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32

第32章 广告配音市场“生存法则”及广告配音教学探索(2)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类专题片都有自己的制作套路,其中必然有“专家篇”、“机理篇”、“实证篇”、“叫卖篇”等几大板块。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客户会选择那些变声能力较强的配音员,一个人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这时就要求配音员能在本身音色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声音变化。比如,同时饰演旁白、主持人、外国专家、外国消费者1、外国消费者2、中国消费者1、中国消费者2……这些人物在年龄、职业、语感上应该有明显的差别,起码让观众听不出来是同一个人的声音,也就是俗话说的,角色和角色之间能“掰开”。

2006年春,某条生发剂广告专题需要给若干“男性消费者”配音。录音棚委托笔者找了三个学生,每人负责录制两个角色。结果一进棚,非但一人变不出两个声儿,这三个人听上去反倒像一个人。客户当场“毙掉”两个半,只有其中一个男生饰演了一个角色。

在播音系的教学中,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会叮嘱学生:声音上不要刻意模仿,不要觉得谁的声音好就去学谁;为了保护嗓音,保持长久的职业寿命,应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自如音区”;为了使声音圆润、动听,应使气息通畅,吐字规范清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吐字、气息、语流习惯,也因此丧失了变声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只用自如音区配音简直太幸福了,更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去调整,去适应广告风格、适应广告诉求、适应人物身份表情……也就是说,需要制造一些声音“假货”。

这听起来似乎与前面说的“卖李子原则”有冲突,实则不然。本声是基础,相当于“根据地”,而变声则是拓展,相当于时不时地“短期旅行”。

关于变声的方法,其实播音学理论中早有明确的阐述:其一是通过喉部来控制,喉结上升音色偏薄,喉结下降音色偏厚;其二是通过口腔开度来控制,口腔开度大声音靠后,口腔开度小声音靠前;其三是通过唇舌力度来控制,唇舌力度增强声音明亮,唇舌力度减弱声音温和;其四是通过揣摩人物心态来控制,要想改变声音,先要改变心态。

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借用一些外部条件的辅助,比如参考画面中人物的表情来调整心理状态;如果是老外可以改变语言节奏,加强抑扬顿挫、多连少停;实在区别不开时,也可以给某些人物加上鼻音修饰,改变吐字方法,或者甚至用一点方音等。

利用了上述技巧,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变得“面目全非”了,但因为你的变声能力较强,客户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又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你也就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比如以“万金油”著称的唐亚男,从3岁的儿童一直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能饰演,甚至相同年龄段的人也能用几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来体现,而且每次录出来的声音都非常贴近人物。我们不妨借用广告语的文体来总结成一句话:“谁说假货都不好?用户满意最重要!”

寓言五:独步武林,一招足矣

话说郭靖喝了宝蛇血,被气急败坏的梁子翁追打得狼狈不堪。一日偶遇洪七公,黄蓉做了几道精致小菜,又说了一番好话,洪七公被哄高兴了,教了郭靖一招叫做“亢龙有悔”。翌日,郭靖正在林中苦练“亢龙有悔”,不慎又遇到梁子翁,情急之下出了这招,没想到特别管用。于是,资质愚钝武艺不高的郭靖来来回回就用这一招,把老怪物弄得又好气又好笑,但居然奈何他不得。从此之后,郭靖勤学苦练,凭借恩师亲手单传的“降龙十八掌”独步天下武林。说白了,独步武林,一招足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说起京城广告配音的大腕,来来回回也就这么几个人。我们姑且来探究一下他们的成名秘诀。

“名不远扬,声传天下”的李易出自广院。若干年前自创“大力丸”式配音。经过20多年的市场磨砺,现在已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广告、专题、译制片没有不在行的,是圈内一致公认的配音“全才”。有意思的是,李氏“大力丸”出现很多年了,依然备受追捧,很多客户无论花多高的价钱都得找他录。

毕业于中戏的孙悦斌,唱过歌,上过戏,演过话剧,做过主持人,爱读《金刚经》,为唱摇滚留过长发,为练台词喊到失声,提起感人的电影泪流满面……正因为至性至情,因为有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在译制片中特别适合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角色,比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在广告片中,他则特别适合温情脉脉的内心独白。

毕业于北外的徐东宇,对于声音工作者来说并非科班出身,但他能讲一口地道漂亮的美语。很多广告片、专题片需要中英文配音,并且需要同一个人,徐东宇就成了不二人选,因为目前极少有人具备这种条件。从中英双语开始,他有了更多机会,加上他的刻苦钻研,中文配音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很高的品质。

唐亚男,个子不高,穿着朴素,扎着一条马尾辫,生活中一口北京胡同味儿,谁也想不到电视台每天播的知名广告中,有很多都来自这个其貌不扬的人。虽已年近半百,她所演绎的童声却足以乱真,甚至在完成三岁五岁男孩女孩之间的角色转换时都很少需要停机。与这样的配音员合作,客户的满意度就会很高。

