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的由来
明朝,有个叫于谦的人,很有才学。他在明宪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朝廷昏庸,大多数官员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凡在外地做官的或京官奉差外出时,往往在回京都时,都要征集大批贡品礼物,献给皇帝或者朝中的权贵们,以博取高升重赏。于谦任“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回京时未带一物,还赋诗云:“绢帕蘑菇与残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和残香都是民间土特产。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此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它们反使人民遭殃了。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天子。后来就引出“两袖清风”这一成语。
得心应手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郑国乐师师文,在当时来说已是很有名望的乐师了,可他不满足现状。他听说鲁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师襄,善击磬,鼓琴,还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音乐老师,故不远千里拜求教——学琴。
由于师文谦虚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师襄,便收下师文做学生。师襄是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他善于启发学生,孔子跟他学琴时,曾使之:“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故对师文,他也是使用同一种方法,效果极好。
在师襄的启发下,师文已不满足对一般古琴演奏技巧的追求了,而是把乐曲理解后再去追求音乐内在与演奏技术的关系。这样使得师文的古琴艺术广为升华,并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古成语“得心应手”一词,便来自这一典故。宋欧阳修在他的《文忠集·卷七书梅圣俞稿后》中道:“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意也。”
靡靡之音的由来
传说商朝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专门从事收集、整理乐曲,并能演奏动听的乐曲。一次,残暴的商纣王把师涓抓去,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演奏的乐曲都不合纣王的口味,纣王要处死他。师涓觉得像纣王这样的暴君,怎能理解激发人们斗志的好乐曲呢。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却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歌舞之中,没有心思治理国家,不久便被周武王打败了。从此,那种软绵绵的使人丧失斗志的音乐歌舞就被称为“靡靡之音”了。
班门弄斧的由来
明·杨循吉《蓬轩别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个文人,好读书,颇有学识。有一次,他到采石矶凭吊伟大诗人李白。他来到李白墓前时,见能写字的地方都题了诗,而且大都很拙劣。他想:李白是一代诗人,而这些题诗者竟如此自不量力,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倾吐他胸中不满之情,便题诗一首来嘲笑那些“诗人”。其诗是:“采石江边一土,李白之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后来人们把“鲁班门前弄大斧”缩成“班门弄斧”,用来嘲弄那些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学识技能不如别人。
乘龙佳婿的由来
《历代神仙通鉴》第五卷第七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叫弄玉,长得十分漂亮,犹如仙女一般,又爱好音乐,长于吹笙。穆公非常疼爱她,总想给他选个如意的女婿。
有天夜里,弄玉梦见一个美貌男子骑着彩凤,吹着玉箫,来到她绣楼前的阳台上。他对弄玉说:“我是太华山上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与你配成夫妻,时间就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说着他拿出身边的玉箫吹起来,音调美极了,弄玉听得如醉如痴。第二天,弄玉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穆公,穆公立即派人到太华山去找那个骑风吹箫人,结果找到了,此人名叫萧史。派去的人把萧史带回去见穆公,穆公见他是个美男子,便叫他吹萧。萧史吹的来风之曲,乐曲美妙无比,穆公听了,非常高兴,弄玉也为之陶醉。
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弄玉和萧史便成亲了。婚后,他们常常笙箫合奏,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半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弄玉和萧史在月光下吹奏乐曲,忽见一条赤龙从空而降,停在阳台的左边;又见彩凤飞来,停在阳台的右边。这时,萧史对弄玉说:“我本是天上的神仙,因和你素有姻缘,故特借箫声来与你相配,但我不应久留人间,必须回天宫去。”于是他俩便去向穆公辞行。告别穆公之后,萧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彩凤,双双腾空而去。
因穆公的女婿是乘龙去的,所以后来人们把别人的好女婿称为“乘龙佳婿”。
东窗事发的由来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志余》卷四里有这样的故事:
传说宋朝的奸臣秦桧为了谋杀精忠报国的岳飞,曾与他老婆王氏在东窗之下密谋策划。秦桧死后给他老婆托梦说:“我在地狱中受尽了苦刑。”王氏为了让秦桧的亡灵摆脱苦境,不受折磨,便请道士给秦桧做道场,以超度秦桧的亡灵,消除他在阳世里造下的罪孽。王氏虽然这样做了,但她仍放心不下,定要道士去阴间,看望秦桧。道士经过一番装神弄鬼之后,便告诉王氏,说他见到了秦桧。秦桧还告诉他说:“可烦传吾夫人,东窗事发矣。”(意思是:麻烦你告诉我的夫人,我们在东窗之下密谋陷害岳飞的事已发作了。)
后来人们引用“东窗事发”来比喻阴谋诡计已经败露。
对牛弹琴的由来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常常把人带入音乐描写的境地,使人如醉如痴。有一次,他步入郊野,春风和煦。在那平整的草地上,一片葱绿,忽见一头大牯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于是拨弦弄曲,“为牛弹清角之操。”公明仪尽管弹得极为美妙,但那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头继续吃草。
后来人们把“为牛弹清角之操”说成“对牛弹琴”,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多多益善的由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邦手下的名将韩信曾帮助高帝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了大功。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对有功之臣心怀疑惧。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刘邦心中着慌,便召集陈平等商量对策。刘邦采用陈平的伪游云梦的计谋,将韩信逮捕,不信又赦了他的罪,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害怕和嫉妒他的才能,心怀愤懑,常常称病不去上朝。
