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变通,走回来也是变通。黎峰的创业发展如此曲折,不断选择改变环境,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寻找更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空间。他为此多次选择战略性放弃、进攻及转移:在索马里,由于创业志向受当地经济环境的制约难觅光明前程,他转向了南非;在南非,由于拖鞋厂赔本,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他及时关门,转向小商品贩卖;由于卖小商品没有多大出息,难得大的发展,他又转向了经营农业;后来虽然收益颇丰,公司规模大大升级,但考虑到动荡时局可能危及自己的事业,他又选择了撤离、转向了祖国。不断地选择与放弃,既是温州人性格的谨慎,也是温州人敏觉的洞察力和出色的判断力,更是温州人特有的通权达变的聪明机智。
1973年,刚满13岁的吴可福第一次走出家门。由于山路崎岖,坡陡路滑,他花费了两个小时才到了附近的镇里。第一次走出生养自己的贫困的雁荡山区,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一定要走出去,到外面去闯世界。
早年创业的日子是艰苦的,也是值得的。每当吴可福回忆起这些,眼里总是有一股热流在涌动。他常对人说,当初他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常年奔波于青岛与温州两地,坐火车卧铺票想都不敢想,就是连硬座票也常常买不到,有时为了抢时间,抓住车就上,从无锡一路站到青岛;住招待所只住5元以下的,5元以上的也不敢想;饿了就着开水啃两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当时的想法也简单,填饱肚子就行。
1978年,年仅18岁的吴可福开始在外地一家塑料厂跑供销。他平生第一次来到青岛,他如此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下子火车两眼一摸黑,不知道路怎么走,不知道哪儿有招待所。美丽的海滨城市吸引和鼓舞着吴可福,使他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因而树立了走出山乡的第二个人生目标:在外创业,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跑了两年供销,吴可福觉得再跑下去没出息,就用所积攒的近1000元资金以及通过家乡的“标会”借得的几千元的“高利贷”,购置了设备、厂房,在温州开办了一家小小的灯具厂,开始生产:灯具配件,销往上海、江苏、山东招远等地,客户主要是大的成品灯具厂。
为成品灯具厂生产配件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主要的障碍是客户欠款。两年当中灯具厂表面看来颇有利润,但客户却拖欠了吴可福大笔供货款,继续干下去小小的灯具厂眼看就要被拖垮。吴可福审时度势,决定由生产配件转向生产成品灯具。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欠款客户的,以其欠款之道还治其身。转型做成品灯具,可以反过来让欠款的客户为自己提供灯具配件,这样一来既抵消了货款又解决了手里的周转金。剩下的便是自己打市场,用自己的成品灯具闯世界,挣来的钱都是自己的。然而市场并不以吴可福的个人意愿为转移,到1985年两年多的时间内,经销客户们又欠下了吴可福一大笔款项。吴可福审时度势,不愿为此所累,于是再次转型。这次他做得彻底,停掉灯具生产线,转手承包出去,自己则专心于灯具的销售,在关键环节上掌握主动权。确定做经销商后,吴可福把自己的目标市场定在无锡、青岛两地。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他表现了温州人特有的精明:温州、无锡、青岛三点一线,交通的便利可以让他节省很多时间,有利于加速创业。
万事开头难,经销也并不容易。前两次创业和转产吴可福并不是见异思迁,而是迫于经营困窘,及时转轨,而这一次开辟灯具营销的难度也不小。吴可福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青岛几年间开拓市场的经历,那时很少有温州人懂得独创市场的好处,吴可福也只是通过几个大商6代销灯具,那些商场官商作风依然严重,欺侮他是外地人,不但以一种借口拖欠货款,还吃拿卡要。确切地说,吴可福早在1983年就以青岛为自己的创业目标,他喜欢这个城市,愿意终身在这里创业。他没有想到自己情有独钟的城市也有着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还这样严重,与其在人屋檐下受气,不如另辟蹊径,找一条自由之路。经过千思百想,不愿受人钳制的吴可福一气之下最终下了决心,决定自己独立去开发一个市场。
1996年,吴可福在青岛杭州路终于找到了启动自己梦想的支点:当他签下杭州路果品批发市场租赁协议,准备投资改造成灯具市场时,身边的一些朋友却认为他第一步就走错了:“选那么一个偏街,恐怕是钱赚得太多,往那里扔着听响吧!”吴可福却坚持认为好的地段并不是筹建灯具市场的关键因素,停车场、仓库、交通等配套设施齐全才是首要因素,事实证明,吴可福自有温州人的精明。
办灯具市场,吴可福这次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因为同过去的数次转型不同,灯具营销加上独办市场是他历尽艰辛后教训和经验的总结所得,他将终身以此为业,奠定自己在青岛立足的基础,通过和南方灯具厂一家联合投资的方式,吴可福用200万元启动了青岛市灯具市场的项目。市场第一期1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建好后,他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对多年来在灯具行业积累的关系户进行招商,成功地赢得了他们的帮助。此后,该市场以平均每年增加2000平方米的速度迅速扩张,6年中经营面积已超过1.3万平方米。吴可福放弃商场代销灯具的经营模式,转向独办市场的路子获得了成功。
