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由来
49612500000018

第18章 常见事物名称的由来(8)

隶书产生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丞相李斯为了统一文字,把当时六国不同的文字加以改革,使其整齐划一,即成为小篆。但这种字体笔画仍太繁复,写起来很费劲,适应不了当时繁多的秦事。这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因犯罪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程邈花费了几年心血,在小篆的基础上,把字的笔画和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造出了3000个新体字。这件事被秦始皇得知后,便将他放出狱来,起用为御史。这种新体字也在公文中使用起来。由于古代称犯罪的人或职位低下的吏役为隶人,所以后人就称程邈创造的这种字体为“隶书”了。

隶书从秦代起,经过两汉到三国,在楷书未创造通行以前,被广泛使用,但在其形体上却逐渐有所改变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有些秦隶的遗迹,到了东汉后期,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出现了波磔,形成了汉隶的楷模。晋唐以后直至当代,虽楷书盛行,而隶书仍为人们常书不衰。

楷书的由来

楷书即“真书”,古时候又叫作“楷隶”或者“今隶”。因其字体书写规范,可作世人楷模之意,故称之“楷书”。

关于这种字体的起源,有关古籍曾作多次解释。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说:“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齐人王僧虔的《名书录》说:“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唐代李阳冰又说:“秦王次仲制八方,钟繇谓之章程书(即楷隶),钟繇善隶书,始为楷法。”而唐代的张怀瓘在《书断》中却言:“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八分,始有楷法。”以上种种说法,虽相互之间各有出入,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一点,即楷书的形体是从隶书、隶草演变而来的,这是无疑的。我们根据因革损益的演变规律,就书法的形体上来观察,楷书由隶书、隶草的演变也是非常明显的。再从汉、晋的木简中的字迹来看,这些字体和笔法,均已在隶草中渐次具备了楷书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应用并随时改进,终于形成了一个有别于隶书、隶草的字体,楷书就这样约定俗成了。

现在尚未发现汉代的楷书遗迹,迄今所见到最早的楷书遗迹是晋代的,故而有“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之说。魏人钟繇的字体笔画已接近楷书;西晋陆机的《平复贴》也还是章草的笔法;到了东晋,才是楷书和行书流行最盛的时期,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索靖等书法名家。隋朝正楷书法又有发展,其字体方圆绝妙、修短适度、洞达疏朗。其后的唐代继隋而起,又多取法魏晋,追迹钟王,兼有新的创造。唐人楷书讲究字体结构,精求形貌,各自成家,出现了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一代名家名体。楷书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四朝,代不乏人。但长久以来唐人楷书被视为正规风范,凡初学者必须由此而入手。

行书的由来

行书是一种介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书法中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各有一定的规则,而惟独行书,却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如果是写得规矩一点,相近于草书的行书,就叫做“行楷”,放纵一些,比较接近于草书的行书,就叫做“行草”。

行书这种字体,相传是后汉末年颍川人刘德升所创造的。但是,他的行书至今从未见流传。唐人张怀瓘的《书断》上说:“行书即正书(楷书)之小伪(或作讹、伪、义与伪通),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又说:“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繇)善押行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献之常百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不若稿行之间。……大人宜改体。’”(《文字志》)根据以上说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行书是楷书的“小伪”,是楷书产生之后在其基础上创造的,其名称由“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而来。

由于行书能够切合实用,既较楷书简便,又不似草书难认,容易通行;同时又有很大的伸缩性,体变很多,并可借助于楷、草的阵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所以很受人欢迎。孙过庭的《书谱》中即指出:“趋势适时,行书为要。”自晋代以来,凡是善书法的人,没有不工行书的。唐张怀瓘鉴赏历代书法,在他的《书断》中,列有唐以前书法神品25人,而其中行书4人为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和张芝。这4人中,王羲之的行书被评为“超钟迈张”,历代推为“书圣”;他的作品又以《兰亭序》为第一,这已被古今人所公认。唐代以下,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元、明两代的赵孟頫、董其昌等,均有行书名贴传世。

