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自主学习
4987300000017

第17章 上篇 通过沟通解决冲突 (2)

③让孩子想出替代行为。“告诉我,下次你再遇到这种烦心事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应付?”可以让孩子列张表格,把他想到的方法写下来,比如去踢场足球,洗热水澡,散步或睡一觉等等。

第五步:如果孩子不停止粗鲁行为,让他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持续不尊重人的行为,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他承担后果了。你应该和孩子郑重地谈一次,或者订下一份书面计划,让孩子明白,如果他不改进自己的行为,将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比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始终无礼,父母可以“罢工”:“这不是孩子对待父母应有的态度,你没有尊重我们,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你履行父母的义务。”然后,不理睬孩子,不帮孩子收拾东西,不替孩子预备饭,也不给孩子零用钱。

对于性情活泼,朋友很多的孩子,父母的惩罚可以是取消孩子外出以及打电话的资格,如果行为特别恶劣,也可以取消孩子的全部娱乐,如看电视、玩游戏等。

冲突二:争辩、不服从

●抛开成人的成见

应该说清楚,孩子与父母争辩并不等于孩子对父母无礼,这是两个概念。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或者行为不礼貌,父母应该坚决制止;但是,孩子认为自己是对的,并向父母据理力争,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甚至应该鼓励。因为这表现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和能力。

在与孩子争辩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几点:第一,绝对不能因为孩子表示了不同看法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惩罚;第二,绝对不要使用家长的权威压服孩子,要公正平等地与孩子争论,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应该坦诚地接受;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应该虚心向孩子承认和道歉;第三,调节争论的气氛和节奏,不要让争论双方的情绪过于激动,尤其是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在争论过程中表现的一些激烈言辞应给予宽容;第四,在家庭形成讨论问题的习惯和制度。

如果上面那些显得太长,父母只需要记住一点:敢于和父母争辩的孩子,一般是有勇气、有主见、独立自信的好孩子。

●与孩子争论的几个步骤

在与孩子进行争论前,先确定一点:在你匆忙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试图解决问题,不要与孩子展开讨论,因为你很可能因为烦躁而难以控制自我,这就很难让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还很有可能让孩子感到委屈和愤怒。要与孩子争论,你需要时间、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

第一步: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并表示理解。

例如:安安的父母希望他一回家就尽快完成作业,可他总是想看电视、和朋友打球以及做其他的事,不到最后一分钟决不开始做作业,因此总是熬夜熬到很晚。他借口说:他在深夜的效率更高。

在使用多种办法依然无效后,安安的父母用了这一招:

他先对孩子回家后不急着做作业的行为表示理解:“上了一天课,回家立即就做作业可能是有点累,我想你可能觉得自己需要放松一下。”

这正是安安的想法,他开始诉说自己的理由:在放学后,他更想和同学一起打场球,玩玩电脑游戏,或者看电视里的动画片,他不能安下心来做作业;而且,他觉得自己在晚上安静的时候做作业效率更高。

在这一步,父母不急于评价孩子的行为和孩子的理由,只是认真地倾听,并表示自己理解孩子的想法。

第二步:总结孩子的观点。

耐心听完孩子所有的理由后,父母可以将它们做一个归纳:“总之,你把家庭作业留到很晚才做的原因是因为你放学回家时想轻松一下,而且你觉得晚上安静的时候做作业更快,是这样吗?”

第三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步,父母应该简洁而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切忌唠叨和指责。

比如:安安的父亲可以对他说:“我不想每天晚上都督促你做作业,那应该是你自己的事。还有,我也不想看着你每天熬夜到很晚睡觉,第二天又要我们叫你起床。而且你起床的时候总是一副精神不好的样子。”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就一个问题和孩子一起研究讨论,这时应该拿出纸和笔作记录。

第五步:写下孩子和父母的全部想法,不加任何评价。

把你和孩子想出的所有方法全部写下来,不加删改和任何修饰,也不做任何评价。

第六步:共同决定采用什么主意,并计划如何执行。

和孩子一起商量每一条意见,谈谈哪些好,哪些不好,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比如:最后,父亲和安安决定,安安可以不必回家后立即做功课,但他必须在晚上十点睡觉,所以,他要制定一个时间表,表明学习时间、玩乐时间、睡觉时间,并严格按这个去做。

