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5288300000065

第65章 习惯伴你精彩成长 (4)

写在纸上的合同可以撕毁,写在心上的合同撕不毁。

曾经有一个发生在挪威音乐家爱德华·格利戈和一个乡间小姑娘之间的故事。

一次,年轻的格利戈来到乡间的森林里散步,正巧遇到了一个挎着小篮子采集鲜花和野果的8岁小姑娘达格妮。他们很快认识了,并且成了好朋友。当与小姑娘分手时,格利戈抱歉地向小姑娘说,他现在没有礼物可以送给她,但是他却答应要送给她一件礼物,并且说这将是一件很好的礼物,只是他又说这件礼物要等到10年以后才能送给她。这使小姑娘达格妮迷惘而又感激。

10年之后,达格妮已经是18岁的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这位美丽的守林人的女儿,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奥斯陆,并且第一次走进了一个正在举办露天音乐会的公园里。

突然,她听到了好像又带她走进了故乡的如梦如幻的大森林的美妙旋律,她不禁忽地一下从草地上站立起来。接着,她听到了报幕员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的音乐大师爱德华·格利戈的最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顿时,她感到全身沸腾了,她记起了那个在10年前散步于她的故乡森林里的青年的承诺,那个青年所承诺的那件最好的礼物,竟是这首肯定会传遍整个挪威的,当然迟早也会传到她的耳际的乐曲。这是一种多么出人意料的应诺方式啊!

【成长箴言】

承诺了便应守诺。青少年无论对任何一件事许诺的时候,都应慎重地对待,因为你的诺言价值千金,无论对任何人都是这样。一个人既然做出了郑重的承诺,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实现它,以后也不应该寻找任何不能兑现的理由。

当你实现了你的承诺,别人也会因为这实现的承诺而感到高兴,你也会因此而收获一笔丰厚的诚信财产,这将会让你的成长受益无穷。

一次成功的赊货

可信的人们的一句话,比不可信的人们的千言万语更有力。

有一年夏天,沃夫的父亲叫他去为自己的农场买些铁丝和修栅栏用的木材。当时沃夫16岁,特别喜欢驾驶自家那辆“追猎”牌小货车。但是这一次他的情绪可不是那么高,因为父亲要他去一家商店赊货。

16岁是满怀傲气的年龄,一个年轻人想要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当时是1976年,美国人的生活中到处仍笼罩着种族主义的阴影。沃夫曾亲眼目睹过自己的朋友在向店老板赊账时屈辱地低头站着,而商店的老板则趾高气扬地盘问他是否有偿还能力。沃夫知道,像他这样的黑人青年一走进商店,售货员就会像看贼一样地盯着他。沃夫的父亲是个非常守本分的人,从来没有欠账不还的情况。但谁知道别人会不会相信他们?

沃夫来到里维斯百货商店,只见老板巴克·里维斯站在出纳机后面,正在与一位中年人谈话。老板是位高个子男人,看上去饱经风霜。沃夫走向五金柜台时,慌张地对老板点了点头。沃夫花了很长时间选好了所需要的商品,然后有点胆怯地拿到出纳机前。他小心地对老板说:“对不起,里维斯先生,这次我们得赊账。”

那个先前和里维斯谈话的中年人向沃夫投来轻蔑的一瞥,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色。然而里维斯先生的表情却没有任何变化,他很随和地说:“行,没问题。你父亲是一位讲信用的人。”说着,他又转向中年人,手指着沃夫介绍道:“这是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

【成长箴言】

名誉是不能够贱卖的,更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一个希望得到社会尊重和支持的人,是不愿意牺牲诚信原则的。

青少年朋友,在你平时的处事中,一定要注意你的一言一行,要对自己的点滴都负责,培养讲究诚信的习惯,不要让自己不当的言行亵渎了自己的名誉。唯有如此,你才能取信于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敬重与支持。

老锁匠的真传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有位老锁匠想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两个年轻的徒弟。但两个人中只能有一个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间房子里。老锁匠告诉这两个徒弟:“你们谁用最短的时间打开保险柜,谁就是我的传人。”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5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则用了10分钟,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这两个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抢先说:“师傅,里面放了好多钱,都是百元大票。”

师傅看了看二徒弟,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您只让我打开锁,我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继承人。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的衣钵传人不仅应是一个高超的锁匠,而且要求他能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杂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听了老锁匠的话,大徒弟的脸红了。

【成长箴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做老锁匠的传人更要有十分高尚的职业道德。老锁匠很明白这一点,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否则稍有私念就会自己害了自己。

青少年朋友,请养成一种讲究诚信的习惯,并以此作为处世之基。相信,这对你以后成长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商鞅的承诺

失信就是失败。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成长箴言】

人无信不立,赢得他人信任是青少年做事的第一步。尤其是在强调团队精神的现代社会,许多工作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而赢得信任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如果别人不信任你,就不会与你合作,甚至会给你带来阻力。

商鞅就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让他的变法能够成功而顺利推行,他的伟大功绩也因此而流传千古。

烽火戏诸侯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之后,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还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褒衡劝谏幽王,幽王不但不听,反把他打入了监狱。

褒衡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衡救出来。于是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衡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却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金。

有个马屁鬼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方游牧民族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真的赏给虢石父一千金。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联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