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女人之幽默
一直以为女人比男人更有幽默感。虽然说相声的都是男人,小品也是男人主打,但那里面多为搞笑,较少幽默。在生活中,幽默的往往是女人。
用事实说话。
从最老的开始。第一个当然是祖祖,我儿子的祖奶奶。昨天我们刚给她过了95周岁生日(此文写于3年前,本月我们将给她过98周岁生日)。她老人家至今头脑清楚,眼睛明亮(不戴老花镜可以看报)。她的幽默是不动声色的,也就是说,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到自己在幽默,幽默细胞已经植入她的体内,与她浑然天成了。
去年她跟人说,二天(以后)等我老了,我就和敏儿(侄孙女)两个住,我们搭个伴儿。
那意思是说,她现在还没老,还可以自己住。
还有一句是:哪个能赶上我哦?我是有皇帝的人,你们最多有个蒋介石嘛。
还有一句:我这个人是两头好,小时候好,老了好。你们看我现在,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有七八十块钱的进项(她退休时待遇为主任科员,月收入2400元左右)!
每每我们表扬她会说话时,她会美滋滋地说,我也不晓得我朗个那么会讲话,都在表扬我。
昨天去饭店吃饭时,服务小姐夸她看上去只有70多岁。她立即喜笑颜开地说,啊哟,你比我还会讲话嘞。
幽默就是她老人家健康长寿的秘诀。
再说个80多岁的,我妈。因为我妈的生日与国庆同天,有一年我就忘了,后来打电话去致歉。我妈说,哎呀,不怪你,责任在我,怎么能和国庆节挤在一起呢?
我妈每天上午要看一大堆报纸,天下事没有不知道的。有一回她看了一个社会新闻很生气,我就劝她以后不好的消息就不要看了。她马上说,要看的,生生气有好处,太麻木了会老年痴呆。
还有一回她为点儿小事生我爸的气,我就讲一个朋友的母亲的事给她听。我说,那个母亲不但要做所有的家务,每天中午还要给她爸爸挤果汁,每天晚上还要给她爸爸做一次加餐,夜里还要起来换热水袋。我妈当即连呼:哦,哦,还好这个人不是我。以后你经常讲这种事情给我听,我对你爸就满意了。
我妈的电话经常把我逗乐。以前没电话时,我妈的信也会把我逗乐。上大学时,寝室里的同学如果看我读信哈哈大笑,就知道那肯定是我妈来信了。转抄两段:
——你爸最近“鱼”运亨通,钓鱼事业大有发展。设备方面,增添了海杆;成就方面,那天他一下子钓了拾柒条(大写,省得被人篡改)!他钓鱼,我养花,我们相安无事。
——昨天干休所一下发了200斤西瓜,床底下都堆满了。真不知道是我吃瓜,还是瓜吃我。
如果是我爸给我写信,写完了必让我妈审阅。我妈仗着自己是老编辑,总要改两个字,然后在下面批示:就这样吧,话都被他说完了。
这是八九十岁的女人,六七十岁的暂时空缺哈,现在说说四五十岁的。
这是重点。
先说我的女友静,她的风趣幽默早已在朋友圈儿中出了名。
说一段经典的。有一回她感叹自己不懂风情,就说,嗨,我们这种女人,就是红杏出墙也没用,噼里啪啦掉一地都没人捡。女友妮就说,你不知道伸远一点儿啊,伸到路上去嘛。她说,那也没用,我住在总政大院,你不知道我们解放军路不拾遗啊。妮又说,那你就再伸远点儿,直接伸到富豪家的院子里去。她说,那万一是他家佣人捡了咋办呢?
她的丈夫一直对她很好,但有一回为什么事说了她,她就生气了,气还挺大,跑出门一玩儿几天。我知道了就说她,你不要过分了。她嚷嚷说我不习惯啊,从结婚我就在山头上占着呢,想睡就睡,不想睡就往山下扫一梭子子弹,没想到他居然爬上来了,还想我的夺枪,那怎么行?我受不了啊。
有一回她打电话来,我不在,我先生接的,问她是哪位?她声音脆脆地说,你老婆的朋友就我这么一个工农干部,你都记不住?
我接电话时如果嘎嘎大笑、斯文扫地,那对方多半是她。
和她对嘴的女友妮也是个伶牙俐齿的主。我去北京开会,她来看我,见面就说,你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啦。我说,有什么意思啊?俺现在一把牌就剩这一张主了。她马上说,姐,没主咱不怕,咱打副!他主多的架不住咱副牌好。
乐死我了。从那会儿到现在,我一直在努力打副。
再说女友明,她原先并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朋友的前妻。换个说法吧,我原先和她的前夫是同事兼朋友。可随着交往时间延续,我越来越觉得她比她前夫有意思多了,好玩儿多了,慢慢就滑到了对立面。尤其在他们离婚后,更是成了朋友,时不时地通个电话,在电话里笑翻天。
有一回她去剪头,理发师给她推荐一款非常新潮非常年轻的发型,她笑嘻嘻地指着自己的脸说,我倒是喜欢年轻噢,但是小伙子,你弄这个发型,可能要和这张脸打个商量噢!
某人说自己懂5国语言。她马上说,他懂5国语言?可能加上他们乐山话也莫得五国噢!
有人给她看手相,说她有旺夫命。她当时已经离婚了,但一点儿也不生气,笑眯眯地说,莫得夫咋办呢,可不可以旺自己?
离婚后她和前夫相处还不错。有一回她过生日,前夫请她吃饭。她起来晚了,等梳洗打扮停当,前夫已在门口等了半小时。她连忙道歉,前夫客气地说没关系。她当即说,哎呀,还是做女朋友好噢,如果我现在还是你老婆,脑壳早就给你骂冰了!
离婚的事对她打击很大,但她也就是哭过那么两次,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往日的笑声。她跟我说,离婚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恋。以前光晓得顾家、爱孩子、爱老公,现在晓得爱自己了。
有一回我去她家玩儿,遇到两姊妹,也是俩人精。
当聊到要找个称心男人不容易时,姐姐说,男人见到女人正中下怀就可以了,女人还想正中上怀呢;又说,遇到一个不懂情调的男人,“生生地把一场风花雪夜谈成了一地鸡毛”。聊到女人喜欢帅哥时,妹妹说,看到帅哥哪有不动心的,但是每每此时,眼前就出现了孔夫子金光闪闪的8个大字: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关键是她们说的时候还配有手势,真把我肚子都笑疼了。我发现女人的幽默往往只展示在女人面前,如果有男人在场,会拘谨得多。
我也有笑翻她们的时候。有一次送客人出门,刚好遇到女友明,她朝我做怪相。晚上就打电话过来审问,今天那个男的是谁啊?我说,是个老乡。她说,长得很帅哦,看上去很般配哦。我说,人家比我小好多呢。她说,那更好啊,现在时兴姐弟恋啊。我看她越说越来劲儿了,就说,难道我一朵鲜花还要插几堆牛粪上吗?
哈,她笑岔气了,见人就说,于是流传开来,后来被我的女友们延伸使用。如果聚会时男人少,我们就会问对方,你那里还有没有牛粪?带一堆过来吧。如果是新出现的男人,对方就说,我今天带的是新鲜牛粪哦。聚会合影时,没有男友的女友会做出举花的动作,表示自己没牛粪可插。
在酒桌上女人也很精彩,往往是喝了几杯又没醉的时候最好玩儿,那男人可真不是对手了。女友静有一次伙同几个女人请一个很有酒量的男军官喝酒,生生把那个人灌醉了。事后我问那个大校,怎么醉了呢,你不是挺能喝的吗?大校委屈巴巴地说,我主要是受不了她们说的话,一句也应对不出,只好埋头喝酒。
前不久我和我的3个女友出去吃饭。酒桌上有个男人跟老大调情,说当年认识她的时候没敢追她。老大问为什么,他说你那里追求者太多了,我排不上队。老二马上说,你傻啊,你不知道插队比排队快吗?老三跟着说,你没追是对的,少受一次伤害呢。老四马上举起酒杯说:来,未遂姐夫,我敬你一杯吧。
男人完全招架不住了,只好灌自己的酒。
女人的幽默有的来自快速反应,有的来自表达。反应快的,就算脸上没有表情,也会让大家开怀不已;善于表达的,即使不那么好笑的事,也会被模仿讲述得妙趣横生。
写到这儿我忽然发现,女人的幽默表现在两性上的居多,只要是调侃男人的(含丈夫),总能机智诙谐。尤其是中年女性,再不善表达的,也能嘲讽两句,以宣泄对异性的不满。是不是婚姻的磨难让她们变得成熟了,明白了,也就豁达了呢?
