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帮孩子从小学才艺
49619300000019

第19章 才艺项目指导教授(6)

(五)欣赏书法的规律

欣赏与品评书法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也不可能强求一致,由于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嗜好和素养不同,常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书法欣赏仍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以遵循。

第一,点画形态要精美生动、笔意呼应,含方圆曲直、俯仰舒敛、枯润浓淡、刚柔虚实之势。

第二,结构造型要稳重雄强、体势优美、脉络贯通、笔断意连、攲正相偎、参差自然、和谐对称、多样统一。

第三,章法布局浑然一体,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疏密相宜,互为辉映,通篇完美。

第四,气韵生动而神采飞扬。

意境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是自身心灵情趣的高度体现,是历来品评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尺。

(六)书法能反映风格

“文如其人”是说从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性格、教养、品性。同样的,看到文字,无论写的好与不好,其人品风格卓然可见。

有一种说法:

字大的人自信、积极;

字小的人慎重、重视正确性;

字有棱有角的人慎重、理性;

字圆的人有社交力、适应力;

写字时右肩上提的人感情丰富、感觉敏锐;

写字时右肩垂下的人敏感,可能有自卑感。

以上说法,对于具体的人来讲,可能是现实的。

(七)怎样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执笔是小学生书法学习中常出错的地方,笔拿得不正规,当然字也写得不好了。唐代书法家陆希声传有执笔五字法,为□、压、钩、格、抵。“□”是用大拇指伸直拿着笔杆,力向外;“压”是用食指(示指)弯曲起来管住笔杆;“钩”是用中指钩住笔杆,力向内;“格”是用无名指(环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杆,力向右内稍向左外推:“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环指),对笔杆起抵挡作用,这样就可使笔直立和相对固定起来,又可使它前后左右运动。此外,还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正确按照五字执笔法来写字,笔锋中正,字迹圆满得势。

当然,书法中写字的重点,是运笔和笔法。但如不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如何能写好字呢?希望中小学生册友们在写字时首先注意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八)怎样写好楷书

楷书书法的法则,历来用“永”字的8个笔画作概括。把点、横、竖、钩、仰横、长撇、短撇、捺8个笔画分别起名为:侧、勒、弩、趯(ti)、策、掠、啄、磔(zhe),这在书法中被称为“永字八法”。练字时,常练“永”字,对各种笔画的写法会逐渐熟悉。在楷书中,各种笔画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隋末僧人、著名书法家智永认为:点如侧,如鸟飘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如弩,用力也;挑为趯,跳跃貌;左上为策,如马之用鞭;左下为掠,如篦之掠发;右上为啄,如鸟之啄物;右下为磔,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唐初欧阳询的八法是:“丿”如千里阵云:“、”如万岁枯藤;“乙”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丿”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如高峰坠石;“一”似长空初月;“”如万钧之弩发。

以上楷书八法,是少年儿童练习书法的指导。多练多看、多写多问,才是学习书法的最佳途径。

(九)自学书法能否成功

自古以来,在书法上就有两种拜师法。一种是切切实实拜某个书法家为师,另一种是以历代名碑名帖为师。仅仅以碑帖为师的人,能够通过与益友的交流及对书法理论的研究,来弥补没有书家的师授之短。但是,任何一个书法家,即便有过名师,他的大部分学习经历,必定还是独立地花费在笃学传世的著名碑帖上,否则,便不能在艺术上成就大业。在这里,名师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起拨正学习途径,指点法度的有限作用,尚需后学者在探学古碑法帖时独立进行摸索。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在自己对于碑帖的反复临习探讨中创成一体的。王羲之虽“少学卫夫人书”,但等到他“渡江北游名山”,见到许多古今书家的墨迹与碑书以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从众碑学习焉。”董其昌更是“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后来“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自此渐有小得”。以碑帖为“师”,就是自学。书法可以自学而成,从长远来说,拜师者也应当主要依靠自学成就事业。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书法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自学书法更有了良好的条件。书法爱好者完全可以从各种类型的书法讲座和书法家的示范中了解到有关书法法度的一般要求,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各样书法理论书籍掌握学习书法必须遵循的正确途径;还可以通过与爱好书法的益友进行切磋。参观书法展览会等得到启发。书法爱好者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艺术上反复探求其真谛,刻苦锻炼基本功,自学是无不成功的。