统一了意见之后,再提醒孩子一定要立刻开始执行。记住,不要让孩子等到明天,马上去做。比如,这时就开始让孩子列出时间表,并让孩子把时间表贴在他的书桌前面。

如果计划失败,不要灰心。

即使是成年人也经常不能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孩子没有按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责骂他是很容易的,但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较好的做法是:先指出孩子的进步之处,比如:“安安,自从你制定了学习时间表后,我发现你拖拉的习惯有了好转,晚上睡觉的时间也提前了。”接着,再询问孩子是否遇到困难,“但是,你还是没有按照你在时间表上计划的去做,是否你觉得这个时间表订得不合理,还是你有其他什么困难?”你可以再与孩子谈一次,不要期望一次交流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调节争论的气氛和节奏

1.孩子有时不愿按照我们设定的步骤行事,他们可以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说他们要做某种事的理由。他们也许显得很可笑,或者很可爱,但是,父母不应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不要顺从孩子的情绪,你完全可以在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对他说:“你说得太快了,我都有点听不清。好像你想要×××,你能再跟我说说你的理由吗?”然后回到我们上面讨论过的程序中去。

2.在争辩过于激烈,或者局面有点失控的时候,父母应该适时“打住”,可以轻轻拍拍孩子的手,让孩子安静下来,或者让孩子去倒杯水什么的。总之,找一个休息的机会。如果孩子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则可以暂时停止争论。

3.孩子有时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比较激烈或不礼貌的话,如果不是非常严重,父母没必要当时指出,可以继续讨论。等问题解决后,再提醒孩子。如果孩子的行为比较恶劣,或者连续犯规,则直接向孩子指出,并停止与孩子讨论,直到他恢复冷静和尊重。

最重要的,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会从你的行为学习。

●形成家庭辩论的习惯和制度

1.利用晚饭后、散步时、睡觉前等大家比较轻松的时间讨论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

2.鼓励对时事、社会事务、道德、友谊等问题的争论。

3.形成家庭会议习惯,全家人共同订立一套会议制度。比如:轮流担任会议主持;不说人身攻击的话;平等交换意见;记录会议主要内容,等等。

冲突三:撒谎

●孩子为什么说谎

课间,8岁的小永眉飞色舞地向同学讲述,星期天爸爸开着“自己的汽车”,全家去郊外旅游。去玩了一趟是真的,但小永家并没有汽车,只是小永的爸爸是司机。听到爸爸给朋友打电话,把单位的车说成是“自家的新车”,小永也学会了这么说。

5年级女生小玫,因为放学后与同学玩“跳舞毯”玩累了,有一门课作业没完成。第二天,她对老师说:“昨晚,我妈病了,我爸出差没在家,我陪妈妈去医院,没有时间做功课了。”老师信以为真,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小玫说谎成了家常便饭,成绩也下降了。

孩子说谎总是引起父母的恐慌,觉得这是孩子“品行不端”。可是,父母常常没察觉,孩子说谎的最初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比如,孩子可能无意中模仿父母的不实之词;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者为了迎合父母的过高期望,满足某种虚荣心。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善待孩子的缺点和现状,认真分析孩子说谎的根源,孩子的说谎毛病便会不治而愈。

一般说来,孩子的谎言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无意中模仿成人;②成人出于某种目的的有意“教唆”;③为了逃避惩罚;④为讨成人欢喜或奖励;③将向往的事当成已发生的事;⑥由于对成人的不信任编造谎言。

●怎样培养孩子的诚实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孩子许多时候的谎言是大人造成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行,还得从大人身上下功夫。

1.孩子在悄悄模仿你。

你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道德老师。孩子是眼看着你每一个行动,耳听你每一句漫不经心的闲谈,来学习道德的。要让孩子诚实,你就得先检查自己——我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你是否有下面一些行为?

(1)不想去上班,于是给单位打电话,说你生病了或者家里出了什么要紧事。

(2)孩子睡过了头没能上学,你却给孩子写请假条,说他病了。

(3)孩子身高已经超过了标准,你却让他买儿童票。

(4)你把单位的信封、稿纸、笔等小东西拿回家。

(5)带孩子吃饭,开发票到单位报销。 (1)

一些日常小事,我们看起来不值一提,但这些事情就可能会混淆孩子的价值观。务必小心,孩子对我们的观察是相当细致的,绝对超出大人的想像。

2.告诉孩子什么是诚实。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知道什么是诚实,你可能向孩子提起过这个词多次,但不一定孩子确实地知道诚实的定义,以及诚实的表现是什么。

在谈话中引入这个话题,你可以有多种方法。

(1)明白地给出定义:诚实,就是有勇气对自己和对别人讲真话。

(2)给孩子讲以诚实为主题的故事,比如《狼来了》、《木偶奇遇记》、《宝葫芦的秘密》等。

(3)给孩子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况,让孩子理解诚实的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是什么。

(4)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敏感问题的讨论,比如:医生对濒临死亡的病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这是欺骗吗?

