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49621100000021

第21章 小主持人的采访写作(1)

李艺晨,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学院)传媒艺术系教研室主任。系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获全国多媒体课件(配音)比赛一等奖、湖南省中华诗词吟诵大赛一等奖、省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2本教材。

小主持人们,你们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吗?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主持人只要在演播室里,穿着漂亮的衣服,化个美美的妆,念念记者、编辑已经编完的稿子,就算完成了工作任务。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看——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中作出规定:主持人必须熟悉并掌握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新闻采编业务能力;

汶川地震发生不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刚刚完成珠穆朗玛峰奥运火炬传递的报道,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就第一时间前往灾区一线,为大家送出及时、有力的报道;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也是因为1998年到北京进行两会报道时对朱镕基总理的精彩提问而被家喻户晓;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指导委员会更是对全台播音员、主持人发出倡议,重申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作为主持人,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是必备的基本功,对于小主持人也不例外。

第一节 新闻的概念

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最被认可的是我国新闻界前辈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新近发生,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所谓“新”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新,要区别于日常吃饭、睡觉这样的普通事件。“近”是指新闻发生的时间近。一般来讲,新闻发布的时间距离新闻发生的时间越短越好。新闻是有保质期的,超过了保质期,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失去了它的价值。

二是事实,指的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本源就是事实,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不允许虚构或者所谓的“合理想象”。

三是报道,说的是新闻的公开性。新闻是一种“报道”,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全社会发布的消息,从而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比如2011年的日本九级地震,虽然我们不曾到过受灾现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传媒了解关于这次地震的实时报道。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成新闻定义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新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是大众传播媒体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这里我们要讲的是新闻消息的采访与写作。

第二节 新闻的采访

新闻采访,就是我们为完成报道任务所进行的了解情况、收集材料、调查研究等活动。对于小主持人来说,采访就是多问多看、找故事。如果把新闻报道比喻成一道菜的话,采访就相当于准备食材的过程。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要做好一条新闻,完成一次新闻报道,就必须做好采访工作。

一、第一阶段:采访前的准备

1.发现新闻线索

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千千万万的事情,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从中寻找大家感兴趣的、值得关注的事件进行报道。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睛、耳朵,即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新闻鼻”去发现和寻找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活动的起点、开始。现在我们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网络、报纸、身边的朋友熟人以及平时的积累。小主持人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比如学校的板报,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谈话,以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在发现了新闻线索之后,我们还得尽快落实这些情况是否属实?是否有了新的进展?需要采访的人和事有哪些?怎么联系?我们可以报道什么,从哪个角度去报道?获得许可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准备,然后进行采访了。

2.做好采访准备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翰·布雷迪认为:“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小主持人也应这样,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具体有哪些呢?

(1)搜集背景材料

在确定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以后,首先我们应着手搜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背景材料,增加新闻的“厚度”和立体感。比如我们要去采访一位优秀学生,事先就需要了解这位同学的年龄、学习情况、优秀事迹等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保证采访的效果和质量。

(2)制订采访计划

有了采访计划,记者的采访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计划包括: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提些什么问题,什么地方要追问或详细了解;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还要找哪些人谈话,等等。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考虑一下提问的方式。采访前设计的问题要多一些,采访时不怕问题多就怕问题少。对这些问题,尽可能拟得细一点,采访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3)做好物质准备

①器材准备

采访前,我们要准备好笔、记录本和录音笔。尤其要检查好录音笔是否有电,最好多带几节电池。

②衣着得体

记者外出采访时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仪表。著名老记者萧乾在一次报告中说:“做记者还要适当注意仪表,要衣着整齐。我这个人一向很邋遢,记者生活强迫我克服这个毛病。在旧社会当记者,不管家里多穷,出门也要西服笔挺,否则人家看不起你。新社会当然不存在这种事了,但是假如你搞得很脏,在被采访者面前又是抠鼻子,又是掏耳朵,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不乐于同你谈话。”所以小主持人外出采访的时候,穿着应整洁大方,不要过于随意或者夸张。

