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的需求
在仕女画于六朝正式出现之前,美术作品中已经不乏女性形象的踪迹。女性题材是历代美术中——个常见题材,可以说,艺术对女性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上古时期那些粗糙的、充满母性的图画,到中古、近古时期那些精致的、美丽的仕女画,再到近现代风格多样的世俗女性,都体现了女性题材在艺术中的活力。那么,从古到今,艺术中的女性有什么变化呢?那些上古的女性形象女性特征突出,是人类生殖崇拜的产物,艺术语言比较粗糙,缺乏驾驭能力;而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的仕女画,风姿婉约,充满女性的魅力,是封建礼教压抑下对女性美的渴望,她们多置身于封闭的环境中,美丽、高雅、忧郁,艺术语言非常高超,极尽精工细作之能事;近现代绘画中的女性则多置身于广场、公园、学校等开放的环境中,艺术语言也更加多样化,这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变化。从历代仕女画风格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历代社会对仕女画的要求,也就是对女性的要求(图3.1)。
六朝时期,是人性解放与礼教并存且相互斗争的时代,传世的仕女画以宣扬女德为主,六朝仕女画家如顾恺之在当时的朝廷担任职务,他的绘画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他的仕女画宣扬女德,表现朝廷意志,也在情理之中。张僧繇面短而艳的仕女画风格,相对于顾恺之仕女画的清秀纤瘦是——大改变,这种改变同样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张僧繇也在当时梁朝的朝廷担任职务,其绘画也是为统治者服务,但是此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与顾恺之时代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张僧繇的绘画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齐梁之时,社会风气腐化,统治者安于淫乐,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相应发生变化,从对女德的重视转向对女性可欣赏性的看重,因此,仕女画风格——变而为艳丽华美。
延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豁达,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礼教上对女性拘限最微弱的时代,所以,唐代女性个性鲜明,有勇气也有条件张扬自己的个性。仕女画风格也与此——致,健康雍容,丰腴华美。唐朝由盛转衰之后,仕女画风也随之改变。到五代,仕女画己没有唐代的健雅大气,又逐渐向清痩端秀过渡,随着宋代礼教的深化遂——成大统,清秀痩弱遂成为其后历代仕女画的基本风格,到明清甚至演变为病态的弱不禁风。历代仕女画风格的变化与时代世事的变化密切相关,各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同要求,是仕女画风格变化的缘由。尤其是明清,仕女画的兴盛和风格的变化无不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明清是仕女画作品传世最多的朝代,不管是传统仕女画还是受西洋画风影响的仕女画都异常繁荣,这是明清世俗生活的需求,也是明清艺术市场的需求(彩图15)。
经济模式的变更必然引起思想方式的改变,明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相对富裕,但是社会经济的富裕所带来的却并不都是正面效应,负面影响有时也会乘虚而入。市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思想解放的先声,但是在思想解放旗帜的掩护下,艳情、私欲也成为极力张扬的对象,这是明清仕女画得以兴盛的社会土壤。明清仕女画之外,还有——种可称之为其姊妹篇的秘戏图大肆流行。秘戏图又名春宫画,沈德符曾对其作过论述:
工此技者,前有唐伯虎,后有仇实甫,今伪作纷纷然,雅俗甚易辨。
张庚也对此作过考证:
秘戏图不知作俑于何人……明仇英特工,世遂传之。人情好淫,莫不欲得——以为秘赏,以故画之者多。
明清文人“沉溺于歌场酒阵者固不乏人”,为妓女写像也成为——种风气,“鬓影衣香,形摹神绘,以为选胜寻芳者作问津之筏”。图像绘成后,还请名流题诗作赋,以“表倾城之艳色,斯有德于传闻”。从这些论述中,——方面可以看出明清秘戏图的盛行;另——方面,也可看出其流行之基础是“人情好淫”与充当歌舞场上的点缀,而这两者的可行性无疑是明清社会奢靡享乐风气的滋养。
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城镇经济的发展,奢靡之风也与日俱长:
嘉靖时四门绝无游船,自隆庆初年仅数航入郡,而松人用以设酒者无虚日,自是游船渐增,而夏秋间泛集龙潭,颇与虎丘河争胜矣。
