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帮孩子从小学才艺
49619300000014

第14章 才艺项目指导教授(1)

一、小提琴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拉小提琴

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应当尽早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从五六岁就可以开始。国外许多著名的演奏家如海费茨、梅纽因等,曾在国外获奖的青年演奏家如吕思清、钱舟、丁欣等,都在这样小的年龄就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儿童在七岁或者九岁开始学琴也为时不晚,只要有好的老师指导,有家长的配合,也是可以取得卓越成绩的。由于小提琴的演奏法是站着,单手拿着琴演奏,所以太小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适合练习,原因是孩子的手指和手臂的力量不足,难以握持小提琴。

(二)怎样选择老师

孩子学哪一种才艺项目,基础都是最重要的,基础打不好将来一定没有多大的发展。要想让孩子打好小提琴的基础,就必须选择好的老师,选择担任过音乐教师、技术评价很高、经验丰富的、有过舞台演奏经验的老师为指导者,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怎样指导孩子在家练习

要想让孩子学好小提琴,就得付出相当的代价。一个孩子如果光是练琴,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那么他的琴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在家庭条件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家长应尽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练琴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为孩子贪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干扰他的学习。

通过多方面的观察,目前孩子练琴中有几种现象值得家长注意:

(1)孩子在这间屋里练琴,另一间屋却开着电视,表面上看来孩子好像在练琴,大人也一本正经地陪着,其实呢?孩子的注意力早就不在练琴上了,真是人在心不在,这样练琴,收效怎么会好呢?还有更糟的就是在同一间屋子里,孩子在这边练琴,那边开着电视,孩子一边练琴一边斜着小眼不住地看,尽管大人看着、管着,但也无济于事,其结果等于不练。当然,不是反对看电视,但是在孩子学琴时,大人必须有所控制,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2)孩子在练琴时,大人最好不要在旁边谈笑风生。有别的孩子在旁边吵吵闹闹,这也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孩子学习拉小提琴需要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进行

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在房间里闭门练琴,耳不听,眼不看,这对孩子的练琴是很不利的。

尽管孩子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思维深度不够而且比较单一。但是,他的模仿能力却很强。10岁左右的孩子在学琴时主要是靠模仿。这就需要家长为其准备好相应的音响设备作为辅助,并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多放点音乐,让孩子多听、多看,在家庭中造成一种浓厚的音乐气氛,这对孩子的学习很有好处。

(1)VCD机是孩子学习的好助手,同时又是教学的好工具。因此,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为孩子准备一台VCD机,并尽量多购置些音像资料,比如:歌曲、作教材用的名家演奏的小提琴作品,以及交响乐作品等,以便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

(2)对孩子的学习来说,听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有机会聆听音乐会或者是国内外著名小提琴家举行的独奏音乐会,最好能让孩子亲自听听、看看,使孩子有个亲身感受。有时电视上也有这方面的转播,转播时一定叫孩子观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益的。

总之,家长要想使孩子学好小提琴,就得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必须明确一点:学习小提琴“练”是主要的,光听不练或练得不多,那么其他条件再好小提琴也是学不好的。所以说,不管是听录音、还是看电视转播、听音乐会等等,都应看作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它们是为学习服务的。因此,绝不能喧宾夺主,而应根据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孩子的欣赏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指导孩子学习小提琴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家长利用业余时间看着孩子练琴。这和小孩学说话一样,如果一个小孩出生后,父母就把他放在一边,采取给大学生上外语课的方法,每周给他上一至两次课教他说话,那孩子是学不会说话的。学习小提琴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充分发挥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孩子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单凭请个老师一星期上一两次课,而家长撒手不管,那么,即使老师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所以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即使教成人采用这种方式也很好,著名小提琴家林克昌在教学中就采用这种方式,每个月叫学生在他的琴房练习3~4个小时拉琴,以便指导学生的练习。对孩子来说采用这种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家长看着孩子练琴必须严肃认真,把学习和玩严格地分开,如果学不像学,玩不像玩,那么对孩子来说,不仅学习取不到良好效果,反而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孩子生来就具有天真活泼的特点,好玩、好动、坐不住,一般男孩更为突出,同时还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孩子在练琴的时候贪玩、不认真或动不动向大人撒娇,或注意力不集中是很自然的,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如果说要责怪的话,倒是首先应该责怪大人,俗话说“教人家的孩子教一帮,自己的孩子一个也教不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因此,家长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必须以身作则。首先,对孩子的学习必须有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家长必须自己能够坐下来,为了孩子的学习,就得有冬炼三九、夏炼三伏的劲头。只要有空就看着孩子练琴,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并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学习中有一种“累不坏”、“拖不垮”的劲头,并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的基本保证。

(四)家长不会拉小提琴怎么办

“看着孩子练琴”这种方式,对本身就会拉小提琴的人或教小提琴的教师来说,当然是很方便的事。然而,更多的家长不会拉小提琴,家长不会拉、也不懂小提琴,怎么看着孩子练琴呢?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实际问题,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本身会拉琴固然是个有利条件,但往往框框多,有保守思想,很可能有一些人本身拉得还不错,但他接受不了新的东西,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于是有利条件便成了不利条件,这种先例还是不少的。

当然,家长不会拉琴是有不利的方面,但这些人却也因为自己不会拉琴,没有什么框框,接受新鲜东西快,善于听取意见,为了孩子的学习怎么好就怎么干,于是不利条件又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所以说事在人为。

