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站在家长的肩膀上的,家长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家长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家长对于孩子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同时又是最亲近最热爱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容易被孩子认为是天然合理的;并且,由于孩子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对父母的言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男孩模仿父亲的行动,女孩模仿母亲的行动。他们不仅模仿家长的动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制和观点,就是连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样子也像他的父亲和母亲……
身教胜于言传
没有父母的榜样……只是“说”,那不是教育,“打”的结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同时又是最亲近最热爱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容易被孩子认为是天然合理的;并且,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对父母的言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父母的榜样……只是“说”,那不是教育,“打”的结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因此,父母的举止、行为非常重要。
正如俗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男孩模仿父亲的行动,女孩模仿母亲的行动。他们不仅模仿家长的动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制和观点,就是连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样子也像他的父亲和母亲。这样的例子很多。
安迪的父亲很喜欢看书,在家里一有空闲,就拿起书看。结果安迪在爸爸的熏陶下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安迪还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字,他4岁的时候就能读《安徒生童话》,知道的人无不称奇。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因此,父母不应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来考虑自己的言行,而应该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来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就充分说明了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要求孩子孝敬长辈,自己首先要敬老。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就要谈吐文雅,不讲粗话。
巴金说:“父母们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的脾气都好,父母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不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动,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很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目前,有不少家庭忽视身教,有的甚至只是重视言教,这会产生负面效应。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他们对孩子所要求的往往连自己都做不到。父母不能总是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干这干那,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勉强孩子去做,否则便会失去威信,自然无法得到孩子的尊重。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主张身教胜于言教是非常有道理的,不仅要言教而且身教胜于言教。这样,通过模仿大人的姿势动作、习惯,把父母的优秀品质、优秀作风、良好习惯传达给孩子。
【把握培养关键点】
要求孩子要做的,父母应首先做好,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应首先不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马卡连柯
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么一个公益广告: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奶奶端上一盆洗脚水,并替她洗脚。这情景每每给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有一天,妈妈回到家,看到还在玩耍的孩子急速向厨房跑去的背影,妈妈正觉纳闷,只见孩子已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由于年纪小力气不够,水端不稳还一个劲儿地往外晃荡。孩子把水端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洗脚。”这时画外音响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力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下面这则文章是一个网名叫独立黄昏的朋友、一个母亲的亲身经历,也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那是个黄昏,我去接儿子放学。冬日的夜幕降得很快。在路边等车时看见一位大娘挎着个篮子,似乎很沉。我看她东张西望,就问她:大娘去哪里?她说的地方刚好是我居住的小区。于是我帮她提着篮子一起上了车。
天渐渐黑了。和大娘拉着家常,原来大娘来给女儿看孩子,本想明天来,想想怕女儿着急就没打招呼从乡下赶来了。我问她女儿这时会不会在家?她说也不知道啊。拿了这么多的东西没人去站点接怎么行?于是我拿出手机帮大娘拨了个号码,想告诉她女儿去接。她女儿接电话了,可是在加班。女儿安慰大娘:别着急,一会叫她对象去接。
总算把事情搞定。大娘很感激,从盖着厚厚的包袱的篮子里掏出热乎乎的地瓜和芋头,一个劲往儿子手里塞,也直逼我:“吃吧吃吧,我刚煮熟就带来想给女儿吃。”
好感动,做父母的啥时候想自己了?总想着儿女。大娘对我千感激万谢谢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做了这么点事情,竟然得到人家的这样感激,自己心里也高兴起来。
在停车的地方,大娘的女婿在等着,大娘一个劲说:赶紧谢谢这个小妹子,真好心啊,要不我得迷路呢,你们不在家,我自己怎么办啊?
我和儿子高兴离去,儿子那时才8岁,他对说我:妈妈,做好事真好,人家高兴,我也高兴。
最让我高兴的还不是这个事情,而是因为这个事情引出的儿子的事情。不几天后是个星期天,儿子自己出去玩,很久才回来。哼着小曲,满脸的笑容,好像有什么事情很高兴。
一再追问才说出来:原来他刚才出去遇到一位老太太去儿子家,也是拿了个包袱,儿子帮忙拿着,搀着老太太上了车,老太太高兴地直表扬儿子懂事心眼好,儿子才高兴的。
虽然这是件小的无法再小的事情,但是它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父母要想赢得并保持孩子的尊重,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知识渊博、豁达明理并且对事业有着不懈追求的父母,即使是普通工人、农民,也会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仰慕。反之,不学无术、自私贪婪,即使高官厚禄,也不会得到孩子的敬重。父母惟有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
也许,古代“陈策追骡”的故事,能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南宋时,一天,陈策去集市上买回了一匹骡子。这骡子精壮精壮的,毛色发亮,走起路来四只蹄儿像翻花。喜得陈策连声说:“好骡好骡。”
第一次用这骡子,是要从西域的恒顺运一些丝绸到他的铺子。伙计将鞍放上骡子的背,想不到骡子突然暴怒起来,上蹿下跳,连鞍都摔在地上,把几个伙计吓了一跳。这骡怎么啦?伙计们把骡捉住,又试了几次。只要鞍一上骡背,它就发怒一般暴躁蹦跳。
“这是一匹伤鞍的骡,老主人养成的。”陈策说。
“骡子不能负重,就是废物。”邻居说,“还把他送还原来的主人,或者卖掉吧!”
可陈策这个人不忍心这样做。受了欺骗,他就这样认了,他叫伙计把骡子关到城外闲置的老屋子里,每天供给它一些简单的草料。他说,“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对畜生这样狠的主人,就是畜生!”他对骡子的前主人依然耿耿于怀。
他的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还是想把骡子卖掉。但这个念头他不敢跟父亲说,他有点怕父亲。所以后来做的事他都是瞒着父亲干的。
他找到平时比较熟的一个马贩子,说:“你想法把我这头骡子卖了,我多给你钱。”
马贩子说:“谁都知道你父亲的脾气,他会说我们的。你父亲知道了,气得要冒烟的。”
“没事,一切后果我负责!”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个路过南城的官人的马死了,便来到骡马市场,想再买一匹。马贩子瞄见了他,上前说:“有一匹上好的骡子,因为负重时受了点伤,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赶生意,急着就把它卖了,你要不要看看?”
官人就随他过去。只见一匹精壮精壮的骡子,毛色发亮。官人连声夸:“好骡好骡。”
马贩子说:“就是背上有些伤,稍养一养就好了。”
骡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鲜的擦伤,是陈策的儿子和马贩子磨出来的。脱毛,破皮,见血。
官人和当时的陈策一样,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他说:“我的日程宽裕,暂不用它,只与我随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