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49630500000040

第40章 衰落期(1946-1949年)(5)

然而,这些建设并壮大中国教育电影事业的宏图并没有来得及一一实现,随着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败,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民心的日益背离以及此后不久解放战争的爆发都使得本期的民国教育电影业在希图大发展时却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终于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落。1948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杂志(后改名为《影音》杂志)只得停刊于第七卷第五期。其主编孙明经在休刊启事中悲叹:“本刊因经费苦难,自本期出版后,暂行休刊,俟经费有着后,再行继续……”[23]这也标志着民国期间,心存救国理想,发展高校教育电影业的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一定乌托邦色彩的教育电影救国、建国理想的破灭。

当然,金陵大学的教育电影业在1948年无可避免地衰落了,但是其培养出一批教育电影人才却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如孙明经教授就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并培养了大批如张艺谋那样的优秀电影人才;另一位范厚勤先生,在金陵大学时期从事教育电影制作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从事着新闻电影拍摄。

除金陵大学外,本期从事教育电影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高校还有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坐落于重庆璧山的乡建学院。其中,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早在1936年就开办了电化教育人才的教育,但由于抗战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并限于经费短缺,而中断了。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该学院又重新开始训练电化教育人才,同时也展开了教育电影的放映活动。位于重庆璧山的乡建学院也同样处于摄制教育电影硬件、人才缺乏的窘境,在培训人员,制作电影静片之外,主要从事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活动。这两所学校在抗战后初期所从事的具体教育电影工作,可从以下两篇文章中得知:介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25]

孟尔典

本院创办专修科训练电化教育人才,是早在民国二十五(1936)年的事,不过那时不称电化教育专修科而是“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罢了,抗战军兴,本院西迁,因限于经费,遂将该科停办,……胜利以后,教育部有鉴于电化教育人才之缺乏,遂赞助本院恢复电化教育专修科,其实,与其说是恢复,毋宁说是新创,因为战前所有的设备,都荡然无存,一切的一切都要重起炉灶,但是我们并没有屈服于这些艰难,终于在前年的秋天,开始招生,与金陵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共同担负起了训练电化教育人才的使命。

两年来,我们始终工作于垦荒的途径上,千头万绪,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相信我此刻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描写出穷忙的镜头,仅就各位所急需知道的,归纳为设备,训练,课程,以及推广事业,三方面来说明。

(一)设备:……在第一个阶段内,我们是集中力量在电影方面,经过一学期的惨淡经营,我们完成了两个放映队(一队是有声片一队是无声片)经常于周围一二百里内放映,也惟有在这种物质条件较差的情形下,使得每个同学的觉悟性提高。因为我们不能不时刻注意到我们的机件会不会有毛病。……我们目前只能做到摄制静卷映片为止,拍电影还没有当真的尝试,而第一批的同学快要离校。

……

(三)推广事业:在电影方面,拟定了电影特约放映办法,让附近的机关,学校,公共团体,民众有机会看到许多新的事物,我们的影片是教育部和英美新闻处借来的,就其中选择含有教育意义或娱乐价值的放映,并且我们编制说明书,加强其教育效果,凡遇到外文片要做翻译工作,遇到无声片要做配音工作,遇到教育影片要在附近学校内做课室教学工作。这样我们的足迹,走遍了昆山,苏州,江阴,常州,宜兴,镇江和无锡等各县,观众达六十九万二千五百余人之众(本年三月十五日以前的统计)。每当一次影片借来时,都要接连收到好几封特约放映的信件。惜乎影片供给困难,机件设备不够,以至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情形大抵如此,今后更愿贡献全力在电化教育事业。

……

乡建学院影音工作近况[26]

范立斌四月十六日

【璧山通讯】本院在本学期开始后即由研习指导部与教育系合办影音施教队(共队员七人,二女五男,均为教育系三年级同学),在本院四乡展开影音教育工作。内容着重动片及静片,播音则下学期开始,静片放映机用六伏蓄电池及六伏汽车头灯为光源,置于G型静片放映机内,镜头则用Q式机之镜头而加纸裹紧接于G式灯内,……静片暂用美新闻处及各机关借来者,但多着重教育性的。动片方面自备有十六毫米片二十本,此外则向各影音机关借用或交换,尚不感缺乏,放映机为贝浩176型,共有两具,但现仅用一具。放映地点为本院附近之一广场,每次放映乡间农民均有不远三四十里赶来观看者,每次约一二千人不等,现每星期六晚放映一次。教材方面因限于影片之固定数目不能随便选择计划,但尽可能采取单元教学制。即尽量选取统一体裁而不同方式之影片在一个晚上,或连续两个星期内放映之,以收各种不同方式的连续刺激的功效。例如最近的两个单元便是《疟疾》和《肺病》。前者我们采用了《三个坏东西》,《英国防疟》二静片及《可怕的疟疾蚊》动片,后者我们采用了《肺病防治法》(柯达百科片),《肺病》(英文,彩色,华德的斯耐画卡通),《还乡》(一剧情片有关肺病之防治及愈后的,蔬菜选择)三个动片,并加以字幕(用两架静片放映机同时放映,一架放映静片,一架放映附加字幕),同时由广播员用本地话说明之。……我们本期的教学计划是着重卫生和农业两方面,……现在已经开始拍摄静片,还没有翻印。……