幸运时与朋友分享,困顿时自我疗伤,吴可福的为人处世体现了温州人的精神。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是吴可福在青岛创业的瓶颈时期,由于所有能动的钱都已投进灯具市场,1999年过春节的时候全家人没有钱花,于是吴可福一家人既没有回老家温州,也不愿意告诉亲戚朋友,就在灯具市场中关起门来偷偷地过了一个节。之所以偷偷过节,原因在于温州人做生意源于家族裙带关系,因而最讲究人情世故,由此导致高昂的人情费,逢年过节一户家庭至少会有万元以上的支出用于小孩的压岁钱、朋友的婚礼钱。
纵然是在困顿的时刻,吴可福对自己决定的事情也不后悔。他懂得,该放弃的东西要敢于放弃,该坚持的东西必须持之以恒,对他来说,此时的后退是可怕的,等于前功尽弃。
商经微言
无论是面对冷酷的现实还是面对无常的商场,需要的都不是与阵地共存的愚顽,而是通权达变。
志向远大目光长远
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商人胡雪岩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颇有感触,“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它告诉我们,在市场上,你有多大、多深的经营眼光,往往会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以及你以怎样的方式来赚钱。
身处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永远只有三尺见方的井口那么大;而对于一个翱翔于云霄的雄鹰来说,其视野足以俯瞰整个大地!南方商人的眼光,自然是有别于常人的。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把一个生产塑胶花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长江实业集团”,其财富秘诀自然有许多,但“志向远大,目光长远”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比如,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此时投资商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价暴跌。但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的眼光和开拓魄力,人弃我取,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幅回升时,他一下子赚了个盆满钵盈。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类似的事例很多。他胜人一筹的长远眼光是他发现商机的最佳保证,是他志向远大的必然结果。
从战略上看,如果一个创业者胸无大志、目光短浅,那么,他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缺少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也不具备应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识,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不少企业为什么“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的原因也在于此。
从战术上来讲,同样的商机,目光长远的人能看见,而鼠目寸光的人就看不见,甚至会将商机拱手相送。等别人发了财,才想起那个赚钱的机会本来是属于他的。
正泰集团是温州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电器制造企业之一。19年前,这个企业产值不足1万元,如今却做到80亿元的产值,综合实力在全国民企中排行第四。其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就是公司一直心怀大志,放眼未来,一直重视对科研的投入,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5%用于搞科研。
眼光长远的企业会给自己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奋斗,才不至于失去方向或半途而废。目标是一个企业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动力,能使企业保持不断开拓进取、永不满足。然而,不少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什么赚钱搞什么,什么热做什么,今天炒房地产,明天玩股票金融,赌博心理很重。
正确的目标应该是根据产业和自身的优势,确定你在哪一个产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果只以赚钱为目标的话,往往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目标是一个远景,比如四川希望集团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微软的目标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办公室都用微软的软件等等,所以,目标应该以产业的特征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来确定,而不能以赚钱为惟一的目标。
“有目标是百米赛跑,无目标是饭后散步”。不管是对金钱、地位甚至女人,假如一个人没有了追求的目标,他能不一无所得吗?
