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
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五年后,即至正九年,脱脱再次被起用。此时,灾荒频频,国库吃紧,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缓解危机,脱脱更改钞法,印行至正交钞,并整顿河患。至正十二年(1352年),脱脱率兵击败徐州红巾军。可正当他收复徐州,大败张士诚于高邮之际,一场导致他政治生涯结束的厄运降临了。皇太子因不满“未授册宝之礼”,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被革职流放。至正十五年(1355年)年十二月,哈麻又矫诏遣使使用药酒将脱脱谋害。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堤坝的努力付诸东流,这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脱脱一死,元朝直至灭亡再无起色!
脱脱是元朝后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殚精竭虑忠心报国,赢得了“贤相”的美名,为人千古所传颂。
你知道元代的治水能人是谁吗?
贾鲁(1297~1353年),字友恒,元代高平人。贾鲁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被人们称为“治水能人”。
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元延佑至至治年间,两次中举。
泰定初,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冲决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成为千里泽国。元政府紧急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
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
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力排众议,主张疏浚南河、堵塞北河。此后,贾鲁考察地形,决定采取疏塞并举的方案。
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主持兴役治河,他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众人以为难合,贾鲁毫不畏难,奖励施工人员使他们赴工,终于成功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其胆识和技能至今为人所赞扬。
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在贾鲁的带领下完成的治河工程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结束了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百姓深感贾鲁厚德。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身为中书左丞的贾鲁病卒,年57岁。
贾鲁成功治理黄河,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其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山东、河南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元代王文统为何被称为理财大家?
王文统,元初政治家,字以道,金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人。金朝末年举经义进士。为学不局限于儒家,喜读权术、谋略之书,受到忽必烈的重用。他任职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被后人称为“理财大家”。
金亡前后﹐北方知识分子多投靠各路“诸侯”(归附蒙古的汉人军阀)。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他教李璮藉南宋以自重,乘机扩充军事实力,并将女儿嫁给李璮为妻,因而深受李璮信任﹐每每军政大事王文统都参与谋议。
1259年,忽必烈统东路军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见贾似道备御有方,十分赞赏,表示要网罗这样的人才以便为自己所用。随军藩府书记刘秉忠﹑张易等当即推荐王文统,称他为才智之士。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重用王文统,任命他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委以“除旧弊、立新政”的重任。王文统执政后,设立十路宣抚司分管各地,颁布一系列规定,以革除赋税、吏治诸方面的积弊;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见钞),并制订了严密的钞法;选用人才,分立中书左三部、右三部,以健全政府机构。他为元朝各项制度的奠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战争﹐急需得到中原汉地的财政支持。王文统善于理财,“钱谷大计﹐虑无遗策”,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色目贵族的任意搜刮,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自此﹐王文统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其后忽必烈有意升任他为丞相﹐但因王文统出身布衣﹐资望不足而作罢。
中统三年﹐李璮发动叛乱,王文统因与李璮的关系受到牵连﹐以同谋罪被处死。
王文统一生为元朝革除弊政、尽心竭力,虽受牵连而被处死,但他的理财才能精妙超凡,为后人称道。
“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说的是谁?
