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5291900000016

第16章 汇率:撬动全球贸易的支点 (2)

在1944年,经济学家努克斯给均衡汇率下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即“均衡汇率是这样一种汇率,它在一定时期内,使国际收支维持均衡,而不引起国际储备净额的变动”。1945年,他又进一步对均衡汇率的概念进行修正:均衡汇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维持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状态而不致造成大量失业或求助于贸易管制时的汇率。

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者们就以就业作为判断汇率是否均衡的标准。

均衡汇率理论实际上并不是关于解释汇率决定和汇率变动的理论,而是从一个国家的国 内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的变动等诸方面来考虑 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判断汇率是高估还是低 估,并决定汇率水平是否应当变动。因此,均衡汇率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性工具。它未能 回答汇率的决定政策问题,却在汇率理论和汇率政策之间架起了桥梁,因而也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但是,均衡汇率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 是建立在诸如“其他一切都不变化”的前提 上,而这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存在的,这个缺陷限制了均衡汇率理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的“可操作性”,因而降低了它的实际应用意义。

首先我们明确均衡汇率的概念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短期内汇率是会有波动的,也就是说外汇市场供求相等时的汇率均衡应指的短期均衡汇率。而从一个国家的中长期的角度来考虑,对内国家的非贸易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币值,与对外来说的贸易品市场的均衡币值相等时是一种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的关键。因而均衡汇率概念成为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与国家领导人所关心的焦点。而且也应该明确均衡汇率的概念本来就有多种解释,经济本身也有很多的学派。一个概念用作什么目的,用来解释哪些经济现象,这些问题往往会决定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固定还是浮动: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此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至此,人民币汇率改革首次破冰,引发市场活跃。

人民币为什么要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改为浮动的汇率制度?为什么这一改革道路进行的颇为艰难?

固定汇率制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这种制定下的汇率或是由黄金的输入输出予以调节,或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但是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的是美元,也就是说人民币的汇率仅仅是和美元挂钩的。这样削弱了人民币的汇率调控能力。采用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包括美元、日元、欧元、韩元等,能够发挥国家的自主性,增强人民币的调控能力。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两种。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很少干预,汇率随市场供求变化。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名义(和实际)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汇率的随机性和通货膨胀偏向较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则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货币当局虽然干预外汇市场,但不捍卫任何确定的平价,干预的频率根据汇率目标而定。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是避免了汇率的过分波动,主要缺点是中央银行的行为有时缺乏透明度,可能引起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大部分国家实行的都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是浮动的,不是固定的。它与自由浮动汇率的区别在于它受到宏观调控的管理,即货币当局根据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来公布汇率,允许其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上下浮动。一旦汇率浮动超过规定的幅度,货币当局就会进入市场买卖外汇,维持汇率的合理和相对稳定。

货币局制度——造成阿根廷困境的汇率制度

二战后,阿根廷经济曾一度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政府更迭频繁,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阿根廷的经济出现了重大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起至1990年,阿根廷一共发生了7次货币危机,每一次货币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通胀。在1975~1990年的16年间,除1986年的通胀率为90.1%外,其他年份的通胀率均在100%以上。在长期恶性通胀的打击下,投资者对阿根廷货币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经济的完全美元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扭转经济衰退的趋势,1991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卡瓦略就任阿根廷经济部长,3月政府推出《自由兑换法》,把汇率固定为1比索兑换1美元,中央银行用外汇、黄金和其他外国证券担保,保证两种货币可自由兑换。《自由兑换法》使恶性通胀得到了控制,到1994年通胀率降至4%。1991~1994年,阿根廷的经济实现了连续的增长。可以说,货币局制度成为当时的阿根廷政府拯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效果。

然而不久,这种严格的货币局制度就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使阿根廷经济重又陷入困境。

1995年,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货币局制度令央行失去了货币政策手段,所以,当经济出现衰退和失业率上升时,财政政策就成为阿根廷政府的唯一选择。阿根廷政府靠发行债券来拉动投资项目,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方法却造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1995年到1996年,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4亿美元上升到40亿美元。而更为严重的是,债务不断积累也促使国内利率上升。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再次步入衰退。到2001年,阿根廷的外债已达到1400亿美元这一让人震惊的程度。

至今,阿根廷的财政困境仍在延续,难以想象,其国的财政负担已经到了何种窘迫的境地。这一切,似乎都是“货币局制度”惹的祸。

货币局制度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货币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通常要求在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通常是100%)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的要求。这一制度中的货币当局被称为货币局,而不是中央银行。

“货币局制度”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1.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货币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建立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一般不具有独立建立自己货币制度的政治经济实力。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国家,货币局制度是一种选择。

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阿根廷为什么采用货币局制度?这在于货币局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另外,一些通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则通过实行货币局制度来控制居高不下的恶性通胀,稳定币值,恢复经济。但与中央银行制度相比,货币局制度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是政府不能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利率,利率由基准货币发行国制定,货币总量取决于收支平衡及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乘数。因此,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方面,货币局制度的自由度要比中央银行制度小得多。二是政府不能利用汇率来调整外来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如进口价格的上涨,资本流通的转移等),而只能调整国内的一些实际经济变量(如工资、商品价格等),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三是正统的货币局制度不会像传统的中央银行制度那样,通过向政府和商业银行借款发放货币,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但无论如何,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它让我们看到,货币局制度是一种极其严格的货币发行制度,这使阿根廷摆脱了多年来恶性通胀的困扰;同时,它又是一种极端的固定汇率制度,当内外失衡的冲击同时出现时,货币局制度缺乏应对冲击的灵活调整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

汇率超调:外部冲击下的汇率反应

吴晓灵曾在2008年光大金融论坛上指出,尽管中国金融市场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不深重,但是为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别人跌倒的地方吸取教训。随着国外资金的加大流入,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似乎成了世界的一片投资绿洲,大量的国外资金会加大流入中国。这样就会对汇率产生超调压力,一旦超调之后,资金获利回吐,就会引起动荡。因此,中国的金融风险正在不断积聚。汇率调整需更加谨慎。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黏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所谓黏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黏性状态,称之为黏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表明了货币扩张(或紧缩)效应的长期最终结果是导致物价和汇率的同比例上升(或下降)。但在短期内,货币扩张(或紧缩)的确对利率、贸易条件和总需求有实际的影响。当政府采取扩张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时,就需要警惕汇率是否会超调,以及超调多少这样的问题,以避免经济的不必要波动。

其中,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汇率超调模型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实际汇率的短期波动而影响到经常账户,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资产总量,从而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汇率的相应变化。

超调模型暗含着这样的假定: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汇率制度是完全自由浮动的。在这种条件下,汇率的超调引起的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必然会给一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破坏。为了避免冲击和破坏,政府必然会对资金的流动和汇率的波动加以管理、干预。因此,上述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不能完全实现。

出人意料的汇率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