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疾病是突然发生的疾病,它的突然发生常常令人猝不及防。那么,如何预防突发疾病?常见的突发疾病有哪些?遇到突发疾病又该如何紧急应对?
5分钟帮您的宝宝远离突发疾病。
一、日常护理预防突发疾病
常带宝宝做户外运动
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这不仅对宝宝的视觉发展、开阔眼界大有益处,还能增强宝宝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可得到更多的日光照射,可获取内源性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预防维生素D缺乏病。
宝宝满1个月后即可到户外活动,开始时每天5~10分钟,1周后可酌情增加到10~20分钟,逐步增加到2小时以上,每天1~2次。夏季的最佳活动时间的选择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在树荫下或屋檐下活动。冬季可在上午10:00~下午5:00之间,穿好衣服,在避风处活动,而且最好固定时间,形成习惯。1岁以上的宝宝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宝宝的兴趣,在户外活动越多越好。
户外活动后回到室内要注意给宝宝补充一些果汁、白开水,防止口干缺水;宝宝活动后容易出汗,要及时擦干汗液,换干爽内衣。如果宝宝身体偶有不适,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如何正确为宝宝测量体温
体温是人体生命体征的客观反应之一,是衡量身体状况的指标,体温异常是应及时就诊的信号。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口温36.2~37℃;肛温36.5~37.5℃;腋温36~36.7℃。发热的判断:以腋温为例,低热37.5~37.9℃;中等热38~38.9℃;高热39~40.9℃;超高热41℃以上。目前宝宝多采用腋下测量体温法,此方法安全、简单、易行。为能测到准确的体温,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要确保体温计无破损,
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应在宝宝安静状态下测量,如果在宝宝进食、喝水、活动出汗等情况下,应使宝宝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2.解开衣扣,擦干腋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入,紧贴皮肤,让宝宝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表,家长用手扶托,5~10分钟后取出,观看度数并记录。
3.有发热体征的宝宝应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用药物退热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各测量1次体温。
宝宝每天需要喝多少水
水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宝宝越小,体内水分相对越多,水分约占宝宝体重的70%~80%,而成人只占60%,所以宝宝年龄越小需要的水也就越多。新生宝宝每日需水150毫升/千克体重;1岁内需水分110~150毫升/千克体重;2~3岁宝宝需水100毫升/公斤体重。这些水分的总量包括每天的乳类、水果、食物中水分等全部的总和。宝宝每天通过尿、便、呼吸及出汗等方式排出等量的水分。
有些家长对给孩子喝水比较重视,总是惦记着让宝宝喝水,恐怕宝宝缺水“上火”。那么,是不是水喝得越多越好呢?如果饮水超过了正常的需要量,不仅冲淡胃液,影响食欲和消化吸收,还可能对心、肾功能不良的宝宝加重心肾负担,所以还是应该参照不同年龄的宝宝正常需水量适量补充所需的水分。
宝宝的耳屎该不该掏
有些家长都习惯给宝宝掏耳朵,认为耳朵里的耳屎(俗称耳髓)就是耳朵里的垃圾,需要及时清除,其实耳屎是耳道内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和皮肤脱屑与空气中的尘土相黏合而成的,其味甚苦且油腻,一旦有小虫类的东西爬进耳朵,尝到苦味,就会很快退出来,或被油腻的耳屎黏住,所以说耳屎本身也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物质。
掏耳朵害处很多,俗话说:“耳不掏不聋,眼不拨不瞎”。一般家长爱用竹棒或挖耳勺等硬物掏耳屎。宝宝活泼好动,耳道内皮肤细嫩,一不小心很容易弄伤耳道皮肤,引起发炎生疖子;甚至将耳鼓膜穿破,造成耳聋;如果带进细菌,还易引起中耳炎而流血、流脓,后果严重时不堪设想。
