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5021400000032

第32章 棋子的悲哀,局势背后的潜规则5

第五章 棋子的悲哀,局势背后的潜规则5

玩转帝王逻辑的潜规则——徐阶的“除奸”之局

局之秘籍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中国的法家思想源远流长,“依法治国”的理念也由来已久。“法”,即为规则,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为了使人们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标准,便于当权者的管理。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韩非子理想中的规则,却成了统治者“行私”的一个有利工具,他们将自己想要除掉的人,置于各种各样的“规则”当中,“名正言顺”地将他们置于死地。其实,规则的制定者,就是统治者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骗人的把戏而已。聪明的臣子也看懂了君王的戏码,他们也看到了这个所谓的“规则”是个万试万灵的绝招,于是他们也开始利用这个“规则”,为他们各自的目的服务。

人物千秋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谥文贞,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人。自幼便攻读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与严嵩同朝为官十多年,因其行事谨慎,善于迎合圣意,而得以长期身居高位。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严嵩幼时聪慧,又是长房长孙,父亲对他的学业格外关心,八岁时就书史成诵,能为文,因出语非凡,被人称为神童。弘治十八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后因病回家休息十年。还朝后,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因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而受到皇帝的喜爱。嘉靖二十三年,升任首辅,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

备局:装作是他的盟友

明代奸相严嵩父子专权,表面上一心为国操劳,暗地里害死了真正为国做事的很多忠臣。当朝官员纷纷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但因严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上疏官员反而或被贬谪,或惨遭迫害致死。正义之士深恨严嵩,一时却无计可施。

徐阶就在严嵩炙手可热的时候,进入了内阁。他深知当前的形势对严嵩非常有利,自己暂时还没有能力对付严嵩,便故意放低姿态,从不和严嵩发生正面冲突,也不与严嵩平起平坐,在政务上只是追随严嵩,谨慎从事,让严嵩感到没有威胁,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进行“倒严”的准备工作,他在奏疏的撰写上精益求精,来讨明世宗的欢心,偶尔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既不让严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严嵩并非沆瀣一气,因为臣下结党营私,是明世宗的大忌。徐阶的勤勉谨慎,不仅赢得了明世宗的信任,严嵩对他也很满意。

一次,他和严嵩闲谈,说到朝中反对严嵩的人,严嵩恨恨地说:“我为朝廷尽力,为皇上分忧,却总是有人不识大体,在背地里说三道四,有机会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一下他们。”

徐阶明白,若是朝中正义之士都被严嵩贬逐,那以后想要扳倒他就更难了。于是他故作惊讶地说:“大人蒙此不白之冤,我徐阶第一个就不饶他们。不知究竟是谁这么不识抬举啊?”

严嵩一一说出,徐阶听了心里不禁暗暗吃惊,表面上却装作很犹豫,并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人确实该死,可是将他们一一治罪,也不是上上之策啊。一来恐怕皇上会有疑虑,二来一下子揪出这么多人,也会显得大人为政无方,会有损大人的清誉。”

严嵩听他说得有理,便问他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徐阶故作低声地说:“小人可替大人出面,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若他们冥顽不化,不肯归附大人,再治罪也不迟。若他们愿意归顺,大人不仅免去了忧患,还实力大增,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严嵩便将这件事情交给徐阶去处理,徐阶分别拜访严嵩提到的大臣,对他们说:“严嵩现在权倾朝野,与其打虎不成,反受其害,何不暂时忍耐,等待时机!无论是为国还是为己,都应该保此名位,留下性命,将来才好和严嵩对决。”那些大臣听从了徐阶的劝告,假意依附严嵩,还纷纷上门请罪。严嵩对徐阶更加信任,将其视为知己。为了彻底打消严嵩的疑虑,徐阶甚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

徐阶一直在为扳倒严嵩做准备,既要消除严嵩对自己的戒心,又要获得明世宗的信任,还要辅助那些即将成为自己同盟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幸亏他不只是一个对弈的高手,还是个“演戏”的高手。