我曾写过一个长篇——《到处都是寂寞的心》,里面写了5个离婚女人。只要她们在一起聚会,就经常妙语连珠,笑声不断。一位著名男作家看了非常诧异,打电话问我,你们女人在一起真的那么好玩儿吗?我说当然了,好玩儿着呢,我还没写够呢。
是的,我还远远没有写够。
如果哪位先生想多听到一些女人的幽默,就请你选择来生做个女人,我保证你会比现在可爱得多。
不同意的请举手。
2006年国庆
我宁可你说我不贤惠
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说起校园往事,一个年纪较小的男生对我说,你在大学里还帮我缝过被子呢。我无比惊奇,丝毫不记得自己做过这样的好事。但另一个女生也证实说,确实缝过,我和你一起去他们寝室的,你当时是团支书嘛。这样一说我相信了,但还是感到意外。
之所以感到意外,并非我从不帮助人,乃是因为缝被子是我最痛恨的事,我自己的被子都恨不能找个人来帮我缝。这种痛恨一直延续到结婚后。我记得那时候每逢缝被子,我都如临大敌,先做充分的心理准备,再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泡上一杯茶,打开录音机放上好听的音乐,但仍是痛苦万状。光是把被里被面棉絮这3层铺整齐,就得花去我半小时的时光,接下来不断地被针扎破手指,不断地发现缝错了……那种恼恨,真令我的细胞大批死亡。等被子缝好,做什么事都没心情了。
我相信那些唠叨的女人,蓬头垢面的女人,脾气暴躁的女人就是这样诞生的。所以,一等发现有了被套,我真是喜出望外,不但马上买了两个,还把家里原有的被里被面全改成了被套。不能改的,比如那些缎子被面,就统统压进箱底。
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被套,尽管它不是高科技,但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仅此一举,就解放了多少如我一样痛恨缝被子的女人啊。
还有洗衣机,还有绞肉机,还有燃气炉,还有电饭锅,还有微波炉,等等,等等。它们的诞生,使我不再躬背弯腰洗衣服,不再为拧不动床单而恳请丈夫帮忙,不再为包饺子而花两个小时来剁肉、擀皮,不再为生煤球炉而被呛得泪流满面,不再守着炉子焖饭、每隔半分钟就倒腾一下锅,也不再担心为煮牛奶而潽一地,等等。总之,它们令我们减少了许多性别意识很强、却毫无创造性和成就感的乏味劳作。
还有卫生护垫,这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将我们每月那必不可少的烦恼,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我母亲曾说,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日子,单是一个卫生护垫就让我羡慕。当然,也有我没赶上的发明,比如纸尿裤,它问世的时候,我的孩子已是少年。
尽管如此,我已经非常满足了。而且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为女性谋幸福的发明创造将会越来越多。就在昨天,我还从电视上了解到,纳米技术的出现,也将在化妆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营养物质,诸如维生素精华素之类,经过纳米技术的处理后,会变得更易被皮肤吸收,从而令皮肤有奇迹般的改善。这有多好!我热情地期待着,并因有了这样的期待,而不再在乎野外的风吹日晒了。
为此,我要郑重地深深地满怀虔诚地感谢所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与女性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者,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轻松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这般,即什么都让发明创造来代替劳作了,你们女性将如何体现你们的贤惠能干呢?将如何体现你们在家庭中的重要呢?
我想说,比起快乐轻松的生活来,我宁可你说我不贤惠,不能干,乃至不重要。我不在乎。我相信,即使是那些已被舆论任命为贤惠能干的女人,也未必是真热爱那样的生活。她多半如我在大学里一样,只是为了尽到一个班干部的责任,努力克制着对缝被子的痛恨,去帮同学缝被子。
2001年2月22日
说女人抽烟
女人抽烟,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如果查一查历史,会发现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就有。第一个抽烟的女人是谁?没人考证过,大约是属于无意义的事。我只知道慈禧太后是要抽烟的,且是抽的水烟。那时候,宫里忌讳说水烟(大概是因为“水烟”和“水淹”同音),就称之为“青条”。自然,她抽烟的动静是很大的,已不再是个人的事,有专门的宫女伺候,点烟的过程也很复杂。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描写到,先用镰火往火石上划,划出火星后点燃事先按在一边儿的一小撮蒲绒,再轻轻一吹,用蒲绒上的火点燃火纸,最后用火纸去点烟。(这么繁琐,全是由于那时还没有“洋火”,就更不要说什么防风打火机了。在这个繁琐的过程中,敬烟的宫女即使烧掉手指,也不能掉一丁点火星在老太后身上,否则是要被杀头的。)烟点着后,宫女跪下,将长长的“鹤腿烟袋”递到老太后的嘴里——她自己是绝不用手拿的,抽完一锅再换一锅。
在我看来,抽烟虽是男人的专利,但把烟抽到极处的,还是慈禧太后这个女人。只是不知道,她从中得到的滋味儿是否与常人一样?诚然,当慈禧太后在高墙深宫里一口一口地抽着来历复杂的“青条”时,民间的女百姓们,也有不少人在自得其乐地伺候着自己吸烟。不然为什么东北的“十八怪”里和云南的“八大怪”里,都有“大姑娘叼烟袋”呢?可见女人抽烟是由来已久了。
但到了今天,女人抽烟又成了稀罕事。如果有人介绍某女人,话里加上一句:“她还要抽烟呢!”那么,该女士的形象就会蒙上一种色彩,从众女人群中脱颖而出。这色彩会因人的观念而异:如果听者是很新派的、崇洋的,就会觉得此女不简单,有风情,有魅力,有风度。有钞票;如果听者是老派的,就会觉得此女太张扬,太强悍,太粗硬,太不女人。
我本属于老派,一直持女人不该抽烟的观点,认为女人一抽烟就没有女人味儿了。可后来我渐渐发现,在这个女人必须自己支撑自己、必须和男人一样为生计奔忙的社会里,在这个男士并不绅士、并不“Lady Frst”(女士优先)的社会里,即使不抽烟也很难保持女人味儿。现今几乎所有的女人,有文化的也好没文化的也好,属羊的也好属虎的也好,“温柔”都日渐递减。我已不止一次听男士们说,现在哪儿还有什么温柔的女人?连女人自己也说,温柔的女孩子太少了。如此这般,女人抽烟渐渐被我接受。
也许有人会说,上一辈子的女人更为辛苦,要受旧社会的苦,还要养一群孩子,她们就极少抽烟。这个我承认,这中间除了观念的因素外,主要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影视中见到的抽烟的女人,差不多都是地主婆或老板娘)。但这些穷苦的女人往往也要养成一个和抽烟一样的嗜好——唠叨。人受了那么多苦,总得有个排遣处。男人不仅可以抽烟,可以酗酒,还可以打老婆。那么心里更为凄苦的女人呢?她们怎么办?她们只好从早到晚地唠叨,让心里的苦闷、伤心、烦躁都一点点地从唠叨中渗漏出去,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但唠叨和抽烟一样,都要强加给对方。抽烟的使对方“被迫吸烟”(据说被迫吸烟的比抽烟者本人危害还大),那么,唠叨就使对方“被迫聆听”,耳根总不清静,心灵所受的“残害”自然也少不了。
不过唠叨是需要有人聆听的。许多不具备唠叨条件的女人只好选择抽烟,抽烟可以独自抽闷烟。我注意到,凡抽烟的女人往往不爱唠叨。不知道如果让男人们选择,他们是选择一个抽烟的女人呢,还是选择一个唠叨的女人?
从观念上讲我接受女人抽烟,但从感官上让我觉得女人抽烟美的,却只有一次。那是在一次采访中,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年轻姑娘。大约是有异族血统的缘故吧,她长得很漂亮很有风韵。在与我交谈的个把小时里,她抽了六七支烟,几乎没停过,间或有咳嗽。以前我见人抽烟咳嗽,会本能地劝其少抽一点儿,但对她,我却没有这么说。因为这个姑娘抽烟的姿势太漂亮了,好像她生下来就是为了塑成这个姿势,好像她那修长白晰的手指不夹一支烟就无法显其美。在那1个多小时里,她给我讲的,正是她因了什么而抽烟的故事,一个她自己独有的人生故事。
她读护士学校的时候,因一次外出晚归而顶撞了她的上司。需要说明的是,这位上司本来一直在跟她套近乎,那一次却扬言要给她处分。她害怕了,怕影响分配,而又不愿意用上司所想要的去妥协。于是她买了两条外烟,去向这位上司求情。烟被上司从窗口扔了出来,人也被当众赶了出来。她拿着烟,一个人跑到后面的山上,嚎叫着痛哭了一场,然后就点燃了第一支烟。当两条外烟抽完时,处分宣布了。她又去买了两条,从此就上了瘾。
有意思的是,这故事还有一个喜剧性的结尾。由于处分,这姑娘不再在乎名声。她凭着自己的漂亮,打通了上司的上司,毕业前拿掉了处分。同时,又有了一个挺不错的男友。一次散步,她和男友很偶然地遇到了前上司。这位前上司很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男友就递上一支烟。在前上司伸手接烟的那一刻,她从男友手中夺回了烟并折断扔在地下,笑着说:我们领导不受贿。
这是个很有性格的女人。这种女人抽烟,是骨子里在抽,绝非装模作样。在对我讲述往事时,有几次她连续大口地吸烟,借以平息已经红了的眼圈。
当然,多数抽烟的女人,并不具有这样的故事。她们往往是从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开始的:有的是因为经常出入社交场合,需要应酬;有的是伏案工作日久,驱赶疲劳;有的则是因为寂寞孤单苦恼;当然,也有的纯粹是为了搔首弄姿、故作优雅。
但无论是哪一种,女人抽烟比起男人来,都显得内涵丰富得多,或者说,抽烟以外的附加内容多得多。不似男人,抽烟就是专一地让那口烟进入肺里,到最后只为烟瘾抽烟。
女人抽烟即使缘由不浪漫,仪式也要浪漫。比如我的朋友张波在他著名的小说《白纸船》里,就写了一位抽烟很抒情的女军官。她抽烟时,总是习惯地叠一只白纸船作为烟灰缸。我问张波这细节是否源于生活,他笑说是的。
男人会叠一只白纸船吗?