(5)孩子年龄还小,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说明诚实的人应该怎样做。比如,发现孩子从父母钱包里拿了钱,可以不忙着教训孩子,可以让爸爸妈妈合作,“演”一出戏,含蓄地告诉孩子,不能事先不告诉别人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家里的东西也一样。

3.留意对孩子的奖惩原则。

如果父母习惯用孩子取得的成绩来作为奖惩原则,孩子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上九十分奖多少钱,下六十分打几十板,面前这种机械化的标准,孩子会自然地想要赢得奖赏或避免惩罚。所以,要让孩子不说谎,也就应该改变奖惩的标准,孩子只要努力,不管最后成绩怎样,都值得骄傲。同时,倒是对孩子的好分数、好成绩看淡一点,不要以此夸耀,更不要用过高的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对孩子做错事情、考试失败,也不要用打骂、斥责等消极方式,以免孩子为保护自己而说谎。

4.强化孩子的诚实行为。

每当孩子表现出诚实的美德时,都要对之加以强化。办法是具体描述孩子做对的事情,并且告诉他这表现了诚实的美德。这样,孩子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比如:

“我知道,告诉爷爷你弄坏了他的小收音机很不容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为人诚实,我很钦佩你。”

5.及时指出孩子不诚实的行为。

发现孩子的不诚实行为,要及时指出,并与孩子进行讨论,这种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在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要孩子加以改正,比如,把在商店拿的东西送回去,给老师写封信,说明自己在考试中作弊,等等。孩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父母要加以鼓励,告诉他这就是诚实和勇气,我为你自豪。

冲突四:以自我中心

●什么让孩子自私自利

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自私,目前,这种现象的确见得不少,但是,我们首先得想想,孩子为什么自私?不是别人,正是父母教会了孩子自私,因为父母让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

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常看见这样的镜头:父母领着八九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上车,如果有了座位,父母一定让孩子坐下,而孩子也当之无愧、毫不迟疑地坐下。这是很小的细节,但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呢?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天经地义应该享受最好的东西。类似的情节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父母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对孩子有求必应,致使一些天真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天生喜欢吃鱼头鱼尾,喜欢穿旧衣服。

再看看孩子上学,父母也巴不得孩子胜过所有的孩子。孩子没当上班干部,没评上三好生,父母竟然向老师去要求!一些父母费尽心机为孩子找到珍贵的参考资料,给孩子的时候却要加上一句:“不要给同学看见,大家都看了,你考试就没优势了。”父母过于激化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竞争:“××考试总得第一,你怎么不学学?”

城市的孩子绝大部分没有兄弟姐妹,也很少与伙伴们一起玩。再加上父母如此保护和娇惯,他们怎么能不自私自利?

●让孩子懂得感恩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抱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可是,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奉献,一味地宠爱,而不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做的一切,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孩子又怎么能“懂事”和“体谅”?

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体谅父母。下面是几条办法:

不要给孩子“开小灶”。父母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除了一些孩子专用的营养品(其实那些营养品也可吃可不吃),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妈妈分水果时,不要先让孩子挑,而是先给孩子的爸爸,等等。

不要只给孩子买东西。一家人上街购物,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说,孩子穿的鞋小了,要买一双新的,而爸爸也需要买一件新衬衣,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况向孩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衬衣,然后给你去挑鞋子,好吗?”你甚至可以让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有时,家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经济不宽裕,买了鞋子,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买衬衣,这个时候,父母也要向孩子说明。比如说:“因为你的鞋子实在不能穿了,需要买新的,爸爸虽然也需要新衬衣,但还可以等一段时间,这次先给你买鞋,你应该谢谢爸爸,对吗?”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的需求不是非常紧急,应该教孩子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满足家人的需要。其实,即使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也可以不时这样做,不要让孩子认为,他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东西。孩子看到同学朋友穿名牌用名牌,难免不羡慕,父母呢,一想别人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有?再多的钱也愿意掏。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有副作用。我们建议:孩子的衣着用具,以简单实用为上,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与父母的用品处于同一档次,或者略低一些(因为孩子的衣服用具需要不断更新)。

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就像一位母亲,习惯了每天早上伺候孩子吃早饭,甚至连鸡蛋壳都帮孩子剥好,一天,孩子命令式地说:“这蛋剥得不好,我不要,你再剥一个。”母亲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自己剥。但孩子走后,母亲陷入了深思:什么时候,自己从“母亲”沦为“保姆”和“奴仆”的呢?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自己心甘情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位置呀!

