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5291900000006

第6章 是谁导演了经济活动 (2)

相比于其他的市场,货币市场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各国设立金融监管机构的用意所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缘于货币市场的混乱没有得到有力的调节。当然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自发调节也同样重要。

2008年以来,中国股市热切期望股指期货的推出,就是因为股指期货有做空做多的避险作用,当股指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在股指期货市场做空市场,一定程度上就会与现实股市达到对冲作用,从而使股市跌到时候不至于像现在那样跌的太凶,当然涨到时候也就不会出现疯狂的暴涨了。这就是市场工具的自发调节作用——稳定金融市场。

可以说,金融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健全,这一点在与其他的市场相比中更为明显。如果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那么金融市场的调节还要依赖于政府的调控。

货币价格波动与“市场失灵”

2006年以来,全球商品期货在全球经济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体央行升息和未来经济走势放缓迹象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多种商品期货的价格飙升和大幅波动。很多商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能源和金属商品期货市场的波动尤为剧烈,石油和多种金属创下历史新高并在高位振荡;农产品中的糖和棉花等也有大幅波动。石油价格在2008年中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以一泻千里的姿态剧挫,随之而来的是期货市场中各种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至此,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失灵”了。

金融价格的过度波动是一种市场上的“失灵”,从本质上讲,“失灵”是一种价格与价值的脱离,从而使得市场、价格机制遭到破坏。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正如一句话所言,没有市场万万不能,但市场却也不是万能的。自由市场是完全依靠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供求平衡的,当价格在调节市场过程中失效时,就会导致产品的价格背离价值,从而破坏市场的价格机制,造成市场失灵。

二战以后,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自由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金融资产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规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本国GNP增长速度2—3倍。而且,对经济整体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脱离的趋势。同时,这些现象在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对实体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战后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事实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失灵”在金融市场上更容易存在。

在证券市场上,决定证券公平价格和证券市场效率的是公开性的证券市场所提供的真实、准确、充分、及时的信息。由于内幕人员、企业管理者、证券商和享有控制权的大股东所掌握的信息与一般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因此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道德风险反映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非常独特的(难以察觉)和严重的(数额巨大)。证券市场信息的庞杂性、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决定性和公众对信息反应的敏感性,使得欺诈和内幕交易成为证券市场的突出问题。

另外,信息本身的公共产品特征与公众的“从众心理”也是造成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从信息本身来看,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上市公司一般不愿意或尽量少提供信息,由此滋生的自然垄断增加了投资者对信息的获取成本,从而抑制证券市场上进行“信息搜寻投资”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作出信息投资即付出信息成本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可能迅速被他人所效法,并会即时产生价格波动,使前一类投资者无法获得其信息投资的全部利益,从而减弱了其搜寻信息的利益驱动。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随即造成了市场不理性的繁荣这便是投资“从众”行为:既然别人都已经研究好了股价并且对其表现予以了肯定,那么还有必要浪费时间去找出合理的价格吗?由此形成了一种“集体不理性”的股价猛涨,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以及未来市场“失灵”的可能性。

通货膨胀:无一例外是“货币现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个小偷去别人家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只把筐拿走了。

在1923年的德国街头上,一些儿童用大捆大捆的纸币马克玩堆积木的游戏;一位正在煮饭的家庭妇女,她烧的不是煤,而是本应该用来买煤的纸币……你肯定感到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当时的德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到了这样今天看来几乎无法相信的程度:年初1马克还能换2.38美元,到了夏天1美元能换4万亿马克!一份报纸从0.3马克涨到7000万马克!

当时的德国人民经受了可怕的梦魇。工人和教师一领到工资就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商店购买面包和黄油,跑得慢一点,面包和黄油的价格就会上涨一大截。因为物价上涨的速度实在是太疯狂了!老人们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工人罢工,农民罢产。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没有工作、没有粮食,走投无路。德国人民对外国帝国主义、本国政府极为不满,德国各地,斗争、骚乱不断发生,德国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

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商品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比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如果说30年前,可能你只需要花1美元或者2美元就可以看上一场你在上周需要花上9美元才能看到的电影。而在当时花上9美元,就能吃上一顿晚餐、看一场电影,并且买上一包热奶油爆米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可以说,通货膨胀和货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事实上,从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往往有很高的货币增长率。例如,白俄罗斯、巴西、罗马尼亚等国在1992年到2002年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它们的货币增长率同样很高。反之,英国和美国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都较低。

货币危机:“钱”也能惹出大祸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从2009年新年到2009年2月初,卢布便贬值了23.1%。从2008年年初到2009年初,卢布贬值了47.4%。而从2008年8月份到2009年2月,卢布贬值了35%。而更坏的情况是,市场交易显示未来一年卢布可能进一步贬值20%。俄罗斯国内弥漫着一股悲伤情绪,俄罗斯的经济学家们对卢布充满了悲观,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认为照目前的跌速,卢布继续贬值已经无法阻挡。对于俄罗斯央行在此次的货币危机中的表现,俄罗斯央行前第一副行长阿列克萨申科批评说,在卢布贬值问题上,央行犯了个大错误:去年该贬的时候不贬。现在市场已经开始疯狂测试卢布贬值的临界点,看央行“是否能撑到只剩最后一滴血”。

为了支撑卢布,俄罗斯政府动用了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来做支撑,但这依然没有起到正面效果。经济学家称,卢布在未来仍将继续贬值。在外汇储备骤减、资本流出加快的时候,人们对俄罗斯主权的评级下调到仅比垃圾级高两档。内外交困之中,执著于卢布挂钩美元的俄罗斯当局未来的选择将变得更加艰难。

也就是说,俄罗斯不可避免地将遭遇一场严重的货币危机。2008年至2009年,伴随着金融危机,货币危机已经开始在许多国家上演。

货币危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通常情况表现为俄罗斯的这种急剧贬值。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一战的结束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时期,欧洲各国的货币都摇摇欲坠,德国、苏联、和法国的马克、卢布、法郎都经历了混乱的时期。德国和苏联的劳动人民因此陷入绝望的境地。在没有储备、没有外国支援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民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卖命的劳动。很多人被迫流亡,连有声望的贵族这时也变得非常贫穷。但在这个时期,法国却上演了一个精彩的成功捍卫货币的故事。

法郎危机也是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法国政府在一战中花掉了1030亿金马克,这个数字是1913带1914年所有主要参战国军事费用的两倍。一战结束后,法国财政出现了62亿法郎的缺口,并且还有巨额贷款。1926年,法郎的汇率开始下滑。人们相信,法郎将会面临和德国马克一样的命运。约瑟夫·凯约政府在1926年换了8位财政部长,但谁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这时,总理雷蒙·普恩加来开始掌权。他通过提高短期利率来把短期借款转为长期借款,并提高税收和削减政府支出,同时他从纽约的摩根银行借来了一笔使法国银行的现汇得以补充的巨额贷款,他的一系列措施恢复了人们对法郎的信任。从此,法郎币值开始走稳,经济和政局也渐趋稳定。这是一场当之无愧的货币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