曾经梦想考入广院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周扬,几年内迅速成为配音界的一颗新星。他的特长是“叫卖”,那句近乎沿街叫卖式的、极具煽动性的“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使他迅速占领了电视直销片的半壁江山。配音通道班的学生试图模仿这种超强控制的声音,只喊三句声儿就劈了。而这类十几分钟的直销片,周扬可以一天喊好几条。他说,其实自己是有独特发声方法的,既能使声音充满力度,同时也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如此看来,这几个人都是凭着一招半招独步天下武林的。尽管他们的招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用以独步武林的这一招,必须得是“盖世神功”。当然啦,想要练成这“盖世神功”,可就非“一日之功”啰。

寓言六:富翁渔翁,谁更懂生活

富翁来到海边,看到渔翁每天只打三网鱼,不无惋惜地说:“你为什么每天不多打两网鱼呢?”渔翁不解地问:“三网就够吃了,为什么要多打两网呢?”富翁说:“你可以把多打的两网鱼换成钱,日积月累,买一艘豪华油轮,像我一样在海边静静地享受阳光啊!”渔翁笑了:“我现在不就在海边静静地享受阳光吗?”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渔翁很懂得生活,但经济学家更推崇富翁,因为富翁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2006年春,唯真可乐录制广告,广告词“唯真可乐,我的可乐”,客户要求十八九岁的青春、时尚的音色,感觉上则类似周杰伦在代言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那种叛逆的、个性化的声音。从播音系本科生中选择了几人录小样,客户评价“不是新闻腔就是译制片味”、“太专业,不够生活化”。于是,为了获得所谓“生活化”的声音,承接广告制作任务的那家广告公司,总共一百多名员工,每人都进棚录了一条,即使这样依然未能达到要求。最终结果是,客户不得不在浩如烟海的几百条声音中选择一条比较接近的,甚至都不知道这一条究竟是谁录的。

“生活化”是近年来配音圈提得较多的概念。至于为什么要“生活化”,也许每个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不同的解释,但如果我说“生活化”代表了观众审美上的进步,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关键是,专业和非专业,“生活化”的重担交给谁?

唯真可乐的案例揭示出了配音中常见的究竟使用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矛盾:生活化,就是不要任何斧凿痕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多少带有一些固定程式,最困难的恐怕就是像普通人一样说话;但是,从未接受过声音训练的人,也许在棚外随便念叨两句似乎很像那么回事,但一进到播音间一面对话筒,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同样很难达到要求。

我们实在无法对非专业人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况且,总搞海选战术也实在太不靠谱,所以这副重担恐怕还得交给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好比富翁,非专业人士好比渔翁,营造“好生活”,还得看富翁。

那么,专业人士如何“生活化”呢?

有一次录一条公益广告,笔者和两位话剧出身的老师录制同一条广告,那两位老师饰演老父母,笔者饰演女儿。笔者只有一句词,但录了很多遍之后,客户仍旧不太满意,说:“你的声音太华丽,跟他们俩不搭戏。能否像他们那样生活化一点?”再仔细一听,可不是嘛!他们说话时什么声儿都有,哑声、笑声、喘气声、叭嗒嘴的声儿……后来,录的遍数多了,疲劳了,嗓子毛毛的出了个哑声,正在愧疚呢,客户一拍桌子高兴地说:“这条好!生活化了!”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不是完美的,“生活化”的声音也不能是完美的。

那天满头大汗走出录音间,向折腾我半天的客户鞠了个躬,感谢他让我懂得两件事:有磨合才有进步;有瑕疵才是生活。

如此看来,哑声、笑声、喘气声、叭嗒嘴的声儿、说话不张嘴、带点鼻音、秃噜字,都是“生活化”的“技巧”。当然,更重要的是,真正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

播音教学:给咖啡来点糖

写完上述文字,自己都觉得有点歪门邪道:什么调值不准,字音不清,气息不畅,满口方言,大舌头、叭嗒嘴的训练,简直是“一派胡言”,太不拿播音系的优良传统当回事了!

其实不是。理由有三:

其一,播音学传统使一线工作者受益匪浅,这是共识,无须赘述。

其二,无论是字音、气息、语流上的特殊化训练,仍须依赖传统教学打下的基础。

其三,特殊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对各种发音器官的控制力,反过来会促进标准化语言的训练和养成。

说到底,这种训练并非“倒退”,而是“拓展”;训练方式的变革并非抛弃传统,而是传统的延伸。

至于市场,它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市场当然需要规范和引导,但同样需要适应和感激。

在广告配音领域,我们的教学传统与市场需求或许还有一定的距离——就好像咖啡里少了点淡奶和糖。黑咖有黑咖的好,卡布奇诺有卡布奇诺的好。

我深信,只要充分尊重市场的“生存法则”,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更好地融入市场;喜欢卡布奇诺的人,给咖啡加点淡奶加点糖,醇厚的卡布奇诺将不只在梦里飘香。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