耳屎积多了,随着活动、侧身睡、打喷嚏,耳屎等会自己掉出来;若耳朵痒得难受,可用棉签蘸医用乙醇(酒精)或白酒少许,轻轻涂擦外耳道,既能止痒又能消毒;或用示指按摩耳道口下面,也有止痒作用;若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可以将头偏向一边,然后用手按紧耳朵,一压一松,靠吸力吸出耳屎;或请医生处理;若有铁耳髓,绝不可自己乱掏,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如何清洁宝宝的眼、耳、鼻
保持宝宝眼、耳、鼻的清洁,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损伤,增进舒适和美观,并协助维持其良好功能。
眼:清洁眼睛时要从内角向外角轻轻擦拭,要用干净小毛巾的不同部位分别清洁两眼,或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切勿用肥皂洗眼。对分泌物较多已有结痂的可用温暖的湿毛巾或湿棉球覆盖在眼睛上,使硬痂软化后再去掉。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故对新生儿可预防性地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日2~3次。
耳:洗澡时注意勿将水灌入耳内,洗澡后及时用棉签擦拭外耳道和外耳。注意耳背后的清洁,对发生湿疹或皲裂的可涂湿疹膏或食用植物油。
鼻:鼻腔经常会有分泌物堵塞鼻孔影响呼吸,可用棉签蘸水湿润鼻腔内干痂,再轻轻压鼻根部,然后用棉签拨出。
如何给宝宝滴的眼、耳、鼻滴药
给宝宝滴眼药是家庭护理中难做的一项工作,宝宝往往不合作。滴眼前首先检查药液有无浑浊,瓶口有无破损,药液有无过期,然后固定好宝宝头部,扒开上下眼睑,滴2~3滴。滴药时注意滴管不能触及眼睫毛、眼皮、眼睑,防止污染药液。滴药后将上眼睑轻轻提起防止药液流出。
滴耳前先用消毒棉签擦净外耳道分泌物,将宝宝头偏向一侧,健耳在下,患耳在上方,一手向后上轻拉耳廓,滴入药液2~3滴,然后用一手指反复压耳屏,使药液慢慢进入中耳道,侧卧几分钟后用棉球堵住耳孔。
滴鼻前同样也要将鼻腔分泌物擦净,平卧,头尽量后仰,将药液滴入鼻腔2~3滴,用手指轻压两侧鼻翼,平卧5分钟。如果因耳病滴鼻时,滴鼻后立即向病耳侧卧,可使药液流入耳咽管。
如何给宝宝洗澡
洗澡不仅可以保持皮肤清洁,又可以通过水对皮肤的刺激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新陈代谢,还可通过水浴过程和家长的抚触,使宝宝的感知能力得以训练,使宝宝得到满足,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
新生宝宝洗澡时室温要求达到24~28℃,水温38~40℃,可以用肘部试一下水温,稍高于人体温度即可;大人左臂和身体轻轻夹住宝宝,左手掌托住宝宝的头,并用左手拇指、中指分别从宝宝耳后向前压住耳廓,以盖住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
用小毛巾,顺序擦洗面部颈部、上肢、前胸、腹、后背、下肢、臀。手法轻柔、敏捷,整个洗澡过程3~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宝宝疲倦和着凉。
稍大一点的宝宝洗澡时室温要求达到24℃左右,水温热即可,浴盆里可以放一些在水中漂浮的玩具,洗澡过程中不断和宝宝交谈,以防宝宝不耐烦。
洗澡水的温度调试,原则是先放凉水,后放热水,宝宝在浴盆中时,切记不能往盆里直接加热水,以防烫伤宝宝如果需要加水的话,也应先在其他容器里把冷热水混合成温水,再加入浴盆中。
洗澡次数不宜过多。洗澡次数过多,会使皮肤油脂减少而干燥,降低皮肤防御能力。新生宝宝每天1次,夏季可每天2次,大一点的宝宝每周1~2次,夏季可每天1次。另外,宝宝皮肤柔嫩,血管丰富,角质层薄,吸收和渗透能力很强。所以给宝宝洗澡尽量不用药皂、肥皂、药液等物,以免引起中毒、过敏。
如何为宝宝清洗会阴部
由于会阴部有许多孔道,病菌常常容易由此进入体内。另外,用尿布的宝宝会阴部不透气,会阴部温暖、潮湿,病菌容易滋生引发疾病。因此,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和卫生。会阴部,尿道口是最清洁的孔道,肛门口是最不清洁的部位,所以清洗会阴时应先清洗尿道口周围,最后清洗肛门周围。
给宝宝清洗会阴最好用温白开水,清洗前家长务必用肥皂洗净自己的双手。
因为女婴尿道较短,各个孔道彼此相距很近,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为女婴清洗会阴时应由前向后,由上而下,这样可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蔓延至尿道、阴道。另外,绝不能分开女婴的阴唇去清洗里面,否则可能会妨碍黏液自然流出。更不要用肥皂清洗会阴部,否则会把正常菌群破坏。
男婴阴茎包皮易藏污垢,也应定时清洗。新生宝宝大多包茎,洗时用手轻柔地将包皮向上推一推即可,不要上翻清洗,以免损伤包皮,随着宝宝长大,包皮逐渐可以上翻清洗。
如何给宝宝捏脊
捏脊是中医讲的按摩、推拿的一种,也是现代医学中婴儿抚触的一种,捏脊是小儿保健常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强健身体,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良方之一。其方法简便,容易掌握,随时随地可进行。
