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5325700000022

第22章 解读弟子规(二十二)余力学文之二

画外音:

我们现在的家长常常会对那些用功,起早贪黑努力学习的孩子赞许有加,认为这样才算努力,才算刻苦。可是《弟子规》却不认为这样就是会读书了,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呢?而且《弟子规》对读书这件事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吗?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发、笔墨的摆放等等,《弟子规》都给我们提出了要求,那么这些看起来并不会影响读书的事情,为什么《弟子规》却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呢?请继续收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二十二集“余力学文之二”。

钱文忠:

读书方法的根本当然就是上一讲我们讲的,心、眼、口要三到,这是最根本的。当然,关于读书,《弟子规》还有别的很多的话要对我们说,有很多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传授给我们。《弟子规》要求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也是事关读书习惯的要求,换句话说,你读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你不要惦记着另外一本,我们现在是不是经常可以看见好多孩子,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只读个头,就把这本书放到一边,调头就去看另外一本书,那本书没有读完,又给搁一边,调头去看另外一堆书,我们不要以为这是小事,也许我们很多父母,很多老师会这门想,哎呀,反正孩子横竖都是在看书,对吧,还貌似多读了好几本书,别的孩子读了一本,一本还没有读完,我的孩子一堆书给扔旁边了,这不是好事吗?难道这还应该去管需要去管吗?我想,这恐怕还真不是可以不管的小事。

过去有很多学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学者,都非常反对这种读书方法,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后来和章太炎先生齐名的黄侃黄纪纲先生,就非常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他把这种一本书没有读完,就开始读另外一本书的这种读书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什么大家知道吗?杀书头。是不是?你这本书刚开个头,你就不读了,好比是把这本书的头给杀掉了。

我的理解是,你这本书开个头,你就不读了,好比是把这本书的头给杀掉了,我的理解是,杀书头这种读书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在不知不觉之中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我们都知道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多么的重要。明朝的时候,在江西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胡居仁,这个人只活了50岁,但是是一个了不起的理学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当时大家就把他叫神童,兴趣广泛,博览群书,他的读书法,他的读书精神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这是什么,叫扎硬寨打死仗的读书方法。就是一旦我要读本书,我就像扎下一个寨子一样,盯在这本书上,打硬打仗就不管这本书里面有多少困难,我都要把它搞通,这是一种一心钻研的精神。

他一再告诫他的弟子,读书多而不精,熟不如读书少而精熟。你读一本书,就真正了解了一本书,掌握了一本书,不要泛滥无规,貌似读书很多,但实际上哪一本书都没有读懂,哪一本书都没有读透,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要排好功课,他有一幅对联非常有名,叫什么呢?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如果你有恒心,你何必呢,三更天才睡觉,五更天就起来了,何必起早贪黑啊,你只要有恒心的话,没必要的,没必要起早贪黑。最无益,最没有好处的就是什么?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一天有太阳,十天冷的不得了,一天拼命用功,通宵不睡,开夜车,接下来十天天天睡懒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的习惯恰恰是这种习惯。考试前埋头苦干,几乎要拼命了,开始用功三天,考完试该干嘛干嘛,扭头到九点钟,十点钟都不起床。这个是不对的。

画外音:

其实《弟子规》对读书的要求和做人的要求一样,就是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仅是读书,所有的事情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接下来《弟子规》说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说的就是如何制订学习计划,这个我们从小就会被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弟子规》又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

钱文忠: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换句话说,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宽为限,不妨定的宽松一点,紧用功,执行计划的时候,却应该抓紧,功夫到了,茅塞自开。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好多孩子是倒过来的,我们有的学校很多老师希望孩子从小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小学生开始自己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我看过我孩子定的读书计划,我一看这简直是天下第一大读书人的计划,这计划几点几分读什么,几点几分读什么,这计划排得非常好,有个表的。我当时看了就晕了,我说你这个计划照你这么定,拿不出三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问题定完第二天他就不这么干了。这我们是不是就发现好多孩子有这个习惯,实际上定计划的时候不妨宽一点,但是执行计划的时候一点都不能耽误,你宁愿提前超量完成计划,而不要赶不上,根本做不到,你定这个计划就等于是假的了。

我们最最要警惕的,是千万不能让孩子形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这种习惯,这是最要不得的。应该培养孩子今天要读的书今天读完,今天要做的作业今天做完,今天要做的事情今天了结,今日事今日毕,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习惯。

过去,我们古人对于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古人有过非常棒的说法,有一个人不知道是谁,写了这么一首诗,来讽刺这种情况,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一共四句,叫什么呢?就去讽刺那些定完计划不执行,老拖老赖的这些人。什么诗呢?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书籍收拾待来年。也就是这个人也定了个计划,说大好春光不要辜负,我要好好读书,一到春天发现春眠不觉晓,春天的觉好睡啊,所以他就找了一个借口,春天不是读书天,因为春天要睡觉,要出去春游,春光明媚,不读书。