还有一个抽烟的女人,总是抽绿Moer,然后将烟盒叠成一只只绿色的小鸟,再将鸟儿穿起来,挂在雪白的墙上。我想这个细节拍到电影里一定很棒,不仅漂亮,还寓意深刻。这些绿色的鸟儿排遣着她的寂寞,也显示着她的寂寞。
我的女友颖,不大抽烟,但偶尔为之时,一定很讲究。她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关掉所有房间的灯,只将沙发旁的落地灯拧开,然后放上一曲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里吐着袅袅的青烟,让自己进入到片刻的无喜无悲的境界。
女人还往往能在抽烟里找到一些与烟无关的趣事。我的一位懂英语的女友告诉我,Marlboro(万宝路)这个香烟的名字,其实是一句话的缩写。如果展开,即是: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tic only,它的意思是:男人们总因为了罗曼蒂克,而牢记爱情。我逐个单词对过去,发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其实真正罗曼蒂克的是女人。
据说在国外,抽烟的女人更多些。她们抽烟,还有一个我不曾想到的原因,为了苗条。这恐怕没什么科学依据,烟未必还能熏掉脂肪吗?单从电影上看,西方女人抽烟的比不抽烟的多,由此可见,那里的男人欣赏女人抽烟——都是些男人导演的啊。不过出现在银幕上的抽烟的女人,个个都是精明能干、风流时髦的样子,也挺模式化。
这些年,素来以温顺著称于世的日本女人也抽起烟来。不仅抽烟,她们还拒绝再恪守传统呆在厨房,拒绝做主妇,甚至拒绝做母亲。日本的出生率一再下降,以至使日本政府感到了恐慌。为此他们采取了许多奖励措施,以鼓励女百姓生孩子,但仍不见效。看到这条消息我小吃了一惊。是不是日本女人在谦恭卑顺地弯腰侧立于男人身旁上千年之后,终于感到了不耐烦,这一不耐烦就走到了极端,连女人最起码的责任也不想尽了?
不知日本男人做何感想。
相比之下,还是我们中国女人来得平和些。虽然没有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也还一直尽着起码的“妇道”,就是抽烟,也都是少少地抽,抽个情调。
我说这些并没有赞美女人抽烟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女人抽烟和男人抽烟一样,是正常的。男人该戒烟的话,女人也该戒烟。
最后有一个不应回避的问题:我本人抽不抽?如实回答:偶尔为之。
为何为之?
5岁的儿子对他父亲说:妈妈没意思的时候就抽烟。
我想他说的基本属实。
1992年夏
女人的名字
临近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越来越近,媒介上关于香港的消息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一个让我们已经感到生疏的现象又重现眼前:那些进入了重要机构的人员名单中,女人的名字统统比男人多出一个字,好像女人都是复姓似的。其实稍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那个字多在了前面,是她丈夫的姓氏。我先生就属于“稍有点文化”。他带着无名的得意说,如果你在香港,你就得叫熊裘山山,那感觉恨不能马上就移居过去。我哪里会让他有这样的得意,当即回嘴说,你想得美!的确,我们这一代直接生在男女平等口号里的女人,哪还能接受这样的事?
但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却想出女人名字中的许多特别之处来。即使在我们今天的大陆,女人的名字不仍然比男人长吗?只不过长在了后面,只要是男女一起出现在重要的名单中,女人的名字后面必多一个“(女)”字。按电脑排列,就生生多占了三个字。当然,谁都明白,这样突出女性完全是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因为公众们一眼就能看出,连这样重要的机构里,都有女性的参与,并且已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可见……吧?这是书面表达。书面以外,女性也是被强调的。比如我,即使花红柳绿地站在那儿,人家也会指着介绍说,这位是女作家裘山山。那“女”字往往是加了重音的。如此,女人的名字不在前面多一个字也得在后面多一个字,天生复杂。
不过,我们如果历史地看问题,就会发现女人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复杂的。早先女人在姓名上很有地位。有专家研究证明,在上古母系社会,社会组织就是以“母系继嗣规则”为核心来构建的。子女从母居,随母姓,丈夫也从妻居,随妻姓。比如黄帝就是从母姓,姓姬,而他的儿子娶妻后分别从妻姓,共得12个姓。到了夏代,母系继嗣制就被父系继嗣制取而代之了,也不知是谁搞的改革。但在夏、商、周时代,仍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字为什么从女旁?据说就源于此。
可是后来,随着女人地位的不断下降,她们的姓名也就越来越被忽略了。以至到后来,女人不仅传递不了自己的姓氏,连名字也渐渐给弄没了。我们从最早的中国女名人说起。“女娲”显然不是姓名,且不论。商纣王的宠妃叫“妲己”,“己”才是姓,“妲”似乎是排行之意,其名相当于“己老大”。周幽王的宠妃叫褒姒,源于姓“姒”而生于褒国,也是无名。著名美女西施亦只是姓施,家住茱罗村西头而已。另一位载入《乐府诗》的美女秦罗敷,其名字也值得推敲。古辞《陌上桑》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可见这名字是她自己取的,相当于“别号”。她是个种桑养蚕的女子,罗(丝织品)与她密切相关。至于为什么叫“罗敷”,我估计有两个可能,一是她常常身着罗衣,二是她的皮肤如丝绸般柔滑。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测。汉代著名宫女赵飞燕,听起来倒是有名有姓,但“飞燕”二字并非她父母所取,盖因舞姿轻盈而得,相当于一个绰号。她进宫后即施展无穷魅力,很快令许皇后和贵妃班婕妤失宠。皇后失宠似乎很正常,班婕妤受到冷落却令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难过至极,为此大发诗兴,留下了无数首“婕妤怨”。但这“婕妤”亦不是班女子的芳名,而是宫名,是帝王妃的称号。谁也不知道她原来叫什么。
就我所知道的生下来就有名有姓并有记载的女人,最早的大概是战国时期的聂荣了。她是著名刺客聂政的姐姐,性格刚烈,爱憎分明。《刺客列传》里写道,当聂政行刺失败被杀戮后,她悲愤交加,恨不能为弟弟报仇,当即自尽。还有一位留传于世的有名有姓的女人,是西汉蜀国的卓文君。她爸爸是当地的首富,大概有点儿文化,就给她取了个名字,还取得十分文气。当然,他没料到他女儿的性格却不文气,竟敢与有情人私奔。我以为卓文君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个优秀女人,有文化,有修养,有鲜明的个性,还敢于不顾一切去追求理想的爱情。她在中国的出现给我的感觉是早了几百年,如果不是有史书的确切记载,真难以相信她是公元前一百多年的人。
其实认真查阅起来,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优秀女人,有的著书立说,有的生产建设,但她们却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如《乐府诗》里有几位女诗人就作了无名英雄,仅被称为“某某氏”或“某某之妻”。为我国古代纺织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黄道婆,也没留下真名。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个中原因,大概是女人们的姓名与家族的承传兴旺无关,一但嫁人就自然淘汰了。写到这儿我忽然记起,南北朝时曾有位著名的女将领冼夫人,她就是娘家姓冼,夫家姓冯。我不知她是凭了什么没有被人叫成“冯冼氏”或“冯夫人”,而以“冼夫人”留名史册的?当然这是个例,不足为证。
话题再说回来。即使只在婚前拥有名字,能享有这种人权的,也仅仅局限于豪门望族的小姐们,或是文人墨客的女儿。如那位悲惨一生却才情横溢的蔡文姬,因为有一个文学家兼书法家的父亲,也就有个十分正规的名字:蔡琰。琰,美玉也,文姬是她的字。对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女子来说,不要说字,连名也没有。嫁人之前叫大丫、二丫、妮子、妞儿,嫁人之后叫“张家的”、“李家的”,“孩儿他娘”等等,最好不过叫“某某氏”,姓张的嫁给姓李的,就叫“李张氏”。望文生义的话,“待字闺中”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等待丈夫相当于等待一个名字。
可以说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没个像样的名字。“妇人无名,以尊丈夫;野人无名,以尊学士。”就这么回事儿。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现象开始改变,有名有姓的女人渐渐多了起来。先是从那些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开始,后来就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仍有绝大多数女人是无名的,至少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据说在新中国成立进行选举时,许多女人才意识到自己还没名字。于是大批的“某某氏”应运而生。某某氏们生的女儿,才终于结束了“某某氏”的历史使命。
女人重新拥有名字后,起初只图美丽,故用花草美玉者居多,后来就包含一些美丽之外的愿望了,如“惠”,“淑”,“洁”,“静”等等。在农村,女人的名字还常常肩负着另一种特殊的使命:“招弟”、“唤弟”。相比之下,男人的名字要专一得多,大都体现着祖上过去的荣耀和今后的重望,或“光宗”,或“耀祖”,绝不“招妹”。但在形式上却比女人复杂得多。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别号。特别是有文化的男人就更复杂了,才华一横溢全洒到了名字上。往往一个著名男人的名字就可以写一篇论文。
一般来说,女人那些美丽如花草的名字一但结婚就失去意义了,如前面所说,要在姓名前加上丈夫的姓。一个本来叫马水仙的女人,结婚后就得叫牛马水仙了,我们譬如她丈夫姓牛。但这仅是书面语言,生活中不可能这么叫。一般来说,嫁给有钱人就叫牛夫人、牛太太;嫁给穷人就叫牛家的,或牛儿他娘。日子一长,她就忘了自己曾叫马水仙来着,又从有名回到了无名。
我忽然想起了莎士比亚那句名言: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这会不会是女人们失去名字的原因呢?她们有了个统一的名字呀。当然,我同时还想到了另一点,即嫁夫随夫姓这一习惯,是全世界都普及的。西方国家的女人结婚后,也同样要冠以丈夫的姓,被称作“理查德太太”或“亚当斯夫人”,自己原来那个漂亮的名字也同样会被人渐渐遗忘。最著名的要算居里夫人了,她是波兰人,原名叫斯可罗多夫思卡,嫁给居里先生后改叫玛丽·居里,到最后,全世界只知道一个居里夫人,而不知道那个波兰女子斯可罗多夫思卡了,想想可真替她爹妈冤枉。不知现如今他们这一习惯改变没有?
