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49626700000027

第27章 现代文学(1)

一、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

(一)小说集三部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14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彷徨》出版于1926年,收集了鲁迅1924年至1925年期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作品以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收入作品有《祝福》、《伤逝》、《高老夫子》、《幸福的家庭》等。

《故事新编》是一部历史小说集,出版于1936年1月,收入了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故事新编》具有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它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其时鲁迅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志着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某种超前性。

(二)散文集两部

《野草》收录了鲁迅所写的散文诗23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至1927年的《语丝》周刊上。内容主要为通过自我省思,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诗歌,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写的回忆散文集,全书共收散文10篇。最初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后补充《小引》和《后记》两篇,于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1929年、1932年再版。所选文章基本上都是回忆的记事,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孩提到青年的生活历程,文字深沉隽永,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三)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18年8月,鲁迅用白话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我之节烈观》。鲁迅最初的杂文集《热风》和《坟》,作于1918年至1925年间,基本思想是文化批判,并且是启蒙主义“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延续和扩展。还有《华盖集》等。1927年至1936年,鲁迅撰写了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在中国杂文史上,鲁迅撰写的杂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为后世提供了难以企及的范本。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中国传统杂文艺术的现代化转换,并将它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水平。

(四)经典作品——《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一部中篇小说。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命运,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先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二、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革命活动家。《牧羊哀话》是郭沫若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一)诗歌

《女神》是郭沫若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收入了作家于1919年至1921年间创作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集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宏大的艺术魄力、独创的艺术风格,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为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女神》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表达特点。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在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郭沫若发表的其他诗集有:《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等。

(二)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作品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等。《棠棣之花》为五幕历史剧,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剧本描写战国时期义士聂政受韩国抗秦派首领严仲子之托,刺杀亲秦派韩相侠累之后壮烈牺牲。其姐聂嫈为传播烈士英名,扩大影响,冒死前往抚尸痛哭,也英勇就义。《屈原》为五幕历史剧,写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南后郑袖等人的陷害,楚怀王对秦妥协投降,下令囚禁屈原。剧本意在揭露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迫害抗日志士的恶行。《虎符》为五幕历史剧,取材于战国时“窃符救赵”的故事,是与《屈原》齐名的郭剧代表作。

三、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一)茅盾及其代表作品

茅盾(1896~1981年),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以茅盾名义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其中《子夜》和《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分别代表了茅盾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方面

茅盾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从叙事角度而言,其小说常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的身份与“五四”时期茅盾的个人立场叙述不同,所持的是一种社会化、集体化的立足点。其小说叙述人,显现出个人化体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2.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3.“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茅盾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女性两个形象系列。前者如《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等,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民族资本家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其总体的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向,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后者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和谐、匀称类型,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着更多的精神联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代表热烈、狂欢类型,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她们是受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也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

4.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

茅盾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中的人物主要都生活在都市。与其他两种都市文学的表现形态相比,即与用城乡对比表现乡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恶人性,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体验都市相比,他属于历史斗争派模式,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主线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着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5.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茅盾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不同于鲁迅的单纯而严正的短篇小说的布局追求。可见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6.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

茅盾的小说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提高了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小说不仅努力挖掘、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又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