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由来
49612500000031

第31章 字、词的由来(1)

“双喜”字的由来

人们在办喜事的时候,总爱在门窗上、房间里,贴上大红“”字,你知道其由来吗?

五安石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赶考,在马家稍歇。饭后上街,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对字,显然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信口对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赞叹不已。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信步到马员外家,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对的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结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重开酒宴。王安石则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字贴在门上,从此,“”字便传开了。

“妇”字的由来

“妇”字是个简化字,以前写作“婦”。在甲骨金文中,妇字写作“”上半部是禾苗插入不久,返青之前倒向一边的样子,下半部是禾苗根部的样子。还有,分明是妇女插秧的形象。可见,“妇”字的本意是禾苗,是农业种植者。由于当时从事畜牧打猎的主要是男人,从事插秧等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所以“妇”字就有妇女的意思。

“她”字的由来

在古文里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兴起白话文,让“她”担任第三人称的代名词,并称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也用“伊”字专指女性。

指代第三人称女性时,有人用“他”字,有人用“伊”字,很混乱。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著名的文学家刘半农先生,于1926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她”字一出现,虽然也遭到一些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但是,很快受到广大群众的承认、称赞,各种字典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学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刘半农先生创造了“她”字,就把文学作品中指代第三人称女性的混乱情况结束了,这不仅纯洁了,而且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盲文的由来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盲人文字,叫做布拉尔点字,它是依发明人路易·布拉尔的名字命名的。

早在1819年,法国有一个叫巴比尔的炮兵上尉,为了夜战的需要,发明了一套符号来代替字母。他在纸板上镶上一个个凸起的圆点,让夜战的士兵用手指摸索而“阅读”。这种称之为“夜读文字”的符号系统,由于每个字母都要用十二个圆点来表示,故复杂而较难掌握。

路易·布拉尔1809年生于法国,五岁失明后入巴黎盲人学校读书。20岁时,他进入巴黎皇家青年盲人学院攻读,当时学校已采用巴比尔所创制的“夜读文字”进行教学。布拉尔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简化——改十二点为直三横二六点,并依照点的多少及部位的变化来分别表示26个拉丁字母及词句、标点等。由于用特种的方法将点刺在纸上,盲人就可用手指触摸而知其意了。就这样,这种简便易学的摸识文字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国际通行的布拉尔盲人文字系统。

新闻的由来

“新闻”一词作为最近消息解释,最早出自唐初文人孙处玄之口,他说:“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他曾投书当时的执政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但孙处玄这句评论却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传播新闻的重要性。

消息的由来

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在《易经》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当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伪,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则消减,有时则滋长。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他的荣枯、聚散、浮现、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也就是新闻。

推敲的由来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要·贾岛》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有名的诗人贾岛,字浪仙,范阳人。他的诗大多是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多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初,落魄为僧;还俗后,曾多次应试未中。有一次他进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骑着驴在长安郊外游玩。眼见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林阴深处,庙宇隐约可见,天上飞鸟,喳喳和鸣。面对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仅想起他为僧时的生活,激起他丰富的创作想象。贾岛即景生情,随即吟诗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不满足于即兴之作,便字斟句酌,苦苦思索起来。他想庙宇的大门到了晚上是虚掩着的呢,还是已经关闭?这里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好呢?他边走边想,想用“推”字的时候,就把手臂向前伸出去,作推门的姿态;想用“敲”字的时候,又把手臂抬起来,作敲门的姿势。他反复地琢磨,比比划划,若痴若呆。

这时京兆尹韩愈坐着大轿迎面而来,随从鸣锣呐喊,好不威风。而诗人贾岛却一点儿也没有发觉。他的驴一直冲到韩愈的轿前,他还在做推门、敲门的姿势。直到衙役拉住驴缰绳,呵斥他的时候,他才发觉闯了大祸。

韩愈在轿里看得一清二楚,以为贾岛是个疯子,便责问他道:“你为什么这样乱撞?”贾岛说明原委后,韩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敬佩他做事的认真和专注。

贾岛向韩愈请教,征求诗句用词的意见。韩愈考虑了一会儿说,还是用“敲”字好。因为到了晚上庙门已闩,推是推不开的,同时在月光皎洁的夜里,万籁俱静,一个僧人“咚咚”地敲开山门,可使诗的意境更为形象。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时字斟句酌,精心琢磨叫“推敲”。今也表示对某件事情加以认真考虑研究。

