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5024000000028

第28章 善用你的时间

第五章第三节善用你的时间

多动脑筋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从几层楼上跑下来后,我们发现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还有没办理,于是又噔噔地跑上楼去,好不容易又下了楼,钻进出租车时,又想起门没有关,于是又再次跑上楼去。反反复复,想节省一点时间结果却浪费了时间,并且害得双脚不停地跑动很长时间。

这就是典型的盲动症。为什么不仔细地想一想呢?

对每一个行业的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在行动开始之前,在心里对事情有个预测,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需要花费多大人力和物力?做了这样的预测,你就可以有目的地支配事情的发展或掌握资金的动向和使用时机。如果事前没有详尽的计划,就会在事情进行到中途时,猛然发现缺少什么或根本不可行,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行动完全处于失败。

“谨慎思考”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它反映的意义就不那么简单了。关键的一点,就是用脑。用脑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用脑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如何用脑来保证事情完成的效率呢?

首先,要划分类别。上学的学生都有一个经验,同样的一道数学题,可以用许多种方式把它叙述下来,但无论怎样叙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么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就把它叫做一类,而其他诸多的问题,也可以分做一类一类的,在解这些数学题时,对同类的问题,就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一样,有些事情处理的方法都一样。所以说,对每天应做的事情,划分类别,就可以加快处理事情的效率,节约有限的时间。

其次要有取优原则。一个事情的处理方法,是有好多的,而每一种处理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善用大脑,取长补短,就会起到加快效率的作用。

最初市场的竞争,是在人的工作效率和人的数量上大搞竞争,美国的皮鞋制造商伍德,则是这种竞争中的取胜者。伍德所处的年代,还是一个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年代,伍德凭借自己的努力,设计出了花样繁多的新鲜皮鞋样式,一下子就收到了雪片一样的订单。而当时,伍德皮鞋作坊只有十八个工人,累死也不可能制作那么多的皮鞋,向别的工厂借吧,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出借给他。伍德为此伤透了脑筋,最后决定召开一个作坊会议,向大家摊开这些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

当伍德把问题摆出后,人们就开始发言了。有人认为要出钱向别的工厂去借,有的人认为要退掉一部分订单。有一个青年制鞋工说,可用机械来代替,此话一出口,马上引来了人们的一致哄笑。伍德就从这儿得到了启发,马上成立了一个研制机构,研究制鞋机器的问题,于是简单的制鞋机器就问世了。制鞋业也因此大大地提高了制鞋效率,伍德成为制鞋机器的主要收益人。

伍德就是在众多的建议中,采取了“取优”的原则,加快了制鞋速度,取得了成功,他的经验,我们不能不吸收。

明确行动目标

一天的事情有很多,有些是迫在眉睫的,而有一些是可以暂缓一缓的,也就是说事有轻重缓急。

有些非生理需要的事情,就难于判断出哪些重要而哪些不重要了。比如说,A和B同时与你预定在八点钟约会,你确定与谁见面呢?这时候选择与谁约会,就要看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了。你要找女朋友,而A约你正是这个意思,你会毫不犹豫地去与A约会;而你需要升迁,B约你也恰好是这个意思,毫无余地,你要去会见B。也就是说,你会根据自己的某些目标来确定,如果这两个方面你都没有兴趣,那就只好用抛硬币来决定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把自己一天中要做的事,分出一个等级来,然后才能有条不紊地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下去。

许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牛顿,是物理学上经典力学的创始人,在牛顿早期,为了事业他不顾一切。有一次约了朋友吃饭,可是忽然间又想起了实验中的某个事情,马上跑到实验室去,沉浸在物理的海洋中,等他想起吃饭而跑回餐厅时,发觉朋友因等不着他而吃剩下的饭菜时,还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了,我还以为我没有吃呢!”