另一所本期开创的学校南国动画艺术学院,成立于1946年2月,香港。该学院力图建成一所研究动画艺术提倡影音教育的专门学院,院长则为抗战时期重庆联合国影文宣传处的艺术编辑罗以威。从下文对该校宗旨和创立人等的介绍中,不难确知该机构希望发展教育电影中的动画技艺,促进当时中国动画教育电影发展的办院思路。

南国动画艺术学院[27]

今年的二月在南国的香岛诞生了南国动画艺术学院,是集有五十多个爱好动画的同志研究这新兴的艺术。我们得到香港政府教育司署的援助核准我们立案,在中国动画学会广东分会的支援下,我们就完成这个研究动画艺术提倡影音教育的专门学院。院长是以前在重庆联合国影闻宣传处的艺术编辑罗以威先生。……在展开影音教育的今天,动画在这教育工具革命运动中负着它重大的使命。

三、民营教育电影机构的发展

本期不同于民国教育电影前一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鲜明特点就在于民间对于创办民营教育电影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这些尝试虽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整个教育电影事业的官营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对于教育电影事业的关注和重视。1946年,曾在金陵大学从事教育电影制作和教学的区永祥就在香港组织了一个民营的中南电影企业公司,并拍摄了《广州名胜——荔枝湾》一片。该片片长四百英尺,系十六毫米反正片,在拍摄完成后还交由柯达公司冲洗。从片名、片型和片长来看,该片应为教育电影。而区永祥所做的尝试,一方面延续了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教育电影初创期开辟的传统,即以民族资本进行商业教育电影的拍摄;另一方面,这种尝试也可能深受当时美国教育电影经营、生产模式的影响,即以民间公司为主进行教育电影的摄制,将教育电影生产纳入商业轨道中。

抗战期间,教育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其所发挥的普及教育和政治宣传的效果,都唤起了抗战胜利后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吸引了一些社会人士参与到民营教育电影事业中。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的晏阳初,为推动社会教育的普及,就在1946年提出了建立平民电影厂的构想,并拟订了详细的建厂计划纲要,准备建立服务于平民教育运动专门的教育电影制片机构。其纲领如下:

平民电影厂计划纲要[28]

翁万戈

(一)目的

晏阳初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凡二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以教育方式提高平民之生活水准。过去数年间教法教具大有进展,这次战争中更证实了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晏阳初先生身为教育家,自不能放弃这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故有此平民电影厂之设。

(二)工作计划

甲、制片大纲共分以下三类:

1.初级教育片——以下层平民为对象,如读书,写字,清洁习惯,卫生常识,自然常识,简单农业工具之使用等。

2.普通教育片——以一般公民为对象,拟介绍时代新潮,科学进展,国内外动态及新兴技术等。

3.专题影片——以专门团体为对象,主要者为摄制各种训练影片。如工,农,医各方面。

以上题材皆指定摄为电影,再有计划的配合上全套的袖珍映片,照片及挂图以相辅为用。

乙、制片程序第一年内拟制黑白及彩色各片24部,每部一本;两部剧情片,每部七本。及相当数量的袖珍软片,袖珍单片,照片,挂图等。此外并拟翻译若干外国教学片,……

其他业务

发行与营业——平教厂拟在不同场合设若干示范放映站,以观所制影片对不同观众之反响。并拟大量出售各片,藉以自给自足。

研究与训练——拟与计划中之平民大学或其他大学合作,使学生有研究机会,如研究减少制片成本,改良出品,与所制各片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用等。

出版与放映——拟与有关机关合作出版一种杂志,报道国内外电影消息,技术发展。及出一影片目录,时加修正。……

咨询服务

丙、技术设备

最低设备,需要摄影室,录音室,洗印室,影片库各一。此外示范站需要16毫米有声电影放映机、放映幕及发电机等,以便深入农村放映。

利用电影协助消除我国的愚贫弱私。

第三节 理论总结和技术创新

此期由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经济崩溃,社会混乱,抗战胜利后的和平局面并未维持多久就被解放战争打破,抗战胜利后准备重振旗鼓的民国教育电影转瞬间重新陷入困境,并走向了衰落。经费的难以为继,社会的混乱,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民怨的沸腾……,都直接或间接摧毁了民国教育电影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观众基础和存在意义,因此本期自制教育影片的实践和作品都不多。

本期,教育电影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以往教育电影实践的理论总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