那么到夏天来了呢,你该读书了呢,他开始又定好计划了,夏天把春天的事情补回来,但是一到夏天发现天很热,一到下午就打磕睡啊,所以又做了一首诗,叫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天热,我要睡午觉,放到秋天再读到了秋天了吧,他有有道理,秋有蚊虫,秋天不是有好多蚊虫吗,要咬人的,也不是读书的时候。到冬天读吧,冬有雪,冬天下雪了我要去赏雪,我也没有空读书,所以书籍收拾待来年,把书理理好等明年吧,这种计划就没有意义了。这首诗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对传统的中国,对于这种勤奋用功,发奋苦读都是赞许有嘉的,像司马光,原本也是个贪玩儿贪睡的孩子,大史学家司马光,大文豪。所以他经常受到先生的责骂和同伴的嘲笑,说你,你看多懒,说好早晨,古人读书起来都很早的,古人恐怕天没亮就起床了,读书的,一看你还睡着,经常嘲笑他,所以他下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要什么,紧用功,他下决心紧用功。怎么用功呢?他为了能够早早的起床,大家知道司马光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吗?睡觉前拼命喝水,喝一肚子水,指望什么呢?指望被憋醒,要起来上厕所嘛,醒了,那么就可以读书了。

谁知道这一句无效,他太爱睡了,所以结果是尿床,但是还是没有醒,司马光尿床,又被别人嘲笑,喝了一肚子水,尿了一大床,又没起来,于是司马光就做了一个警枕,警察的警,警惕的警,一个枕头,名字叫警枕,怎么做的呢?拿一个圆木头,圆的一个木柱子做枕头,那么大家知道,你只要稍微翻翻身,稍微改换一下睡姿,这个木头就滚掉了,滚掉了以后掉到地下,把自己给惊醒,或者自己的头一下砸在床板上,把自己给砸醒了,这就叫警枕。从此以后,他天天按照计划紧用功,抓紧读书,最后结果我们知道,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学识渊博的人,成为《资治通鉴》的一个主要的编撰者,成为了不起的大史学家,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画外音:

心中有疑问,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答案一定要记下来,然后找机会问别人,求得正确解释。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吗?而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又会有哪些好处呢?

钱文忠:

接着《弟子规》要求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古人的读书啊,没有咱们今天那么好的条件,我们因为是按部就班的,我们这个九年制义务教育,完了以后高中,完了以后大学,都有老师在的,今天又有电脑,如果自己有点疑问,有点不懂的地方,你到处可以请教,古人不行。古人有的时候读书每一老师的,所以一旦读书,读到不懂的地方,你要随札记,赶快记下来,记在小本子上,完了以后碰到人就问,碰到人就问,希望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这个札记的功夫,这是一种功夫,我民现在很多人不做了,不是很多人不做了,基本没有人做。过去的读书人,随身有个小本,随身有各小本子,要出来记,一下碰到自己不懂事情,或者自己想到一些东西怕忘记了,都要随时记下来的,很多大学者都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没有这个习惯了,实际上这个习惯特别特别要紧,札记还有一种习惯,就是日记的习惯,日记也是札记的一种,我们现在大概没有人有记日记的习惯,大概是没有。最好让孩子形成这个习惯,每天记一些东西,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比如说今天我晚起了,也是一句话,或者今天比如考试,我忘了一道题,也是一句话。比如今天上课,我忘了带手绢也是一句话,但是要培养他这种习惯。

现在我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应该从小养成,积累知识特别怕的一种做法就是叫筛子法,什么叫筛子法呢?你一个筛子说面都是米,你一筛,如果筛子眼小的话,那么你筛掉的是碎米,筛掉的是小石头,那么筛子眼怎么小呢?怎么才能小呢?就要培养你从小细致的习惯。你从小特别细致,笔头勤,我们过去讲笔头勤,要笔头非常勤,你这个知识的筛子,这个眼就会越扎越小,越扎越小,这样的话,你的知识才会积累起来。不然的话,你读五本书,漏掉四本,没准那一本还是读错了,这是完全无益于知识的积累。

画外音:

房室、墙壁、几案、笔砚,这些看起来和读书有关却又不是有着绝对必然关系的事情,为什么《弟子规》会把它们专门作为四句话来要求孩子呢?难道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吗?