口令的由来

口令是军队在视度不良的情况下辨别敌我的一种口头暗号,一般是以单词或数字表示。

使用口令是在2000多年以前,据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左传》记载,公元前525年,吴国军队与楚国军队交战,吴王乘坐的船被楚军截获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军派了三个士兵,装扮成楚兵,潜伏到楚军中,以“余皇”为暗号,夺回了船只,从此,口令就开始在军队中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导游”的由来

导游之称是从“向导”一词演化而来。“向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形的向导带路,在回来的路上,迷惑失道,不知所措。后来,管仲提出一个办法,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实际上,这老马就是起了向导的作用。

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知道“向导”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云南地理的永昌人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并按照吕凯所绘《平蛮指掌图》进军入滇,从而获得七擒七纵的胜利,使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心服口服,声称“丞相天威,南人不服返矣”的战果。这应该说是与向导官吕凯的贡献有关。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20世纪80八十年代以前,还是袭用“向导”这一称谓,也有把它称为“旅行干事”的;还有一个带点官气的名字,叫做“领队”。近几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方才确定了“导游”这一专门术语。

“吝啬”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吝先生到城里办事,半路上遇到了啬先生,俩人一路上说说笑笑很投机,便结交为友。分手时,俩人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约定好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十分小气,不肯花一分钱。中秋节俩人按约准时来到了乌有山子虚亭,互相之间面面相觑,见对方都是空手而来,相视了一会儿,尔后哈哈大笑。俩人坐于石桌旁,吝先生首先站起,打破了互相之间的尴尬局面,用手做酒杯状,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也毫不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觥筹交错,互敬互让,好不高兴。吝先生手起嘴动咂得直响,自夸到:“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随即把两个指头送入嘴中,吧嗒着嘴说:“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法相比。”过往的游人看到这两个如痴如呆、荒唐可笑的举动,无不前仰后合,捧腹大笑。其中一位游客认识吝啬二人,便风趣地挖苦道:“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自此,吝啬一词便传扬开去,用来形容那些小气的人。

吃醋的由来

在爱情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吃醋”的说法。可是你知道吗?关于“吃醋”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房玄龄为建立唐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封他为梁公,并且想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对,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问清原因后,让皇后去房府劝说,可是房夫人就是不同意,唐太宗派人带了一壶“酒”向房夫人传话:如果不同意的话,请吃毒酒自杀。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过毒酒一饮而尽。可是她并没死,因为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浓醋。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和家庭生活的和睦,而舍命吃醋,留下了一段佳话。但是“吃醋”一词后来却演变成了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解手”的由来

现在人们称大小便为“解手”,大小便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传说明初移民,山西各州县被迁徙的老百姓都是被一根绳子拴住一只手连成一串,有人临时要大小便只好请求押送的人把手解开,最初可能说得啰嗦点:“报告长官,我要大小便,请把我的手解开。”由于人多,解手的次数多了,一说解手,押送的人也就知道他要大小便了,因此简化成“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社稷的由来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古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表达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这个代称一直沿用至今。

“铜臭”的由来

东汉时,崔烈花了五百钱买了个司徒的官职。那时,称丞相为司徒。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三公是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由于崔烈此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因此人们议论纷纷。一日,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三公,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

那时的钱币是铜制的,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此事见《后汉书·崔烈传》。后来,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讽刺只钻钱眼的市侩气。

清真的由来

“清真”二字,是我国回族经常用的一个词。过去,泛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称为“回回”,把他们信仰的宗教叫做“清真教”,现在,专卖回民食品的商店,也标上“清真”二字。那么,“清真”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是用汉文著书译著伊斯兰教义的早期著译家之一,著有《清真大学》等书。清初的伊斯兰教学者马注,也译著了《清真指南》,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历史、哲学和法律等。这些学者在介绍伊斯兰教时,曾说:“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污,真正则不偏不倚。以无垢不倚之正道行于国中,若菽粟之于水火……”,又说:“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所以,伊斯兰教徒把自己信奉的宗教称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打那以后,“清真”二字在我国许多地方传开。逐步成为泛指回族的一种专门用语。

符合的由来

“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韩非子·孤愤》里提到:“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这里所说的剖符,就是将符剖开,人主与人臣各拿一半,以后政令的行使,以合符为验。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即偷符而发晋鄙之军,就是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