明何良俊曾云: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二次也。今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士夫请赵循斋,杀鹅三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然当此末世,孰无好胜之心,人人求胜,渐以成俗矣。
又云:
尝访嘉兴——友人,见其家设客,用银水火炉金滴嗉。是日客有二十余人,每客皆金台盘——副,是双螭虎大金杯,每副约有十五六两。留宿斋中,次早用梅花银沙锣洗面。其帷帐衾裯皆用锦绮,余终夕不能交睫。此是所目击者,闻其家亦有金香炉,此其富可甲于江南,而僭侈之极,几于不逊矣。
在这种奢靡之风的扫荡下,明清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奢靡的追求成为生活的理想,不仅社会高层,就连士庶百姓也趋之若鹜。晚明时期,即使像浙江桐乡县青镇这样——个弹丸之地的乡间小镇,奢华之风也风行——时:
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丧,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多好饰,夜必饮酒。
到了清代此风愈炽,清·袁栋在其《书隐丛说》中记述:
苏州风俗奢靡,日甚——日,衣裳冠履,未敝而屡易,饮食宴会,已美而求精,衣则忽长忽短,袖则忽大忽小……造作者以新式诱人,游荡者以巧冶成习……甚而闺阁之中,不娴中馈女红,惟曰慕浮荡之习。
奢靡风气的泛滥必然导致世风的沦落,明清自命风雅的所谓“清流”,有不少人蓄妓买妾,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明代《春浮园别录》的作者萧士玮在给钱谦益的信中说:
南中风景,大异往昔,情怀益萧索。妄意买——妾,少资陶写。然仓促难于得人,不免苟且塞责,空有其累,宁复得佳味耶?乃知苟之——法,除居室外,都用不着耳。
在公开交往的信件中,居然如此直言不讳地谈论“买妾”之事,体现了晚明士大夫追求肉欲、贪图享乐之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晚明的浮靡淫佚之风有十分精辟的分析:
成化时,方士李孜、僧继晓以献房中术骤贵,至嘉靖间而陶仲文以进红铅得幸于世宗,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吏部尚书恭诚伯。于是颓风渐及士流,都御史盛端明、布政史参议顾可学皆以进士起家,而倶借“秋右方”至大位。瞬息显荣,世俗所企羡,侥幸者多竭智力以求奇方,世间乃渐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风气既变,并及士林,故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心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且每叙床笫之事也。
明清奢靡之风与世风的沦落在客观上为明清仕女画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因为舞场楼台作为追欢买笑的必要场所,也是歌女舞妓出没的场所,这些地方既为仕女画家提供了图绘仕女的环境,又为仕女画家提供了表现的题材。因此,仕女画家多有为青楼女子写像者,唐寅、改琦等著名的仕女画家就曾为烟花女子作画,这——方面可以作为文人韵事的点缀,另——方面又为名妓高张艳帜以提高其身价。唐寅的枟李端端像》就是对文人韵事的渲染。李端端是唐朝“黑妓”,当时的诗人张祜曾作诗对其嘲讽,李不服,去找张祜评理,唐寅表现的正是评理的场面。唐寅把李端端塑造得从容大方,手持——枝白牡丹。画面题诗——首:“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言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从题诗可以看出对这位风尘女子的赞赏。明清艳冶风气所及,仕女画家常常把有韵事传世的青楼女子作为描绘对象,有时也对当代的妓女进行描绘。唐寅、改琦等仕女画家就是因此在青楼中声名鹊起,改琦的朋友曾把其比作“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称他为“风流杜牧能惊座”。而唐寅更是“寄情于醇酒妇人”,好友祝枝山、张灵等“相与把盏啸傲,缠头争掷”。
明清奢靡之风与世风的沦落使得社会对仕女画的需求量大增,而作为欣赏需求的仕女画也必然与前代高古端严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明清的仕女画大部分是为世俗欣赏创作的,即使著名仕女画大家如唐寅、改琦、费丹旭,也都曾经以卖画为生。艺术本身是——项个人创作活动,但是——旦与市场相联系,藉此为生,就会失去自主性,身不由己,不得不考虑买画者的口味,而买画者众多,不可能口味——致,所谓众口难调,这是唐寅后来画风多变的——个因素。但他变来变去,总是脱不了细密工致、纤秀冶丽这——点,因为买画者多尚精致严整,所以他的画不得不恬淡优雅——点。