钱文忠:

接下来,《弟子规》还要求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读书环境要有一种关切,要养成良好的打扫自己读书环境的习惯。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要保证自己读书的房子非常地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几案,我们知道古人读书的几案跟今天的书桌不太一样,有条几、案子,要保持它非常的整洁,笔砚台一要正,笔要放在笔地方,砚台要放在砚台的地方。这是要求孩子从小从整体书房文具做起,养成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的良好习惯。

长大以后,再处理事情,就不会手忙脚乱,进退失据,我因为讲《弟子规》,我后来比较关注一些我的朋友啊,或者邻居啊,这样的一些情况,我发现孩子的书包很多是父母理的,现在孩子写作业已经写得很晚了,比如到九、十点钟,父母不舍得,长辈不舍得,宝贝,快去睡觉吧,然后替他把书包理好。其实,这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机会,孩子理一理书包,只多五分钟、十分钟,而写他会越理越快,越理越熟练的,让孩子自己理,让他把练习本、笔、手绢、水壶、书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习惯放好,这一点我们现在都普遍的忽略。

东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陈蕃,这个人是孝廉,举孝廉当的官,后来当然还当过很多官,当过太守,而且起来还当过尚书,总之,当的官都不小。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有名在哪里?不仅仅是因为《后汉书》里面有传,《后汉书》对陈蕃的评价是,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就是说汉朝很乱,但是乱了没有亡,是有好几位大臣的功劳,其中有一位就是陈蕃,这个评价很高。但是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一句话,哪一句话大家知道吗?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个什么故事呢?陈蕃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河东太守,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已经不大行了,不是那种显宦之家,不是了。陈蕃15岁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庭院里面读书,一天,他爸爸的一个老朋友叫薛勤来看他,看到这个陈蕃读书院子里,杂草丛生,污秽满地,根本不大嫂。他就对陈蕃说,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说你这个小孩子,你怎么不把你的庭院整理整理干净呢?准备有宾客来访啊?陈蕃当即回答,说什么呢?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是一室乎?说大丈夫应该扫除天下,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干嘛要我去扫一个小房间啊?有什么用啊?这个回答让薛勤很吃惊,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这个故人之子胸怀天下,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但是,又发现故意一人之子不拘小节,没有养成重视小事小节的习惯。

所以他就劝了一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你连一间小房子都打扫不干净,你还说什么打扫天下啊?天下的世亲比你这个庭院的事情复杂多了,你连你这个院子都伺弄不好,你还什么大言,说要扫除天下。陈蕃听了这个话以后,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把自己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读书的几案准备得干干净净,养成了非常有条不紊的好习惯。后来才得以成就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来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孩子非常有名的话,但是这个话这几年是听不到了,没有人再指望自己的孩子打扫屋子,都指望自己的孩子去打扫天下,恨不得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建立丰功伟业,但家里乱点,被我不叠,书包不理都不要紧,这是一种很要命的误解。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形成好习惯。

画外音:

古人长说,见字如见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字写的怎样是多么的重要。可是我们今天的孩子已经不需要磨墨了,而且因为电脑的普及,我们写字的机会似乎都很少了。那么《弟子规》的这四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钱文忠:

《弟子规》非常注意细节,注意到什么地步呢?《弟子规》讲,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什么意思?墨,我们这一块墨,现在的孩子都不用了,都用墨汁了,我们小时候写字还是用墨的,我祖母就讲,我祖母经常把我的墨倒过来看,磨的一面,经常会磨斜面一掉的,磨得一道斜。我祖母也说,哎呀,这样不好,我祖母跟我说,你不能这样磨墨。我那时候不懂,奶奶也很宠爱我,我祖母非常宠爱我, 我说奶奶,这有什么,磨出来不都是黑的?我奶奶说不能这么磨墨,她就教我磨墨的时候你要端正,一定要肘端平,三指到四指捏墨,要这样磨,非常平的端正地磨,而且一般来讲,正磨六圈,反磨六钱,你不能一直像推磨一样的磨不行,要这样磨几圈,这样磨几圈,古人或者是过去老传统非常讲究。你这样磨出来的墨永远是平的,也就是磨墨的时候,你也不能掉以轻心。你心要端正,这样你磨出来的墨不会偏。

字不敬,心先病。这一点在今天是太重要了,我们现在孩子不要说这个小学生的孩子,中学生的孩子,就现在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这一笔字啊,能拿得出来的是太少了,字写得都不像样,字不端正,不是说你的字要写得多好,要写到书法家这个水平,不是这个意思,要一笔不苟,端端正正。我现在经常说,我们很多人的字像什么?就像飞过一只蚊子,我啪一手把这个蚊子拍死在这墙壁上墙壁上的蚊子就是字啊,不知道他写的什么,一定要端正。过去古人讲,字是什么?叫见面宝啊,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吗?就是说过去你比如给长辈写封信,或者是你去推荐自己,或者你去求职,先要写封信去的,人家一看你一笔字好,你就先得分了,而且古人是要从你的字里边看你的修养的。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也不太关注这个,职关注还一快点写完作业,快点写完作业,但是你不关注孩子写字。要特别特别注意。