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都很不容易。但是,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净的环境,父母们总怕艰难的生活现实会给孩子压力。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让孩子懂得分享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特征就是“独”,占有欲强,什么东西都想要,不愿意与人分享。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孩子与人的正常交往就会受到影响。

帮助孩子交朋友。一般情况,孩子居住的社区都会有和孩子同一学校甚至同班的同学,鼓励孩子上学、放学和他们一起走,还可以在一起玩,一起做作业等。孩子在班级里也会有自己的朋友,鼓励他们把朋友带回家。父母也可加强与亲友的往来,比如,几户有着差不多年龄孩子的人家一起出外郊游,这一定是很有趣的。孩子与朋友的关系密切了,他会自然而然懂得分享的重要。

让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比如足球、排球,还有合唱队、话剧团、科学实验小组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找到快乐,也会逐渐学会更好地与人合作。

鼓励分享的行为。注意孩子的行动,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一定要明白地描述孩子究竟做了什么事,这样他将更可能重复这样的行为。比如:“你和琳琳分享你的玩具,这样做非常好”,“你把那本你最喜欢看的故事书借给小莉,这表明你很大方。”

强调分享对别人的影响。对孩子指出,他的分享行为对别人的意义,就能强化孩子的这种努力。“你让建建玩你的玩具,他很开心,你看见他玩得多高兴了吗?” “小华看了你借给他的参考书以后,成绩进步了,这是你的功劳呀。”

冲突五:关于性

●不必太紧张

(5)带孩子吃饭,开发票到单位报销。 (2)

让父母对孩子谈“性”常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父母常常把性教育与成年人的性行为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不能公开的隐私,应该保密和隐藏才是。一些成年人总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对孩子说“那些事”,也觉得羞于对孩子说“那些事”。也有的成年人觉得,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懂得“那些事”。但实际上,如果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适当阶段,不对孩子讲他们需要了解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学着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甚至当孩子遇到了一些困惑的时候,他们会慌不择路,给自己、给父母都带来若干遗憾。生活中因此而发生的悲剧也是不计其数。

有位母亲一直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结果当女儿因为肚子疼而被医生告知怀孕已经6个月的时候,母亲和女儿顿时如五雷轰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的父母,就怕孩子“早恋”,对孩子实行管卡压政策,不许外出,不许与男生接触,不许看下流的录像片……结果,孩子仍然在高压下出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可能对性的问题没有任何想法,如果孩子真的没有一点想法,那倒是出了问题。面对有疑问的孩子,父母的最明智做法就是给孩子及时补充营养——告诉孩子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所以说,没有性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跟孩子谈“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要从容坦然,轻松真诚,不要让孩子觉得那是个神秘的事。你越把它弄得神秘,孩子就越好奇,越发要想方设法自己去试探。

年幼的孩子大多都会好奇地问:“妈妈,我是怎么出来的?”有一位家长是如此与孩子交流的:

妈妈答:“怎么?你想搞清楚自己的来历吗?妈妈喜欢你好奇好问,这样你会学到许多东西。但这个问题,因为你年纪小,妈妈不容易讲明白。

简单地说,你是爸爸和妈妈做出来的。“孩子又问:“用什么做的?”

妈妈说:“用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呀!这种东西很细小,打个比方说吧。你看过花是怎么生孩子的吗?花爸爸先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胚胎给了花妈妈,有时让蜜蜂带过去,有时让风带过去。反正,花爸爸的胚胎和花妈妈的胚胎合在一起。这结合在一起的新胚胎就在花妈妈身上长大,然后结成籽,落到地上,就长成花孩子了。”

“我当时也是一个胚胎吗?”

“是呀!是爸爸和妈妈两个人的胚胎合到一起变成的。开始小的看不见,慢慢就长大了”。“我将来也会有胚胎吗?”“会有的,要等你长大成人。”如果孩子又问:“胚胎在什么地方长大呢?”妈妈可以指着自己的腹部说:“在这儿,你在妈妈的肚子里长,等你长到这儿放不下了,就让你出来了。”

妈妈这样讲,符合事实,纯洁无邪,孩子既能鼓励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让孩子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既能让孩子与父母心灵更近,又能使他们学到一些生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看到父母亲昵的行为,父母不必惊慌失措,而应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表现。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正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才生活在一起,所以才生下了你。同时还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大人之间的事,不是小孩的事,是长大成人以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情投意合的表现,只有长大以后才能完全懂。

当孩子做出触摸自己身体的某些举动时,比如手淫,父母既不要大喊大叫,也不要说他们坏。手淫一般不会使孩子出问题,倒是那种“犯罪感”和“羞耻感”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负面影响。这时,应把孩子过剩的精力和兴奋点转移到各种有益、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去。

