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百姓食品安全指南
49615600000030

第30章 人畜共患疾病(2)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有与病死猪(羊)接触史,如宰杀、洗切、销售等。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可伴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昏迷等全身中毒症状。

7.怎样预防猪链球菌病

控制猪链球菌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控制生猪疫情,没有生猪疫情就没有人间感染。兽医部门要建立、健全生猪疫情报告制度,对病、死猪进行调查和病原分离与鉴定。实行生猪集中屠宰制度,统一检疫,严禁屠宰病、死猪;同时加强上市猪肉的检疫与管理,禁止销售病、死猪肉。对猪及时进行预防接种。

猪场应实行多点式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各类猪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母猪对仔猪的传染。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猪群的饲料密度要适中;猪舍每周应坚持用百毒杀或菌毒敌等高效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

仔猪断脐、剪牙、断尾、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当发生外伤时要及时按外科方法进行处理,防止从伤口感染病菌,引发本病。

猪场严禁饲养猫、犬和其他动物,彻底消灭鼠类和吸血昆虫(蚊、蝇等),控制传递媒介传播病原体,可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发生本病时的防治措施:发病死亡的猪要深埋或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圈舍、猪栏、墙壁、地面、通道、用具、工具等要彻底消毒,每周2次,直至控制疫情为止。勤检查猪群,发现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未发病的同群猪可药物预防,也可用灭活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人员防护:加强屠宰、生肉销售人员的个人防护,对于预防人感染此病非常重要。目前尚无人的疫苗。经常接触猪和猪肉的人,工作中应戴保护性手套,同时使皮肤受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国外还建议凡是接触猪或生猪肉的企业不能雇用有脾切除手术史的人。

8.危及人类食品安全的五大热点是什么

(1)疯牛病病毒。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一种危害牛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

病牛脑组织解剖外观呈海绵状病变,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失调、瘙痒、烦躁不安等症状,在14~90天内死亡。医学界对疯牛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方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也尚未发现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症。病人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最终精神错乱而死亡。

疯牛病与人的克-雅症的关系在欧洲已经确定。我国每年都有克-雅症发生,而我国牛中是否有疯牛病、羊中是否有瘙痒病发生,是否传染给人而发生克-雅症,均不清楚。

疯牛病自1986年在英国流行,暴发的国家已经达到近20个。

1998年,英国新发现疯牛病约2000例。从1985~1998年,英国共发现约17.5万头疯牛病。疯牛病正向着尚未被发现的国家蔓延。

(2)二噁英:是一种剧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致死率极高,是氰化钠的130倍、氰化钾的300倍、砒霜的900倍。二噁英可以被入的胃肠道吸收,然后在肝脏、脂肪、皮肤或肌肉中蓄积,对人体有很强的致癌和致畸作用,并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伤及胎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列入一级致癌物名单。它的许多化学性质目前仍未被完全确定,人们也只能了解到它在750℃以上的高温下才会快速分解。二噁英在一般环境下,氧化和水分解的速率非常低,在环境中有相当长的持久性。如果人体受到污染将极难分解排出,只有减少摄入量,才能避免累积效应。

二噁英原在自然界存量极少,含氯有机化学品(主要是塑料和农药)的生产、纸浆漂白等过程可产生二噁英。二噁英的生物累积效应非常强,通常存在于土壤中,其中又以河川的淤泥最易累积。经研究发现,绿藻、水螺、鱼比较容易累积。对人类而言,二噁英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畜牧和由草料、饲料所产生的食物链,它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进入人体。

自1999年1月中旬起,西欧的比利时、荷兰、法国和德国等相继发生因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禽、畜产品及乳品含高浓度二噁英的污染事件。

(3)0-157大肠杆菌: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但0-157大肠杆菌却是一种危险的病原。0-157大肠杆菌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一般寄生在牛、羊等动物的肠道内以及土壤和污水中,它会释放毒素,感染后出现脱水腹泻或出血性腹泻,高热,并引起并发症,如尿血、脑功能障碍等。0-157大肠杆菌常附在家畜的内脏表面。

到1996年,已发现3种基因相异的0-157大肠杆菌,这类病菌不仅能引起食物中毒,还能引起肠道内出血,所以又被称为“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通过肉类或乳类食品传播的致命性大肠杆菌。它引起人出血性腹泻和肠炎,而且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可致人死亡。牛是自然贮存宿主,无症状携带者可能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首先可通过已被污染的牛奶和肉制品、甚至蔬菜和水果传播,在暴发期间可由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传播。我国于1988年从出血性结肠炎患者中分离到0-157大肠杆菌,以后陆续在国内有零星的报道。根据《科技部“十五”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0-157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4)伏马菌素:(FB)是一类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羧酸的双酯化合物。从伏马菌素中分离出两种结构相似的有毒物质,分别被命名为伏马菌素B1(FB1)和伏马菌素B2(FB2),食物中以FB1为主,是一个完全的致癌剂。FB1对食品污染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制品。FB1为水溶性真菌毒素,对热稳定,不易被蒸煮破坏,所以同AFF一样,控制农作物在生长、收获和贮存过程中的真菌污染仍然是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对于伏马菌素对人体危害性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5)氯丙醇:氯丙醇是继二噁英之后食品污染领域又一热点问题。氯丙醇是一种毒性致癌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氯丙醇能够使精子减少和精子活性减低,并有抑制雄性激素生成的作用,使生殖能力减弱,甚至有人试图将其作为男性避孕药开发。因此,氯丙醇不仅具有致癌性,而且具有雄激素干扰物活性。食品中氯丙醇的污染最初是在酸水解蛋白中发现的,特别是存在于以酸水解蛋白为原料的调味品(如鸡精和酱油等)中。我国保健食品和婴儿食品不少采用酸水解蛋白为原料。氯丙醇也可在饮水中出现。此外,某些发酵香肠中也含有氯丙醇。

2001年6月19日,英国食物标准管理署在一个调查中,发现在100种产自泰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的调味品当中,22种产品所含的“3-氯丙醇(3-MCPD)”远远超过欧洲委员会允许的上限。而在这22种调味品当中,又有2/3含有另一种致癌物质“1,3-二氯丙醇(1,3-DCP0)”。

(李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