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5024900000014

第14章 近朱远墨筛选环境 (1)

第三章第二节近朱远墨筛选环境 (1)

环境的力量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树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不和谐的,身边的朋友经常是启发激励你还是反对打击你,都对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还是平庸之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曾经刊登过不少印第安青年的照片。他们在学校里毕业时的精神与他们刚刚从家乡里出来时的神情大为不同。在毕业照片上,他们一副气宇轩昂的模样,一个个服装整齐,脸上流露出智慧,双目炯炯有神,显得才华横溢。看了这样的照片,你一定可以预见他们将来能作出伟大的事业来。但是,大部分人回到他们自己的部落以后,奋斗不多时,就不能保持他们的新标准了,逐渐又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倘若你和大多数的失败者交谈,你不难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环境,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入过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就是因为他们的进取心从没有被激发过,而他们也不具备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力量。

我们经常看见那些有着过人智慧和强健体魄的年轻人,看起来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伟业,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陷于平庸之中。这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甚至完全被忽视了。

无论你要做什么,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力使自己处在可以激发自我潜力的氛围中。与那些了解你的人保持联系,接近那些信任你、帮助你、鼓励你发掘潜能的人。结交那些与你具有同样雄心壮志的朋友,他们会给予你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你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情况下,你是成功还是平庸,也许就取决于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都是粗糙的钻石,而周围的环境会不断地琢磨我们,使我们发出耀眼的光芒。有些人也许一直都没有遇到打磨自己的轮子,能让自己显现出隐藏的光彩。虽然许多粗糙的钻石蕴含着惊人的美丽和巨大的价值,但是它们也许就一直被埋藏着。同样,与人类本身的潜能相比,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发掘。

可以真正激发一个人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看到一句格言,接受了一次布道,聆听了一场讲演,或是读到了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看了鼓舞人心的好书,也可能是得到了朋友的鼓励和信任,被别人发现了我们自己不曾发现的潜力。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度失去了进取心和抱负,过着消极颓废的生活,但是,当他们阅读了激动人心的书籍或是聆听了催人上进的布道之后,他们在最不利的环境下激发了内在的潜能,竟然在几个月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一个农村男孩来到城市时,他的雄心往往第一次被激起。对他来说,大城市就像一个世界博览会,展览着每个人的成就。整个城市中弥漫着的积极气氛像一道电流,激发出了他的全部力量和潜能。他所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好像在召唤他努力向前。

城市的环境告诉他,别人干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他胸中燃烧的雄心在刺激着他——自己一定要成就一番伟业。

进取心还会互相感染。如果一个人在饭馆、俱乐部或是其他地方遇到了别人,听到了别人的成功事迹、巨大成就,他会立刻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样呢?我怎么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他想了一想,他可能会接着说:“我也一定可以做到。”这时,他会带着新的目标、新的想法,或者是关于对成功可能性的新的理解,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我们知道一些年轻的乡村企业家开始时并不是非常成功的。但当他们拜访了大城市的同行后,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动力。真正成功的大企业刺激了他们的进取心,他们回到乡下以后,有了新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重新做起。

而许多小城镇商人,由于很少有机会与同行中的佼佼者接触,所以总是处于循规蹈矩、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样,他们的理想不知不觉就会暗淡下来,潜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他们总是去做那些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地走着以往的老路。而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前,他们往往已经被淘汰了。

如果我们经常与那些理想高远、对工作全力以赴的人,或是与那些和巨大困难作艰苦斗争的人相处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对那些值得去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和兴趣。

小城市和乡村的一个缺点,就是缺乏对雄心壮志的足够激励。许多住在偏僻乡村的人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他们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周围环境中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毫无生气的人们。

增强人才环境意识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造就人。成才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优越的环境造就人、建树人;险恶的环境扼杀人、毁灭人。虽然,人才中也有不少是冲破恶劣环境的罗网脱颖而出的。但是,就总体而言,社会应尽可能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而不是制造障碍。

