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年),字士雅。据《定兴县志》记载,他是今河北省定兴县祖村店人,汉族,东晋初期有志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他的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祖逖在几个兄长的照料下生活。祖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受到邻里一致夸赞。他经常用兄长的名义,将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
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和他同寝,因为半夜听到鸡鸣,便踢醒刘琨。于是两人立即起床舞剑,留下“闻鸡起舞”的佳话。
西晋末年,洛阳沦没,祖逖率领亲族乡党南下避乱,“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祖狄担任军谘祭酒。当时司马睿与南北门阀士族致力于建立东晋,进行权力再分配,心思根本不在北伐上。祖逖看到故国倾覆,存振复之心,于是主动请缨,领兵北伐。
祖逖在京口把骁勇强健的壮士聚集起来,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会使戎狄之人钻空子,祸害中原。晋朝的遗民遭到了摧残伤害,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光复中原,各路英雄豪杰,一定闻风响应的!”司马睿听了祖逖的话,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是只拨给他千人口粮和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
祖逖率领私家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他驻扎淮阴,自己烧铸兵器,招募了二千多人后继续前进。
这就是祖狄“中流击楫”的故事,但可惜的是,由于东晋王朝缺乏北伐的决心,祖狄最终壮志难酬,病死在北伐的路上。
东晋大将陶侃为何要搬砖?
东晋大将陶侃在广州上任时,常常在早上将一百块砖从书房搬到外边,傍晚时又把这些砖从外面搬到书房里。别人都不明白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他于是解释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如果过分的悠闲安逸,恐怕难以承担大事,所以才让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汉族,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陶侃最初担任县吏等小官职,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陶侃还是晋代着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生性聪慧,做事谨慎,为官勤恳。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他都亲自检查管理,毫无遗漏,没有片刻清闲。他招待送行有序,门前从来没有等待的人。他时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能饮酒作乐?活着时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不被后人记起,这是在自我毁灭啊!”
水军造船时,陶侃让人将木屑和竹头登记后都收藏起来,人们都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大年初一聚会时,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潮湿,陶侃就把木屑铺散在地面。
后来桓温伐蜀,便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解决了急需战船的燃眉之急。
八王之乱引起了江南的动荡不安,这为陶侃发挥才能提供了机遇。那时,人民因天灾和战乱流徙到梁、益地区,永宁元年,流民因为受不了当地官吏的欺压而聚众起义。
西晋朝廷调集荆州武勇开赴益州镇压,荆州武勇都不愿远征,但是当地官吏一再逼迫,最后终于导致他们聚众起事。
太安二年,张昌在江夏起义,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发展之快,引起了朝廷的担忧。朝廷立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镇压起义军。
刘弘一上任,便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让他开赴襄阳,讨伐张昌。从此,陶侃开始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王敦之乱是由哪个皇帝平定的?
王敦之乱是被晋明帝司马绍平定的。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司马睿知道后很生气,亲自披甲出镇城郊,并命令刘隗等人回建康准备防守。
王敦率军一路前进到石头城(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打算进攻刘隗镇守的金城。
但杜弢劝他应该攻占石头城,先攻破周札。王敦听从杜弢的建议,进攻石头城,守将周札开城门投降,王敦又击败了戴渊、刘隗、王导、周顗、郭逸和虞潭的进攻,刘隗和刁协北逃而去。
王敦进入石头城后,拥兵自重,放纵兵士四处劫掠,但却并不立刻到建康朝见司马睿。官众因乱逃走,只余安东将军刘超领兵与两名侍中一同侍奉司马睿,司马睿也只得求和。
司马睿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王敦谋求篡位,讽谏朝廷征召自己,司马绍于是手诏征召王敦,但王敦却称病不见,只派主簿接受,不久王敦自任扬州牧。后来王敦侄儿王允之听到钱凤与王敦讨论夺权的计划后即告诉父亲王舒,王舒和王导又急忙告诉司马绍,让朝廷事先做好准备。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患病,部将钱凤和沈充暗中筹划王敦死后的下一步打算,最终决定在王敦死后作乱,颠覆东晋,并劝王敦铲除有名望的周札以及司马睿心腹冉曾和公乘雄,王敦都一一照做。后来王敦的病情日益加重,司马绍一方面派侍中陈晷等人问候王敦病况,另一方面却暗地里打算讨伐,并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军的营垒,又派大臣查问王敦起居。
在确定了王敦病重的事实后,司马绍下令讨伐,并伪称王敦己死,激励士气。
王敦听到后大怒,意图亲自领兵作战,但因病重乏力而无法下床。另一方面,钱凤等进攻建康的叛军也屡遭司马绍亲率的军队击败。
此时王敦逝世,王敦养子王应及羊鉴秘不发丧,用席包裹王敦尸身后在外涂腊,再埋在屋中,然后与诸葛瑶等人纵情酒色。不久王含、沈充、钱凤等军都被击败,王敦之乱得以平定。
苏峻、祖约叛变的根源是什么?
