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网络心理
49626100000009

第9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4)

网络成瘾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动机需要和缺乏自控能力外,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有调查发现,70%的家庭拥有电脑,但30%家庭的父母不会使用电脑和上网,近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玩网络游戏,在网络使用上家长不仅对孩子疏于管理,而且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另据2004年的调查发现72.4%的受调查中学生不愿意在自己上网时父母在身边,为使用计算机和父母冲突的人占75.9%。同时,调查发现父母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能远远落后于孩子,双方在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中矛盾冲突不断。这一状况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睦关系,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也有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地涌现出一批“网瘾治疗中心”、“戒除网瘾训练营”等,然而,各种各样名目众多的治疗方法和收费标准,让原本无奈又无助的家长们更加摸不着头脑。调查显示,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5家提供网络治疗的服务机构,各家每月治疗费用在3000元至14800元不等。在5家机构中,除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和山东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使用药物治疗外,其余均为单纯的心理辅导和物理训练,上述两家机构收费分别为10000元和6000元,治疗时间一般为两三个月,成功率最佳的也就是50%。

要预防和控制网瘾,下面是近年来的有关经验与总结:

1.一般方法

第一,必须认识到过度使用网络的模式,了解基本症状,关键的信号是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花在考虑互联网与互联网有关活动的时间。

第二,根据专家的意见,认清内在的问题。与其他成瘾类似,青少年的成瘾多数是一种逃避,所以实质性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要逃离生活?

第三,设计一个计划并付诸实践,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现实是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利用上网逃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逃避只是一种暂时的麻痹,问题会依然存在,而且会变得更加困难。

第四,成瘾者需要执行一定的步骤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成瘾者逐渐减少上网时间,直到最后达到“理智”的时间。

2.格桑泽仁教授的“德觉”心理疗法

“德觉”心理疗法是国内心理教育专家格桑泽仁教授采用催眠治疗网瘾的方法。其设计是在封闭的催眠治疗基地,六七十人组成一组的孩子们呈以特殊图形睡觉,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借助“德觉”催眠法,改善甚至改变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网瘾,格桑教授指出,是网络游戏的节奏造成的,这种节奏完全是对青少年的一种精神上的控制和催眠,久而久之,就会成瘾。身为藏族人的格桑教授对相关学术有多年的研究,“德觉”疗法就是他苦心研究的成果。他进行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于2005年1月发起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青少年戒除网瘾基地。

“德觉”,藏语就是快乐、安康的意思,这种疗法主要是通过对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分类,再通过快乐、安康的一个为期15天的封闭式的催眠治疗来解决网瘾问题。治疗主要是在晚上进行的。

格桑教授认为,心理咨询因为时间短,其治疗效果不易巩固。网瘾要通过一个系统的、封闭式的治疗周期才可能被彻底戒除。

德觉疗法的治疗机制在于,网瘾者被催眠后,会出现幻觉,这是潜意识跳入了意识层,并活跃起来,产生积极因素,可以改变意识。因为人的行为是和潜意识紧密关联的,比如,网络成瘾、不良嗜好,通过催眠可以得到改变,甚至彻底改变。

3.药物治疗网络成瘾

2005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网络依赖治疗中心,专门治疗“网络成瘾”。

中心主任陶然认为,网络成瘾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内分泌紊乱,与物质成瘾在大脑里的奖赏机制有共性,具有心理的渴求和生理的反应。网络游戏一天玩三四个小时,大脑就会建立奖赏机制,并产生耐受性,需要增加耐受时间,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这样长时间刺激大脑使快乐积累。当记忆中的网络快感跟不上上网的理性判断并发生冲突时,人就表现出强迫性的上网欲望。

该中心主要有心理、药物、物理、工娱四种治疗方式。整个中心包括心理治疗区、成瘾病房区和活动娱乐区。网瘾戒除需要15天左右。据介绍,该中心至今已成功治愈100多人。对于治愈的人,中心还有半年的跟踪随访期。陶然说,接受过治疗的孩子中,有10%今后还会上网成瘾。通过对出院者的网上、电话跟踪,发现不少成瘾者大多回家后都能控制自己,一天之内最多只用三四个小时的电脑。

4.“虹”计划训练营

2005年1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首期训练营开营仪式在中科院心理所一层报告厅举行。

