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5辑
49613400000058

第58章 周贻白先生年谱简编(4)

11月3日,撰写的《梅兰芳谈旧剧改革——移步而不换形》一文在天津《进步时报》发表,文中针对梅兰芳认为京剧只能移步,不能换形(许姬传根据梅讲话录音撰写)。周贻白认为梅的说法过于保守,故写了一篇文章《皮黄剧的变质换形》见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主张移步必换形,引据一些事实,认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但对联系时代的变迁而不应改革一点,囿于所谓传统的既有成就,就会谈得不彻底。周贻白这篇文章的发表受到了很多人的阻挠。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无疑是让自己的思想蹲监狱,但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阻碍周、梅二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友情,梅还约周为他写剧本。应梅兰芳之约,周贻白60年代初曾为梅兰芳剧团写过一个《女娲补天》和一个《大禹治水》的“本事”提纲。因时值困难时期而未排演。该“本事”在“文革”时期曾接受过中央戏剧学院革命群众的批判。见周华斌:《周贻白传》,未刊稿。

年底,由全国政协发起,周贻白报名参加了中南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团,被编入第三团,田汉任团长。工作团在武汉集中,被分配在广西南宁的那龙乡。在那龙乡六个月,周贻白“面对火热的阶级斗争,有了切实认识和体验,对社会发展史有了更实际的联系”。来源自周贻白“文革”交代材料。见周华斌:《周贻白传》,未刊稿。回到北京时,中央戏剧学院已增派李伯昭担任副院长,院内机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京剧因与西洋歌剧有相似之处,被归入歌剧系,张庚担任系主任。

1952年(五十二岁):

初,中央戏剧学院建立戏剧戏曲学教研室,祝肇年、傅晓航、余从、谷剑东四人相继调入戏曲史组,在周贻白的直接培养下,这四人既是进修者又担任助教。周教导他们说:“搞戏剧史需要‘志愿军’,要从冷板凳坐起。坐不了冷板凳的不要来。不要急于求成,准备50岁以后再出成果。”

秋,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招生,指定周贻白讲授“中国戏剧史”一课,周将以前整理过的戏剧史大纲作为讲课依据。

10月6日至11月14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加会演的有23个剧种,1600余人,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题材戏曲共82个。

周贻白受邀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研究组。同组的有王瑶卿、王凤卿、谭小培、尚和玉、萧长华等。

《湘剧漫谈》发表。

同年,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出“近代戏剧原出宋代傀儡戏、影戏”的说法,引起学界争议。

《中国戏剧论丛》作为“新中国文艺丛书”之一种,由中华书局出版。

1953年(五十三岁):

2月5日,原本在中央戏剧学院担任副院长职务的张庚被调往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以加强戏曲的理论研究,歌剧系的周贻白、马可等教员与之一同调入戏曲研究院。分配给周贻白的工作任务是研究《西厢记》,但是没有指定从哪个角度研究和怎么研究。就职期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曾鼓励周贻白说:“你今后可以多写点文章,中国老戏有不少是有人民性的东西,应予以发扬一下。”之后,欧阳予倩院长希望周贻白回中央戏剧学院,但是张庚不放。后经协商,周回到中央戏剧学院在理论教研室担任中国戏曲史教研组长。

为中国戏曲学校高级班讲授中国戏曲史。

3月,三卷本《中国戏剧史》由中华书局出版。身在北京的周贻白在拿到的第一部书的扉页上郑重题词:“献给我的爱妻杨钰”。

开始进入明人杂剧的研究领域。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至1956年,周贻白完成了近50万字的《明人杂剧选》著作,并于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周贻白在1956年10月20日,为该著所写的“后记”中做了这样的说明:“该著从现存的一百五十余种明人杂剧中选择了三十种,分别加以注释,其中包括历史故事题材、民间故事题材、水浒题材、爱情剧、讽刺剧等,还选入了几本虽然思想内容比较差,但是能代表明代文人阶级创作倾向的典型作品。”

加入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任理事。

撰文《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认为中国戏曲是从人模仿人开始,并非是通过傀儡和皮影来用真人表演故事,全文约三四万字。因被认为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与孙楷第商榷,故投送几家刊物均不予发表,后终于在戏剧学院《戏剧学习》上刊载。

6月,撰写《回忆王瑶卿先生》一文。

1954年(五十四岁):

秋,周贻白撰《桃花扇》讲稿约四万字,内容多是对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考证,既无批判又无阐发。交付戏文系领导沙新审查后遗失。

苏联戏剧专家列斯里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桃花扇》,与周贻白进行商讨。

女儿湘斌出生。

1955年(五十五岁):

10月,中央戏剧学院迎来三位苏联专家讲学。

周辞去戏曲学校的兼课,专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戏剧史。

《戏剧报》第三期发表陈多《反对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评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祝肇年、傅晓航《批判胡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戏剧研究工作的影响——评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对学术权威周贻白的资产阶级观点展开批判。

1956年(五十六岁):

春,文化部搞科学规划,戏剧部由张庚领导,周贻白作为主要成员,在西苑大旅社忙碌了两个多月。

周贻白拟写中国戏剧史教学规划,耗时两个月,稿件交付后不知下落。

开始集邮。自述本来就喜欢收集书画、瓷器、铜器等艺术品。

1957年(五十七岁):

5月至7月,周贻白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举办十次专题讲座。随后周贻白将在“剧协”的讲课记录进行整理,并参酌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导演系的讲课底稿,加以修订。后整理成《中国戏剧史讲座》出版。

年初,《戏剧论丛》第一辑发表了任二北《戏曲、戏弄与戏象》和周贻白《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辑又发表四篇文章:文众《也谈戏曲、戏弄和戏象》、芝冈《什么是戏剧?什么是中国戏剧史?》、二北《几点简单说明》、周贻白《有关戏剧起源问题的一封信》,由此引发有关戏曲起源与发展的一场论争。论争的焦点首先涉及宋代之前有否“戏”,如有,是什么样的?