中国女人在这一点上倒是进步得很快,眼下大多数中国女人已用不着在爹妈给的姓名前加上夫姓了。她们的名字可以从生用到死。其名字的演变也和男人名字的演变一样,包含着许多社会历史内容。比如50年代,许多女孩儿就取名抗美、超英,70年代就叫红卫、敬东。这种变化说明女人和男人至少在姓名上的距离开始缩小了,要讲政治大家都讲。
近些年来,我发现女人的名字又发生了另一种变化,即性别上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了。一些年轻女孩儿单听名字,往往很难判断她的性别。我不知这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愿望吗?不知这些个女孩子,长大成人后入选到重要机构时,名字后面还会不会有那个“(女)”?
女人的姓名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着女人的成长道路,真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但愿从今往后,我们的路越走越宽广。
1997年3月
浅析刘静的女侠风格
刘静像个女侠。凡认识刘静的人,恐怕都会认同我这个说法。她说话走路的方式,喝酒打牌的样子,关键是侠骨热肠的做派,无一不昭示着作为一个女侠的鲜明风格。
如今的时代,找女侠比找淑女难多了,淑女还能装装样子,女侠怎么装?再者,淑女总能得到一些实际好处,女侠呢,弄不好就会被人指责。比如我,最初认识刘静的时候就不喜欢她,当然她也不喜欢我。她嫌我过于矜持,我嫌她过于张扬。加上认识她之前,我就听到一些关于她的议论。当时我想,我们完全是两类女人,肯定成不了朋友。
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我们竟成了哥们儿。之所以借用这个男性化的词,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了。现在我们虽不是密友,但偶尔联系一次,总能推心置腹地交谈,我可以批评她,她可以教训我。我有事找她帮忙,从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刘静还从没找过我的“麻烦”呢。唯一“求”过我的,就是5年前的那次了。
5年前,我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小说《结婚》。刘静看了非常喜欢,马上打电话给我,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长篇?我说本来就是长篇,我是选了其中独立的一个章节发表的,想看看读者能否喜欢。她说,太好了,我太喜欢了,你写了长篇给我吧。我推诿说,我考虑一下再说吧。那时我和她根本不熟,何况还有成见在胸,我没打算给她。
没想到第二天她就飞到了成都!上我家来看我,还送给我儿子两套昂贵的正版游戏光碟。老实说,我第一次遇到对我这么看重的编辑,马上就被她打动了。(后来熟悉了我才知道,刘静买光碟不完全是为了收买我,她就是喜欢孩子,对孩子出手特别大方。)我把写好的前三章打出来给她看。她看了非常诚恳的跟我说,给我吧。我正好要出一套军旅女作家长篇,需要个在前面扛大旗的。你来扛大旗多光荣啊!我一方面动心,一方面心有不甘。我说,你办了两次女作家笔会都没叫我,我就这么把长篇给你了?她说,嗨!你就算是我出门捡的大钱包呗!就不兴我发一回财?
我一下乐了。第一次领教到刘静的口才,也第一次领教到刘静的女侠风格。
后来我终于答应了。用现在时尚的话说,就这样被她征服了。这下好,隔三岔五地就能接到她的电话,问写的怎么样了。我说,你别老催我,我压力太大。她说,你难道不知道吗?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我这是为你好!弄得我哭笑不得。有一天我又接到她电话,我条件反射说地,你别催我好不好,我都怕接你的电话了。她马上说,今天可不是来催你的。今天是六一节,我通知你放半天假。
刘静就有这本事,迅速把你的不快化为快乐。就这么着,在她不断催促鼓励之下,我的小说终于完成了,就是我的第一部长篇《我在天堂等你》。书出来后很快加印,很快获奖,很快受到关注,也很快有了流言蜚语。有段时间我被各种莫名其妙的流言蜚语折磨得很苦恼,就给刘静打电话诉苦。她毫不同情,高门亮嗓地说,你看你这个人,真脆弱,拔出萝卜还能不带泥吗?凭什么你就得要个干净萝卜?!
就这句话,对我太管用了。很长时间我只要一听到什么不愉快的消息,就会想起刘静这句话,马上心平气和地把泥巴吃进肚里。
后来我常想,让刘静做我的责编,是我的运气。
上周我接到去北京参加高评委的通知,被告知机场无人接,要自己打车去报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静。我给她打电话,毫不客气地说,我明天到北京,你来机场接我吧。她也毫不犹豫地说,好的,几点?
这已经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我让刘静来机场接我了。
让刘静接,我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心里有什么不安或者歉意。我估计很多被刘静帮助过的朋友,都因为刘静的不计较而变得和我一样没心没肺。回想刘静第一次来机场接我时,才拿到驾照没几天,开了辆三菱越野。我一边夸她气派一边坐上车。她惊奇地说,呵,胆子不小啊,敢坐前面?她这一说我才意识到,这家伙手生着呢。但已经上了贼船,我只好假装若无其事地说,这有什么?我这种福将在车上能有什么事儿?她很开心,虽然车开得有点儿忽悠,还是安全地把我送到了。
现在的刘静开车已经很老练了,完全可以边开边聊边狂笑,惹得我也放肆地嘎嘎嘎地大笑。我之所以总厚着脸皮让刘静来接我,就是为这个。只要和刘静在一起,我总能开怀大笑,为了年轻,我得纠缠着她。平时我们见不着的时候,我就给她打电话。在电话里和她一起“嘎嘎嘎”。刘静的伶牙俐齿和她的古道热肠一样出名,她的反应非常机敏(但我不能把她的精彩语言写出来,不是怕别人剽窃,是要留着我自己剽窃)。老实说,平时也有人夸我聪明,但和刘静比,我们已不是小巫见大巫的关系,而是小鬼见阎王的关系。当然我知道,刘静的生活中也有烦恼,而且还不少。只是她说起她的烦恼来从不哭哭啼啼,连哽咽都没有,很难让人同情。
刘静一进城,就直接带我去了一家他们山东人开的海鲜馆。我俩面对面坐着,享受着美味,更享受着真挚的友情(刘静看到这句话一定会说,酸不酸啊,你这个女人)。我拿出带来的礼物给她,她开心的说,哎呀,你每个月都来回北京吧。我说好啊,只要你不烦。刘静乐了。我又拿出我的新散文集《百分之百的纯棉》来送给她。我在扉页上写到:刘静,这样的散文你也能写,因为你比我更加“百分之百的纯棉”。
刘静笑眯眯地接过去,那张从不施粉黛的脸庞依然美丽,而且是那种经得起细看的美丽。真的,我没有说假话,刘静比我更真实,更自然,更纯粹,更像女人。
其实这些年,刘静的烦恼接连不断,先是自己遇到挫折,还没解决好呢,母亲又病重。她不顾一切地将母亲接到北京,天天守候照料,但母亲还是离她而去了。这对她打击很大,她和母亲感情非常深。母亲去世的阴影尚未散去,哥哥的孩子又出车祸。她仍是不顾一切地将几乎丢命的小侄女接到北京,先是天天跑床位,住进医院后又天天跑医院照料,就像照料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就在那会儿我去了北京,她依然去机场接我,依然给我买话剧票(想想我也够没心没肺的),打电话时,依然听不到她叹息,只是讲话的声音分贝低了一些。
刘静的热心肠实在少见。每当遇到需要她帮助的人,她从没想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只是大包大揽地去做。我有几次忍不住说她,你也不嫌麻烦,少管点儿不行吗?她说,就是,以后我不管了。但以后遇到了,她仍会去管。不管这个人是她的家人,是她的同事,是她的朋友,还是远隔千里的熟人。
刘静那年来成都,正赶上我一位女友离婚。深受伤害而又无助的女友处于悲伤之中。刘静听说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打电话给那个男人,毫不客气的进行了责问。之后就带上女友的女儿去吃麦当劳,吃完麦当劳后,又去成都最好的商场给她买了条非常昂贵的裙子。女友现在说起这事,仍眼圈儿发红。而我则禁不住汗颜:作为女友身边的朋友,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而第一个跟我说刘静像女侠的,正是这个女友。
我不得不再用一下那个蹩脚的比喻,我的善良比起刘静的善良来,不是小巫见大巫的关系,而是小鬼见阎王的关系。
离开北京那天,我和刘静,还有三位好朋友一起吃饭。席间有两位好友对刘静的喝酒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刘静招架不住,一口的伶牙俐齿全碎在嘴里,饭都难以下咽。我赶紧站出来帮忙。我说,刘静有时候喝酒,完全是为了朋友。单为了寻快活,她不会那么喝的。刘静这才松了口气。我知道朋友们说她是为她好,但我真的清楚,很多时候她不是为了自己快活喝酒的。
饭后,刘静开车送我去机场。正是秋天,阳光明朗,机场路两边的杨树叶已经开始泛黄了。我又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于是老生常谈,劝刘静抓紧时间写点儿东西。我说,你看你的《父母爱情》写得多好啊。你不是不能写,就是没抓紧。刘静很虚心的点头,说自己也正在考虑呢,还说了些构思。
但在机场分手后我突然想,为什么我老要用自己的生活原则去要求她呢?难道她现在生活的不好吗,不快乐吗,不可爱吗?正如一个朋友说的,刘静不需要创作什么,她自己就是一部作品。
扯远了,根据一般写论文的原则,我此文的结尾应该得出结论。我的结论是:刘静的确是个女侠。她的女侠风格,是建立在善良正直之上的,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
2006年10月
王曼玲藏族舞蹈艺术初探
王曼玲酷爱舞蹈——上个世纪和全国人民一样喜欢交易舞,本世纪初开始学民族舞,一学3年,大见成效。其证据是,当她起舞时,就会有人小声问我,她原来是战旗文工团舞蹈队的吗?