一个孩子能否学好小提琴,关键在于家长,老师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最主要的就在于家长是否有决心,有毅力,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家长有恒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事情都能做好。比如山东青岛有一个小提琴手,他的父亲不懂小提琴,也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但为了孩子能学好小提琴他刻苦钻研,并带着孩子跑过许多地方找名人请教,边学边指导孩子拉琴,最后孩子终于能够成名。

历史上卓越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则更为典型。大家都知道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位神童,小时候惟一称得上是帕格尼尼老师的首先就是他的父亲安东尼奥。但是,他不是音乐家,也不是著名的提琴家,而只是一个码头装卸工人,只是爱好曼陀铃和小提琴罢了。

总之,这些事实都进一步说明“伟大的天才”未必一定都出现在小提琴世家里,家长不是小提琴家也未必就出现不了“天才”。这其中的奥妙除了家长有决心,有毅力外,还必须善于学习。当然,学习的方法是很多的,看书是学习,听录音、听唱片也是学习。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实践中学习,即:家长同孩子一起上课,一起找名人请教,而后指导孩子练琴。在指导孩子学习的实践中学习小提琴是再好不过了。

老师每周大多数是上1次课,最多也不过上2次课,接触时间只能是一两个小时,而大部分时间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因此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不把家长的水平提高,孩子的水平要想提高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是很重要的。

对孩子来说,最好是一星期上3次课,每次半小时(因为家长不懂小提琴,所以一星期上1次课就不够,即:隔一天上1次课。这样问题发现得快,解决得及时,能使孩子始终沿着正确的路子健康地发展。这里必须提醒家长注意:如果让孩子用错误的方法进行练习,那还不如不练,不练琴倒不会出现坏毛病。所以宁可停止一天不练琴,也不能叫孩子用错误的方法练习1个小时,因为1个小时所带来的恶果要比一天不练大得多。

好的指导教师上课时除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去指导、训练孩子外。还要把这些都一一给家长讲清楚,其目的是让家长也学会指导和训练的方法。

下课时要把上课的目的、要求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告诉家长,以便让家长回去按课上的目的、要求,并用课上的方式、方法去指导训练孩子,这样做效果很好,基本上就像自己看着自己的孩子练琴一样。

(五)对孩子的训练要求

在训练过程中,以什么标准去要求孩子是关系到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家长要有合理的标准要求孩子,有些父母对孩子了解得不够、抓得不准,在对孩子的训练要求上很难掌握合适的尺度。

1.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不能过低

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可以说是无限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像,对此许多人往往估计不足。有些人总认为孩子,在训练中尤其当遇到困难时,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孩子没法要求。”于是就降低训练标准,并且错误地认为孩子只要练琴就好,至于怎样练,比如方法、技巧以及音乐等问题先不用管,结果有的孩子学了四五年小提琴,由于进展不大而不得不放弃。这就是对孩子的能量估计不足,降低训练标准所造成的恶果。

2.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不可过高尽管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毕竟还是孩子,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孩子这一特定的对象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在训练中超越了这种局限性,这高地要求孩子,那么所要求的东西孩子无法做到,这种训练与过低要求孩子一样也是徒劳的。

不管程度高还是低的孩子,在演奏的音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之点,就像孩子本身一样具有童声童气的特点。具体地讲即是发音死板、缺乏弹性。这是由于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

因此,在训练中,对孩子的演奏,在发音方面当然不能不从严要求,但必须有个起码的估计,绝不能以想像中的音色来代替现实中的可能性。所谓“从严要求”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技巧的改进而逐步加深,尽量使孩子的发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否则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孩子在演奏的力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即是力度弱,因而音量小。这也是由于孩子本身的缘故造成的。比如:孩子人小,力量自然就小,再加上琴小,所以决定了演奏的音量。如果在训练中越过这一局限性而片面追求音量,势必会使儿童产生毛病,甚至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

儿童由于年龄的关系,在思维上以及身体的发育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表达能力也不能离开这个局限性,这就决定了儿童在音乐表达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不成熟,因此,在训练中,只能是根据这个规律去最大限度地要求儿童,不要求是不对的。但是违背了这个规律而作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白费心机,甚至会伤害儿童的学习热情。

儿童与大人相比,其共同之处就在于儿童作为成人的后备,即人发育的初期阶段,具备成熟时期的一切素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大人能做到的事,那么儿童一定也能做得到,并且有些东西做得反而会比大人好一些。所以在训练中,不仅要让儿童做到音准、节奏准,而且在技巧、音乐表达等方面,也要像要求大人一样从严要求,使儿童不管在完成乐曲还是练习曲时,其意思、劲头要和大人一样才行,否则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或者说收效不大。

儿童与大人相比,其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成熟与不成熟。所谓不成熟,就是说儿童处在发育之中,他作为人的初期阶段,正像幼苗一样,其各方面都显得“嫩”、“幼”。然而,作为人的幼苗,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趋于成熟,所以儿童学习小提琴所完成的情况,不管是程度高还是程度低自然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即由不成熟逐步发展趋于成熟。

对于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也必须在儿童的年龄局限之内,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高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标准也逐步提高。总之,既不能超越儿童的局限性而过高地要求,也不能不从严要求,这是训练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