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30

第30章 试论模仿方法在发声教学中的使用(2)

(三)根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选择适当的典范作品,不能因为喜欢就盲目模仿。有位学生非常喜欢査谦老师的朗诵作品《青衣》,就在课余时间偷偷模仿,但没能领会到原作层次分明、字斟句酌、细腻感人的表达,模仿得很是悲苦。这样的作品情感细腻、蕴含深刻,若不能真正领悟稿件内涵,再加之缺少基础表达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是很难驾驭的。

认识自己的用声状况,选择有利于改善用声习惯的作品。很多男生都喜欢“国窖1573”的广告配音,广告中的声音与内容很契合,通过浑厚的声音似乎能体会到酒的历史与醇厚。模仿者本来就有用声压喉问题,为追求厚重有力的感觉,不但压喉而且压低调值、吐字拖沓,这样的模仿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些唇舌无力的学生在经过咬字训练后会咬字过度,有拙力感,如果继续模仿宣读式的作品,问题就会更严重,选择谈话式或散文朗读作品来模仿学习则可以舒缓唇舌的过分紧张。

在模仿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在语音训练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吐字、归音、调值等基本功的训练,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宜选择吐字清晰,语音规范,语速相对较慢的典范作品让学生模仿。在发声训练方面,要侧重在认识上、心态上、感情上对学生的启发、带动,使之找到更顺畅的状态,领悟老师教授的用声技巧。典范作品则应选择情感丰富、感染力强的。

(四)模仿对象的选择

刚入学的学生没有扎实的播音发声知识,不明白这些典范作品的优点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对声音的调控能力较差。如果作品播讲者的个人音色特点太鲜明突出,就容易使学生进入嗓音模仿的误区,而不是技巧的学习。许多男生喜欢任志宏在《国宝档案》等多档节目中的解说,但不是学习他的表达技巧,而是模仿他富有磁性的声音。盲目模仿后,发音时易靠后或压喉。春晓的嗓音很有特点,她给“巴洛克地板”的广告配音,很受一些女生的喜欢,略带沙哑的嗓音有些神秘和梦幻色彩,带着时尚气息,表达到位。但是一位声音干净略显单薄的学生模仿后,虚声、气声太多,叼不住字。

康辉的作品适宜较多的学生模仿,康辉声音洪亮,语音规范,吐字清晰,基本功扎实,在国庆阅兵中的解说,《新闻联播》、《世界周刊》等节目的播报都受到广泛好评,而且康辉的散文朗诵也非常好,不同题材的作品都能驾驭自如,刚柔并济,这也使学生明白不是一种音色适应一定的节目,好的发声表达基本功是我们驾驭各种稿件必备的基本能力。

四、模仿的方法

(一)作品分析

在模仿前对作品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细致到位的分析让学生看到作品的优点、学习的价值,认同模仿的意义,激发学习动力,就会更加有意识地积极模仿。“有意识模仿是自觉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动作进行活动,模仿者了解行为的意义,并经过一定的思考,这种模仿常常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进行的,是积极的、高层次的模仿。”所以,作品分析是一个提高学生注意程度,告知其可行性的过程;也是明确优点,树立榜样的过程。

很多一年级的学生不懂得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教师需选择作品中的几个典型句子,根据教学需要逐字从语音、发声的角度细致点评,告诉学生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需要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听辨能力、分辨能力的过程,也体现了我们发声教学在入学伊始“给学生一颗种子,使学生对语言表达有一个整体认识”赵俐周三例会发言。的理念。

语音方面,调值不够是常见问题,比如阴平不够高,去声下不去。陈亮老师的作品《大树和我们的生活》中“大树”的“树”、“高贵”的“高”字就是很好的范例,陈老师读得清晰标准、圆润顺畅。逐字逐句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去声的调值应该从5降到1的,但自己降到3就停止了,而且音长较短,归音不到位;读稿件时阴阳上去四声对比不鲜明就显得平淡、没精神,归音不到位字就很难圆润。找到典范作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和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重视语音学习中的调值训练,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二)情感调动

这一环节不是单纯的模仿。作为模板的作品要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因为“情绪能以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基础表达的相关知识,对作品的理解不够,但可以借助稿件营造的氛围,丰富、深化自己的感受,因为“某一特定环境的语言和文字描述能够激发观察者产生与所描述情景相似环境的想象。这一想象将使观察者产生与描述者相一致的情绪感受”。一些优秀的作品非常准确细致地表达了稿件的情感,学生很容易受到作品情绪的感染,获得与播讲者相近的情感体验。虽然这样的情感体验不深刻也不够细致,在真正的有声语言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模仿或跟读时,能够起到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张颂老师朗诵的《满江红》气势磅礴,声如洪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学生们听后备受鼓舞也豪情满怀,有利于引导他们进入感情的运动状态。

(三)模仿跟读

分析作品使学生知其理,调动情绪后使学生获得以情带声的动力,在接下来的模仿跟读环节使学生在感觉上向模板靠拢并带动发声行为。张颂老师朗诵《满江红》并带领学生一起读,学生便不自觉地想发出和朗诵模板一样的声音,这时,引导学生体会气沉丹田、小腹用力的感觉;体会当气流速度较大,发出具有一定力度的声音时发声器官的配合状态。

模仿李惠敏老师朗诵的《哈里·波特》时,带领学生逐一体会不同的声音形式需要怎样的控制状态,综合运用语音发声知识,在角色、声音的变化中体会气息和咬字、口腔和喉部互相配合的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没有压力。全身心放松下来,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同时,细致观察学生的用声状况,及时提醒,帮学生捕捉发音用声良好的感觉是关键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记忆,记住这种状态,以便课余训练时向记忆中的用声感觉靠拢。

总结

语音发声模仿学习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嗓音特点、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典范作品进行模仿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及时地帮助他们改进。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能完全依赖模仿。模仿最终是为了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发声和表达能力。在模仿跟读时很多学生自我感觉很好,但声音录出来却不甚理想,这是因为如果基本功跟不上,就不可能有质的突破。模仿训练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常规训练。虽然个别学生在模仿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那是暂时的,真正的稳固的进步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模仿跟读时心态转变了,感觉找到了,目的就达到了。状态调整后要趁热打铁,立刻回到扎扎实实的常规训练中去。只有脚踏实地的勤学苦练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养成良好的发音用声习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