“虹”计划主要包括:成立“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研究中心”,开办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训练营,举办网络依赖戒除名家系列讲座。训练营利用学生假期,在怀柔训练基地采用素质拓展和心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10多名营员进行为期8天的封闭式训练和矫治。专家针对营员的个案特征和依赖程度,从网络依赖倾向的内因入手,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用相对封闭管理的环境对依赖者进行系统脱敏,使之建立新的行为定式。

训练营结束后,专家和青年志愿者还将对所有人员进行定期的跟踪和回访,进一步巩固训练效果。

5.“戒网瘾”冬令营

2005年2月初,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戒网瘾”冬令营,6名曾经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孩子接受了一次温暖的“心理按摩”。

其活动的目的是帮沉迷网络的孩子“戒除网瘾”,具体就是帮助孩子、家长学习互相沟通、正常沟通,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6.“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

2005年3月,华中师大陶宏开教授向全社会呼吁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起因是2004年5月5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的一篇关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报道《谁来救救我的女儿》,第二天陶教授便介入该个案,当事人在与陶教授沟通后网瘾成功戒除。

陶宏开作为网络文明爱心大使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近几年来他成功挽救了300名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做了数百场报告和讲座,形成了与青少年网瘾者独特的沟通方式。有人称之为“陶氏谈心法”。

陶宏开认为,绝大多数孩子上网成瘾不是什么病,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生理疾病,只是一种比较强烈的习惯,是一种认识问题。

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为重要,要改变往往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情感上的给予。要通过言传身教建立信任与尊敬,注意精神、情感、心理上的交流,交流的方式、角度、场合、语气,都是应该注意的环节。

7.最新的研究建议

对网络成瘾究竟该如何预防和控制?李先忠等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十分好的建议。

第一,在学生、家长和老师中进行网络成瘾危害性的知识普及。所谓知己知彼,方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至于出现牛头不对马尾的盲目性。知识的普及不仅有利于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尽早鉴别,一旦发现问题也能使得家长和老师在给予孩子尊重理解的同时相对冷静地处理问题。

第二,在学校和家庭中要加强对孩子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的管理。家长是保护青少年的第一道防线,但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还需要对网络有所了解,并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

第三,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质量。有研究者建议,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加强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尤其是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一点在有关研究中都有所反映。既然网络的独特性使它成为青少年逃避现实的途径,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提高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质量,包括提高其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处理问题和应付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得青少年遇到问题不再首先求助于网络。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都进入快车道。成年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而青少年担负起学习、就业的重担,提前进入竞争的行列。社会的发展真的需要青少年失去天真烂漫的童年吗?也许社会和我们的教育应该对青少年更宽容一些,让他们的天性更加自由一些。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家庭、学校常常用成年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左右孩子,学钢琴、练画画、做作业等。无休止的指令和一项项的目标,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能茁壮成长吗?如果压力过大,他们自然选择逃避。真实世界如果没有欢乐,那么,虚拟网络就会成为他们的天堂。如果那里真的有自由,屁股的挨打自然是可以顶住的。所以,很多青少年在挨打的时候,想到的却是上网的快乐。附:

青少年学生网民的上网管理建议

1.管理的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看,对青少年学生网民上网行为确实存在引导的必要性。从网上行为来看,这部分网民主要利用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网上音乐、影视和网络游戏的使用比例很高。利用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不高,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比例也低于娱乐。互联网娱乐功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青少年学生群体网络应用结构的优化与健康。

从这部分网民上网时间的时长上看,对部分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网民,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每周上网超过40个小时的学生网民甚至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

青少年学生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弱,管理部门的介入很有必要,对于保护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2.重点关注年龄段

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几乎占总体学生网民的一半(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着重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

3.重点关注地点

青少年学生主要集中在家里、学校和网吧上网。尤其是网吧,接近一半(48.4%)的学生经常在网吧上网。学生受教育年限越高,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也越高,因此网吧需要重点关注,因为这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视线之外的空白区。

学生网民在家或学校上网,往往有老师或家长等看管,主管部门需要着重加强对在网吧上网学生的管理教育。此外,各部门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合理的上网条件,比如家中或学校配备相应的上网设施,避免很多有真实上网需要的学生也涌入网吧上网,落在管理视线之外。

4.宣传互联网正确导向的渠道

青少年学生网民的第一渠道是网络(71%),第二和第三渠道是电视和报纸(分别占60%和55%)。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这些宣传途径,用来普及互联网知识和宣传正确的互联网使用理念。

(资料来源:www.cn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