7月,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周贻白的学术观点受到冲击,他虚心接受意见,将讲义改作《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突出了宫廷与民间的斗争。但此后,仍因他恪守的学术原则,而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整风“反右”过程中,他的胡适唯心主义史学学术观点受到了批判,陈多撰文《反对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评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两大弟子祝肇年、傅晓航联合撰文《批判胡适学术思想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工作的影响——评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

1958年(五十八岁):

反右结束。周贻白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将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讲义《中国戏曲史大纲》毁稿,另写《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突出宫廷和民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并以民间为主。同时将前作《中国戏剧史》加入大量资料,更名为《中国戏剧史长编》,交由人民出版社重排。

温凌撰文《评〈中国戏剧史讲座〉》批评周贻白研究戏剧史孤立于社会发展史之外,承袭了王国维等人的资产阶级观点。

周贻白在收藏方面也是著名的大家,仅在集邮领域就名列全国集邮四大家之一。在香港期间用掉几乎所有稿费购买邮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大手笔投入,曾将《中国戏剧史长编》所得数万元稿费,直接打入集邮公司账户用来购买邮票。

《谈集邮》一文发表于《集邮》1985年第1期。

被聘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委员。与杜颖陶、傅惜华、吴晓铃、赵万里、阿英、赵景深等同列。

3月12日,田汉到访,讲述了《关汉卿》的写作计划和剧情。周贻白热情支持老友的想法,借给他一部《元典章》,并把元代的政治、法律,以及对文学、戏曲的禁令、政策条款一一作了标记。针对元朝的一条禁令:“妄撰词曲、犯上恶言”者处死,田汉说:“这一条是赤裸裸的反动政策,我这个戏很需要这条法律依据。”他还说:“有了这一条,说明我们这戏是从历史真实出发的。我原先设想关汉卿写戏,元代统治者视若洪水猛兽,看来是想得对了。”他还感激地说:“贻白今天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元朝制度的真实史料。”

本年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戏剧史讲座》(全国剧协)、《曲海燃藜》(中华书局)、《明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同年,对周贻白多有批判的任半塘著《唐戏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五十九岁):

《集邮与戏剧》一文发表于《集邮》1959年第1期。

1960年(六十岁):

春,为编导班讲授《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同时为戏剧文学系学生讲授古典诗词课,以期对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剧有所帮助。

8月,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年有余,周贻白仍然单身在京,只能在寒暑假回苏州与家人团聚。此时,他与夫人杨钰和四个孩子南北分居已有10年。夫人杨钰在新中国成立初考入新苏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同时承担学校里的工会工作。通过中央戏剧学院以及苏州文化局长、阿英的女儿——钱瑛的共同帮助下,杨钰调入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工作,华斌、楚斌、湘斌分别就近入学,全家终于团聚。

秋,周贻白与上海戏剧学院顾仲彝教授对调授课一个学期,周贻白重新来到上海,为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导演两班讲中国戏剧史,顾仲彝则为中央戏剧学院讲授编剧的理论与技巧。上海戏剧学院这两个班的学员为来自各地具有实践经验的编导人员,代表着16个剧种,水平较高,周为适应学员需要,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再次改写,并增添新的章节,以此作为讲义。

周贻白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期间与副院长吴仞之过往密切,吴是周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剧艺社的老友。吴仞之与黄佐临、费穆并列为“孤岛三大导演”,对周贻白的剧作《天外天》推崇备至,认为该剧是中国的《哈姆雷特》。在上戏期间,周贻白还遇到了当年严厉批判《中国戏剧史》的青年讲师陈多。陈此时已是右派,见到周贻白时坦然自承过去“多有对先生粗暴地乱扣帽子的开罪之处,并且向周先生道歉”。周贻白宽容以待,劝陈多“这是时势使然,不必介意”。

《中国戏剧史长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梅兰芳剧团成立,邀周贻白为该团编剧,周与梅兰芳商议拟定写《大禹治水》和《女娲补天》两戏。

1961年(六十一岁):

春,周贻白从上海戏剧学院回到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讲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完稿,交付打印,以备审查。

4月,参加高等教育部召开的文科教材会议,在中国戏曲史小组会议上决定由周贻白草拟供高等院校用的《中国戏剧史》教材,及中等专科学校使用的《中国戏剧史》教材各一部,并参加田文等主编的《中国戏剧舞台美术史》教材的编写。会后,该编委会并没有召集落实,故编写并未着手。

7月,在新侨饭店召开北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周扬作了报告。此次会议,为学院大搞名戏、洋戏、古戏提供了根据,不仅在学院教学上大排名古剧目,甚至欧阳予倩的《人面桃花》、《潘金莲》、《桃花扇》都一一出笼。周讲授的戏剧史,也系统地介绍元剧及明清传奇,与之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