部位:宝宝的后背中间,自第一胸椎也称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向下至第二腰椎。
方法:用示、中二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示、中、拇指自上而下捏,称捏脊,捏脊一般捏3遍,捏第4遍时每捏一下,再将背皮提1下,称为捏3提1法,捏后按揉相应俞穴,在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或用大拇指自上而按揉脊柱骨也称按脊。推、捏、按脊3种手法并用,推100次,3~5遍,按3~5遍。推、捏的过程中可同时放一些轻音乐,给宝宝哼儿歌。动作要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而不浮,快而不乱。
作用:治疗发热、惊风、泄泻、瘫痪等。
二、各类突发疾病的防治
急性胃肠炎的防治
急性胃肠炎常常是由于饮食不当,或因吃了腐烂变质的食物所引起的。其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脱水、酸中毒,以及皮肤干燥、手脚发凉、眼窝深陷、神志不清甚至休克。
患此病的小儿大多有暴饮暴食或吃过不洁变质食物的不良习惯。患此病后应卧床休息,禁食12~24小时,使胃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排空,以利于恢复胃肠功能。禁食期间,可给孩子饮用加糖的淡盐水。同时,父母应注意患儿排便的多少和次数,以及精神反应,若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双眼下陷,手脚发凉,面色发灰,尿少等,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小儿患了急性胃肠炎后,大便次数往往会增多,大便中的酸性代谢物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因此,便后要给孩子洗一洗肛门周围,涂一点鞣酸软膏,以使皮肤保持干爽。
急性喉炎的防治
急性喉炎是喉部黏膜产生了急性炎症,常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喉是空气进入肺的一个狭窄口,是人体的咽喉要塞部位。由于宝宝喉腔相对比较狭窄,软骨柔软,黏膜内血管丰富,上呼吸道感染时很容易波及到喉头,引起喉头水肿,声带水肿而出现声音嘶哑;再由于宝宝咳嗽功能不强,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喉部神经反应又比较敏感,受刺激后易引起喉痉挛、喉梗阻,还会影响孩子呼吸、氧气的交换和发声。所以这个部位发生感染时,往往来势急,发病快,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患急性喉炎时宝宝主要表现是在发热的同时出现犬吠样咳嗽,即“哐哐哐”的咳嗽声,声音嘶哑,吸气时发出“吱吱”声,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肋骨间隙向内凹陷。严重时发生喉头梗阻,导致突然窒息,这时患儿因为缺氧而烦躁不安,面色发绀,头面出汗,濒死感。若抢救不及时有可能导致死亡。这些症状常常在白天稍减轻,一到夜间入睡时,因为喉头肌肉松弛,分泌物潴留阻塞而导致夜间症状加重。
治疗方法:
1.尽早去医院
喉炎是一种发病急、病变快、危险性较大的疾病,所以要尽早送宝宝到医院住院观察治疗。在医院里医生往往会按急症处理,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出现喉梗阻表现时还会给予吸氧、气管切开等处理。
2.家中急救
如果在家出现上述濒死征兆,可用较粗的注射器针头扎在环状软骨的下方,让孩子能顺畅通气,再往医院送。所以说家里要保持房间温暖,但不要干燥,空气宜新鲜湿润。总之,对此病要给予高度警惕,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急性中耳炎的防治
急性中耳炎是指中耳及其附近组织的炎症,是细菌或病毒侵入耳道深处的中耳部分而引起的炎症。上感、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时炎症蔓延至中耳时都可引发此病。
患了急性中耳炎时,宝宝会突起发热、耳朵痛、有时呈搏动性跳痛,开始的时候感觉耳闷、耳鸣、耳堵塞感,以后则会出现听力明显减退。年龄小的宝宝不会诉说耳朵内的疼痛,只能表现为烦躁、哭闹、抓耳、摇头,一碰耳垂或牵拉耳朵时孩子就哭闹得厉害,有时从睡中惊醒,烦躁不安。这些表现均不具备特征性,往往容易被家长及儿科医生所忽视。一旦耳道内流出脓液,体温骤然下降,这时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前几天不适的原因是因为患了中耳炎,可是此时就已经到了化脓性中耳炎的阶段了。所以,一定要高度警惕急性中耳炎的发生,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进行彻底的治疗,防止更严重的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