这就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为了事业而发生的可笑却值得深思的事情。

制定时间表

既然合理地利用时间可有效地增进人的工作效率。有助于人的成功,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合自己的待办计划表。在待办计划表的制定中,要注意以下这些要求。

1简单明了

一份计划时间表,首先应该简单明了。使你在百忙中随意瞅几眼,就可对所记内容一目了然,明白马上需要做什么事。

在睡觉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方法。在确定所有的工作后,人就可以安稳入睡,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

利用记忆记住你的工作之后,你的脑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当我们的问题存在于脑海中时,睡梦中会突然跳出一个理想的解决之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所思就有所梦。当我们真正地利用了我们的潜意识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作用是惊人的,不可思议的。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铁盆中放一只青蛙,使盆子的高度略高于青蛙跳起的高度,这样青蛙就跳不出来了。然后把青蛙拿出来,给盆子加热,当温度相当高时,把青蛙放进去,结果青蛙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如果换一个方式,先把青蛙放入再慢慢加热,青蛙就脱不了被烧死的危险。

这个实验事实很明了,青蛙在突临变故时,能爆发出身体所蕴含的潜能,一下子就从盆中跳出来,脱离危险。

人也一样,有了计划,潜意识就要完成它,而记忆会替你完成这件东西。人脑就像一个平行处理器,许多工作在脑中可以同时处理,一旦记下了一定的事物,大脑就会把它转移到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开始研究解决它的办法。

2适时检查计划表

有了计划表,是否严格地执行了,还需要适时地检查。晚上睡觉前,再翻一翻你前一天的计划表,看一看你执行的情况和进度,会有助于你下一天工作的安排和完成。

学生都知道,英语中的英语单词是最难记忆的。如果你制定一个计划表,每天完成十个单词的记忆任务,定时检查,督促保证完成,那么一年过去,你就可以掌握3 650个单词,两年之后,你所记的单词已足够你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写作和运用了。一天记十个并不难,难的就在于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因此,光有计划表是不行的,还需要适时检查,督促计划表的按时完成。

3限制计划数目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运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无穷无尽的事,是不可能的;人在极限劳动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损害效应。

因此,限制一天中的计划数目,可在自己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人处于一个协调的工作环境之中。

不要浪费时间

1克服惰性

懒惰是一种习惯,是人长期养成的恶习。这种恶习只有一种后果,那就是使人躺在原地而不是奋勇前进。因此,要想具有一定的成就就要改掉这种恶习。

首先,要彻底认识懒惰的危害性。

嗜睡,是人懒惰的基本特征,可是到一定程度,嗜睡的人就会发觉经常睡觉会导致身体发胖。一个苗条健美的女孩子,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改掉嗜睡的毛病。同样,一个有惰性的人,认识到了懒惰所导致的后果,就会自觉地想办法去避免。

其次,合理安排日程表。

一天的时间如果排得满满的,使工作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促使你尽最大努力投身到工作中去,你就会无形之中在忘我的工作中改掉懒惰。

再次,展开独立的工作。

“在家有父母,出外有朋友”,这是很多人养成依赖心理,导致懒惰的根源。如果把你放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你就会自食其力,改掉懒惰的习惯。

2做事不拖拉

有的人在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放下不干了或等待明天再干,这样一拖再拖,就有很多的事情给拖拉下来,而时间却悄无声息地流失了。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那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对付拖拉,有三种有效对待的办法:

第一,养成良好的习惯。

许多人的拖拉,是因为形成了那样的习惯。对于这样的人,无论用什么理由,都不能使他自觉放弃拖拉习惯。因此,需要重新训练,配养他们良好的积极工作的习惯。

第二,确定工作的重要程度。

一个人再拖拉,到了非干不可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干了,正如房子着火了,他就不得不迅速逃生一样。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他就不会再拖拉下去,以免造成危害和其他人的不满。

第三,委托他人。

有的时候,你拖拉的原因也许是你不喜欢做,这或许与你的个性或专长有关。这时候,你可以把它委托给别人去做。这样,事情也做了,你也不拖拉了,对双方都是一个好事。

3做有意义的事

历史上,有好多人就在无意义的活动中浪费掉了自己的生命。

18世纪初,由于能源的危机,人们幻想能制成一种机器,让它日夜不停运转,来供给其他物体做动力,并把这种机器叫做永动机。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种永动机的发明研究,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现在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能量是守恒的。一个机器,不供给它能量而让它无限制地向外供给能量,是绝无可能的。研究这样一件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值得去干的,也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如果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过久地纠缠,不但会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引起错误的导向:一方面自己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会引起其他人对这毫无意义的事情的追求。

4适可而止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

历史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成功的希望,屡屡实验,是愚蠢的,毫无益处的。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你虽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迟早要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

牛顿早期,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则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