张弘范是文武兼资的一代名将,元朝的开国功臣,功彪史册,一生勋业不遑让人,却因为身为汉人侍奉元主为人诟病,陷入忠奸纠葛的怪圈。但历史是公平的,后人为他留下了“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的哀叹。
公元1238年,张弘范诞生在一个名将世家,他是蒙古万户张柔的第九个儿子。
在父亲教导下,张弘范迅速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将领。公元1256年时,二十岁的张弘范已经“善马槊”,颇擅歌诗,仪表出众,后出任顺天路总管。他清正廉明、严格执法,蒙军畏其威严,不敢犯境。
张弘范治军仰慕五代时楚国名将王环,并效其所为,士卒凡有疾病创伤,一定亲往探视,照顾医药;不幸战死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凡有赏赐,必定分给部属;正是因为如此,张弘范深得军心,威望日隆。张弘范不仅是将帅之才,而且有理民之干。
张弘范为官,重视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改元中统,张弘范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由此受知于忽必烈。公元1262年,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率兵讨伐,沉着应战、屡建奇功,显示出一代名将的风采。
襄阳之战中,张弘范在襄樊之间,筑“一字城”,割裂宋军防御体系,开始了对樊城的重点进攻,并且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救援,然后水陆并进的作战方案。
结果,元军很快拿下樊城,取得了襄阳之战中决定性的胜利,最终促成了宋朝的灭亡。
此后,张弘范多次在会战中取得胜利,得到忽必烈的屡次嘉奖。
在崖山战役结束后,张弘范班师还朝,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加上水土不服,染了疟疾,在返回大都后不久去世。死后被元朝追赐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后又屡次加封。公元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赐“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号忠武。公元1319年,元朝再加赐他为“保大功臣”,封淮阳王,改谥献武。
你知道红巾军为何被称为“香军”吗?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开始是由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起义军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
或“红军”,又因他们是焚香聚众,故又被称作“香军”。
红巾军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那时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人们苦不堪言,遂纷纷举兵起义。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命令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百姓普遍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揭竿而起。事情败露后,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许多百姓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
而北方其他起义也均打着红巾军的名号。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起事。
红巾军在气势上达到了高潮,元朝统治者十分恐惧,大举镇压红巾军,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而南方元军与红巾军交战互有胜负。
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转变,红巾军步入巅峰。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其后数次打败元军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但好景不长,元十七年(1357年)前后,一些元军将领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
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而此时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王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灭亡。
红巾军是元朝阶级斗争激烈、统治严酷的产物,人们因受不了沉重的课税和残酷的统治揭竿而起,并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元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帝国可汗,汗号“乌哈噶图可汗”。他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第一位皇帝,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出生于1320年5月25日,死于1370年5月23日,是元明宗的长子。
1330年,母亲被杀,元惠宗被驱逐。他首先被驱逐到高丽的平壤(今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是大元朝领土的一部分),后来到广西的桂林(广西是大元朝领土的一部分)。
1332年11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孛儿只斤?妥懽贴睦尔为皇帝,因为受到左丞相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继位。而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叛乱,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
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控制着朝政的实权,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
伯颜采取排挤南人的政策,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矛盾,更使得元惠宗非常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右丞相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坚决支持下,元惠宗力排众议,废黜了伯颜,控制了政局。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徭役沉重,导致1351年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一定胜利,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两派之间的斗争,元惠宗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将领也各行其是。这些主客观的原因给南方农民起义提供了壮大的机会。
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元惠宗向北撤,到达上都,后转至应昌。其后,虽两次组织元军反攻,都未成功。1370年5月28日,元惠宗病逝于应昌。
元顺帝在位的年代与明王朝兴起的时期大致相合,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昏庸、腐败、麻木不仁,虽然成吉思汗是一位军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但是他的第七代孙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庸才接班人而已。
谁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同汉高祖刘邦一样属于平民出身,但最终却成了统一全国的君主。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呢?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库空虚也日渐严重。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朱元璋小时候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发生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相继去世,不得不进入皇觉寺当行童。当行童不到两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寺云游四方。1351年,朝廷调集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变钞”和“治河”成为民变的导火索,致使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第二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投奔到郭子兴门下,屡立战功,深受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他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继承他的职位统率郭部。1356年,率兵攻取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占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取了立足的基地。
1360年,鄱阳湖水战后,陈友谅的势力遭到了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成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占平江,张士诚自杀,后又消灭了浙江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取大都,元惠宗北逃。之后朱元璋剿灭了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辽东的纳哈出。又深入漠北,进攻北元。朱天下至此初定。
他当皇帝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六部、大杀功臣等,诸多史实功过难断,他开创了明朝君王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对于这位平民皇帝,民间传说甚多,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大明律》完成于何时?
《大明律集解附例》简称为《大明律》。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最终于洪武年间完成。
《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是在总结了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及教训之后而详细制定成的。《大明律》不仅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对体例和刑名做出了相应变动,而且肯定了明朝初期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对经济的立法,在体例上各部门法表现出了相对的独立性,民法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同时在“法”与“礼”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法典。它虽然以《唐律》
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发展。在形式上,结构较为合理,文字更加简明;在内容上,经济、行政、军事、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方面﹐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在有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宜上定罪较轻,事关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则定罪较重。《大清律》的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受其影响颇大。
《大明律》在明代前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行。自明代中叶以后,政治日渐腐朽,宦官争权愈演愈烈;统治者出于应付高度激化的社会矛盾和进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在“遵循祖制”的大旗下,大颁各种条例,因律起例,因例生例,结果条例冗繁,律例不分,任意轻重;尤其是终明一代,厂卫横行于世,特务恐怖遍于全国,使《大明律》
遭受破坏。
《大明律》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对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