苏峻、祖约之乱的根源是由于王敦叛乱之时晋明帝引流民进入京师护卫,结果造成流民拥兵自重。
王敦叛乱时,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是引江淮流民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王敦之乱平定后,立功的流民分据要害,如苏峻,以功晋爵加官,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屯兵建康上游。但他们与东晋朝廷的矛盾也在暗自滋生。
晋成帝即位后,庾亮当政,苏峻恃功骄横,无视朝廷命令,东晋朝廷内争中失势的王公也多与苏峻勾结。咸和二年(327年),庾亮不顾辅政诸大臣的劝阻,诏征苏峻入京为大司农。苏峻不受诏,请求去青州荒郡自处,庾亮没有同意。当时,祖约在寿春自恃名高功大,但晋明帝却没有任命自己为辅政大臣,心中十分不满。于是苏峻联结祖约,以诛杀执政大臣庾亮为名,举兵反晋。
苏峻初起兵时,朝廷任命庾亮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苏峻进入台城后大败庾亮,庾亮败奔寻阳(今江西九江),依于自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勤王的江州刺史温峤。
温峤、庾亮共同推举拥有实力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
郗鉴本是王敦叛乱以后受诏南来的流民,部曲驻在合肥,本人则任职京师,因策划引入流民平王敦之乱,以功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苏峻攻陷台城后,郗鉴在广陵誓师,并派遣手下从小路出发到寻阳,向江州刺史温峤陈述当前军事形势及攻守之策。他认为应该抢先占据在东方诸要害,立营垒,这样既能防止叛军东逃,又能断其粮食。郗鉴的计策得到了温峤、陶侃的赞同。
咸和三年五月,苏峻率军东掠,王舒、虞潭皆迎战不利。陶侃于是听从孔坦之的建议,令郗鉴、郭默等人还据京口,卫护东方,并将苏峻兵力分散,东战场形势得以稳定。
流民苏峻、祖约的叛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教训极深。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的内部斗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70年之久。
“庾亮北伐”发生在什么时间?
咸和二年(327年),东晋任命平西将军庾亮为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驻屯武昌。庾亮因为由于自己处置失当,激起了苏峻的叛乱,十分愧疚,一心想为王室立功,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事宜。
陶侃镇守武昌的时候,他认为江北的邾城军事价值不大,很难防守,而且容易引起敌人的进攻,所以没有派人马镇守,结果引起了后赵主石虎的注意。石虎派夔安为主帅,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豺等将军,士兵五万进攻荆州和扬州,派两万骑兵进攻邾城。
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却认为邾城坚固,不发援兵。当年9月,石闵杀晋将蔡怀,败晋军于沔阴;夔安、李农攻破了沔南;朱宝在白石击败晋军,东晋郑豹等五将军阵亡;张豺攻破了邾城,晋军六千多人阵亡,毛宝、樊峻在突围中溺水身亡;夔安进据胡亭,进攻江夏,东晋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投降。在石城,夔安遇到了东晋竟陵太守李阳的顽强抵抗,李阳击败后赵军队,阵斩五千多敌人,后赵这才撤退,转略汉东,将七千多民户迁到幽州和冀州。
由于庾亮的失策,使得北伐还没有行动,东晋就遭到丧师失地的惨败,庾亮不但未能北伐,还上书请罪,请求贬职。第二年,庾亮就在懊悔中死去。
后来,庾翼任安西将军,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庾翼很有才能,治理地方非常得力。
庾翼继承庾亮遗志,也以北伐为己任,联络当时仍臣服于东晋的燕王慕容晃,凉州张骏,准备大举北伐。
建元元年七月,后赵汝南太守戴开率领数千人投降。东晋朝廷下诏经略中原,庾翼非常高兴,准备率领全部人马北伐。但后来梁州刺史桓宣在丹水失利,桓宣被贬职,惭愤而死。
这时候,晋康帝又死去,新帝即位,北伐的行动被迫停止。但庾翼并不灰心,仍在积极贮备粮草,制造兵器,准备北伐。可惜还没有等到时机,庾翼就去世了。至此,庾氏家族所策划的北伐行动未能实施,便遭到夭折。
“北府军”是谁建立的?