当然,王曼玲的爱好很多,我说的是除了写作之外——弹钢琴,练书法,画画,还有烹饪。但毕竟还没有人问我,她原来是战旗文工团乐队的吗?或者,她原来是军区俱乐部的干事吗?再或者,她上过家政学校吗?这足以证明她的舞蹈在她的众多爱好中已脱颖而出了。
在所有的民族舞蹈里,王曼玲尤其喜欢藏族舞,或者说,她的藏族舞跳得最好,最纯熟。
王曼玲有一件藏族服装,很长的藏裙,是她唯一一次进藏时在拉萨买的。我强调“唯一”是因为,如果王曼玲像我一样去过9次西藏,那她就会有9件藏族服装。她还唯一一次去过凉山,所以家里还有一条重达10斤的纯毛线织的彝族百褶裙。可惜她还没去过内蒙古和吉林,所以蒙古族和朝鲜族的裙子尚未配置。
好,不扯远了,我们还是探讨她的藏族舞蹈。
因为热爱藏族舞,所以每到藏区出差或者采风,王曼玲都要不嫌其沉地带上她的藏族裙,然后不嫌其烦地将它穿上,引来旁人羡慕的、欣赏的、或是惊奇的目光。此次我们应四川省稽征局的邀请,到泸定参加笔会。她也在很小的包里将她的藏族裙塞了进去。
笔会的第一天晚上,甘孜州稽征处的同志设宴招待我们。处里有一多半是藏族同胞,个个都热情豪爽。其中有3个是女同胞,人很漂亮。坐在我们这桌上的是个藏族女科长,汉族名字叫吴晖。王曼玲就不停地夸奖吴晖说,吴晖你真好看啊,吴晖你太好看了,吴晖你好好看啊。夸得吴晖很害羞,也很高兴,后来实在是觉得应该回报一下,就取下自己手腕上的一个具有藏族特色的工艺手镯送给王曼玲。王曼玲很开心,马上戴在了手腕上,想想觉得应该回赠,就取下自己头上那根漂亮的大发卡,夹在了吴晖的长发上。两人亲亲热热,很快如姐妹一般。
王曼玲一直就具有这种迅速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的本事。我在我们大院儿和她一起散步,不到1里路就要停下来10余次,与当地群众——小至半岁的婴儿,老至80岁的奶奶,大至威严的将军,少至刚入伍的战士打招呼、说话。即使和她一起去逛商场,各个柜台的们售货员也是叫声不迭地招呼她:王姐你来了?王姐你好久没来了!听那语气,好像王曼玲和她们是同事。王曼玲记人的本事超强,凡她见过的人,肯定过目不忘,哪怕那一面很短暂。我和她一起下部队,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刚才那个人是谁?而她总能准确地回答我。若她一时不在身边,我只好见人就傻笑。
又扯远了,我们还是探讨她的藏族舞蹈。
晚上,主人为我们举办联欢晚会,既然是联欢,当然希望作家们也能出几个节目。可我等木呆呆的,手不能舞,脚不会踢,腰不会扭,只好抱歉推辞。幸好有个王曼玲,她主动报了一个藏族舞蹈,让我们多少挽回些脸面。
吃过晚饭一回到房间,王曼玲就赶紧换上她的藏族裙,并且化妆打扮,很认真,好像要参加她的个舞晚会。刚收拾停当,邓贤同志就过来了,一看见王曼玲的穿着大为惊讶,说,你怎么刚吃过饭就把睡衣穿上了?
我大乐。王曼玲不满地说,什么睡衣呀,这是藏族裙。邓贤又打量一番,还是摇头,不予认可。我赶紧证明,这的确是藏族裙,是她在拉萨八廓街买的。邓贤说,怎么和我原来看到的藏族裙不一样啊?我说,可能是印度藏装吧,或者是尼泊尔的。
我还是简单描绘一下王曼玲的藏族裙吧,整个色调是浅咖啡色的,上面有格子,样式有些像过去女人的斜开襟衣服,但它是连衣裙。也许在腰上扎一条彩条围裙,就比较像藏族裙子了。
王曼玲才不管我们说什么呢,只要是她想做的事,不管别人是嘲笑,冷笑,大笑,还是窃笑,对她都不起作用。当面劝告也不起作用,她肯定是我行我素的。这点我很了解。她穿戴完毕,就去了晚会会场。需要说明的是,稽征处的几个藏族同胞看见王曼玲的这身穿着打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我也不清楚他们是熟视无睹,还是没看出来。
晚会很热烈,当地的民族舞蹈艺术团一个接一个的唱啊跳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藏族舞蹈热烈奔放的特点。我和邓贤在这方面都很笨,就在下面进行理论探讨。邓贤还具体分析了藏族舞蹈与新疆舞蹈、蒙古族舞蹈的不同。我觉得他说得很有趣。
这时我看到有观众不时地上去献哈达。原来藏族同胞不仅唱歌跳舞热烈奔放,做观众也热情洋溢。他们轮番地走上舞台,为演员献哈达。他们献哈达的姿势也很优美,右手将哈达捏住,走到演员面前,抬起胳膊来一抖,哈达就像彩虹一样飞起,然后飘落在演员的脖子上。
终于轮到王曼玲演出了。
王曼玲走到场子中间,歌声一起,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身姿轻盈,长袖曼舞,一脸深情,很投入,很忘我。观众们都看傻了,没想到俺作家也这么会跳舞。我和邓贤等同志则很有些自豪,瞧瞧,我们作家也是一专多能啊。
很快,就有人上去献哈达了。第一个上去献哈达的,是稽征处耿处长,一个地道的康巴汉子,黑红的脸膛,不善言词。他走到王曼玲跟前,右手一甩,一条彩虹就飞落在王曼玲的脖子上。紧接着,一条又一条的彩虹也相继飞落。舞跳了还不到一半,王曼玲的脖子上像落了一场大雪,几乎将她整个人埋住了,连优美的舞姿也受了影响(不过事后她告诉我,她很有成就感,很享受)。
正在王曼玲曼舞犹酣的时候,我们听见一位藏族观众感慨不已地说,你看看,人家作家穿个睡衣都跳那么好,要是穿上我们的裙子不晓得有好好噢!
我和邓贤乐不可支,简直要笑翻天了,一回宾馆就赶紧把这个话转告给王曼玲,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可王曼玲丝毫不受影响,一笑了之,倒显得我们少见多怪似的。第二天,她依然情绪饱满地去参加联欢晚会,依然穿着她的藏族裙,依然走上台去翩翩起舞,依然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依然得到络绎不绝的哈达。耿处长也依然走上去,将手中的哈达向上一甩——
突然。
故事总是在“突然”后面进入高潮。
突然,就在耿处长手中的哈达将要飘落到王曼玲身上时,他好像一下子被点醒了,或者说一下被擦亮了眼睛。他激动的叫了一声,啊,王老师,你穿的是我们的藏族服装啊!