放眼世界,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长远目标,也就是有远大的志向。美国的微软、通用电气公司,日本的索尼、松下以及德国的奔驰和大众等世界知名企业无不将自己放在一个宏伟的远景之中。甚至一些中小公司的创始人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和战略规划。可以说,设有明确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就不可能成功。有了长远的目标,就不会为暂时的蝇头小利而迷失双眼,而是先夯实根基,苦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做好了这一切,赚钱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混沌与诡淆的世界里,要想选择正确的道路,就得具有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的洞察力。历史上每次宏观调控或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时,温州商人往往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洞察力强,往往能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温州商人创业于20世纪80年代,发达于90年代,这期间正是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他们抓住转轨期隐含的巨大机遇,就变成了今天的富豪。
对于商人来说,关心政治是优秀商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正是因为很多商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才没有在生意场上获得成功。事实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绝大多数商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难以扭转的习惯心理:我经我的商,你从你的政,井水不犯河水。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还能从政治领域里挖到商机吗?
温州一家报纸曾专门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1%的温州商人都关心政治,60%的经营者“因为某项政治的出台或政策提示而放弃或者更有信心做某项生意或投资”。
鲁冠球当年担任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他的作坊生产的是犁刀、铁耙、万向节、石蜡铸钢;十年之后,鲁冠球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1983年,他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组建了私营企业;1993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2000年至2001年间,鲁冠球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1997年,万向集团成为向通用公司供货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2001年8月,鲁冠球又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开创了中国乡企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一个农民用了20多年时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老板,使一个农机修配厂变成大企业集团,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敏锐发现并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许多成功的商人正是在洞察市场变化,研究其发展规律基础上,准确把握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引领市场潮流并抢先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温州人之所以创业成功率高,就是因为他们有敏锐的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他们不仅光看眼前利益,而且目光长远,还看到了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经常走在别人前面,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
一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我们非常熟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50多年后的今天,温州商人也是雄心壮志地取得了平壤第一百货大楼的十年租赁权。
曾昌飚的老家在温州永嘉县桥头镇。如今,他身价千万,是沈阳市中旭集团董事长、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
1997年前,曾昌飚就开始意识到中朝两国民间贸易的商机,为此,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朝鲜考察两三次。他看见平壤第一百货大楼位于平壤市中心黄金地段,是朝鲜最大的百货商场,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但商品总值还不到50万元。
颇有眼光的曾昌飚敏锐地洞察出这是一个绝对的商机:由于朝鲜的闭关锁国政策,国内的轻工业很不发达,致使轻工产品相当紧缺,像牙膏、铅笔这样的普通日用品,与中国的价格竟相差5到10倍!温州恰好是着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那里的服装、鞋袜、家电等价廉物美,对朝鲜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是一个未开发的处女地,就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产品奇缺,所以做什么卖什么都能赚钱,而且利润都特别丰厚。
曾昌飚的中旭集团有辽西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华隆商业广场,主营服装和小商品,这里将成为向朝鲜供货的主要基地。
商机虽然存在,但国外民间资本进入朝鲜的条件一直不成熟,直到2003年9月,朝鲜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开会决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不仅汇率、关税政策有所改变,而且物价、工资等消费因素都得到改善,朝鲜各地相继出现综合市场,一些商店的柜台也已允许租赁经营。这一年,中朝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38.7%。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访华时明确提出,欢迎中国企业到朝鲜去。
为了这个绝好的机会,曾昌飚苦苦等待了5年。于是温州商人便顺利地叩开了朝鲜市场的大门,拿到了平壤第大楼的十年租赁权。
而且朝鲜政府给了中旭集团很大的政策与税收优惠,定下只征收两种税,即5%的进口关税和5%的所得税。另外,中旭集团被允许使用持币证,可以随意将人民币带出境,另外可以使用持币证购买易货,可以换购铜矿石、丝绸等中国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曾昌飚准备在朝鲜大于一番事业,集团将投资51300万元对整个大楼进行改建装修,并直接从国内组织货源在朝鲜销售。改建后的新大楼计划在今年底正式开业。然后再在平壤开四家百货商场。曾昌飚的理想就是,让温州的小商品进入到平壤的每一个普通家庭。
商经微言
你有多大、多深的经营眼光,往往会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