③举止文雅

我们在生活中特别在采访中,待人接物以及一言一行都应该讲究礼仪、礼貌。比如见到采访对象主动打招呼:“您好!打扰您了!”告别说声:“谢谢您的帮助和支持!”在与对象交谈时,切忌对着人咳嗽、打喷嚏,或在别人面前跷着二郎腿,不时地摇来晃去。整个采访过程中,小主持人要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讲究礼貌、举止文雅。

【范例】

“手拉手地球村”大型公益活动采访提纲

1.报道思想

通过对活动的采访,报道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典型事迹,表现同学们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思想境界。

2.采访顺序

第一步:采访“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的主办者——了解背景资料。(1)是否是首次举办这类活动?(2)为什么要举办这次活动?(3)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哪些?

第二步:采访参加“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的几位同学——获得现场材料。(1)怎样参加这次活动?(2)有什么收获和感受?(3)今后还将怎么做?

第三步:采访现场参加活动的部分领导——深化报道思想。(1)举办这类活动的意义是什么?(2)怎样让全社会都来参与环保行动?

3.采访时间

(1)先用半天时间采访主办者,完成第一步。

(2)再用半天到活动现场采访同学和领导,完成第二、三步。

4.写稿时间:共两天

(1)整理笔记:一天

(2)写新闻稿:一天

这样,小记者可以在活动的第三天发稿,保证稿件及时刊发。

5.采访物品

(1) 证件类:“小记者胸卡”或“小记者证”是小记者采访的有效证件。

(2) 采访提纲:这是我们采访活动的“路线图”,它会带领我们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

(3) 采访包:笔、采访本,当然不可缺,有条件的可以配录音机或采访机,喜欢摄影的还可以带上照相机。

二、第二阶段:正式采访

在采访中,我们要按照之前制订的采访计划和提纲进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巧妙提问

(1)采访要掌握时间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做简单的消息报道,采访一个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这样既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到厌烦,也方便我们进行后面的资料整理。所以在采访中,我们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让采访时间拉得太长。

(2)提问要抓住重点

我们制定采访计划时,就应当明确这次采访的重点。对于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最先发问,不要随意提问。如果在采访中被采访者的回答不能达到我们采访的目的,那么我们还需要从不同侧面进行多次发问,直到信息明了,能够满足后面写作的需要为止。

(3)提问要具体明了

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采访对象才容易回答,以便于我们得到实质性材料。如果问得过于笼统,问题过于空泛,就会使被采访者难以回答,让采访陷入僵局。像“请谈谈你的感想”、“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这类问题,都过于笼统。记者想了解一个问题,提问的时候要善于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小的“问题串”,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发动攻势。比如有一次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5位同学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这时候另一位记者立即把话头接了过来,问:“你们知道中国有条长江吗?”五位学生一起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孔子吗?” 全部举手。

“你们知道鲁迅吗?”“听说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知道。”

……当然,提问具体也不是说问题越细越好,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所有的问题都零零碎碎,要有引申采访主题和目的的深层次的问题。

问题尽量短一些,简洁一些。如果我们提的是一个十分冗长而复杂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记不住、听不清,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想问什么。请看这个问题——“请问你对目前中小学教育总在喊减负,但学生虽然学校的课业貌似减少了,在课余却依然要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补课,还要参加很多补习班,基本没有休息时间的现象是怎么看的?”如果直接换成“您认为中小学教育减负实施的情况怎么看?”是不是更好呢?

采访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有些小记者、小主持人刻意模仿电视上负面报道的采访,把采访的气氛搞得很沉凝重、别扭、沉闷,很可能采访都无法继续进行。我们可以把问题设计成讨论式、聊天式,边问边谈,双向交流。气氛热烈、感情融洽、愉悦轻松的谈话环境,总能让我们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