这位康巴汉子说出这句话时,眼泪涌出了眼眶。
王曼玲的眼泪也随之而出。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曼玲的藏族舞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她平时的刻苦学习训练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对藏族同胞的无限热爱。因此她也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热爱和认可,为增进藏汉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个想要学习藏族舞的汉族同志,都应该向她学习。
2006年10月
一个“牛人”
20多年前我20岁。
20岁那年,我发表了4篇散文,成为部队的“名人”,逢四川省召开“文革”之后的第一次文代会,成都军区派5个代表,就派到了我头上。我懵懵懂懂的,糊里糊涂的,准备从重庆前往成都。这时有人告诉我,重庆还有个年轻女孩儿也要去,让我们俩结伴同行。是谁告诉我的?或者说是谁介绍我和她认识的?记忆已一片模糊。
总之,我俩就一起上了火车。她梳俩小辫儿,胸前别着白色的大学校徽,是重庆大学的,年龄只比我大3岁,却让我佩服得不行。用现在的话说,她是个“牛人”:第一,她能在第一次恢复高考时就考上大学,当时她是个农村知青;第二她考上的是名牌大学,还是工科(机械专业);第三她小说写得很好,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反响很大。一般来说,会写小说的人数学都很差,数不清一二三,若数学好肯定刻板无趣,不懂文学。可她兼而有之,两样都很棒。
她自己也很骄傲,说话声音很大,总昂着头。在她面前我简直像个哑巴。火车上我们遇到一个工程师,那工程师一个劲儿和她聊天,完全不搭理我。后来工程师说,你数学那么好,来,我给你出一道题吧,是一道智力数学题。我的自尊心受到挑战,提出也要试试。工程师这才看了我一眼,给我也写了题。我当时穿着军装,完全是傻大兵一个。女大学生很快解出了那道题,幸运的是,我也解出了,方式还与她不一样,没丢咱解放军的脸。到成都后,我们俩是那个会上最年轻的代表,走到哪儿都挺引人注目。但因为我自卑,一句话不说,像个影子一样跟着她。记得有一回照相,她忽然提出要穿我的军装照,我们俩就交换衣服。可当我穿上她的衣服时,她忽然说,把校徽取下来吧,你不是大学生,戴着不合适。我只好取下来。若是现在,我肯定会说,那你不是军人,穿军装也不合适啊。可当时我竟一言未发。
也许是这些原因吧,我回重庆后很少和她来往,直到考上大学。她得知我考上大学后很高兴,跑来祝贺,还给我介绍了成都的女友关照我。她是那种典型的心直口快的重庆女孩儿。我依然佩服她,每每和人说起她就赞个不停。后来我断断续续得到消息,由于她太聪明太厉害,没有男孩儿敢和她好。她喜欢的一个男生也离她而去了,她很痛苦。有一回我去重庆大学看她,她跟我说,为什么这些男生愿意和我做朋友,却不愿意和我谈恋爱呢?我回答不出。她又说,他们说我不温柔,我为什么要对他们温柔?我又不爱他们。
大学毕业她到了成都,工作之后又考上研究生。就在读研究生期间,她认识了一个在川大读书的美国青年,嫁给了他,然后去了美国。
我没有参加她的婚礼,当时刚做了母亲,无暇顾及。据说在婚礼上,那些美国学生一见到她,全都惊呼:噢,太漂亮了!啊,美极了!当然他们喊的是英语,写起来麻烦,我就不还原了。我们这帮中国朋友很不解,客观地说,她不难看,但实在谈不上漂亮。于是我们得出个结论,美国人的眼神儿和我们不一样。
她就这么去了大洋彼岸。
带着梦想,带着遗憾。
昨天晚上,我见到了她,我的这位昔日女友。
她是带女儿回国探亲的。
她已在美国住了18年。美籍华人一个。
我们一起吃了晚饭,然后一起喝茶。她提出找个安静的地方聊天,我们就来到了宽巷子成都画院的院子里。
那院子古朴安静,几棵巨大的银杏树在其间撑出一片阴凉。可惜天黑尽了,显不出古树的魅力。院子里一个茶客也没有,老板娘带我们走进院子时,递给我们一人一把蒲扇,然后在木桌下点了个盘香。这两个道具,一下子将我带回到了久远的年代。
坐了一会儿,另一个女友也匆匆赶来,还带了一袋刚刚煮好的毛豆。毛豆的香味儿在夜色中弥漫,怀旧的气氛比夜色还浓。我们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无拘无束地聊起来,聊我们的80年代,聊我们的青春理想和爱情。
期间她用一口地道的重庆话,给我们讲了她在美国的经历。
她依然让我钦佩,依然很牛。
到美国后不久,她即生下一个女儿。女儿8个月时她又去读书,考到了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先是硕士,后是博士,而且完全改行,学的是电脑软件。一气儿读了5年。拿到了麻省的博士学位。须知,麻省的博士非一般人能拿下。当然她本来就不是个一般的人。出来后,即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脑工程师,被一家公司高薪聘请,年薪十几万美元,比她的美国丈夫还高。
多为咱中国女人争脸啊。
当事业和生活逐渐稳定后,她突然开始强烈地思念故乡,思念本土文化,疯狂地租赁国内的影视剧来看,学古琴,还想在她家的院子里建个亭子,种上芭蕉,营造出雨打芭蕉的氛围。骨血里的东西终难改变,尽管她英语已经溜得可以吵架。
再有一个重要的决心,就是想重拾文学创作。
关于这一点,有些困难。因为她的工作任务很繁重,不可能搞什么“业余创作”,要创作必须辞职,想请两个月不带薪的“创作假”都不可能。这让她太难下决心了。因为,放弃那么高的年薪,不是件小事,不仅会影响到家人的生活,也会让所有人觉得她不正常。十几万美金是什么概念?就是一百多万人民币啊。
但在迟疑了两年后,她终于还是下了狠心,辞职。当然这里有她丈夫的全力支持。据说公司老板收到她的辞职信后,气得不和她说话了。辞职后她猛写小说,目前已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各种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她现在开始想的,是写一部长篇。
真是牛啊。
我说的牛,不是她的小说。小说我没读过,她是用英文写的,要读还得请翻译。我说的牛,是她敢于把那么来之不易的麻省博士丢掉,把那么高的年薪丢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最后一点牛,无关乎智商,而在于心。所以,尤其让我佩服。
我们一直聊到深夜才分手。天气依然炎热,没有一丝风。我们把她送回宾馆。看着她的背影,我脑海里忽地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的那个背影:我走进文代会的会场,一眼看见她已经坐在座位上了,正低头看书。她穿了件旧军装,军装的背上是一个长方形的补丁,补丁整整齐齐地贴在她的背上,像一块吸音壁,让她的四周变得安静。她告诉我,那是她自己补的。
一个牛人,肯定会有个不平凡的背影。
2006年夏
艳遇
10年前,有个年轻姑娘只身一人去了西藏。她在西藏跑了近3个月,几乎看遍了高原所有的美景,但离开西藏时,却带着一丝遗憾。因为,藏在她心底的一个愿望没能实现——与一个西藏军人相遇,然后相爱,再然后嫁给他。
不知是否因为出身在军人家庭,她从小就有很浓的军人情结,曾经有过一次当兵的机会,被错过了,于是退而求次,那就嫁给军人做军嫂吧。身边的女友知道后跟她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小地方可实现不了你的理想,你要嫁,就到西藏去找一个吧。她马上说,去就去,你们以为我不敢吗?她就真的一个人进了藏。
西藏归来,见她仍是只身一人,家人和朋友都劝她不要再固执了,要实现那样的理想,不是有点儿搞笑嘛,再说年龄也不小了,赶紧找个对象结婚吧。可她就是不甘心。于是3年后,2000年的春天,她又一个人进藏了。
也许是感动了月下老儿,在拉萨车站,她遇见了一个年轻军官。年轻军官其貌不扬,黑黑瘦瘦的,是个中尉。他们上了同一趟车,坐在了同一排座位上。路上,她打开窗户想看风景,中尉不让她开,她赌气非要开。两个人就打起了拉锯战。几个回合之后,她妥协了,因为她开始头疼了,难受得不行。中尉说,看看,这就是你不听话的结果。这是西藏,不是你们老家,春天的风不能吹,你肯定是感冒了。她没力气还嘴了。中尉就拿药给她吃,拿水给她喝,还让她穿暖和,蒙上脑袋睡觉,一路上照顾着她。
他们就这么熟悉了,或者说,就这么相遇了。她30岁,他27岁。
到了县城,中尉还要继续往下走,直到边境,他们就分手了。分手时,彼此感到了不。于是,互留了姓名和电话,表示要继续联系。
可是,当她回到内地,想与他联系时,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她无数次地给他打电话,却一次也没打通过。因为他留的是部队电话,首先接通军线总机就很不容易,再转接到他所在的部队,再转接到他所在的连队,实在是关山重重啊。在尝试过若干次后,她终于放弃了。
而他,一次也没给她打过电话。虽然为了等他的电话,她从此没再换过手机号,而且一天24小时开着,但她的手机从来没响起过来自高原的铃声。
一晃又是3年。这3年,不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也不断有小伙子向她求爱,可她始终是单身一人。她还在等。她不甘心。
2003年的4月1日这天,她的手机突然响起了,铃声清脆,来自高原。她终于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你还记得我吗?她说,怎么不记得?他说,我也忘不了你。她问,那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来电话?他说,我没法给你打电话。今天我们部队的光缆终于开通了,终于可以直拨长途电话了,我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你的。她不说话了。他问,这几年你想过我吗?她答,经常想。他问,那你喜欢我吗?她答,三年前就喜欢了。他问,那你可以嫁给我吗?她笑了,半开玩笑地说,可以啊,你到这里来嘛。他沉吟了一会儿说,好的,你给我4天时间,4月5日,我准时到。