●树立科学的爱情观

性教育绝非只是知识性的,更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首先是一种现代的人生理念教育,一种现代的价值观教育,一种高尚的情感教育。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教师在学校里,都应该给孩子树立现代的情感观念,让孩子懂得爱的伟大、美好、珍贵。

让孩子看看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做父母的对孩子阅读爱情小说往往极为警惕和反感,生怕孩子读了这些书会“中毒”,胡思乱想,导致早恋甚至过早的性行为。其实,这样的父母一是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二是不了解孩子的现实。爱情小说会对人有危害,有可能!在“文革”的时候,别说爱情小说,有人看了一本《生理卫生常识》就走上了性犯罪的道路!关键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书,如果父母把这些爱情小说全视为“淫书”、“黄书”、“有害读物”,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就难免不胡思乱想。再说,父母能禁得住吗?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影视、网络、通俗文学,你封锁得了孩子的书包,能封锁孩子一切接触这些信息的渠道吗?

其实,让孩子在青春期多读些优秀爱情小说,是极有好处的。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样的爱情是美好的、高尚的、纯洁的,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父母不仅应鼓励孩子读,还应该和孩子多谈论。这类书籍如《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初恋》(屠格涅夫)、《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等等。

承认孩子有爱情。过去,我们总是不承认孩子有爱情,只是认为他们是在模仿或者出风头,但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基本已经成熟,对异性产生爱慕包括陷入爱河都是正常的。我们总是说孩子不成熟,没有资格恋爱,其实,难道不正是这种天真让孩子的爱情分外纯粹?如果我们不承认孩子可能有“爱”这种感情,我们也就否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罗密欧与朱丽叶。

孩子“爱”上了别人,那并不可怕。恋爱意味着孩子的成熟,也意味着孩子开始学习担负新的责任。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个异性同学有强烈的情感,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和羞辱孩子,更不要命令孩子不能与之见面交往,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厌恶家庭,把孩子更深地地推向他(她)的恋人一方。

首先,向你的孩子表示祝贺,因为他有了一种新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种美好纯洁的感情,是值得珍惜和好好保护的。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

接着,你要告诉孩子,爱情是一件严肃的事,如果你真的爱那个人,就必须对他(她)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

爱意味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告诉孩子,爱,重要的是两个人一起面对困难。“在目前,你们两个人就要一起面对学业这个问题,要相互帮助。如果你们因为相爱耽误了学业和前途,那就是对自己、对你爱的人都不负责任,也是辜负了爱你的人。那不是真正的爱。”

告诉孩子,爱需要长期的考验。尤其他们都还小,以后会走什么道路还不清楚,所以无法决定他们是否可以相伴一生。“如果你们有勇气,那就接受这份考验。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你爱的人,坚强地走脚下的路。等到你们通过了考验并且胜利了,你们会终于走到一起,那时,你们会分外庆幸自己的克制和坚持。”

避免性行为。父母最为担心的就是孩子过早出现性行为,其实,只要认真地和孩子谈论这个问题,是能够把这方面的危险降到最低的。

父母首先要告诉孩子,“性”不等于“爱”,爱是两个人灵魂的和谐,性行为不代表爱,轻率的性行为反而是对爱的亵渎。

但是,“性”与“爱”是有关系的,那就是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爱人保持身体方面的忠实。对个人来说,就是只能有一个性爱对象——你未来的妻子或丈夫。

如果是儿子,告诉他,要保护“你的女孩”,不能让她受到任何伤害,更不能自己伤害她。如果侵犯了她,不管你主观上是多么爱她,你都极大地伤害了你的爱人。因为她可能会受到父母的指责,受到旁人的嘲笑,她自己也会感觉羞耻难堪,这件事甚至会影响她的一生。即使以后你们结婚,这件事也会给你们留下不好的记忆,因为你们过早偷吃了禁果。如果你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婚,那这就更是不负责任。

如果是女儿,告诉她,女孩子的纯洁非常宝贵又非常脆弱,保持贞洁并不是“封建”,而是对自己和自己的伴侣真正负责。“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你自己的尊严。你要想到,今后,你要毫无愧色地面对你丈夫的眼睛。”再告诉她,如果她的男朋友真的爱她,关心她,就会尊重她,决不会强迫她做不愿意的事。“如果你的男友用发生性关系来威胁你,那么赶紧离开他,他显然并不真的爱你,跟他在一起,你不会觉得安全和自由。”

与孩子的协定。对于恋爱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