刘邦为了稳住和制服韩信,常常从容地与韩信一起聊天,谈论国事。有一次,他们在评论将领们才能的高下时,刘邦问韩信:“我能统率多少军队?”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马上又问道:“那么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刘邦笑了笑说:“你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擒获了呢?”韩信说:“陛下虽不能多统率士兵,但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擒获的原因,”刘邦听了哈哈大笑。
后来人们引用“多多益善”表示愈多愈好。
滥竽充数的由来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因此宫中聚集着许多乐师,经常为他演奏。齐宣王听竽有个怪脾气,不喜欢独奏,而喜欢三百人以上的大合奏。
当时有个叫南郭处士的,本来不会吹竽,但因齐宣王喜欢齐奏,所以他也就混进了这支吹竽的队伍,冒充吹竽能手。每次吹竽,他都装出一副吹竽能手的样子,所以骗过了齐宣王的耳目。由于他善于吹捧,深得齐王的赏识。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的爱好恰恰和父亲相反,喜好独奏。有一次,齐湣王下令,要三百多个乐师挨个表演。快要轮到南郭处士时,他怕当众丢丑,更怕加以欺君之罪,于是就悄悄地逃之夭夭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滥竽充数”,用来比喻没有本领而冒充内行;也常用来表示自谦之意。
名落孙山的由来
宋·范公偁《过庭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能说会道,滑稽诙谐,人们称他为“滑稽才子”。有一次,孙山参加举人的考试,同乡里有位老人拜托孙山带他的儿子一道去赴考。待到发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列到最后,考了一个末名,那位老人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孙山兴致勃勃地先回家去。那位老人见孙山回来,就急忙询问道:“我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很风趣地吟了两句打油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举人榜上姓名排到尽头处,便是我孙山的名字,你儿子的名字还在我孙山之外。)孙山是最后一名,在孙山之外,当然落榜了。
后来人们就用“名落孙山”来表示参加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模棱两可的由来
《旧唐书·苏味道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乐城有个人,名叫苏味道。他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做过吏部侍郎。此人善于铺言陈述,达情上奏,逢迎左右,圆通上下,因而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他做了宰相。他做宰相期间,为了保住个人的地位,处理一切事情,总是说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从不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前后任宰相多年,没有一点改革和创新。他曾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明确,不然犯了错误就要负责任。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也就行了。)
后来人们把“模棱以持两端可也”,简缩成“模棱两可”,用来指说话或处理事情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一定的主张。
抛砖引玉的由来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山阴县有个诗人名叫赵嘏,字承佑。杜牧很喜欢他的诗,尤其喜欢他的《长安秋望》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赵倚楼。
世传,与“赵倚楼”同时的诗人常建一向钦慕赵倚楼的诗才。有一次,赵倚楼到吴地去游览,常建便想得赵倚楼的诗句。他料定赵倚楼会去灵岩寺游玩,于是就在该寺墙壁上题了两句诗。赵倚楼到寺游玩,见墙上有诗句,其意未完,便顺手补上两句,从而成了一首完整的诗。常建见到了赵倚楼续写的诗,欣喜异常。
后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引进来的比抛出去的好得多。)
另据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载:
赵州东院从谂禅师有天晚上在参禅的时候,对众僧说:“今夜有什么说的,就请说出来。”当时有个和尚向禅师从谂礼拜,禅师从谂道:“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思是:你想抛砖引玉么,可是得到的东西还不如一块砖好。)
后来人们用“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诗文,希望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这是一种自谦之词。
破镜重圆的由来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南朝时代,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北部中国之后,由于看到陈后主荒淫无度,便趁机南下进攻陈国。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在战争中,他的妻子乐昌公主可能被人掠去,于是便在分别时对他的妻子说:“以你这样的姿容和才能,国家一旦灭亡,你一定会落到有权势的人家。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重新结合了。”说毕就拿出一面镜子打破,各执一半,作为他们将来重逢时的凭据。同时还约定来年正月十五把破镜拿到市上去买,他也在那天派人到市寻访。陈亡之后,乐昌公主被隋朝越公杨素霸占。徐德言仍按约前去寻访,恰巧碰上一个卖破镜的。这半个破镜也正好与他那半个相合,于是就在镜上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妲娥(亦作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读此诗后,悲痛不已,连饭也不吃了。杨素知道此事后,就让他们夫妻重新团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破镜重圆”,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
完璧归赵的由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秦昭襄王听说赵惠文王得了一块和氏璧,便写信给赵王说他愿“以十五城易璧”。当时秦强而赵弱,赵王不知怎么办。他想把宝玉给秦王,但怕秦王不给城池;要是不给宝玉,又怕秦王出兵进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王便问计于蔺相如。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可以不答应。赵王问:“谁可为使者?”相如回答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大王如果无人派遣,我愿护送璧玉出使。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得不到城池,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于是赵王派遣相如到秦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