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预防网瘾的网络素质教育方案
1.减少知沟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在使用网络方面,我国青少年之间因其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校所在地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知沟。可以推测,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青少年的媒体素质存在很大差异。显然,经济发达地区与文化中心区的青少年处于较为有利的网络环境中,而那些位于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青少年所处的媒体环境包括网络环境较差。网络的使用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媒体素质。因此,国家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地区的青少年的网络环境,尽量减小因为网络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知沟。
2.促进青少年自我社会化
现实的许多情况和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掌握网络技术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方法,通过边玩边学掌握网络技术,而且青少年之间也会互帮互学,这促进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过程因为没有教育者的外在影响而让教育专家与家长充满疑虑。他们担心会因为这种过程而使青少年产生网络成瘾现象。因此学校与家长采取各种措施,以避免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体时间过长。一些家长表示,只有当他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电脑与网络时,才考虑为学生购买电脑。这就推迟了一部分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延缓了他们掌握新媒体,从而促进了知沟的继续存在甚至扩大。青少年应该有权利使用媒体来娱乐和消遣,他们应该得到自学成才的机会,因此,应该提倡让青少年通过边玩边学的方式掌握网络技术。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自我反思、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当然,教师和家长也需要获得媒体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网络素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某一个方面。
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网络素质的一部分,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青少年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适当的娱乐和休闲,鼓励他们使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就一些复杂软件的用法进行培训,应当让他们明确当今社会对人的媒体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使他们具有加强自己媒体素质的动力。
同时,学校和家长应特别注意过分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他们在对网络某些方面的利用上表现出很高的素质,他们的问题是对媒体没有分析与辨别能力。他们不能完全做到主动地远离一些娱乐性、享受性、游戏性太强的网络内容。所以,对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他们清晰的分辨能力、清醒地认识自己网络行为的反思能力以及主动驾驭自己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为了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应该与他们讨论使用网络的目的以及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要预防青少年走向网瘾,如果他们已经有了网瘾,就应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才能戒除网瘾。预防和治疗网瘾的知识对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效,所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都应该了解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并能够积极预防网瘾。
四、信息过载与媒介素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全球每天出版1000本书籍,印刷品的总量每5年就会翻一番,《纽约时报》每周日的信息量超过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辈子所接触的信息量,人类近30年来拥有的信息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历史积累,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足以让人感到窒息。“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尽管我们没有理解其潜在的影响,但是我们正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的一般速度。我们正在促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面临新的形势,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
信息过载是一个很热点但也是很容易模糊的概念。从传者、渠道和受众这一传播流程来看,大量、复杂、不断增加的信息在传播渠道上流动必然导致“超载”;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看,受众将资讯、资料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瓶颈”障碍。“信息过载”如果指前者,那么类似的时髦词汇还有信息大爆炸、信息充斥等,如果指后者,则相应的说法有信息恐惧症、信息焦虑症、信息疲劳综合征等。
从历史的角度看,“信息过载”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现象。因为人类对于宇宙的感知从来就是很有限的,人类只是从固有的感觉器官中接触世界,信息过载其实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感知,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过滤、吸收,消化理解和运用。电磁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广泛使用,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可以速度的极限——光速来消除时空距离,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虚拟空间的存在,让人类第一次以一种最经济的方式拥有近乎无限的、能自我更新和自我扩张的信息平台。人们不再担心信息是否会耗尽,倒是担心是否会被信息淹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他们认为教育者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1933年,英国学者威利斯和汤普森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
作为媒体教育的先导,威利斯和汤普森这两位学者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早期“素养”二字被用来描述人们阅读书报杂志的识字能力,同时也专指某种技能,或是知识的积累,甚至是一种世界观的统称。在媒介教育领域,被引申为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应该说,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
早期的屏幕教育、图像教育、电视教育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批判性观看技巧等均与媒介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所强调的就是培养个体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提出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的约翰·彭金特认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根据这种观察和体验,我们得以增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我们有关客观事实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是在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我们所接触的媒介信息都已经被加工建构过,这种加工建构将某些意念、解释和结论渗入了媒介信息。如果说媒介向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大部分材料,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日常的喜怒哀乐、种族立场、性别意识、家庭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来捕捉或者“勾兑”媒介信息的意义和蕴涵。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了解自己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并对自身进行改造。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本性是选择,甚至是创造环境。环境被有机体感知,是一个选择性注意、加工、提取的过程。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摆脱个人对大众媒介依赖、盲从的性格特点,要求个人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和开拓精神,以适应现代经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出发,有学者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划分为媒介基础知识教育、信息教育、媒介基本技术教育和媒介伦理道德教育,这些可划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和应用层面,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媒介环境层面。也有学者从媒介素养的内涵引申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建立对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和进步。实际上,针对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网络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的相应管理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即在网上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五、网络信息强迫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面对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心理上的茫然和无归属感日益明显,这使得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不断增强,而主体意识的凸显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一些青少年面对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会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已明显地表现出网络信息强迫症:
1.频频查看信息
长时间上网浏览信息,不断刷新网页、邮箱,点击网页链接,甚至同时打开多个网页。
2.唯恐漏掉信息
上课时不时掏出手机查看有无未接来电或邮件提示,睡觉时开着手机,早晨起床后立即查看信箱。
3.喜欢收集信息
收集的信息很庞杂,甚至连明星绯闻、逸事,小道消息,也有意识地记下来作为消遣的谈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往往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看似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内涵。
4.热衷发布消息
把搜集来信息向四处发布,QQ、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室、BBS及平时闲聊都是发布信息的渠道,交流信息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交流就觉得生活变得乏味。
5.害怕切断信息
如遇到手机忘带、欠费停机,网络出现故障,名片夹丢失等就会心情浮躁、焦虑不安。
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看成是网络信息强迫症的表现。网络信息强迫是一个新名词,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自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如果某人信息成瘾达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可怕的过度依赖时,他就会患上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即强迫症。网络信息强迫是强迫症众多症状的一种前期表现,其产生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
网络信息强迫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性的一种神经障碍。有这种表现的青少年能认识到冲动来自于自我,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异常的,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往往与人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动机密不可分。
先从人格特质上看。当前,青少年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地包围着青少年,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在具有偏执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青少年身上很容易产生网络信息强迫现象,甚至引发强迫症。因为,情感易于变化、自制力差的青少年,由于缺乏主动性与适应性,不善于随机应变,且急于求成,也易沉溺于网络新奇信息之中;热情敏感、有较高期望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容易产生定位错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发现目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时,就会借助网络强化自己,出现信息依赖;胆小怕事、内心脆弱、敏感多疑、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紧张和压抑中为缓解焦虑和恐惧,容易从众,保持与“网络一族”信息的一致性;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性压抑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因考试压力过大产生考试焦虑,有一些人就会患上焦虑症,期望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解决自身问题。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当他们内心的冲突遇到下意识的防御焦虑的生理心理机制时,网络就成了能很好地满足其情感寄托需要的避风港,他们就产生了网络信息强迫心理,表现出网络信息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