她把他的话告诉了女友。女友说,你别忘了今天是愚人节。他肯定在逗你呢。他在西藏边防,多远啊,怎么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就跑到这里来?再说,你们3年没见了啊。她一想,也是,但隐约的,还是在期待。
4月5日这天,铃声再次响想起。他在电话里说,我在车站,你过来接我吧。她去了,见到了这个3年前在西藏偶遇的男人。她说,你真的来啦?我朋友说那天是愚人节,还担心你是开玩笑呢。他说,我们解放军不过愚人节。
她就把他带回了家。家人和朋友都大吃一惊,你真的要嫁给这个只见过一面的男人吗?你真的要嫁给这个在千里之外戍守边关的人吗?她说,他说话算话,我也要说话算话。
最后父亲发了话。父亲说,当兵的,我看可以。
他们就这样结婚了。
他30岁,她33岁。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不看好这路上撞到的婚姻。但他们生活得非常幸福。这种幸福一直延续到四年后的今天。
今天上午我在办公室见到了她。其实3年前我就见过她。那时我去她所在的小城作文学讲座,她来听课。课后她曾找过我,说想跟我聊聊自己的故事。可当时时间太紧了,我没能顾上。于是,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推迟了3年才来到我身边。
当然,比之3年前,故事有了新的内容——他们有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女儿。婚后很长时间她都没有孩子。为了怀上孩子,她专门跑到西藏探亲,一住一年。可还是没有。部队领导也替他们着急,让她丈夫回内地来住,一边养身体一边休假,一呆半年,还是没有。两人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虽然没影响彼此感情,多少有些遗憾。后来,丈夫因为身体不好,从西藏调回了内地,就调到了她所在的城市的军分区。也许是因为心情放松了,也许是因为离开了高原,她忽然就怀上了孩子。这一年,她已经35岁。
怀孕后她反应非常厉害,呕吐,浮肿,最后住进了医院,每天靠输液维持生命。医生告诉她,她的身体不宜生孩子,有生命危险,最好尽快流产。但她舍不得,说,丈夫太想要个孩子了,她一定要为他生一个。丈夫也劝她拿掉,她还是不肯。一天天的熬,终于坚持到了孩子出生。幸运的是孩子非常健康,是个漂亮的女孩儿。但她却因此得了严重的产后综合症,住了大半年的医院,出院后一直在家养病,无法上班,也出不了门,直到最近才好一些。孩子都是姐姐帮她带的。
她坐在我对面,浅浅地笑着,给我讲她这10年的经历,讲她的梦想,她的邂逅,她的他,还有她的孩子。
她忽然说,今天就是我女儿一周岁的生日呢,就是今天,9月17日。一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很幸福。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一家3口都健健康康的,守在一起过日子。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里有了泪水。我不知说什么好,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福。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幸福,因为他们有那么美好的相遇,那么长久的等待,那么坚定的结合。
她急着去为女儿买礼物,我只好送她走。在电梯口,当我与她道别时,忽然想起了不久前看的一出话剧,名字叫《艳遇》,讲的是现代人的办公室恋情,以及婚外恋、三角恋之类。看的时候我就想,这算什么艳遇呢?以后我一定要写个真正的艳遇。
没想到这个真正的艳遇,突然就出现了。
他们在世界最高处,最寒冷处,最寂寞处,有了一次温暖的美丽的刻骨铭心的相遇。这样的相遇,难道不该命名为“艳遇”吗?
我想,没有比他们更当之无愧的了。
2007年9月19—24日
不老的女人
做女人已近半个世纪,似乎已有足够的资格来谈女人了。其实早先也谈过不少,女人喝酒,女人抽烟,女人做梦,女人凭感觉,还有女人的名字,女人的幽默,等等,但感受最深的始终没谈,那就是,女人的年龄。
可以说,这是关于女人的最敏感的话题,大概也是最有趣的话题了。所以该话题不宜一本正经的谈,只宜戏说。
咱们就来戏说一回。
女人的秘密
什么是女人的秘密?从总体上说,是最公开的秘密;从个体上说,是最不需要进行保密教育就能自觉遵守的秘密。我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女人的秘密就是女人的年龄。
女人对年龄的敏感,超过了对其他任何事物。从青苹果般的小小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妪,无一不在乎人们对自己年龄的评估。前不久我儿子的祖奶奶过95周岁生日时,饭店小姐说她看上去也就是70多岁,把老人家高兴的,两颊飞红。我80岁的母亲,和她的几个老姐妹出去玩儿,本来她最年长(也就是两三岁之差),却被外人猜成是最小,也把她高兴得跟我说了好几次。
瞧瞧,很能说明问题吧。
我估计我到70岁的时候,人家如果说我看上去只有60,我也会乐开花笑歪嘴的。可在年轻人眼里,60和70有什么区别啊?不都是婆婆嘛。
女人在意他人对自己年龄的评估,实际上是希望评估失误,且失误越大越好。比如她明明40多了,你说,你满30了吗?哇塞,肯定能把她乐坏,比收到红玫瑰还乐呢。
当然,这失误必须是左的失误,就是说你只能往小了说,不能往大了说。如果你犯了右倾错误,你对女人的伤害,不亚于捅了她一刀。昨天我就被“捅了一刀”。我一个部下,竟然认为我应该叫另一个部下的母亲“大妹子”,可那个部下的母亲已经50多了,难道说我60了吗?我当时正在开车,手脚都不空,不然我定会冲到他跟前怒目圆睁挥舞拳头:我顶你个肺哦!
所以,你如果看到一个40岁的女人,你一定要左一左,再左一左,诚恳地对她说,你最多也就30出头吧?这个40岁的女人会认真地纠正你,什么呀,我都40啦。其实呢,心里已经乐开花了,白赚了10岁啊!可如果碰上个实在人跟她来一句,你大概也就40左右,完了,她肯定要郁闷一天。当然我知道,也就是一天。
还是举自己的例子吧。
七八年前,有天我在大院门口碰到个老师傅,他迎上来大声喊我,同学,同学,你认识高三一班的张红不?我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摇了摇头。他说,哦,你不是十三中的啊?(十三中就在我们大院旁边)。那个时候我真恨不能立马变成十三中的,哪怕是十三中看大门的,然后带他去找那个张红。他叫我同学啊,你说我赚了多少岁啊!我当时已经40出头了。
可是,我还来不及把这个喜悦告诉给女友,几天后的一个早上,我在家门口遛狗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脆生生地说,婆婆,我可以摸一下你家的狗狗吗?我差点儿晕过去。怎么……是婆婆?不是才有人叫我同学嘛,差距有那么大吗?
当然我还是有理智的:老师傅喊同学,有老眼昏花的因素,小姑娘可是眼明心亮,童言无忌的。
虽然“婆婆”还是很大度的让小姑娘摸了狗,并作亲切状与她聊天,但该童言还是让该“婆婆”郁闷了两天整。
从这点看,女人的心境和耳朵的关系很大。
女人的耳朵
女人的快乐其实并不来自身上的新衣服、脚上的新鞋,而是来自耳朵。这是我的独家发现。你若观察便会认同:只要一有好听话入耳,女人的笑容即可浮现,即使女人穿了一件新衣服,若没有得到肯定,还是不会有笑容的。女人的笑神经是长在耳朵里的。
比如你见到一个很久不见的女人,牵着她儿子,你来一句,你儿子好乖哦。那么,可以换来一脸微笑;你若来一句,你咋个越来越年轻了呢?我还以为是哪个中学生呢!那就可以换一脸“怒笑”了——此怒为怒放的意思哈,不是愤怒,而且此怒笑可以一直延续到晚上和第二天,甚至大半年,效用及其持久。
酒桌上祝酒时,男人们总喜欢说,祝你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
女人们对这种明摆着的谎言,对这种反自然的祝福一概笑纳,来者不拒,并且无限欢喜,多多益善。
女人的耳朵不仅管着笑神经,还管着财务支出。
比如一个女人在菜市场买菜,那小贩说,大姐,买点儿啥子菜吗?更或者,阿姨,要不要黄瓜?那女人是绝对不会搭理他的,心想,哪个是你的大姐哦,看看你自己那一脸褶子!然后目不斜视地走过他的菜摊,哪怕他在卖太空蔬菜也视而不见。但若碰到个小贩说,小妹儿,称点儿番茄吧。那“小妹儿”不管家里已经有多少番茄了,也肯定要称上2斤。
本大姐就干过。有一回我买黄果兰,付完钱刚要走,那卖黄果兰的大妈忽然说,小妹儿,把你包包的拉链拉好啊。我激动得,差点儿把她一篮子里的黄果兰全买下。
再比如,一个40多岁的女人买衣服,如果售货员小姐说,哎呀,这个款式和颜色,最适合你们中年妇女了。那肯定玩儿完,该中年妇女绝对不会买她那个适合中年妇女的衣服。
你若给她推荐一款新潮的,偏年轻的,然后说,你气质那么好,身材又好,穿这个肯定很合适。那就是另一回事啦,哪怕回去之后下发给女儿,也得买下。
女人的低调
女人本不善于低调,什么事都喜欢张扬,找了个好老公,养了个好孩子,买了件好衣服,甚至发现一个好的美容方法,都会欢天喜地地在最短时间里告知他人。
但唯独在年龄问题上,是最最谦虚的,最最低调的。到了大姐的年龄,谦让着不当大姐,到了阿姨的年龄,谦让着不当阿姨,就更不要说什么大妈和婆婆了。
女人不需要来自他人的尊老,当然她尊别人老是应该的。
我一个姐,年方50,本来也就刚好中年,可单位上尽是20来岁的,就把她显得很老了。一个小青年打电话给她,想讨好她,说从家里带了些土特产给她。她刚要高兴,小青年就说,你老人家住在几楼啊?我给你老人家拿上去吧。该老姐压制着愤怒说,不要拿来!我不在家!人家明明打的是她家里的电话,气糊涂了。
我还有个姐,50出头,去医院看病,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等。一个婆婆带了个小姑娘走过来,婆婆指着她旁边的椅子对小姑娘说,去,挨着那个太婆坐。把她给气的,脸都黑了。叫婆婆都算了,居然叫太婆!她立马离开座位,走到一边儿去站着。叫你好好看看,太婆有站那么直的嘛。
这就如同某天有个年轻作者对我说,我是看着你作品长大的。我立马揪住他不放,一定要他说出,他是看我哪部作品长大的。他想了半天,说出一个作品名字。我马上对他说,那个作品发表的时候你已经长大了,你都上中学了,不能算!