所以古认得读书方法也好,古人的写字方法也好,归根结底是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什么我们现在发现书法家往往都很长寿呢?往往都显得很年轻啊?写字本身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忽略。

《弟子规》还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元一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这是指对书籍的态度,我们应该尊敬,应该爱惜。你放书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看完了以后你要放回原处,哪怕你碰到急事情,你要离开,也应该把书卷好,扎好,这是古书,现在的书没有这个,古代的书如果是卷轴的,就要卷好,如果是有函套的,应该把函套插好,有缺损就补之,古代的读书人都会补书的,如一古代的一本书可能传一两百年,几代人,如果有缺损,你要补好。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这样习惯的也不多,因为今天得到书籍太容易了,大家经济条件也好了,买书也买得起,书店里什么书都有得买,但是大家回想一下,哪怕我,我出生在1966年,我们小时候要买到一本书,都是很宝贝的,都不舍得,不舍得让书有点卷角,有点破,我们都不舍得的,我们都把书包上一个皮,非常好地把它保护起来,所以我现在非常赞成有一点,像我孩子就读的学校,每个学期发完书回来,要求孩子自己包书皮,这个我非常赞成,非常赞成。不是说你孩子损坏了这本书父母给你买不起,不是这个意思,没有多少钱,但是要培养你爱惜书籍的习惯。

画外音:

除了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对怎样爱护书籍也给我们的孩子提出了要求,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小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都会有益。那么关于如何爱惜书籍,司马光是怎样做的呢?

钱文忠:

司马光我们知道,一生好书,一生读书。他读书的时候,就非常注意爱惜自己的书,司马光的读书堂,藏书万卷,藏书非常多,而他天天都在读书,晨昔披阅十余载,读了很多年,但是他的书依然跟新的一样,记载说,皆新落手未触者,都新得像手都没有碰过一样。司马光就是非常爱惜书,司马光读书之前先要把几案擦干,在桌子上铺上一块布,然后端坐着看,他坐累了,想起来活动活动的时候,他事先都准备好一块方的木板,把这个书放在上面读,他绝对不会拿手直接去碰这个书,为什么呢?怕手有手汗,手上的汗把书给浸坏了。

当年都是线装书我们知道,所以如果线松动了,全书就散了,那么司马光经常亲手补书,所以这样他读书读完以后,他的书像新的一样,这是培养孩子爱惜书籍,乃至爱惜一切事物,对书籍、对前人的知识有一种尊敬,有一种恭敬,从小培养他这种习惯。如果他对待书籍是这样,那么他长大以后,对待自己的衣服,对待自己的电脑,对待自己的自行车,或者是对待自己长大以后买的小车,他都会很爱惜。这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

画外音:

《弟子规》是以这八句话作为结束的,弟子规在此告诉了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正确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弟子规》说的圣与贤,可驯致,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心目中的圣贤那样的人吗?

钱文忠:

《弟子规》在最后要求孩子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不是圣贤的书不要看,如果你看了以后,会遮蔽你的聪明损坏你的心志。我们经常讲读书无禁区,什么书都应该读,这是对成年人讲的,对已经有了判断能力,判别能力的成年人,是可以讲读书无禁区的。但是对于孩子,他的智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还一的读书是应该有指导的,应该让他在指导之下读经典,读好书,有些有争议的书,甚至有些不好的书,现在也很多,是应该尽量不要让孩子去读的。

等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价值观,他自己有判别能力,再让他自己决定不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志。这是整部《弟子规》的最后四句话,最要紧的是勿自暴,勿自弃,也就是说人不要自暴自弃,人应该永远向上,对自己应该永远有一种要求,不要因为碰到一些挫折,碰到一些困难,遭遇到一些险阻就自暴自弃,我不行了,我做不成了,我不干了,我就这样了,千万不要这样,这是《弟子规》最后的要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不自暴自弃的一种决心和毅力,自暴自弃这样一个出典出在儒家重要的典籍《孟子》,《弟子规》也正是用《孟子》的话来结束全书的。在孟子里这句话叫什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及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讲,你一个子暴的人,我都没有什么话可以跟你讲了,你自己都放弃了,我还跟你讲什么。你一个自弃的人,自己都不追求上进了,自己就没有要求的,你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言非礼义,你不是按照礼,按照义,你的言语不是按照这个来做的,谓之自暴,这有是自暴的人,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我这一生,如果不能做到仁义,我不能朝着仁义的目标去要求自己,去奋进,这就叫自弃。孟子引用颜渊的话发问,问什么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尧舜禹嘛,舜是什么人啊?我是什么人啊?发出追这么一个问题,舜是古代的圣贤,圣王,舜何人也?我何人也?而孟子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孟子的答案是人皆可以为尧舜,换句话说,只要我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只要我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只要我们不自暴,只要我们不自弃,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接近于我们心目中的圣贤,每一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理想,每一个人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