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必须要克服的人性弱点
5286200000087

第87章 人性七十八 半途而废:放弃最后一秒即为失败

把生活看作一种使命去完成,一往无前,因为在生活这场竞争中,没有比半途而废更糟糕的事情了,哪怕放弃最后一秒,也就等于失败。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

吸血蝙蝠的坚持精神

“半途而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宁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了,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在半途而废者的词典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妥协信念。他们经常使用这样一些句子表达:“那已足够了”、“这个活路(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什么”、“需要达到哪种程度,我们就进行到哪种程度”、“事情可能会变坏”、“记得当……”、“这不值”、“在你年轻的时候……”

半途而废者可能已经经受了很大的逆境才获得了他们现在的地位,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也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获得的。但不幸的是,恰恰由于那种逆境最终使他们开始权衡危险和收获。他们觉得付出太大,收获又太小。这样,半途而废者放弃了再攀登,他们像放弃者一样停止行动。现在,半途而废者又来到了另一种逆境的门口,但他们已有充足的理由放弃“往上爬”。对他们来说,存在着一种不切实际的信念,即认为经过一些年的时间或一定的努力后,生命就应该相应的摆脱逆境。有了这样的信念,放弃“往上爬”便是再正常不过了。攀登的代价是很大的,谁都不要掩饰这点,但是收获同样也是很大的。那些死不悔改的半途而废者将付出比攀登更大的代价,他们将不会知道他们能干什么以及能完成什么,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不会有任何的认识。

非洲大草原有一种很不起眼的小动物,叫“吸血蝙蝠”,别看它不起眼,却称得上是野马的天敌。它常常像膏药或吸盘一样附在野马的腿上,用尖锐的牙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破野马的皮,然后贪得无厌地吸血。无论野马怎样奔跑、腾跃、挣扎、嘶叫、暴怒,都无济于事,最终都将在流血中无望地死去……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有吸血蝙蝠的这种坚持精神,无论阻力多么大,哪怕是一只性情暴烈的野马,都要死死咬住不放,直到把它的血吸干!

蚂蚁的执著

一只蚂蚁想往瓷砖墙上爬。

可每次都失败掉了下来,但它依然执著地往上爬。一个人看到后感慨地说:“多伟大的蚂蚁,失败了毫不妥协,继续向目标前进。”另外一个人看到后也感叹地说:“多么可怜的蚂蚁,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原本是个哲学故事,曾有人去问智者谁是谁非,智者说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只是反映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懂得“曲线救自己”,遵循轨迹,随遇而安的人,肯定很少烦恼,能够充分享受到人生的愉悦。这事实上是一种妥协的人生。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不慎跌倒并不表示永远的失败,唯有跌倒后,失去了奋斗的勇气才是永远的失败。

若以平常心观之,失败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一个人若没有经历失败,就难以尝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涩,难以认识到生命的底蕴,也就不可能进入真正宁静祥和的境界。其实,通向成功的路绝不只是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的道路是否信任。执著的人可能失败,却很少被人称为失败。因为,“执著”的骨子里有一种素质:一种激情如火的素质,一种追求根源的素质,一种苦行僧式的素质,一种认准了目标死不回头的素质,一种固执己见永不迎合他人的素质。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常常创造出人间奇迹。弗洛伊德、拿破仑、贝多芬、凡·高,还有吉尼斯世界大全一书中所记载的诸多人物,不能不承认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性格中有着共同的一点,即执著。他们执著地将他们热爱的某项事业推向极致,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除了自身的死亡。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的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面壁静修的达摩、程门立雪的杨时、……这些执著的故事不老,人物不死。

执著的人可能在当时失败,却在后人心中胜利;可能在名利上失败,却在精神上胜利。这就是执著的人生。

山本田一的智慧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经传的日本选手山本田一出人意料地夺取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希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本田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

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请他谈谈经验。山本田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语,回答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明显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已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多么睿智的道理啊!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山本田一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对手,正如他言:凭智慧战胜对手,而他的智慧正是为自己制定了恰到好处的能促人积极向上的目标。

找一件以前一直很喜欢但已经很久未做的事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完成它,逐渐增加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随着活动的增加,你会发现:你能做的事情很多,你对生活的兴趣会逐渐恢复。

首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个目标要可行,也就是说,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都要具备。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次,目标精确定义。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总有办法对自己说:“我失败了。”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需要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应确保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心。

再次,将目标计划划分成足够小的步骤,确保你的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在确定每一个分目标时,要确保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个目标,就胜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强完成计划的信心。如果定的分目标太大,就难免会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打击信心,也许,几次失败之后,就会对这个计划完全丧失兴趣和信心,半途而废,重又返回到以前什么事也不做的状态了。

最后,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换言之,目标中不要牵涉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下班后和小李一起喝咖啡。

这个目标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因此,你的这个目标违背了这条原则,你并不能确定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依据确保成功的原则,你可以这样修改目标:下班后,邀请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开口邀请过,那你就成功了。至于小李的反应,并不重要。邀请技巧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远离享乐,坚守目标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

换上其他一些人,或许会是穿华衣、吃美食、坐豪车、娶名妻,极尽张扬。然而,塞林格走的却是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了90多英亩土地,在山顶筑一座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木,外面拦上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每天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不准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

他平时深居简出,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有人认出他,他马上拔腿就跑。他不喜欢过多的社交,有人登门造访,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者是生客,就拒之门外。他更不喜欢自造舆论,成名后,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那是一个16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

塞林格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获得享受时主动放弃享受,并不是一件怎么了不起的事,难就难在当享受唾手可得,却不向它投降,自觉地坚守自己的生命目标。正是这种视创造为生命、鄙视享乐的性格使塞林格的作品保持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一经发表,马上会引起轰动。

《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要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的隐士生活。以自己种的豆和玉蜀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许多道理,完成了这本名著。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断力,摆脱其他事务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改变初衷。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人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