还有次散步,遇见一个小孩儿,一起散步的朋友让那孩子叫他爷爷。我说怎么叫爷爷呢?他说那孩子的妈是我们领导的女儿,按辈分当然该叫我爷爷,还该叫你奶奶呢。我当即大声说,少来!并且马上宣布,这辈子除了我儿子的孩子,我不当任何人的奶奶!
其紧张程度不亚于要把我打成反革命。现在在路上遇到5岁以下的孩子我就紧张,本来很想逗着玩儿的,也只好假装没看见,因为害怕那孩子张口叫我婆婆。若碰上孩子主动叫我阿姨,感觉真像捡了个大便宜。哈哈,好好笑哦。
有时遇见年轻人,人家有些顾忌地问我,不知该喊你大姐还是阿姨?我常常厚着脸皮说,如果你愿意,还是喊我老师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想混淆年龄和辈分啊。哼哼。
女人的贬义词
女人为什么那么怕老?据我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老女人的贬义词太多了。
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女人年龄大了就有那么多难听的说法呢?除了黄脸婆之外,还有人老珠黄,年老色衰,徐娘半老,美人迟暮,女人四十豆腐渣,等等,更有现在人所编排的关于几十岁的女人像什么球的恶毒短信,让女人看着就害怕,就心紧,生怕那些词和自己拉扯上关系,某一天用到自己身上。
有的男人比较圆滑,不会直接用这样难听的词。他们会说,噢,是资深美女啊;或者,呵呵,好像比原来丰满些了;还有更隐晦的,噢,我发现她对岁月好敏感!
即使如此,女人们听了,也会在心里郁闷半天。
可是男人就不怕,男人怎么都是对的,年轻就不说了,即使老了,也是老当益壮,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等等,全是好听的词儿。就是挺了个大肚子,也是“有官像”,“有福相”。我是男人我怕谁?原因很明显,过去女人没文化,男人独霸话语权,创造成语的也都是男人,女人始终处于劣势。不信你找个关于老男人的贬义词试试?那是相当困难的。我找了半天,就找到一个:“糟老头子”,还不是成语。郁闷。
女人的搏斗
既然如此怕老,就一定得抗争。
女人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抗争,或者说搏斗——认真地坚强地锲而不舍地不屈不挠地与岁月搏斗。说揪住青春的尾巴不放,那都太轻了,光要尾巴有什么用?是揪住整个青春不放!要全方位地全力以赴地与岁月死缠烂打,决不妥协。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化妆,打扮,锻炼,减肥,美容,吃补品,多睡觉,等等。
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以免长胖;
甚至,下雨天也擦防晒霜,以免晒黑;
甚至,不让自己笑,以免皱纹加深;
甚至,花巨资拉皮,假装刚刚来到人世;
……
如果你是个女人,不用我再举例了,你心里知道的一定比我多。
如果你是个女人,对着镜子给自己鞠个躬吧,表扬一下鼓励一下自己吧,容易吗?那是相当不容易。
可是。可是。
多扫兴的可是啊。
女人的失败
你依然斗不过岁月。岁月无敌,这不是我说的,是天说的。
比如,你用很好的护肤品,你经常去美容院,你还花钱做什么光子嫩肤,一切都行之有效,你的脸的确光洁白净,没啥皱纹。可是,你的脖子上有皱纹了,一道道的,亮出了岁月。
当然你也可以很注意保养脖子,没事儿就给脖子按摩,看电视也不闲着,在下巴低下拍拍打打,让脖子看上去也光光滑滑的。可是,你的一双手却越来越干枯,露出了青筋。
当然你也可以保养手,擦最好的护手霜,经常去护理,让一双手看上去依然白皙年轻。可是,你的腰粗了,小腹出来了,一看就是中年妇女的身材。
当然你可以去锻炼,你可以节食,甚至可以穿紧身裤,让自己的腰身看上去和做姑娘时差不多。可是,你的胳膊粗了,长出了所谓的“蝴蝶臂”,一抬胳膊,岁月就赘在下面晃荡。
当然你可以不穿无袖衫,穿长袖衣服,遮住你的松弛的胳膊。可是,你的头发白了,风一吹,一丛丛白发如草原上的牛羊般露了出来,沧桑不已。
当然你可以染发,染得很自然,把沧桑掩盖得严严实实,让人一点儿看不出来。可是,你长老年斑了。
当然你可以去做什么激光去斑,据说效果很好。可是,你的脸黄了,那脸色一看就是中年脸色,一看就是历经了无数个春秋冬夏的脸色。
当然你可以涂脂抹粉,遮住黄色的脸。可是,你的眼睛浑浊了,再没有清亮的目光,再没有眼波盈动……你甚至,需要老花镜了。
女士们,不是我无情啊,实在是岁月无情。无论你怎样围追堵截,总有一处会被岁月突围,向世人亮出你的真像。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按了葫芦起了瓢啊。
其实,就算你很成功地向世人掩饰了你的年龄,你能向自己掩饰住吗?你自己身体的变化自己最清楚,热情的消退,疲倦的滋生,睡眠的减少,食欲的下降,等等。
与岁月博斗,失败是必然的。
你只要看看那些以美貌为生计的女人,靠美貌吃饭的女人,她们也一样被岁月打败,你就平衡了,青春美貌是她们的饭碗,她们尚且留不住,何况我等寻常女性?
你再看看男人,他们不也一样衰老吗?我们战友聚会,一见面大家都互相吹捧“一点儿没变”。可吹捧完了互留电话,无论男女,一个个拿出手机就举到了一米开外,还没变?可能吗?
还是那句话,岁月无敌。
女人的快乐
其实不用我说,聪明的女人都知道斗不过岁月。
之所以依然不放弃,是因为乐在其中。
而且,虽败犹荣。
比如,你真的还能穿十年前的裙子,你真的看上去比同龄人小很多,你真的和女儿在一起被人误认为是两姐妹,你真的在说出年龄时看到了惊讶的眼睛。这些,都能给女人带来很多快乐,乐不可支。
我们大学同学聚会,女生看上去就比男生年轻、比男生好看。这就说明女人的努力还是行之有效的,没斗过岁月,总斗过了男人,或者,总斗过了从不努力的女人。
其实女人个个都明白,自己终究会老,终究会从小妹儿升成大姐,从大姐升成阿姨,再从阿姨升成婆婆,再从婆婆升成太婆。她们努力,只是想让这个过程放慢,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乐趣。
在这里告诉女人两条裘氏语录:语录一,当你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并无可挽回时,你就跟自己说,你老了说明你没有英年早逝;语录二,当你看到年轻女孩儿心生羡慕时,你就跟自己说,她不过就是比我少活了几年嘛。如何?
调侃了半天,说点儿正经话吧。
岁月是什么?是一把镰刀,它一茬一茬地收割你的生命,先是童年,而后青年,而后中年,而后老年,而后连根拔起。
它无比锋利,不管你的稻穗是大是小,不管你的年成是好是坏,时候一到就开镰,决不手软,无一例外。饱满的,不饱满的,统统都离开生命的田野,被堆进了大谷仓。
饱满的穗子,在收割时会被赞赏两句,不饱满的会鄙夷几眼。但赞赏和鄙夷都是短暂的,更长的时间,是大家一起关在密不透风的大谷仓里沉默,不再享受日照、享受雨露、享受肥料、享受深情拂过的阵阵清风;只能眼看着新一轮的稻子茁壮成长起来,在你曾经站立过的田野里招摇。
面对这样的过程和结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能享受到的时候尽情享受,在无法享受的时候,麻木。
真正活明白的女人,应该在与岁月搏斗的同时,放弃对结果的期待,或者,降低对结果的期待,这样可以让自己舒服很多。
我希望在我100岁的时候,有人夸我看上去像99岁,我依然能快乐地大笑,并当成喜讯告诉所有的人。
将快乐进行到底。
做个彻底的女人。
2007年夏至秋
修改于2008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