草书的由来

草书,挥洒自如,意态飞舞,活泼奔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深得人们青睐。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关于章草及其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传说。一说章草是由汉元帝(刘奭)时候的黄门令史游所创。现在流传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叫做“章草”(草又含有草创的意思)。另一说法是,后汉章帝(刘)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章时也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但是,后汉赵壹著的《非草书》中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写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许慎的《说序文》说:“汉兴有草书。”卫恒的《四体书势》中也说:“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根据赵、许、卫的说法,就可以否定史游创章草的传说。因为“隶草”即为章草,这种书体既是出现在秦汉之间,早于汉元帝时的史游好几百年,当然就不会是他所创造的了。凡是一种书体,必定是经过自然的因革损益,逐渐演变,在群众中间广泛流行,然后才把它固定下来的。说史游是章草的创始人,可能是由于他对这一书体曾作过一番有系统的整理而已。至于章草的名称,从“章”字的意义上讲,还是说从《急就草》的“章”字而来,比较合理一些。

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变化而来的。相传这一变化始于后汉的书法家张伯英(芝)。张怀瓘《书断》上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指的就是这回事。至于“今草”的名称,仅仅是为了与以前的草书“章草”加以区别而已。

学写章草,必先知道草诀,不明草诀是无法动笔的。而同时,今草是从章草演变来的。今草的许多写法是以章草为依据的,所以,学会章草,就无异是为今草打下了基础。

册、卷、页的由来

书籍的封面上常常写有“第一册”“第二册”或“上卷”“下卷”等,这些册、卷、页表示什么意思呢?它们是怎样来的呢?

册: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文字。当时还没有纸张,人们便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种竹片和木片统称为“简”。一个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

卷:在发明纸之前,有的人因为竹简、木简太重,把文字记载在丝织品上,称为帛书。帛书携带方便,易收藏,可以卷起来,按次序编号,于是出现了一卷一卷的书。

页:造纸发明后,人们把印好的一张张纸用线装订成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线装本。线装本大都采用毛边纸,只能一面印字,对折装订。每一张称之为一页,页码数印在对折线上。后来,印书采用机制纸,两面都可印字,每一页都印上页码数。

字典的由来

字典解释单字(注音、定义、用法)的工具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东汉时期许顺所编,不过当时命名时并不称为“字典”而叫《说文解字》。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康熙字典》,由张玉书等花了6年时间编成,康熙说这本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称其为“字典”以后,凡这类解释单字的书,都称作“字典”。

标点符号的由来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音逗)。所用符号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都是读书断句的标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全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十二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绿色军服的由来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穿绿色的军服呢?据说,在19世纪末,大英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南部非洲的资源,曾和当地的布尔人打了仗。布尔人是巧妙利用自然保护色的能手,他们人人身穿绿色的衣服,手拿绿色的武器,静静地潜伏在绿色的丛林中,英国人无法发现他们。可是身穿鲜红色军服的英军则十分显眼,成了布尔人的活靶子处处挨打,损失惨重。此后,英军的军服才改成了暗绿色,并逐渐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以绿色做军服。

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令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现在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还有,著名演员蓓蒂-台维丝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她说自己首次领金像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海蒙-奥斯卡-奈尔逊的名字“奥斯卡”,被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到,于是一下子传开来了。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是:好莱坞专栏作家史柯尔斯基在第六届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用打字机写一篇报导时,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过去看过的某歌舞剧里的一场戏。那是一群喜剧演员走到乐池跟前,打趣地对指挥说:“奥斯卡,要香烟么?”指挥伸出手欲取,哪知这些喜剧演员不给香烟而躲开了。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象征着欲望,应该具有喜剧性色彩。于是他在报导中写道:“凯瑟琳-赫本以《惊才绝艳》里艾娃一角赢得了奥斯卡。”

据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上述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蓓蒂-台维丝首次获最佳女主角奖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时奥斯卡这一别名早已家喻户晓了。到于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座应具有喜剧性色彩,这样的看法未必为广大电影界人士所接受。

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颁布了奥斯卡奖的所有权法,规定金像奖座不得买卖或抵押,如有发生,学院本部将向出售者索回相当于奖座价格的赔金。还有,如果一项奖有数人获得,那么一个以外的奖座均按原价收钱。自一九四三年开始,由于锡、铜等金属系重要的战略物资,奥斯卡奖的塑像在连续四年内均由石膏制成,外而涂金。到战后,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属塑像换回。

凡获奖者,均可得到一条金像项链,送给自己的亲人。这项链上面镌刻着该亲人的名字,项链悬着一枚有3.5公分长的奥斯卡金像

电脑的由来

电脑的由来大约一百年前,有位希腊船员无意中在希腊安蒂凯塞拉岛附近海域的一艘古代货船残骸里,发现了一只由铜齿轮和转盘组成的仪器。这个仪器断成三大块和很多小块,锈迹斑斑不成样子,却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