布局:让别人毁掉他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明世宗所居住的西苑永寿宫发生了火灾。当时,朝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重修永寿宫,有的主张请皇帝搬回大内(指紫禁城),莫衷一是。世宗便询问严嵩的意见,严嵩一时失察,没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实意图,感到重建宫殿缺乏木材,时间也太紧,便请世宗暂时迁到南城离宫。岂料恰好触中世宗的忌讳,南城离宫乃是明英宗被景帝囚禁时的住所。世宗听了很不高兴,便问徐阶,徐阶力赞世宗重修,用当年修三大殿剩余的木材,很快就能完工。徐阶的话正合明世宗的心意,于是让徐阶的儿子督建,三个多月后,便重建好了。此事之后,明世宗对严嵩的态度有了改变,对严嵩的不满也与日俱增,甚至产生了将严嵩赶出朝堂的想法,他认为徐阶比严嵩更称职,逐渐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徐阶。

朝中大臣自然也看出了明世宗的改变,知道此刻正是扳倒严嵩的最佳时机。徐阶对此自然也心知肚明,他暗中找到御史邹应龙,告诉他,要想除去严嵩,不能直攻严嵩,因为严嵩的许多恶行都是巧借皇上之手做的,攻严嵩极易牵连到皇上,得从他的儿子严世蕃入手。邹应龙得到徐阶面授机宜,于第二天一早上章弹劾严世蕃,指出他贪财揽贿、贿赂公行、居母丧纵酒荒淫几大罪。明世宗看过后,一时不知该如何定夺,便请道士蓝道行为他扶乩降仙。明世宗哪里知道,这个蓝道行早已被徐阶等人收买了。世宗问蓝道行辅臣是否贤良,乩仙降辞说:“辅臣严嵩专权揽贿,实属大奸大恶。”世宗大惊,问道:“既然如此,上仙何不诛之?”乩仙说:“留待陛下诛之。”世宗笃信道教,对乩仙的话深信不疑,便决意罢免严嵩。随后,明世宗把严世蕃发配到雷州,又罢免了严嵩的职位。

事情出现了变化——明世宗对严嵩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徐阶利用这些变化,布了一个局。其中御史邹应龙和道士蓝道行都是他的棋子,他用这两枚棋子,创造了一个除掉严嵩的最佳机会。严嵩父子深陷徐阶的局中而不自知,糊里糊涂地结束了辉煌的从政生涯。

定局:斩草一定要除根

回到家乡的严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他的儿子严世蕃被发配到雷州后没多久,就悄悄逃回了原籍,继续为恶不悛,还在江西老家大兴土木。袁川府推官郭谏臣因公事到严府去,严府恶仆不但戏弄郭谏臣,还用瓦块投掷他。郭谏臣一怒之下,就上疏给巡江御史林润,弹劾严世蕃不但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心怀怨恨,强暴侵占,蓄养壮士,勾结山中盗贼,并且暗通倭寇,有负险谋反之意。这个巡江御史林润,是徐阶的心腹,看到这封上疏后,马上奏报朝廷。世宗看罢大怒,立即下令将严世蕃捉拿进京拷问。徐阶清楚,对于严世蕃的这些弹劾,足以让世宗对严嵩的不满更深一层,甚至到了要除掉严嵩父子的地步。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

这时,严世蕃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他聚集其党羽私下谋划,认为“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隐瞒;还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等人听了严世蕃的话,信以为真,草拟了审讯内容的疏稿,准备呈给皇帝。

徐阶看过即将呈交的疏稿后,将黄光异等人带到内室,屏退左右,说:“你们认为严公子是该死,还是该活?这个案子是想判他死罪,还是想判他生还呢?”三人说:“当然是该判他死罪,写上杨、沈之案不是更加证据确凿嘛!”

徐阶听了摇摇头说:“你们中了严世蕃的计了。这些罪都是严嵩父子巧借皇上之手做的。你们把这些列为罪状,死的是你们,严公子明天就骑着马出城门去了。”黄光异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可对于奏疏究竟如何写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仍没有主意,忙向徐阶请教。徐阶拿起笔,亲手删削,只留严世蕃勾结倭寇、图谋造反一事。徐阶知道,有此就足以治严世蕃以死罪。严世蕃听说后,惊诧道:“死了,死了。”

明世宗看过奏疏后震怒,命三法司核实后,下令将严世蕃斩首,家产抄没充公,严嵩被贬为庶民。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严嵩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徐阶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做得非常谨慎,他不希望自己的心血付诸流水,他决不允许严嵩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他利用郭谏臣的上疏将严世蕃送入了大牢;又巧妙地修改了严世蕃的审讯奏疏,将严世蕃送上了断头台,将严家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日,也消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他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地把握住了明世宗的“规则”,他知道这个“规则”的底线在哪里,只要将严嵩父子放到这个底线过去的一点点,他便可以大功告成了。他这样做了,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