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必须要克服的人性弱点
5286200000063

第63章 人性五十五 报复:有仇不报非君子

不要由于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让心中烈焰烧伤自己,怀着爱心吃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报复总是双向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路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妨碍他,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仇恨袋只是一个象征。生活中我们要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过分固执。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你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也会使你整日诚惶诚恐,不知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他苦恼不已,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那么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人们总认为报复的受害者是被报复者,其实不然,报复者本人同样是受害者。

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海米德斯山飞到夏林比斯山,把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蜜献给天神。天神对蜂后的奉献很高兴,就答应给它所要求的任何东西。

蜂后于是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兴,因为他很爱人类,但因为已经答应,不便拒绝它的请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说:“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伤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报复是把双刃剑,当你报复别人时,正有一把剑刺向你自己。

在报复者实施报复之前,报复者就会跌进扭曲、变态的心理深渊,报复者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幻想和实验报复的内容。他们会经常陶醉在演习的过程中,而且还会一个人冷冷地傻笑。

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自已。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自己的人格完善。

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自己寝食难安、魂不守舍、心烦意乱,最终会导致疾病和死亡。这样看来,报复让我们对别人的打击不能实现,反倒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摧残。

我们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你的心灵就会背负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

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使你的心灵不能得到片刻安宁。

有一位好莱坞的女演员,失恋后,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圣人说:“怀着爱心吃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如果我们的仇人了解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了心脏病,甚至也许使我们折寿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

即便我们不能爱我们的仇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由于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让心中烈焰烧伤自己。”

所以,要想生活中永远拥有安静和欢乐的心理,永远不要去尝试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受到更深伤害的只有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报复,不要让自己的心因为报复更加痛苦。

在别人的错误面前,宽恕无疑是最聪明的

大家都知道仇恨袋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脾气非常不好。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想发火时就把一颗钉子砸到院子里的篱笆上。”小男孩照做了,渐渐地,小男孩不再容易暴躁发火。父亲告诉他那就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出来吧。小男孩费了好大的劲也难以都拔下来。父亲对他说:“敲进去的时候是容易的,想把它拔出来就难了。如果伤害的是人心,已经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更不可能轻易抚平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是不是该施之仁厚,以宽容唤起别人的知错意识呢?仁者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院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在原地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根本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常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同样,对待别人的批评时,及时按捺住立即升起的怒火,则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帮助。汉尔斯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教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身无分文,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谋到一份秘书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回绝了他。还有一个人在写给汉尔斯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汉尔斯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那个瑞典人写信说他不懂瑞典文是什么意思?那个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错误百出。

汉尔斯当时就写了一封回信,目的是使那个人大发脾气。后来,他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他说的不是对的?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汉尔斯撕掉了他刚刚写过的那封骂人的信。

汉尔斯另外写了一封信说:“很感谢您不辞辛苦地写信告诉我我的错误。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没过几天,汉尔斯就收到那个人的回信,为汉尔斯提供了一份工作,汉尔斯由此发现怒气上冲前先迂回一下,暂且让别人去批评,过段时间去反思。

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这也是前纽约州州长威廉·盖诺所坚持的信条。他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而几乎送命。他躺在医院的时候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这样做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呢?如果是的话,就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也就是“悲观论”的提出者叔本华的理论。他认为生命就是一种毫无价值而又痛苦的冒险,当他走过的时候好像全身都散发着痛苦。可是在他内心的深处,叔本华叫道:“如果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抱有怨恨的心理。”

紧紧抓住过去受到的伤害不放,只能给双方带来悲痛。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被认为是引起问题的人,可能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或辱骂。坚持认为不公平的一方常常会长期被痛苦所折磨,并且使问题永远存在。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复仇的念头,只有愈合。宽容是一种医治的力量。宽容不仅能医治被宽容者的缺陷,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所说:“宽容和受宽容是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般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宽恕他们,这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

漠然是一种明智的报复

某著名学府,闻名遐迩的文学教授,正和教室里坐着的、站着的求知的同学交流。很多学生都是闻名来旁听教授的课。突然,教授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

“恨?”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一双双惊诧的眼睛,看老师要卖什么药。

教授环顾教室,心里暗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他放下书,语重心长地说:“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30年,你50岁,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对方定定地看着你说:‘×××,我恨你!’”

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近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容易记忆的情感,要有人恨你30年也不简单。如果是另一幅情景:

你走过去望着对方的脸说:“×××,你还记得我吗?”

对方愣愣地呆望着你说:“嗯?好像在哪见过你,有点面熟啊?”

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像中的那场面太过滑稽了吧?

“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然。”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很巧的是,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并且平时亲如兄弟。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部队还是音讯全无。这一天,他们很幸运地打死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没那么幸运了,动物也许搬家了,也许被杀光了,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遭遇到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呆呆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我开枪?当时,我非常恼怒。但我立即冷静下来,决定不报复他,也不再搭理他。”

30年来,虽然士兵仍同安德森住在一个镇上,但安德森从未理过他,连正眼也不看他一眼,尽管他为表示歉意,多次登门拜访。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气自己,如果采取报复的话,那也只能是个人怒气的一次实践发泄,结果只能是两个人都更加气急败坏,所以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把别人的错误丢给他自己,让他每天都在忏悔中生活着。

漠然、漠视真是一种很明智的报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