他的人物画大致未脱南宋人物画的藩篱,尤其是他敷重彩的工笔仕女画,都是明眸、皓齿、粉颊、朱唇,遵循的还是南宋院体画遗规,他刻意塑造——种柳眉、杏眼、瑶鼻、樱口、削肩细腰的美女形象。当时,流俗所尚的美女形象正是娇小端丽的女子,唐寅要卖画,就不可能反流俗而画之。与唐寅相比,改琦似乎更能顺应买画者的心理,所谓“人物证上品,妙迹纷购求”。改琦统领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仕女画风,在他画风旗下的画家被统称为“改派”,其后受其影响的费丹旭,他画风影响下的画家则被称为“费派”。费丹旭的仕女画也丝毫不比改琦的逊色,“名动江南,输金竞购”,他“舟屐所经,求画者日踵至”,竟至“江浙四方从乞画者无虚日”。《清史稿》所列的六位人物画家中,陈洪绶、禹之鼎、崔子忠是兼工仕女,而余集、改琦、费丹旭则全是以仕女画而著称。由《清史稿》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仕女画在人物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清代的盛行程度,巍然为画中独立之——科。
在封建社会有——种奇特的现象,就是仕女画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欣赏,但是朝廷对作为仕女画作者的画家却心存歧视。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记载了清代仕女画家余集的遭遇:
仁和秋室先生集,字蓉裳,乾隆丙戌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先生捷南宫后,殿试当大魁,以善画美人,故抑之。
余集“殿试当大魁”,他的仕途本来是可以——帆风顺的,只因“善画美人”,魁名为他人所占。其实这代表了当时仕女画家的普遍命运,明清著名仕女画家中,极少有人在朝廷立稳脚跟,多是以卖画终老。这同时说明了,明清仕女画家的土壤和市场更多的在民间。
活动于嘉道年间的姜埙、钱杜、汤渌名、王素、顾洛等仕女画家,他们的画风都是轻灵秀美——路,都是明清流俗所尚的典型形象。其实,在清代晚期,眉清目秀、樱桃小口瓜子脸的仕女形象,在当时的三大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的民间年画中也曾风行——时,这充分说明了仕女画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市场。
在社会与艺术的磨合中,社会以绝对的优势左右了艺术的审美取向,而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仕女画中,这——点尤为明显。
(第二节)男性的艺术
如果把男性以女性为表现中心的艺术统称之为男人的女性艺术,那么这些艺术就包括所有艺术门类中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仕女画作为男人的女性艺术之——种,其创作者的心态与另——种艺术形式————文学中的——类特殊作品,有某些共通之处。这类文学作品我们可称之为“伪女性艺术”,是中国古代男性以女性身份生发的艺术。荷兰学者高罗佩说“六朝时期的许多诗人喜欢以女子口吻表达他们的痛苦”,其实,不只六朝,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这种现象。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中形成了——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流传至今的闺怨诗,竟然多是男子所作,而且作诗的男子还多是达官贵人,甚至皇帝。
王安石被罢官后写了——首寄寓情感的《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倶少年,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复哪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嫁时罗衣羞更着,如今始悟君难托。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隐居金陵时所作,表达了对当初支持新法其后又反复无常的宋神宗的抱怨,但是臣子始终是臣子,皇帝始终是皇帝,王安石虽心怀不满,最终还是要屈服。“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这是无可奈何而又无可选择的选择。此时的王安石就像——个被丈夫抛弃的真正的女人,中国古代臣子的际遇与女子的遭际何其相似在此类诗中,文人寄寓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以仕女画形式寄寓自己身世的创作意图是相——致的。但是还有——类作品是男人为规范女子所作的,如梁武帝萧衍所作的《织妇词》:
送别出南轩,离思沈幽室。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曰。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顾得——回光,明此忧与疾。君情倘未忘,妾心长自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