“北府军”是东晋孝武帝初年由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这支军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赫赫,南朝许多有名的将领都出自这支军队。
太元二年(377年),朝廷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和防止上游桓氏势力东山再起,抵御前秦南下等,谢安打算成立新军。于是孝武帝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州、兖州的人民纷纷应募入伍。
当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刘牢之等数人以骁勇应选,谢玄便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领精锐作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年)五月,前秦大举进攻东晋,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
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北府兵更是表现神勇,成为击败前秦的中坚力量。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北府将领也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怡、王恭先后代之,从此,北府军开始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最终在众叛亲离下自杀。
元兴三年(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掉了桓玄。
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刘宋皇家军队的主力。
“淝水之战”是由谁指挥而取得胜利的?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东晋8万士卒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使国家转危为安,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佳话,而这场胜仗的军事指挥家便是谢安。
谢安(320~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死后追封为太傅兼庐陵郡公。
淝水之战中,苻坚令弟弟苻融率步骑25万人为前锋,指向淮南;以羌族人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诸军事,顺流东下;苻坚认为此仗必赢,于是自己从长安统帅步兵60多万,骑兵27万,向南进发。东晋谢安建议孝武帝命他的弟弟谢石从尚书仆射转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琰(谢安之子)为辅国将军,统兵8万,北上御敌,主力为谢玄指挥操练的北府兵。谢玄向叔父请示军机,谢安只吩咐他随他到山间别墅去下棋。
驻守荆州的桓冲,派了一支3000人的精锐部队支援京师,结果被谢安遣了回去。
他给桓冲带信说:“朝廷已经有妥善的安排,长江中游是战略重地,派来的部队应回去加强防备。”桓冲看完信,对他的参谋官叹息:“谢安有宰相的度量,却不熟悉军事。
大敌当前,还去游山玩水,高谈阔论,只派一些小孩子去抗敌;况且敌人来势凶猛,我们兵力又不足,天下的大局可想而知,我们要沦为外族的臣民了。”
其实谢安身为宰相,深知如果乱了方寸,情况只会变得更糟,只有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等到大家的紧张情绪趋于平静后,他才授意各路将帅,进行了周密的战略布置。
捷报送到京城时,谢安正在下棋,他阅过捷报后便放在一边,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前方战事怎么样啊?”“孩子们已经将敌人打败了。”他从容安详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心胸涵养。但当他下完棋返回自己内室时,竟忘了迈门槛,把拖鞋底部的木齿都撞断了,原来谢安早已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了。
“朋党之乱”是由谁引起的?
淝水之战后,司马道子嫉妒谢氏功高,开始排挤谢安、谢玄,由此引发了东晋历史上的朋党之乱。
司马道子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弟弟,非常受孝武帝的信任。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陷入混乱,由此引发了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的不满。为了抵御司马道子的专横,孝武帝将王珣、王雅招入朝廷,并且任命当时掌管北府军的王恭任兖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为了自保,勾结王国宝及王绪等与之抗衡,朋党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