徜若将拜师与自学比较起来,拜师当然在某些方面更加具备有利之处。更可以使后学者严格遵循正确的学习途径,从而取得进步;良师当面指点书法上所需遵循的有关法度也更具实感。然而,自学者也可以借其他途径主动探讨艺术规律和法度,发挥学习上的自觉性,参加书法的社会活动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拜师者有时也会因长期只学先生之书而不能从其面貌中脱出,阻滞了他艺术上的进步。这种缺陷对自学者来说就相对少一些,他可以通过自学各种历代著名碑帖吸取养料,更利于个性的发挥,从而自成风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拜师与自学这两者到底哪一方面进步快一些是不可判定的。他们各自都有有利与不利之处,又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上的主观努力来加以克服的。

事实上,在书法艺术上能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拜师与自学,而在于能否循着基本正确的学习轨道,用长年的临池之功。淬砺自己的艺术,能否博采众长,开拓自己的艺术风貌。苏东坡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虽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其基本道理完全正确。

(十)临帖的方法

选定了一本自己所喜爱的碑帖之后,如何来临写,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

1.先专后博——不要随意换帖由于现代印刷条件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易的挑选到水平极高的字帖来临写。在选帖时,你不妨让孩子广为泛览,但选定之后,却不要轻易换帖。初学者对这点最要注意。促使你换帖的原因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欢新鲜。如持这种态度,换了第一本之后,是不能保证不换第二本的。另外一种原因是学不进,或是写了一阵后,自己感觉越写越坏。这个时候应当自己分析原因,或向别人请教。我主张要知难而上,初学总是有这一关的。而且有时并不是你不进步,而是你的眼光进步得快,要求的高了,手跟得没有这样快的结果。

一种字体只准写一家帖,写了颜字不能写欧,但别的帖可以看。如写《麻姑仙坛记》,可以买《颜家庙》、《颜勤礼》、《李元靖》、《元次山》等等来看。但要换帖的话,总要把一本帖先写两三年再说。否则像挖井一样,挖了一半换一处再挖,那么再怎么花力气也是吃不到水的。

不同的字体则可以同时学,但选帖时也要选笔势相同相近的,如写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可以同时兼学行书《丧乱帖》、隶书《张迁碑》。因为他们的笔势相近,可以相辅相成,容易见效。

2.要写字不要描字——要一笔而成初学写字务求笔力、笔势,讲究速度、力量,用笔紧按力行,一笔送到底,笔势不要散。用力时不只在起笔处,更在运笔中途,起笔收笔,从头至尾,横平竖直,不论什么体,一笔而成,两头都不要描画。

清代包世臣说:“(初学)张贴临写,不避涨墨,不辞用笔根劲。”又指出“(书)道固归于墨不溢出于笔,而学之则自墨溢出于笔始。”久写自然光滑。如单描头画角,下笔不敢用力,即使描像,也不算入门,因为写成的点画用多笔描成,必软弱无势,更不自然。

初学用力,必然屏气。久写自然活动,否则点画不能劲挺。沈尹默先生自述三十一岁时“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达三四年之久。”后来人家只看到沈先生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哪里会想到他的本领是这样来的呢!

但通常初学者意识不到这是临帖的重点,那是为什么呢?不是别的,只因他们追求字形的相似,忽略了点画中内在的东西,所以必须扭转这种倾向。

那么字形要不要相似呢?字形肯定力求绝对的相似,但这应该在着重读帖的时候解决,要把帖上的每一个字牢牢的记清、记熟。所以临写时选的字不能太多,每次临写几个字,不要急于更换。这样临写时就可以集中力量求取笔意笔势。

3.注意下笔的地方每一点画的笔势是不同的,所以要临写这一点画,必须识势。要能揣摩出前人书写这一点画时手臂的动作。

要揣想前人的动作,只有通过留下的点画本身,而下笔之处是最能透露消息的地方,所以必须反复观察试习。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看了不少书上所附的点画示意图,因此便用笔照着图上的曲线来画,结果常使每一横两头画成两个大墨团,甚至把一横写成横过来的“S”形。实际上这种起笔收笔的曲线只代表锋顶正下着纸时在原地的挫动,一如孙过庭《书谱》所说:“殊衄挫于毫芒”,只是毫芒之间!