人才环境,即人境系统,即人才自身以外的全部因素。

人才必须重视自己的“环境形象”,即是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共振、共生共荣。人不仅能利用有利的环境来提高自己,升华自身,同时,又能以自己的努力逐步美化环境,优化环境,营建利于自身成长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人境系统,方有利于个人成长。

当然,人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心想事成”的。对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个人只能对周围的小环境发生影响。或是趋利避害,或是尽自己的努力,变革不利境遇。积极参与环境的改造,这正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也是每一个奋进者应建立的正确理念。

我们的环境意识越是科学,越是缜密,越是浓烈,我们的智慧视野越是开阔而富于穿透力,这样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毫无疑义,在新的世纪,绝不是可供独往独来的“独夫豪子”的天下,而必然是具有浓厚群体意识,崇尚并投身集体创造活动者的乐园。

1.充分运用地域优势

在人才成长的外界条件中,地域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学者侯艺兵对中科院院士的籍贯和地域作了统计。在1980年以前当选的300名院士中,江苏籍的70人,占23%;浙江49人,占16%;福建23人,占8%;广东19人,占6%;上海16人,占5%;北京、河北各15人,占5%;湖南12人,占4%;山东10人,占3%;河南8人,占2%;四川7人,占2%。这说明,近代江浙闽粤沪等地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域,这些地区的环境对科技人才有催生作用,致使江浙两地相加的院士占全国总数的39%,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院士工作之所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其中北京200人,上海41人,江苏20人,京沪宁三地相加几乎集中了全国90%的院士。

对于成才者,充分利用地域的经济、文化、传统方面的优势,应是成才战略设计的组成部分。而处于地域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的人,则要努力改造和驾驭小环境。

2.在群体中拓展自身

环境对于人才成长的影响,表现于群体的共生效应,形成人才群落、人才链等现象。所谓共生效应,也就是人们在一起共同工作、生活,彼此发生相互影响,因而他们之间便会产生一种近似的或某些一致的方面,甚至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人们平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人才共生效应的反映。

群体共生效应从宏观方面说,包括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环境影响;从微观方面说,有家庭效应、学校效应(师生及班级效应)、单位效应、交友效应等方面。

在中外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人才群体。人们称之为人才群落,即在一定地域内由众多的人才组合成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整体。人才群落的出现,即是共生效应的表现。在人才群落中,人才与人才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互相依赖,互相协作,促使人才共同提高。

利用人才群落的良好氛围,对成才者的学习和创造是十分有益的。

各种不同的人才组成一个人才群体以后,这个群体所发出的创造力,就会大大超过群体中单个成员才能的总和。因为目标比较一致,情趣相投,不同知识、性格、才能的各种人才集思广益,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比个体更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这种群体,不仅能进行知识、智力互补,还有利于各种信息的输入、加工、整理、综合。在开放的人才群体中,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一旦有人提出一种思想,在群体内部能得到评判、修正和丰富,在交流撞击中产生新的思想。同时,各类人才在有共同奋斗目标、学术空气浓厚的环境中,容易增强进取精神,激发创造动因。

无疑,我们须重视共生效应对人才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术群体、名师、家庭等有利因素,拓展自身的素质,推进自己逼近成功。

人,不应将自己孤立在“胡桃核”里,封闭在“象牙塔”中;因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总是无法离开群体,离开人际关系生存发展的。只是寻求个体自由、自我保护的人,他们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全和自由。因此,你必须“命令”自己投入群体中,与群体同呼吸共命运;同喜悦共忧愁,从群体中吸取养分。你只有热忱为他人奉献、服务,才能得到他人的悦纳和喜爱。惟如此,你才能如鱼游春水,鹰击长空似地自在、舒心,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一个人愈是善于从群体的合作中汲取知识和养分,越是能发挥与伙伴的优势互补作用,就能使知识和智能结构日趋完善,就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应付自如。

青春时代应是群体意识最旺盛、最强烈的时期。这种意识有利于展示生命的绿色,优化智慧的效能,增强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