有“惨郁郁而不通兮,蹇(音jiǎn)侘傺而含戚”句。

古刹(chà)

见诸文献典籍的“刹”字,读音为chà,从《广韵》作鎋切,中古入声字。梵语刹多罗(ksetra)的译音省称。原指土地、疆土或世界,转指佛寺或佛塔。相关汉语词还有“宝刹”、“名刹”、“什刹海”等。河南嵩山少林寺因僧徒曾助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有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南宋宁宗年间,曾制定过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成为禅徒游方学道、寻师访友的集中之地。“刹”字,不取shā音。

刹那(chànà)

梵语(ksana)的译音。原指古印度最小的计时单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时极短者,谓之刹那。”后比喻一念之间、一瞬间或最短暂的时间。佛教著作中有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有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也有说,刹那就是算术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一般多用于口语中。“刹”字,在现代又派生出“制止”、“阻止”义,读作shā。如“刹车”、“刹把”、“刹住歪风”、“刹刹锐气”等。

惊诧(chà)

惊讶、诧异。

裙钗(qúnchāi)

“裙”,指下衣、裙子;“钗”,是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裙钗”合指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如《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侪辈(chái)

同辈、朋辈、同一类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曹操与其手下大将韩遂的关系:“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汉语词另有“侪流”、“侪伦”、“同侪”、“吾侪”等。

蜂虿(chài)

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论衡·物势》载曰:“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

觇标(chān)

“觇”字,原义为窥视、察看。“觇标”是一种测量标志,用木材或钢材制成几米或几十米的标架,架设在控制点上作为被瞄准的目标,在高觇标上设有仪器观测台,以便瞄准其他目标。红色的金属测量觇标是峰顶最重要的测量标志,是提高交会测量精度的照准参照物。

单于(chán)

“单”字,音chán,从《广韵》市连切,中古平声字。“单于”是古代匈奴族最高首领(君主)的称号,全称“撑犁孤涂单于”。在匈奴语中,“单于”意为“广大”、“天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赵国名将李牧与匈奴作战:“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历史上知名的有“冒顿(音mòdú)单于”、“呼韩邪单于”、“车犁单于”、“屠耆单于”等。与之相关的汉语词还有:“小单于”(古时的曲调名。秦观《阮郎归》词上阕云:“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单于台”(唐时距云中县西北百余里,今山西大同境内)、“单桓”(汉时城国名,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域传》载:“去长安八千八百七十里”)、“单于都护府”(唐高宗永徽元年置)等。

谗言(chán)

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离骚》写楚怀王轻信谗言,拒忠而不察:“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汉语里另有“谗害”、“谗佞”、“谗间”、“谗口”、“谗谀”、“进谗”等词。

婵娟(chánjuān)

指形态美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美女或月亮。如李商隐的《霜月》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指美好)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孱弱(chánruò)

瘦弱、羸弱,多指身体。也可引申为一个人软弱无能。

蝉蜕(chántuì)

蚱蝉的幼虫向成虫转化时蜕下的壳儿,又叫“蝉衣”。中医可入药,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小儿麻痹等症。也比喻解脱。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云:“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濯淖汙(音yū)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音jiào,洁白、干净)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蝉”,又名“知了”,昆虫的一种。今有“蝉联”(连续相承某个职务或称号)、“蝉翼”(比喻微薄的事物)等词。

蟾蜍(chánchú)

两栖纲蟾蜍科动物的通称,最常见的是大蟾蜍,又名“癞蛤蟆”或“疥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蟾酥”指蟾蜍表皮腺体和耳后腺的分泌物,白色黏液,有毒,中医可入药。古代传说月亮里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里常用来指月亮,有“蟾宫”、“蟾光”等词。如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皎洁轻冰,对蟾光而写镜。”另外古代科举时一举登科被称作“蟾宫折桂”。

巉峻(chánjùn)

指山势高而险峻。另有“巉岩”(指险峭的岩壁)一词。

谄谀(chǎnyú)

为了讨好而卑贱、谄媚地巴结、奉承别人。《荀子·不苟》曰:“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汉语里还有“谄笑”、“谄媚”等词。

阐述(chǎn)

申说、论述。汉语词还有“阐发”、“阐释”、“阐明”、“阐扬”等。“阐”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为chǎn。容易误读成shàn。

盘缠(chan)

又叫“盘川”,元明以后出现的词,指旅资、路费。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一回中记述老残的身世写道:“其先,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你想,可有余资给他儿子应用呢?”

羼杂(chàn)

原指羊杂处在一起,引申为“掺杂”、“搀入”。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载:“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羼”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àn。

伥鬼(chāng)

亦称“虎伥”。古时传说人被老虎咬死后,鬼魂仍为虎驱役,老虎出行求食,伥必为虎前做帮凶。成语“为虎作伥”意为助纣为虐。“伥”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