至于作这种挫动的目的,一是要打开笔锋,更重要的是取得笔势。取得笔势使笔画劲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画曲线而画曲线的。更何况取势时笔毛有上下的动作,图上的曲线就更表达不出了。如有机会看到会写字的人就会发现这是怎么一回事。学者熟知“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笔”等等说法,遗憾的是却往往不知道其目的是在取得笔势,而且每笔还各不相同。

4.帖的特点每一种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想把字很快写得像帖子,那最好先找出这本帖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点画、结构、笔势等诸方面来分析。笔势分向、背、横、直。如隶书主横势,篆书主直势。又如颜字,字势相向;而欧字,字势相背。楷书笔势暗中联结有如行楷等等,都要用心找出。《张猛龙碑》是斜画紧结,而《泰山金刚经》是平画宽结。

点画之中,颜字的钩要转锋,而欧字的钩顿而后出,不需转锋。而转折处颜字用转,欧字用折。

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临写时就可以区别对待,如《九成宫》笔势峻落峻收,那么临写时要把他连起来,以免写散;他的点画比较细,我们就写得大一点粗一点,以避免这方面的缺点。如《张猛龙碑》、《张黑女》这些帖字小,我们就不妨找放大本,或自己把它扫描放大来临写。当然每一种字都要写得比帖大一点,因为你不熟练,笔势收不紧。学他的笔势是不容易写得和他一样大的,写大一点就容易学得多。

又有些帖中的习气却不要太夸张,如颜字的蠡头燕尾,柳字的起笔收笔,都不能过分,否则易感俗气。颜字的笔势圆,但如把《告身帖》临成皮球一样,那就不好了。

六、二胡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拉二胡

学习二胡从7、8岁开始是最适宜的,学二胡应该把基础打深打好,而年龄太小的儿童很难掌握音准和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学二胡要重视基础练习。有些孩子单从兴趣出发,不练基本功,不重视打基础:也有些孩子练习了很多曲子,但一个也没有深入;还有些孩子单从技术观点出发,练习时不会“入情”;根本不注意表达乐曲的内在感情,缺乏音乐感,因此演奏出来的东西像“白开水”没有味道。像以上这些学习方法是很难学好二胡的。

(二)学拉二胡选择什么样的老师

二胡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在器乐演奏上,存在着练习方法的问题。方法不对就很容易走弯路,等发现是毛病的时候,也就很不容易改正过来了。就像我们练习一种新的技术,往往只要几天或几小时就会了,但改掉一个长期养成的毛病,就要费很长的时间,还不一定改得彻底。所以练习二胡,必须注意正确的演奏方法,并要狠下工夫,有耐心地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地练习。送孩子去二胡学习班要选择有教学经验和舞台表演经历,在二胡表演上有造诣,认真负责的老师。最好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又从事音乐工作的人。

(三)怎样选择二胡

为孩子选择二胡要根据价廉物美和实际需要为原则,选择同一档次内音色圆润明亮,手感比较舒适的即可。买来后根据各人的条件及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的部件主要是琴马、千斤,弓子的软硬。

琴马对发音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关系。琴马的材料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用的较为普遍的是松节马和“色”木马。松节马的音色比较圆润浑厚;“色”木马的音色清晰明亮。

千斤与琴马之间的距离长短。千斤的宽与窄必须和演奏者手的条件相符,否则将影响到音准、音色。根据不同年龄演奏者的手指长短调整千斤与琴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孩子手指的长短来决定,即用右手小指从琴马开始向千斤方向量两大把长,距离在30厘米左右,儿童用这个办法比较好。另外千斤的宽度一般在2厘米左右。

二胡弓用紫竹和马尾制成。弓的软硬,松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演奏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可作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